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作一個文件上傳需求,發現當上傳文件大於60M時,前端ajax文件上傳後,服務請求不到服務端。前端
排查過程: java
第一步,頁面請求返回NS_BINDING_ABORTED,先查了下Nginx日誌,Nginx 400 Bad Request 猜想是由於客戶端Post請求Packet在網絡傳輸過程當中部分丟失致使到服務端沒法正常響應,客戶端10s超時斷開鏈接,這時候nginx記錄了400。這種狀況下,nginx實際未反饋400的response,只是在鏈接斷開時記錄了400的日誌。nginx
因而排查前端代碼以下:前端在上傳文件請求後,設置10S的請求超時時間,初步猜想是上傳文件較大,前端請求包尚未發送完畢就中斷請求了,因而把timeout時間設置加大,增長到20秒,發現60多M的文件上傳成功。web
1 $.ajax({ 2 url: '/upload_url', 3 type: 'post', 4 data: data, 5 timeout: 10000, // 超時 6 cache: false, 7 processData: false, 8 contentType: false, 9 success: function(json) { 10 ....... 11 } 12 }, 13 error: function() { 14 15 }, 16 complete: function(XMLHttpRequest, status) { 17 if (status === 'timeout') { 18 // 超時直接提示 19 // '上傳時間較長,請稍後查看結果', 20 }); 21 } 22 } 23 })
第二步,測試上傳文件大於100M時的狀況,發現服務端不會接收到請求,加大了超時時間也沒有任何效果,排查Nginx配置上傳文件大小限制是300M,即 client_max_body_size 300m。ajax
而且發現Nginx以下日誌:spring
。。。。。。。。。。。a client request body is buffered to a temporary file /dev/。。。。。。。/client_body/XXXXXXX, clientapache
。。。。。。。。。。。pwrite() "/dev/。。。。。。。/client_body/XXXXXXX" failed (28: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clientjson
因此,優化nginx配置,client_max_body_size 300m; client_body_buffer_size 300m; 加大上傳緩存Buffer size文件,reload nginx生效。後端
ps : 瀏覽器
client_max_body_size
此指令設置NGINX能處理的最大請求主體大小。 若是請求大於指定的大小,則NGINX發回HTTP 413(Request Entity too large)錯誤。 若是服務器處理大文件上傳,則該指令很是重要。
client_body_buffer_size
此指令設置用於請求主體的緩衝區大小。 若是主體超過緩衝區大小,則完整主體或其一部分將寫入臨時文件。 若是NGINX配置爲使用文件而不是內存緩衝區,則該指令會被忽略。 默認狀況下,該指令爲32位系統設置一個8k緩衝區,爲64位系統設置一個16k緩衝區。 該指令在NGINX配置的http,server和location區塊使用。
第三步,繼續測試100M以上的文件,仍然不成功,瀏覽器前端請求結果返回 net::ERR_INCOMPLETE_CHUNKED_ENCODING,因而排查nginx日誌以下:
。。。。。。。。。 錯誤日誌所有是104: Connection reset by peer) while reading upstream
等待遠程TCP接收到鏈接中斷請求的確認
。因而分析nginx配置,nginx做爲反向代理既然是客戶端又是服務端,當和後端服務創建鏈接時並無默認開啓長鏈接,開啓長鏈接後性能應該會提高不少,因而優化nginx配置開啓nginx長連接【說明:(從client到nginx的鏈接是長鏈接,對於客戶端來講,nginx長鏈接是默認開啓的。從nginx到server的鏈接是長鏈接,須要本身開啓】。
<bean id="multipartResolver" class="org.springframework.web.multipart.commons.CommonsMultipartResolver">
<property name="maxUploadSize" value="314572800" /> <!--300M-->
<property name="maxInMemorySize" value="314572800" /> <!--300M 設置multipart請求所容許的最大大小,默認不限制 -->
<property name="defaultEncoding" value="UTF-8"></property> <!-- 設置一個大小,multipart請求小於這個大小時會存到內存中,大於這個內存會存到硬盤中 -->
</bean>
一、Nginx 400 Bad Request
通常致使400異常的場景:
(1)請求頭過大
二、Nginx 499 / ClientClosed Request
upstream在如下幾種狀況下會返回499:
(1)upstream 在收到讀寫事件處理以前時,會檢查鏈接是否可用:
ngx_http_upstream_check_broken_connection,
if (c->error) { //connecttion錯誤 …… if (!u->cacheable) { //upstream的cacheable爲false,這個值跟http_cache模塊的設置有關。指示內容是否緩存。 ngx_http_upstream_finalize_request(r, u, NGX_HTTP_CLIENT_CLOSED_REQUEST); } }
如上代碼,當鏈接錯誤時會返回499。
(2)server處理請求未結束,而client提早關閉了鏈接,此時也會返回499。
(3)在一個upstream出錯,執行next_upstream時也會判斷鏈接是否可用,不可用則返回499。
總之,這個錯誤的比例升高可能代表服務器upstream處理過慢,致使用戶提早關閉鏈接。而正常狀況下有一個小比例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