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測試(UT(unit test)):單元測試是對軟件中的基本組成單位進行的測試,如一個模塊、一個過程等。其目的是檢驗軟件基本組成單位的正確性。單元測試的主要方法有控制流測試、數據流測試、排錯測試、分域測試等。數據庫
集成測試(IT( integration test)):集成測試是在軟件系統集成過程當中所進行的測試,其主要目的是檢查軟件單位之間的接口是否正確。集成測試的策略主要有自頂向下和自底向上兩種。安全
系統測試(ST (system test)):將整個產品看作一個總體進行系統的測試。其目的是驗證系統是否知足了需求規格的定義,找出與需求規格不相符合或與之矛盾的地方。軟件系統測試方法不少,主要有功能測試、性能測試、UI測試等。服務器
驗收測試(ATP(Acceptance Test Procedure)):在軟件產品完成了系統測試以後、產品發佈以前所進行的軟件測試活動。它是測試的最後一個階段。其目的是驗證系統是否達到了用戶需求規格說明書(可能包括項目或產品驗收準則)中的要求,測試試圖儘量地發現軟件中存留的缺陷,從而爲軟件進一步改善提供幫助,並保證系統或軟件產品最終被用戶接受。主要包括易用性測試、兼容性測試、安裝測試、文檔(如用戶手冊、操做手冊等)測試等幾個方面的內容。網絡
迴歸測試:迴歸測試是在軟件維護階段,對軟件進行修改以後進行的測試。其目的是檢驗對軟件進行的修改是否正確。這裏,修改的正確性有兩重含義:一是所做的修改達到了預約目的,如錯誤獲得改正,可以適應新的運行環境等等;二是不影響軟件的其餘功能的正確性。session
性能測試劃分:(負載測試、壓力測試、穩定性測試、併發測試、配置測試、基準測試),通常爲前三種便可,其餘測試大體相同,好比,併發是壓力的一種,可靠性和穩定性是同一意思。併發
性能測試:指以性能預期目標爲前提,對系統不斷施加壓力,驗證系統在資源可接受範圍內,是否能達到性能預期。負載均衡
負載測試(Load Testing):指對系統不斷地增長壓力或增長必定壓力下的持續時間,直到系統的某項或多項性能指標達到安全臨界值,以肯定系統所能承受的最大負載量。函數
壓力測試(Stress Testing):是指超出安全負載的狀況下,對系統不斷施壓,經過肯定一個系統的瓶頸或不能接收用戶請求的性能點,以此來得到系統所能提供的最大服務級別。性能
穩定性測試(Stability Testing):指被測試系統在特定條件下,給系統施加必定業務壓力並運行一段較長時間,以此檢測系統是否穩定。單元測試
配置測試(ConfigurationTesting):是經過調整系統軟/硬件環境,瞭解各類不一樣黃精對系統性能的影響,從而找到系統的最優配置。經過環境瞭解不一樣因素對系統性能的影響,從而找到調優的方法。表如今一、當前配置性能表現二、當前配置是否能適應將來業務的增加三、當前配置是否存在可調優資源
併發測試(Concurrency Testing):經過模擬用戶併發訪問,測試多用戶同時訪問同一應用、模塊或數據,觀察系統是否存在死鎖、系統處理熟讀明顯降低等其餘的一些性能問題。
可靠性測試(Reliability Testing):當系統在必定的業務壓力下,讓系統持續運行一段時間,觀察系統是否達到要求的穩定性。必須給出明確要求,如系統可以持續無端障運行多少天。(定義與穩定性測試相同,叫法不同)
基準測試(Benchmark Testing):在必定的軟/硬件及網絡環境下,模擬必定數量虛擬用戶運行一種或多種業務,將測試結果桌位基準數據,在系統調優或評測過程當中,經過運行形同的業務場景並比較測試結果,肯定調優是否達到效果或未系統的選擇提供決策依據。測試目的一、度量改善性能測試的狀況二、測試並調優保證系統達到性能要求或服務協議要求。
容量測試(Volume Testing):與負載測試類似,能夠看做系統性能指標中一個特定環境下的特定性能指標,即設定的界限或極限值。目的是經過測試預先分析出反映軟件系統應用特徵的某項指標的極限值(如最大併發用戶數、數據庫記錄數等),系統在其極限值狀態下沒有出現任何軟件故障或還能保持主要功能正常運行。容量測試還將肯定測試對象在給定時間內可以持續處理的最大負載或工做量。
疲勞強度測試(Fatigue Strength testing):在系統穩定運行狀況下,可以支持的最大併發用戶數或者平常運行用戶數,持續執行一段時間業務,經過綜合分析交易執行指標和資源監控指標來肯定系統處理最大工做量強度性能的過程。疲勞強度測試能夠反映出系統的性能問題,例如內存泄漏等。
失效恢復測試(Failover Testing):重在關注系統出現問題後可否根據預先制定的策略回恢復,且恢復後可否正常運行。通常是對其具備負載均衡的系統進行的,主要是爲了測試當前系統發生故障時,是否會對全局產生大的影響,產生的影響在是否在可接受範圍內,以及用戶可否繼續使用系統。
性能測試應用領域:能力驗證、規劃能力、性能調優、缺陷發現
響應時間(Response Time):指從請求到響應所需時間,從客戶端請求開始,結束於來自服務器的響應並呈現頁面的時間。
併發用戶數:指在同一時刻與服務器進行了交互的在線用戶數量。在實際的性能測試中,通常比較關注業務的併發用戶數,公式(1)和(2)中用來估算併發用戶數和峯值,其中C是平均的併發用戶數,Cp是併發用戶數峯值,n是Iogin session的數量,L是Iogin session的平均時長,Iogin session定義爲用戶登陸進入系統到退出系統的時間段,假設用戶的Iogin session產生符合泊松分佈,T是考察的時間長度。例如一個OA系統的考察時間長度爲8小時。
平均的併發用戶數 C=n L/T (1)
併發用戶數峯值 Cp=C+3 √C (2)
假設OA系統有5000個用戶,天天訪問系統的平均用戶數是800個,用戶在8小時工做時間內使用系統,一個典型用戶,一天內從登陸到退出系統的平均時間爲4小時,依據公式(1)和(2)可計算平均併發用戶數和峯值用戶數。其中,C=800*4/8=400,Cp=400+3*√C =460。
在線用戶數:指用戶登陸到系統,login session(會話)未失效的的用戶數。
TPS(Transaction Per Second):是每秒鐘系統可以處理的交易或者事務的數量,它是衡量系統處理能力的重要指標。
點擊率(Hit Per Second):客戶端向服務器發送請求數。
吞吐率(Throughout):指單位時間內從服務器返回的字節數,也能夠指單位時間內服務器處理客戶提交的請求數。它是衡量網絡性能的一個重要指標,吞吐率=吞吐量/測試時間,一般狀況下,吞吐量的值越大,吞吐率的值也越大,吞吐率的值越大,系統的負載能力越強。
吞吐量:指單位時間內服務器處理的字節數,反應服務器處理能力的指標,單位是字節/秒(Bytes/s)。F=Nvu*R/T,F表示吞吐量,Nvu表示VU(虛擬用戶數)的個數,R表示在T時間內每一個vu發出的請求字節數,T表示性能測試所用時間。可是若是系統遇到性能瓶頸,這個公式就再也不適用。吞吐量樹枝越大說明系統處理能力越強;吞吐量應該是隨着每秒點擊率的增長而增長,這種增長是創建在帶寬足夠處理用戶提出的全部請求的基礎上。若是點擊的次數增長而吞吐量恆定或減小,就說明服務器沒法執行增長的請求(每秒點擊率),結果就是事務響應時間的增長。
資源使用率:指服務器系統中不一樣硬件資源被適用的程度。主要包括CPU利用率、內存利用率、磁盤利用率、網絡等。資源利用率是分析系統性能指標進而改善性能的主要依據,在配置調優測試的過程當中,經過比較配置調優先後系統資源的利用率來判斷調優的效果。資源使用率=資源實際使用量/總的可用資源量*100%
性能計數器(Counter):經過一系列指標來分析,如:CPU、內存等,這一系列指標叫作計數器,是描述服務器或操做系統性能的一些數據指標。主要添加計數器開觀察系統資源的使用狀況。性能計數器主要包括操做系統性能計數器、數據庫計數器、應用服務器計數器等。計數器在性能測試過程當中發揮着「監控與分析」的關鍵做用,尤爲是在分析系統的可擴展性和對性能瓶頸進行定位時,計數器的闕值起着很是重要的做用,必須注意的是,通常狀況下,單一的性能計數器只能體現系統性能的某一個方面,在性能測試過程當中分析測試結果時,必須基於多個不一樣的計數器進行分析。
思考時間(Think Time):兩個請求時間的時間間隔。Loadrunner中用到的函數是lr_think_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