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核心思想工具
試讀《資本論》,總結感悟以下。若有謬誤,感謝指正。人工智能
雞蛋能夠用來吃或砸人,這是它的用處。商品的用處,被稱爲它的使用價值(worth)。spa
某個雞蛋的質量(mass)是55克。雞蛋有「質量」這一天然界的屬性。商品,則有價值(value)這一人類社會界的屬性。之因此有價值,多是由於誰都不想幹活卻不得不幹活吧。對象
雞蛋mass的大小,能夠由能與多少砝碼平衡天平來體現。商品value的大小,能夠由它能交換到多少其餘商品來體現。這個交換比例,被稱爲交換價值。數學
用機率論的話說,價格(price)會在value上下波動,price是個隨機變量,value是price的數學指望。既然用到了機率方面的規律,那麼value理論的研究對象(適用範圍)就只限於大量長期的商品活動,而不是個別的短暫的奇葩的現象。價值理論是數學機率理論在人類社會的一個應用。產品
雞蛋的mass自己是什麼?應當是構成雞蛋的物質,能夠由夸克來計量。商品的value自己是什麼?應當是無差異的人類勞動,能夠由勞動時間來計量。效率
商品全部者在市場上交易時,總想以較少的本身的勞動產品,換取較多的他人的勞動產品。那麼只有在A和B用價值相等的商品交換時,雙方的交換活動才能自願地持續地發生並擴大規模。不自願的事情,是沒法長期存在或擴大的。變量
假設,在勞動時間h(好比1小時、1天、1周、1月、1年等)裏,大多數人生產某產品的數量爲n,其value可記做h。那麼,對於不熟練或偷懶的勞動者A,A生產的產品數量會少於n。A以市場價售賣,其收穫就少於平均水平,這使得A的value少於h。相反,對於更熟練或掌握先進技術的勞動者B,B的產品數量會多於n。B以市場價售賣,其收穫就多於平均水平,這使得B的value多於h。總結起來就是,勞動時間應當以社會平均勞動時間爲準。既不能以少數懶漢笨蛋爲準,也不能以少數特別聰明的人爲準。技術
少數聰明人在相同的勞動時間內,創造的value更多,可以得到更多的收益,但若全社會都學會了他的先進技術,那麼一樣的他,所創造的value就下降到社會平均水平了,就沒法獲得那超額收益了。只不過,因爲社會廣泛使用了先進技術,商品總量n增長了,單個商品的value卻下降了。可見,value這個社會屬性,與worth這個大天然的屬性是不一樣的。一樣的勞動,其value大小會隨着他人的勞動狀況的變化而改變;而worth是不變的,一個雞蛋,永遠都只能煮出1個雞蛋,不可能煮出10個。總結
因此,資本家追求的並非「先進」,而是「比別人先進」。若是本身不能更先進一步,那麼,把別人搞亂,讓別人更退步,一樣是能夠的。四處放火的某國,就是這麼作的。
資本->(原材料+工具+勞動力)->產品->更多資本。
直接用於消費(不包括奢侈浪費)的東西,就是生活資料。
用於生產的物資,原材料,工具,能源,土地,就是生產資料。或者說,用於製造生活資料或其餘生產資料的東西,就是生產資料。生產資料,是間接的生活資料,是積蓄。
生產活動創造出的物資,包括(會直接消費掉的生活資料)和(用於下次生產活動的生產資料)。人類總的財富愈來愈多,大多數勞動者卻窮的不行,這樣的社會正常嗎,能永久存在嗎?作一個沒有儲蓄,還要靠信用卡貸款生活的美國人,這樣的生活方式卻要被推薦到中國,是好事嗎?讓平民百姓捨棄儲蓄後使用信用卡,難道不是個巨大的陰謀嗎?
維持一個正常勞動者生存繁衍的生活物資(衣食住行,結婚生子,贍養老人等),取大多數人的平均水平,就是再生勞動者所需的生活資料。(不是讓勞動者生活幸福美滋滋的生活資料。)資本家給勞動者發工資,工資=再生勞動者所需的生活資料的value。勞動者爲資本家創造的value,減去工資,就是利潤,利潤就是所謂的剩餘價值。
當生產資料被少數資本家佔有時,剩餘價值歸於資本家,此爲資本主義。當生產資料被大多數勞動者佔有時,剩餘價值歸於大多數勞動者,此爲社會主義。所謂佔有生產資料,其實就是擁有企業的股權。因此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並不是以一個東非大裂谷似的形式隔絕。資本主義中,也能夠存在若干社會主義成分,例如高福利、工會、免費麪包;社會主義中,也能夠存在若干資本主義成分,例如我國大大小小的民企,還有虧損的國企。在一個私營企業內部,若是員工廣泛持股,且持股比例達到必定數量(這個數量是多少),算什麼?又是私企,又是共有,只好說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都算。可否設置一個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指數,範圍[0, 1],用來衡量整個社會的屬性?資本主義指數爲1時,社會主義指數爲0,社會貧富差距迅速擴大,極其不公,很差。社會主義指數爲1時,資本主義指數爲0,社會生產動力極度萎縮,你們都不肯意幹活,很差。在效率與公平之間,取某個數值,會不會正合適呢?這樣合適的數值,即便存在,是否可以在現實社會中被貫徹呢?誰來貫徹呢?是否是必然回到強資本主義或強社會主義的狀態呢?
C => c + v + m,這裏的C、c、v和m都是value。
初始資本C。原材料、設備、廠房等,共計爲c。勞動力v。
資本家用C購買了c + v。
原有的原材料、設備、廠房和勞動力被消耗掉了,新的產品被創造出了。
存在於c中的value,轉移到了新產品中,其數量保持不變。
勞動者消耗了本身的勞動力v(體力+智力),即勞動力轉移到了新產品中。
勞動者創造了更多的價值,也保存到了新產品中。
購買的c + v是原有的value,m是新增的,這新增的m就是剩餘價值,體如今企業報表中,就是利潤,利潤歸全部股東佔有。若是大部分股份由少數人佔有,就是資本主義;反之,若是大部分股份由大多數人佔有,就是社會主義。
在生產先後,c的數量不變,c被稱爲不變資本;在生產以後,v的數量變成了v + m,v被稱爲可變資本。
資本主義中,「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社會主義中,「公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這裏的財產,關注的是生產資料,而不是生活資料。生活資料,不管什麼時候何地,都應受法律保護。
資本主義借「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這一句抹去了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的區別,借保護生活資料的名義,實行保護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實質。鑑於只有資本家才擁有生產資料,這一條款實際上僅僅在保護資本家。
社會主義說「公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就是在保護生產資料公有制,從而讓你們共同分享利潤。共同分享利潤,不是平均分享利潤。即便是共產主義社會,也不須要平均分享,而應該按股份分享,只不過這個股份的分佈狀況不像資本主義那樣極端。
在剩餘價值率即m/v相同的條件下,對於不一樣的c/v比例,資本家可以獲得的利潤率是不一樣的。這就致使一個問題,誰都想採用最低的c/v比值,從而得到最高的利潤率。可是,各個行業的c/v比例是受生產條件限制的。所以,必然有些行業的c/v值較高,另外一些較低,另外一些接近平均值。那麼,c/v較高的行業,其產品的銷售價格就會高於價值(否則,資本會離開這個行業,使得產品減小,能夠高價銷售)。同時,c/v較低的行業,其產品的銷售價格會低於價值(否則,資本會從其餘行業涌入這個行業,使得競爭後的利潤率下降到平均值附近)。
總之,通過不斷的競爭和資本流動,各個c/v比例不一樣的行業,其利潤率會趨近於同一個利潤率,即平均利潤率。也就是說,各個行業的ROE(淨資產收益率)會趨近於同一個利潤率。
並且,這個平均利潤率,還有一個規律:它會愈來愈低。
生產力越提升,一個勞動者能使用的能源、設備等就越多。也就是說,在c + v => c + v + m中,c的數值會愈來愈大。
利潤率=m/(c + v)會愈來愈小。
能做爲資本的金錢數量,必須愈來愈大,那些小富翁,愈來愈難以保持食利階層的地位。大富翁不只剝削普通勞動者,也在消滅小富翁。
科技進步不會帶來多少新崗位,沒法解決就業問題。
大多數人消費能力極低,使得平常生活用品行業沒法增加,奢侈品、文藝娛樂、一時用不到的真科技和僞科技研究,這些面向富人消費的行業產值增長。絕望,仇富,反人類情緒增加。
若是人工智能真的實現了,那就意味着機器終於能夠徹底代替人的體力和智力了。到時候就不須要有僱傭工人,資本主義也就會灰飛煙滅。目前的人工智能,只能在不多頗有限的範圍內代替人類。想象一下,一個與人有同等智力的存在,卻不求吃不求穿不求養老,只要給他充電,他就像工人同樣爲你服務。資本家無不指望如此,但這卻會毀滅資本主義。想必如今的資本家正處於人格分裂的前夕。
勞動者經過勞動獲取工資,養活本身。
資本家經過對資本的全部權獲取利益,養活本身。
這兩者,公平嗎?
若是公平,那麼資本家的後代仍舊是資本家,永遠能夠舒舒服服地過本身的清閒日子。勞動者的後代仍舊只能勞動,一生又一生緊巴巴過日子。
從出生開始,命運就已寫死。公平?
古代的人身依附消失了,現代的資本依附出現了。
人類社會逃離了一種地獄,踏入了另外一種更花哨的地獄。
不管如何,將這些視爲公平也好,視爲不公平也好,都必須認可這些客觀規律:封建社會在發展自身的同時,也創造了毀滅自身的條件——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在發展自身的同時,也創造了毀滅自身的條件——社會主義。當生產力發展到股份制公司和高等教育大行其道的時候,埋葬資本主義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就出現了。在反反覆覆的變革以後,資本主義終將被社會主義普遍地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