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 感覺 4px 基線網格帶來的便利

我已經使用 4px 基線網格 2 年多了,而且一直在試着讓個人團隊也使用它。最近我終於克服了個人拖延症並決定在個人第一篇 Medium 文章中討論它。我正在尋求有關此方法的反饋,因此別管那麼多了,請讓我知道大家的想法!前端


問題

文本框邊界老是會在文字上下佔用額外的間距,這真的讓我很頭大。所以,當我使用邊界框來測定間距的時候,就會致使最終間距比你預期的間距更大。文字行高越高,帶來的問題就越明顯。在下面的例子中,咱們經過測量邊界框間距來進行設計。當全部的間距都被設定到 32px 時(卡片一所示),視覺上的垂直間距實際上會大於 32px(卡片二所示),儘管你將它們所有設爲 32px 就是想讓它們的大小是同樣的。android

圖片來自 [Unsplash](https://unsplash.com/search/photos/seattle?utm_source=unsplash&utm_medium=referral&utm_content=creditCopyText) 上的 [Max Delsid](https://unsplash.com/photos/VlVhOro5tf4?utm_source=unsplash&utm_medium=referral&utm_content=creditCopyText)

解決方法

因爲這個問題,我使用 4px 基線網格來得到更好的視覺準確度。這是個人方法:ios

  1. 在背景設定一個 4px 網格
  2. 對齊全部 UI 元素和 文本基線 到基線網格
  3. 使用網格替代文本框邊界去測量垂直間距。具體來講,我測量文本的上方間距時以最接近內容上方高度的網格線爲起點,測量下方間距則以文本基線爲起點
  4. 此外,受到 Nathan Curtis 在 Medium 上的文章 設計系統中的間距 的啓發,我爲個人團隊定義了一組間距值

爲了讓全部基線對齊到網格上,這種方法基本上將文本的可視高度(內容頂部到基線的高度)舍入爲 4px 的倍數(以下 GIF 所示)。這也許會帶來 1-2px 的偏差,可是仍然比使用文本框計算間距更加準確。git

測量文本上方到距離最近的網格的距離

還有一個例外,在將組件或容器中的圖標或文本垂直居中排列時,我不會去使用基準網格進行佈局,由於在大多數時候開發人員會使用 Flexbox 去居中元素,對於咱們雙方來講,這比使用固定間距都更加方便 😉。github

每一行的文字都使用 Sketch 中的「居中對齊」命令實現居中,沒有基線網格對齊也不要緊


理由

平面設計的傳統作法是,用基線網格營造出垂直方向上的節奏感。在我平常的網頁設計工做中,明顯須要這種節奏感才能讓對齊效果更好的案例,我見得很少。編程

對於我來講,使用 4px 基線網格是一種平衡視覺準確度(用戶方面)和設計效率(設計師方面)的方式。在前面的問題部分中,我談到了使用文本框測量會帶來額外間距。而且最後用戶並不能看見文本框,使用這種方法並不那麼合理,特別是它還可能形成視覺上的不平衡,對用戶也沒有好處。另外一方面,忽略邊界框而後使用基線網格測量能夠帶來更好的視覺準確度。下面是這兩種方法之間的比較。咱們能夠看到,當使用相同的間距值(32px、12px、32px、32px)時,使用基線網格的設計能夠帶來更準確的效果。後端

有人可能會說,若是使用文本框來測量會帶來更多間距,就拿第一張卡片來講,將第一個間距值從 32px 減小到 28px 或者 24px 就可讓「Seattle」的上邊和左邊間距看起來是相等的。可是這樣一來,設計就變成了一個猜謎遊戲,除非你去數像素點,不然你永遠都沒法肯定。而另外一方面,4px 網格提供了更準確而且可預測的方式來設定間距值大約爲 32px(考慮到 1-2px 的偏差)。瀏覽器

從設計效率層面來講,這樣作看起來會更低效,不過因爲使用網格,設計工具(諸如 Sketch 或 Figma)能夠幫助你讓元素和文字基線與網格對齊,所以對齊和調整間距變得更加簡單。下面是我使用基線網格佈局文本的流程:工具

我在工做中使用基線網格佈局文字

或者你能夠選擇不使用網格而後從 內容頂部 開始手動測量(以下 GIF 所示),但這樣你就要不斷縮放查看 像素網格。另外,你的畫板大小可能並非 4px 的倍數。佈局

以上是一個直接從頂部開始測量的流程


已知問題 —— 設計到開發交接

當開發人員使用自動標註工具(InVision、Zeplin、Figma)檢查設計時,使用基線網格測量的佈局的間距值看起來會很隨意。下面就是使用基線網格進行的設計。數字顯示了你會在自動標註工具中看見的內容。

我在上面簡要地提到了 設計系統中的間距 一文。它討論瞭如何使用 CSS 類表示間距值,這有助於保持設計師和開發人員的統一。不幸的是,由於使用基線網格產生的不一樣間距組合帶來的隨機性,咱們很難用一組 CSS 類來表示間距。

咱們還研究了許多人提到的減輕隨機性問題的流行技術,即便用 ::before 和 ::after CSS 僞元素去「裁剪」邊框(本質上就是設置間距,以進行校訂)。然而,個人代碼小能手男朋友 Chris Caruso 告訴我:

使用 ::before 和 ::after CSS 僞元素帶來的效果並不理想,由於它在不一樣字體、瀏覽器、操做系統甚至不一樣屏幕分辨率下效果都不一樣。配置好一套具體使用環境,又可能致使另外一套環境下的間距出問題。從開發人員的角度來看,這種編程並非一種良好的編碼習慣,由於它使用了負邊距而且給 DOM 添加了額外的元素 —— 這二者均可能會帶來一些咱們不但願出現的反作用。所以,在生產環境中不值得去冒這個險。😑

本地化?

我曾作過本地化研究並查看了咱們的產品支持的 8 種文字系統(拉丁字母、中文漢字、西裏爾字母、天城體字母、希臘字母、韓文字母、假名,以及泰文)。而後我發現不管我使用哪一種測量方法,最終,開發者都是從自動標註工具中獲取邊框的間距而後放入 CSS 中。根據你使用的其餘非拉丁字母,即使行高是相同的,它們的視覺高度也或多或少與拉丁字母有誤差。而且它們的基線也可能有偏移。所以不管你使用哪一種測量方法,本地化操做老是會讓間距發生細微變化。不過以下圖所示,儘管間距發生了微小的變化,可是全部的文本仍是保持在了相對居中的位置。

(我對非拉丁字母文字還不是那麼瞭解,不過我是想再多學點的。若是上述的一些結論有不正確或者能夠改進的地方請告訴我。我只會英文和中文,因此在這裏要感謝幫我把這行文字翻譯成其餘語言的工做夥伴。)

針對英文而作的設計方案,而後爲其他 7 種文字進行本地化。圖片來自 [Unsplash](https://unsplash.com/search/photos/san-francisco?utm_source=unsplash&utm_medium=referral&utm_content=creditCopyText) 上的 [Joshua Sortino](https://unsplash.com/photos/71vAb1FXB6g?utm_source=unsplash&utm_medium=referral&utm_content=creditCopyText)

提問?

若是文章若是有什麼寫的不清楚的地方,或者你有任何問題、反饋或者有更好的解決方案,請告訴我!我研究這個內容已經很長時間了,因此我很想聽聽你的想法!若是你想聯繫我請直接發送郵件到 ethanw@microsoft.com

若是發現譯文存在錯誤或其餘須要改進的地方,歡迎到 掘金翻譯計劃 對譯文進行修改並 PR,也可得到相應獎勵積分。文章開頭的 本文永久連接 即爲本文在 GitHub 上的 MarkDown 連接。


掘金翻譯計劃 是一個翻譯優質互聯網技術文章的社區,文章來源爲 掘金 上的英文分享文章。內容覆蓋 AndroidiOS前端後端區塊鏈產品設計人工智能等領域,想要查看更多優質譯文請持續關注 掘金翻譯計劃官方微博知乎專欄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