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常使用的射頻同軸電纜,其信號是經過介質傳輸的,並非經過導體,導體只是只是引導信號傳輸的方向,因爲使用了介質,因此電磁波的實際傳輸速度並非光速,它會慢下來,慢多少則取決於導線的構造和其使用的絕緣物質。這和光的傳輸很類似,光在真空中的傳輸速度和電磁波和速度相同(3*10的8次方米每秒),但在水中則慢了不少,若是在玻璃中因爲玻璃的密度更高則又慢了不少。對於電纜而言,這就是速度因子,有些規格書上可能會寫「傳輸速率」單位是%。微信
一般,時延等於羣延遲(Group Delay),然而它們只是相關的,不可等同。羣延遲是相位對於頻率的導數。某些狀況下,羣延遲更爲直觀,由於它能夠近似於估算一個信號經過一段路徑的傳輸時間。羣延遲平坦度(羣延遲變化的一種度量)是某些系統中的一個重要度量,由於它清楚地表徵了待測設備輸出端上延遲的任意突變。測試
因爲羣時延是由相位信息獲得的,可是VNA在測試相位的時候,會有360°的週期模糊,也就是說頻率間隔若是過大,以致於兩個測試點之間會有多於180度的相位變化,就是對相位響應的欠採樣,以下圖:.net
當使用f4和f3點計算羣延時的時候,就會出現錯誤的值,爲了不這種錯誤,須要保證在360度的區間內,至少有3個採樣點,這就要求測試時較小的頻率間隔。orm
頻率間隔等於速度因子乘以光速之和再除以2倍的電纜物理總長,好比筆者拿了一根總長爲10m的RG316同軸電纜做爲樣品進行測量。網上可查RG316的速度因子通常爲0.7,將10m總長一併帶入上面公式能夠得出頻率間隔爲10.5MHz。我校準10MHz~8GHz頻率,800點。校準完首先我先用200點進行羣時延的測量,具體設置步驟爲:【Display】-->【Trace Format】-->【Phase】,【Response】-->【S21】,一個窗口顯示兩條跡線。以下圖:blog
中心頻率設置爲4GHz,此時頻率間隔是40MHz,會發現羣時延是負的3.0755ns,這明顯是異常的,因爲採樣點不夠。接下來將採樣點設置爲267個,以下圖,時延看起來是正值,可是相位又不對了,但是時延的數值也不應是13.5918ns,以0.7的傳輸速率大概應是47ns左右,因此仍是不對。get
正面將點數增長到400個點時延又變成負值了。io
最後將點數增長到800個點發現時延的結果是46.9237ns與理論數值幾乎接近,而且頻率間隔小於10MHz,因此此時的測量結果是正確的。
class
(頻率間隔能夠經過Mark點的功能來查看,每轉一隔看一下頻率差是多少,就是頻率間隔)im
因此對於電纜時延的測試須要考慮到校準點數的部分,不然會直接影響到測量結果的真實性。
d3
好了,今天就到這兒,不足之處歡迎評論指出。
本文分享自微信公衆號 - 測試那些事兒(Jackiy_455750304)。
若有侵權,請聯繫 support@oschina.cn 刪除。
本文參與「OSC源創計劃」,歡迎正在閱讀的你也加入,一塊兒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