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學的決策!

《來自獲得APP》工具

達利歐在本書中分享了本身40多年的生活和工做原則。大大小小的原則加起來有幾百條,內容涵蓋爲人處世和公司管理兩大方面,濃縮了達利歐的人生智慧和管理哲學。
核心內容
第一,達利歐的生活原則:用絕對理性的態度去認識這個世界;優化

第二,達利歐的工做原則:把原則當作工做的基礎,在工做中以優秀想法至上的原則進行決策;搜索引擎

第三,如何制定屬於你本身的原則。

第一部分
咱們首先來講一說「生活的原則」。這一部分包含了不少條小原則,核心內容就是如何用絕對理性的態度去認識這個世界,換句話說,就是要作到真正地面對現實。
可能不少人都以爲本身是一個「理性的、有原則的人」,實際上,要認清楚真相,並無那麼簡單。人具備動物性,因此不少時候人們會讓本身心裏的動物精神來驅使本身行動,spa

從而忽略了對事實和真相的追求。好比說,巴菲特曾經說過本身的投資原則有一條是「在別人恐懼的時候貪婪,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恐懼」。這一條投資的原則聽起來簡單,翻譯

可是有股票投資經驗的人都知道,想要踐行這一條原則實在是太難了,在市場大跌的時候,你很難保持理性,頗有可能就跟着其餘人一塊兒賣出手上的股票了。
爲了更理性地思考和行動,達利歐總結了「達成目標的五個步驟」。他認爲不論想要達成什麼目標,都要通過五個步驟,分別是:設定目標、認識問題、診斷問題、設計

設計解決方案和執行解決方案。這五步聽起來容易作起來難,不少人到第二步認識問題就推動不下去了,無法正確地認識問題。那爲何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達利歐分析說,索引

有兩方面的緣由。一方面,每一個人都有盲點。不一樣人看問題的視角都不同。咱們慣有的思惟模式,可能會讓咱們沒辦法準確地認識和判斷形勢。事件

另外一方面,人的天性是傲慢與自負的,有的人觀點受到了挑戰,首先想到的不是認可錯誤,而是先給本身辯解,甚至連辯解都作不到,直接就生氣了。
達利歐認爲人類最大的悲劇,就是傲慢與自負,害咱們帶着錯誤的觀點去作事,還不肯意接受質疑。那麼,這樣的悲劇是怎麼產生的呢?神經科學家說,這與大腦的運行機制有關。資源

咱們的大腦中有一部分,特別想知道咱們錯在哪裏,喜歡看到咱們的弱點,以便咱們可以獲得進化,作得更好。可是,大腦中的另外一部分,把真實的評價和批評,當成了攻擊,開發

拼命採起各類防護機制,讓本身免於受到攻擊。換句話說,在你的頭腦中有兩個「你」,一個是理智的你,一個是情緒化的你,二者老是在相互做對,都在爭奪對你的控制權。
那麼,到底怎樣作,才能讓理性的「你」佔上風,去克服傲慢與自負,避開盲區呢?那就是,保持極度開放的態度,認可本身有盲點、有缺陷。達利歐交往過無數精英人士,他們沒有一我的是十全十美的。可是這些人聰明就聰明在,他們在面對外界的質疑和批評時,可以保持極度的開放,而且十分清楚本身到底哪裏存在盲點,哪裏存在缺陷,從而不斷進化本身。
固然,要作到「極度的開放」也不容易,達利歐也說過,多數人一般要18個月才能習慣這樣的運做方式。你能夠從身邊的小事開始作起,好比在面對家人、朋友,或者任何其餘人時,開誠佈公地交流想法,通過深思熟慮後,作出判斷和選擇。你會發現,極度開放和坦誠的狀況下,你們都能暢所欲言,這樣達成的結果,會比本身一我的想出的想法要好。
除了保持極度開放,達利歐認爲,咱們也應該主動用科學而理性的方式去對待生活的方方面面,主動把感性的經驗變成理性的總結。舉個例子,若是你問一我的,你天天上下班一共要花多長時間,大多數人都會說「四十多分鐘」,或者「大約一小時」,可是不多有人會把天天上下班的時間記錄下來,而後進行統計分析,得出一個精確的平均上下班時間,以及在上下班的過程當中最長花了多少時間,最短花了多少時間。若是你能準確地記錄,用這種科學理性的態度來對待生活,你對生活的掌控感會提升不止一個層次。
好,這就是本書的第一個內容,「生活的原則」,咱們來稍微總結一下。在這一部分的內容中,達利歐建議人們有意識地拒絕本身用動物性的一面去思考和行動,在生活中保持極度開放的認知態度,摒棄自負和沒必要要的自尊心,從而認清事實和真相。對待生活要有科學家對待科學研究的態度,才能真正成爲生活的主人。


第二部分
說完了「生活的原則」,咱們再來繼續說一說達利歐「工做的原則」。從本質上來講,達利歐總結的「工做原則」和「生活原則」是一脈相承的。他本身就在書裏說,「工做原則」其實就是把「生活原則」應用到了事業上,可是工做原則比生活原則更重要。他在書中列出了上百條原則,大概能夠分紅三個維度,一個是人,一個是文化,還有一個是組織建設和管理。而在這上百條原則裏,最重要的一個,就是橋水基金奉行的「創意擇優」,也就是「優秀想法至上」的原則。
所謂的「優秀想法至上」,意思就是說,公司作決策的時候,要選最合理、最科學的選項,而不是看誰職位高就聽誰的。達利歐認爲,一個組織想要成功,不是看創始人有多牛,也不是看手上有多少資源,而是看這個企業能不能奉行「優秀想法至上」的原則。
想要讓最優秀的想法脫穎而出,第一步確定是全部人把想法拿出來給你們看,第二步就是你們互相評判,提出不一樣的意見。那你可能會問了,怎麼樣評判一個想法是否合理呢?在書中,達利歐介紹了在「橋水基金」內部使用的一種決策方法,叫「可信度加權決策法」。也就是充分考慮到每一個人的專業背景,而後對不一樣專長的人提出的意見賦予不一樣權重,最後加權計算進行決策。
好比在橋水基金的會議上,若是探討到醫療相關話題,有醫療背景的人提出的意見,在最後決策中所佔的權重確定就會更大;會計背景的人,提出意見的權重就不會過高。若是探討的是一個跟會計相關的問題,那就正好是反過來。這種狀況下,既保證了決策過程的公平民主,又保證了最後決策結果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固然,這個決策方法有個前提,就是認爲「每一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在達利歐看來,每一個人的大腦和生理特徵都是不一樣的,每一個人也都有本身專屬的優勢和缺點,看問題的時候,每一個人都有本身獨特的角度,也確定有本身的侷限性。爲了保證最終決策的質量,就得把各類不一樣角度的觀點和想法都提出來,充分論證以後,才能保證最終決策最優化。
可是,不是每個企業都可以營造出這種氛圍。那麼如何纔可以讓優秀的想法不斷在企業內部產生呢?這裏就涉及到達利歐另一個重要的工做原則,叫「極度透明和極度真實」。剛纔咱們說過,在達利歐的生活原則裏,有一條叫作「極度開放」,在工做原則裏,這條「極度透明和極度真實」跟「極度開放」也是一脈相承,並且特別被濃墨重彩強調的一點。
在書中有這麼一個例子,有一次,達利歐收到了一封郵件。這封郵件是他的下屬發來的,裏面是這麼寫的:「達利歐,你今天在公司開會時候的講話簡直是不及格,你根本沒有作任何準備,否則的話,你不會講得這麼爛。之後,你應該多花點時間爲開會作準備,若是須要,我甚至能夠來陪你作準備,幫你熱身。」信的最後,下屬還補了一刀,說:「你要是以爲個人見解不對,能夠去問其餘同事,或者直接來問我。」下屬這樣直接挑戰老闆,在其餘公司實在是不多見。但對達利歐來講,這樣的對話天天都會發生,他也徹底不會由於這樣的事情生氣。由於只有這樣,同事之間纔敢坦誠相待。在公司內部,無論級別高低,有任何的問題或想法,同事之間必須及時指出,這就是他們奉行的「極度透明」的原則。
除此以外,橋水基金內部有一個聽起來比較恐怖的規章制度,公司內部基本上全部的會議都要被錄音。若是在開會的時候,談到了某位同事,但這位同事又不在場,在場的人就必須把談論這位同事的錄音發給這位同事。也就是說,公司不容許任何人在背後議論別人。好比,有一次,達利歐和公司另外一位高管討論一位員工晉升的問題。高管以爲,這位員工的工做能力很強,能夠給他升職加薪,但達利歐卻以爲這個員工的能力不夠。後來達利歐一想:不行,不能在員工背後議論他們。因而,達利歐就一個電話把這位員工叫到了本身的辦公室,而後開始當面評論他。固然了,評論的同時,也給了這位員工解釋的機會。
其實,這種極度透明和坦誠的文化是有理論依據的。哈佛大學有一位學者叫羅伯特·凱根,他研究發現,大多數企業的員工,雖然表面上乾的是一份工做,但其實作的是兩份工做。第一份工做,是他本來要完成的本職工做;第二份工做,是要管理其餘人對本身的見解和印象,尤爲要隱藏本身的缺點和不足,展現本身光鮮亮麗的一面。但這第二份工做,其實很是浪費時間和精力。在橋水的公司文化裏,你們只須要作第一份工做,只作最天然、最舒服的本身就夠了,不須要再在第二份工做上浪費時間精力。這一切的背後,其實仍是貫穿着達利歐絕對理性的哲學,他但願打造出每一個人都如機器通常精確運做、各盡其責的公司,由於這樣纔是最高效的。

不過,這個「極度透明」的原則也是有代價的——在橋水基金,新入職員工的離職率很是高。據報道,三分之一的員工在工做的頭兩年以內就會離開公司。並且,根據這些離職員工的反饋,他們認爲同事之間的交流溝通太過粗暴,並且常常處於被質疑的狀態。聽到這裏,你可能會以爲,這樣的公司對員工未免太過苛刻。但這就是達利歐堅持的原則,他的理念不是以人爲本,而是原則至上。
好,這就是咱們所說的第二個內容,「工做的原則」,咱們來稍作總結。在這一部分的內容中,達利歐介紹了一種在橋水基金內部實行的一套決策機制,叫「優秀想法至上」原則,在這個機制中,公司的決策要用最合理、最科學的方法作出來,這個方法就是 「可信度加權決策法」。而爲了讓公司具有實現「優秀想法至上」原則的可能,達利歐在公司裏施行了「極度透明和極度真實」的原則。雖然這個原則讓公司同事之間坦誠相待,但這種顯得簡單粗暴的交流也致使了比較高的新員工離職率


第三部分
說完了「工做的原則」,咱們最後來講一說如何造成本身的原則。在這本書的導言裏,達利歐也說過,他的這些原則的價值到底有多大,應該由讀者決定。其實,更重要的不是原則自己,而是原則背後的思考。只有造成本身的原則,才能更好決策。咱們不能經過聽取別人的經驗來創建一種原則,本質上,原則只能來自於本身的「痛苦加反思」。
達利歐就有這樣一個怪癖,他喜歡沉浸在痛苦中,不斷地覆盤這些錯誤,他甚至還作了一個 APP,叫作 Pain Button,中文直接翻譯過來就叫作——痛苦按鈕,專門用來記錄每個犯下的錯誤,記錄下每一件引發痛苦和反思的事。
好比,他就在各個場合反覆說起對本身影響最大的一個錯誤。這個錯誤發生在上個世紀,80 年代初,美國的失業率很高,美國的主要銀行持有不少拉美國家的債務。1982 年 8 月,墨西哥出現了債務違約,這在當時算是個危機事件了。達利歐很厲害,成功地預測到了此次債務危機。因此,美國國會、華爾街電視節目紛紛邀請他來說危機問題。他在電視採訪上繼續預測,認爲「將來市場上還會上演經濟危機和大熊市」。後來達利歐卻被狠狠地打了臉,當時美聯儲爲了應對這個危機,採起了寬鬆政策,結果爲美國以後帶來了十幾年的大牛市。達利歐本人也爲這個錯誤判斷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差點傾家蕩產。可是達利歐後來回憶道,正是這一次錯誤,才讓他進行了完全的反思,讓他的思惟從認爲「我是對的」變成思考「我怎麼知道我是對的」,讓本身變得更加理性。在後來的金融危機裏,這一套思惟方法讓他受益不淺,每次別人在金融危機裏賠的底朝天,橋水基金老是能保持不錯的收益率。
所以,達利歐鼓勵你們理性地把本身的錯誤和反思都記錄下來,作一個「專業的犯錯者」。其實,日常在工做生活中,咱們會經歷不少事情,有的事情經歷完以後咱們會得出一些經驗教訓,甚至有的時候就是靈光一現,產生了一些很好的想法。但人類大腦的默認設置是「短時記憶」,只要咱們不是刻意重複去記憶某個東西,咱們得到的經驗也好,想到的好點子也好,很容易就忘掉了。這本《原則》就是告訴咱們,從人生和事業上得到的經驗不要只停留在感性層面,必定要理性地進行記錄和總結。
達利歐在書裏說,本身其實就是一個「專業的犯錯者」,英文叫 Professional Mistake Maker。這個「專業的犯錯者」不是說犯錯不少,而是在每次犯錯事後,都能對錯誤有完整的、理性的、全面的反思,由此可以把錯誤轉化爲原則。失敗究竟是不是成功之母,就取決於你是否是一個「專業的犯錯者」,不然就只能得到模糊的、感性的經驗,最後的結果就是「好了傷疤忘了疼」。
這本書裏的幾百條原則,都是達利歐本身一點一滴記錄總結出來的,是他我的的人生百科全書。使用的時候就像搜索引擎同樣,當人生和事業遇到什麼問題,就直接去裏面搜索相關的原則做爲決策的參考。開頭咱們說過,達利歐的橋水基金也是這麼作的,他們甚至在公司內部開發了一個叫 Coach 的工具軟件。員工遇到什麼問題,直接輸入關鍵詞,就能在這個工具裏找到相應的原則和解決方案。不管是達利歐本身,仍是他創立的橋水基金,他們都運轉地像機器同樣嚴謹精密,遇到的全部問題,都會被記錄下來總結成原則,下次再遇到的時候,就能夠找到相應的解決方案,而後照此執行。因此,不管是達利歐本身,仍是他的基金,在市場上都不多犯錯,並且運轉的效率很是高。
這就是本書的第三個內容,如何造成本身的原則,咱們來總結一下。在這部分的內容中,達利歐認爲,只有從本身的錯誤中不斷反思,把感性的經驗總結成理性的總結,才能造成屬於本身的原則,成爲一個「專業的犯錯者」。
總結
這本書的精華內容就講到這裏,咱們來回顧一下這期音頻。
首先,咱們瞭解了達利歐的「生活的原則」,在這一部分的內容中,達利歐建議人們有意識地拒絕本身用動物性的一面去思考和行動,在生活中保持極度開放的認知態度,摒棄自負和沒必要要的自尊心,從而認清事實和真相。對待生活要有科學家對待科學研究的態度,才能真正成爲生活的主人。
其次,在「工做的原則」裏,達利歐介紹了一種在橋水基金內部實行的一套決策機制,叫「優秀想法至上」原則。在這個機制中,公司的決策決定於最合理、最科學的方法,而不是職位層次高級。而且,公司使用「可信度加權決策法」來保證這個原則得以實現。而爲了讓公司具有實現「優秀想法至上」原則的可能,達利歐在公司裏施行了「極度透明和極度真實」的原則。
最後,達利歐講述了「如何造成本身的原則」。咱們對於達利歐的這些原則,不必定要照單全收。達利歐說,真正重要的是造成本身的原則。你只有從本身的錯誤中不斷反思,把感性的經驗總結成理性的總結,才能造成屬於本身的原則,成爲一個所謂「專業的犯錯者」,讓每一次錯誤都爲你所用,最後用本身的原則體系來驅動你的人生,用理性來對抗世界的複雜。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