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的博客中,每次使用webpack打包編譯完成以後,咱們都須要手動打開編譯後的index.html文件,這樣對於前端開發的調試很不方便。爲了解決這一問題,webpack給出了 開發服務器 這一方案。在進行開發的過程當中,咱們可使用webpack啓動一個開發服務器,來實時查看本身的項目,很方便進行調試。css
相信不少前端開發者都用過webpack的開發服務器,可是有些開發者不是很瞭解它。那麼在這篇文章中,我就給你們介紹webpack的開發服務器,主要內容包括:html
首先執行一下命令來安裝webpack的開發服務器:前端
yarn add webpack-dev-server -D
複製代碼
安裝完成以後,咱們就能夠經過 npx webpack-dev-server
命令啓動開發服務器,或者在 package.json 文件中新建一條腳本,後續就能夠很方便地使用 npm run 或 yarn 來啓動開發服務器。腳本配置以下:webpack
{
"name": "webpack-learning",
"version": "1.0.0",
"main": "index.js",
"license": "MIT",
"scripts": {
"build": "webpack --config webpack.config.js",
"dev": "webpack-dev-server"
},
"devDependencies": {
"webpack": "^4.32.2",
"webpack-cli": "^3.3.2",
"webpack-dev-server": "^3.5.1"
}
}
複製代碼
啓動本地服務器以後,咱們即可以在瀏覽器中經過 http://localhost:8080 來訪問項目了。截圖以下:web
如今開發服務器已經啓動了,可是顯而易見的是,當前的開發服務器使用的是默認配置,很大程度上不能知足咱們開發的需求,好比:shell
下面咱們就講解一下,若是初步配置開發服務器,完成上述需求。之因此說是初步配置,是由於開發服務器配置內容較多,後面準備單獨寫一篇博客,講述開發服務器的詳細配置。npm
其實初步配置開發服務器很簡單,在 webpack.config.json 文件中新增 devServer 屬性,該屬性是一個對象,咱們將一些配置信息寫到該對象下便可,配置代碼以下:json
let path = require("path");
module.exports = {
devServer: {
port: 3000, // 指定開發服務器的端口號
progress: true, // 顯示開啓本地服務器的進度
contentBase: "./build", // 指定本地服務器默認打開的目錄
compress: true // 是否對代碼進行壓縮
},
mode: "development",
entry: "./src/index.js",
output: {
filename: "index.js",
path: path.resolve(__dirname, "build")
}
}
複製代碼
如今再次開啓開發服務器,就能夠經過 http://localhost:3000 訪問到項目的 build 目錄了,默認尋找該目錄下的 index.html 文件進行渲染,若是沒有則展現該目錄下的全部文件。數組
以上就是對webpack開發服務器的安裝和初步配置,可是上述的初步配置存在一些問題:咱們但願開發服務器啓動以後,就會顯示咱們項目的頁面,可是上述配置中,若是要看到項目的頁面,一個前提是build目錄下必須存在index.html文件。可是這個文件是打包編譯後才生成的,因此在開發服務器環境下可能不會存在,並且也不會實時刷新,因此很明顯初步配置不能知足咱們的開發需求。瀏覽器
正常狀況下,咱們但願看到的場景是:使用 npm run 或 yarn 來啓動開發服務器以後,就能夠實時看到項目的頁面,若是項目有代碼的更新,頁面也要實時更新。要作到這一點,咱們須要完成如下步驟:
執行 yarn add html-webpack-plugin -D
進行安裝該插件
安裝完成以後,咱們就須要到 webpack.config.js 文件中配置該插件,其實webpack之因此有這麼強大的功能,就是依靠各類各樣的插件。因此在webpack配置文件中,確定會有各類插件的相關配置。這裏介紹 html-webpack-plugin 插件的配置,其餘插件的配置一模一樣。
首先在 webpack.config.js 文件中引入安裝的 html-webpack-plugin 插件,而後新建一個 plugins 屬性,該屬性是一個數組,webpack使用到的插件,都要在這個數組中進行配置。咱們先來看一下具體的配置代碼:
let path = require("path");
let HtmlWebpackPlugin = require("html-webpack-plugin") // 引入安裝的插件
module.exports = {
devServer: {
port: 3000, // 指定開發服務器的端口號
progress: true, // 顯示開啓本地服務器的進度
contentBase: "./build", // 指定本地服務器默認打開的目錄
compress: true // 是否對代碼進行壓縮
},
mode: "development",
entry: "./src/index.js",
output: {
filename: "index.js",
path: path.resolve(__dirname, "build")
},
plugins: [
new HtmlWebpackPlugin({
template: './src/index.html', // 模板文件
filename: 'index.html', // 開發服務器中生成的臨時文件
minify: {
removeAttributeQuotes: true, // 是否去除文件中的雙引號
collapseWhitespace: true // 是否去除文件中的空行
},
hash: true // 引入文件的時候添加哈希值,防止緩存的問題
}),
]
}
複製代碼
下面講述一下以上文件中的一些配置選項:
<script src="index.js"></script>
;若是加上了hash值,在臨時文件中引入 .js 文件多是這個狀況:<script src="index.js?fb39b867e8a90e7cc9ec"></script>
。有效解決了緩存帶來的影響。這裏須要說明的是, html-webpack-plugin 插件的配置不只適用於開發服務器,再進行打包編譯的時候,該插件的相關配置也會發揮做用,好比指定的模板、是否刪除雙引號、是否刪除空行等。
在上述敘述中,咱們知道在啓動開發服務器的時候,要有一個模板文件,因此咱們要在項目中建立一個模板文件。根據上面的配置要求,該文件是位於 src 文件夾下的 index.html 文件。參考代碼以下: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0">
<meta http-equiv="X-UA-Compatible" content="ie=edge">
<title>Document</title>
</head>
<body>
<h1>這是一個模板文件</h1>
</body>
</html>
複製代碼
以上就我在學習webpack過程當中對開發服務器的一些總結。總的來講,開發服務器就是對當前項目進行打包編譯,將生成的文件存放在內存中,而後起一個本地服務。咱們在瀏覽器中訪問這個本地服務(如 http://localhost:3000 )來訪問內存的 index.html 文件,進而看到咱們的項目。
並且,這個過程是實時熱更新的,一旦項目代碼有變化,開發服務器會自動進行打包編譯,這樣咱們看到的項目就是最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