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經常發現本身分析問題缺乏固定的方法和套路,想到哪算哪,很凌亂,彼此之間缺乏聯繫或者多有重複;有時候能有一些閃光點出現,但下次遇到相似問題又會出現不一樣甚至對立的想法;本身能發現不少問題,殊不知道問題如何解決;或者有大的框架,卻沒法細化框架。經常以爲問題太過複雜,超出了本身能夠處理的信息量,就放棄了,再加上缺乏概括和總結,總以爲本身的知識體系沒有創建起來,積累和創新也就無從談起了。框架
今天看到一篇物流經理寫的書《倉庫這點事兒》,感受行文很是的流暢,幽默恰到好處,思惟很是有條理。敘事分析有背景、有理論、有理論應用於實踐的優劣對比、有原則有改進。他提到「分析邏輯」這個詞對我頗有觸動,也能夠稱之爲分析方法,其中又提到了麥肯錫的 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原則,感受很是有必要強化訓練一下這種能力。ide
《麥肯錫教個人思考武器》這本書中說,好議題有三個標準:it
好比前天寫的《倉儲管理系統淺談(續)》中文尾最後一個問題,誰來裝車,它的答案能夠去客戶現場調研,能夠查閱資料看業內的廣泛作法,也能夠先本身思考一下,帶着問題去看實際操做有沒有問題。按照麥肯錫的方法,議題先進一步肯定爲三個:class
對於第一個議題,它的假設是:方法
對於第二個議題,它的假設與倉庫人裝車基本相同,但區別在於:總結
這麼一步步分析,並落實到文字以後,每每能發現以前想法的漏洞,有的地方不能肯定動做執行人,有的地方不能肯定動做是怎麼執行的,在什麼時間執行的。這樣再帶着問題,繼續去調查細化,會發現這些問題不就是所謂的5W2H嗎?養成習慣以後,這些提問的方式就會變成本身的本能,這就是所謂的分析方法吧。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