持續集成概念理解

持續集成是什麼?

互聯網軟件的開發和發佈,已經造成了一套標準流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持續集成(Continuous integration,簡稱CI)。html

本文簡要介紹持續集成的概念和作法。node

1、概念

持續集成指的是,頻繁地(一天屢次)將代碼集成到主幹。數據庫

它的好處主要有兩個。服務器

(1)快速發現錯誤。每完成一點更新,就集成到主幹,能夠快速發現錯誤,定位錯誤也比較容易。app

(2)防止分支大幅偏離主幹。若是不是常常集成,主幹又在不斷更新,會致使之後集成的難度變大,甚至難以集成。ide

持續集成的目的,就是讓產品能夠快速迭代,同時還能保持高質量。它的核心措施是,代碼集成到主幹以前,必須經過自動化測試。只要有一個測試用例失敗,就不能集成。函數

Martin Fowler說過,"持續集成並不能消除Bug,而是讓它們很是容易發現和改正。"工具

與持續集成相關的,還有兩個概念,分別是持續交付和持續部署。單元測試

2、持續交付

持續交付(Continuous delivery)指的是,頻繁地將軟件的新版本,交付給質量團隊或者用戶,以供評審。若是評審經過,代碼就進入生產階段。測試

持續交付能夠看做持續集成的下一步。它強調的是,無論怎麼更新,軟件是隨時隨地能夠交付的。

3、持續部署

持續部署(continuous deployment)是持續交付的下一步,指的是代碼經過評審之後,自動部署到生產環境。

持續部署的目標是,代碼在任什麼時候刻都是可部署的,能夠進入生產階段。

持續部署的前提是能自動化完成測試、構建、部署等步驟。它與持續交付的區別,能夠參考下圖。

4、流程

根據持續集成的設計,代碼從提交到生產,整個過程有如下幾步。

4.1 提交

流程的第一步,是開發者向代碼倉庫提交代碼。全部後面的步驟都始於本地代碼的一次提交(commit)。

4.2 測試(第一輪)

代碼倉庫對commit操做配置了鉤子(hook),只要提交代碼或者合併進主幹,就會跑自動化測試。

測試有好幾種。

  • 單元測試:針對函數或模塊的測試
  • 集成測試:針對總體產品的某個功能的測試,又稱功能測試
  • 端對端測試:從用戶界面直達數據庫的全鏈路測試

第一輪至少要跑單元測試。

4.3 構建

經過第一輪測試,代碼就能夠合併進主幹,就算能夠交付了。

交付後,就先進行構建(build),再進入第二輪測試。所謂構建,指的是將源碼轉換爲能夠運行的實際代碼,好比安裝依賴,配置各類資源(樣式表、JS腳本、圖片)等等。

經常使用的構建工具以下。

Jenkins和Strider是開源軟件,Travis和Codeship對於開源項目能夠無償使用。它們都會將構建和測試,在一次運行中執行完成。

4.4 測試(第二輪)

構建完成,就要進行第二輪測試。若是第一輪已經涵蓋了全部測試內容,第二輪能夠省略,固然,這時構建步驟也要移到第一輪測試前面。

第二輪是全面測試,單元測試和集成測試都會跑,有條件的話,也要作端對端測試。全部測試以自動化爲主,少數沒法自動化的測試用例,就要人工跑。

須要強調的是,新版本的每個更新點都必須測試到。若是測試的覆蓋率不高,進入後面的部署階段後,極可能會出現嚴重的問題。

4.5 部署

經過了第二輪測試,當前代碼就是一個能夠直接部署的版本(artifact)。將這個版本的全部文件打包( tar filename.tar * )存檔,發到生產服務器。

生產服務器將打包文件,解包成本地的一個目錄,再將運行路徑的符號連接(symlink)指向這個目錄,而後從新啓動應用。這方面的部署工具備AnsibleChefPuppet等。

4.6 回滾

一旦當前版本發生問題,就要回滾到上一個版本的構建結果。最簡單的作法就是修改一下符號連接,指向上一個版本的目錄。

5、參考連接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