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夜裏加班搬遷服務器,雖然沒去現場(去不了嘛),但也得網絡及肉身在線進行協助。無聊中,看新聞說"某達網科裁人上千人"。立刻就想起數年前的一樁舊事,記憶比較深入---html
有人讓我去幫忙,說某達那個監控有問題,服務發生故障後,不發送任何報警信息,甚至死機了也照樣一片寂靜。因而給了我監控服務器的權限,登上去一看,配置基本沒問題,用的是nagios(我寫了一篇好長的nagios,參看此處),配置也沒啥問題。通過一番檢查,發現只是啓動了apache,而nagios服務自己沒啓動。不清楚是誰部署的,你幹完活,至少也模擬一下,人爲把某個服務停掉,看看監控幹不幹活,不要只顧收錢嘛。檢查完這個以後,那邊的人不放心,讓我幫他檢查一下整個環境有沒有什麼大的問題,因而發來好大一個文件,word的,有好幾十頁呢,圖畫得很漂亮。固然,文章裏的描述,爲了節省個人時間,我就手畫了,不會影響閱讀。前端
每一對服務器運行同一個站點,那是大概有20幾個某達廣場(石景山某達廣場、大望路某達廣場...)。規劃者的初衷應該是考慮到高可用性,死掉一臺還有一臺可用嘛。但讓我納悶的是,爲啥只有一臺F5及一臺oracle數據庫呢?接着,我又隨機登陸了幾個服務器,發現其負載低,訪問量也不多,更沒有什麼在線交易類的其餘業務,僅僅就是一個門戶而已。mysql
這個規劃,在我看來,有幾個很明顯的問題:ios
一、嚴重浪費資源。沒什麼訪問量,也沒有重要的交易業務,用服務器使用web虛擬機足以(那時雲服務還沒出現)應付。40多臺服務器,加交換機及F5等,起碼要4個機櫃,浪費資金,浪費能源,也浪費人力。程序員
二、半拉子高可用:F5及數據庫很明顯就是單點,隨便哪一個出故障或者down機,全部站點中止服務。某達土豪,應該不缺這點錢,你弄2臺F5,作2節點oracle RAC它也不會破產啊。web
三、門戶網站用oracle作數據庫,本人仍是第一次遇到,你讓mysql咋想?sql
講完了某達,再看兩例。
apache
某互聯網慈善平臺,購買了7臺雲主機,每臺主機都是獨立的(獨立的帶寬,獨立的ip),但主機之間的業務有關聯。聽說每臺主機購買帶寬爲5M,雖然花了很多帶寬費,但資源老是不夠用--用的帶寬跑滿了,有的卻沒有什麼流量。從這個事實能夠看出,他們作事根本沒有規劃這個概念,須要一個,就採購一個,錢花出去了,效果也不佳。緩存
建議他們使用雲服務商的VPC網絡,購買2個帶寬,一個用於用戶訪問(主要帶寬),一個用於系統及後臺管理(2-5兆足也)。這樣即加強了安全性,也下降了成本,提升了效率。不清楚後來他們是否採納我這個建議。
又有一不知名傳媒網站,準備擴容,程序員給我發來了一個購買配置。也是選購的雲服務器,cpu、內存、磁盤(好幾個TB的ssd盤)、帶寬都選得很高,記不得具體的數值了,但據他所說,這個配置費用得好幾萬,怕費用過高老總不給批。問他,這個服務器什麼用途?基於什麼考慮?他說發視頻和發佈視頻,若是性能很差,帶寬不夠會影響體驗。其實,對於這類需求,只須要低速、大容量的sata盤,其餘配置通常就能夠。在前端加緩存或者購買cdn服務,既能下降成本,又能有好的性能。
雲計算時代,一些人擔心,作運維會不會到頭了,甚至一些企業也這樣認爲,上雲了,一切萬事無憂,不須要專業的運維。當你的公司業務,只須要1臺雲主機的時候,或許是用不着,也不用考慮什麼規劃。但一旦業務增加,雲服務器數量隨之大量增加的時候,你能玩得轉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