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週

一、簡述osi七層模型和TCP/IP五層模型編程

(一)、osi七層模型從下至上分爲: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各層具體簡述以下:vim

物理層:實現二進制比特流的透明傳輸。安全

數據鏈路層 :將物理層上傳的二進制比特流封裝成數據幀進而繼續向上層傳輸,同時將上層接收到的數據幀解封裝轉發物理層;同時定義如何格式化數據進行傳輸以及規定對網絡的訪問控制,還支持數據錯誤檢測,便提供可靠的數據傳輸。網絡

網絡層:數據鏈路層的數據幀在這層被封裝成數據包,而且經過工做在此層的路由轉發協議,選擇數據傳輸的路徑以及最佳路徑選擇和路由尋址功能。tcp

傳輸層:向用戶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差錯和流量控制,保證報文的正確傳輸,確保數據傳輸的可靠性。ide

會話層:是用戶應用程序和網絡之間的接口,創建管理和終止在應用程序之間的會話。ui

表示層:處理用戶信息的表示問題,如編碼、數據格式轉換和加密解密等編碼

應用層:主要功能是直接向用戶提供服務,完成用戶但願在網絡上完成的各類工做,其次還協調各個應用程序間的工做驗證。加密

(二)、TCP/IP五層模型:code

(1)、物理層:負責光電信號傳遞方式。集線器工做在物理層。以太網協議。

(2)、數據鏈路層:負責設備之間的數據幀的傳輸和識別。交換機工做在數據鏈路層。例如網卡設備的驅動,幀同步,衝突檢測,數據差錯校驗等工做。

(3)、網絡層:負責地址管理和路由選擇。路由器工做在網絡層。

(4)、傳輸層:負責兩臺主機之間的數據傳輸。

(5)、應用層:負責應用程序之間的溝通。網絡編程主要針對的就是應用層。

二、總結描述TCP三次握手四次揮手

(1)、tcp三次握手:首先客戶端發起請求鏈接到服務端,服務端收到請求後再發送一個同步鏈接請求到客戶端確認,客戶端確認後雙方創建同步傳輸鏈接,雙方進入數據傳送狀態
(2)、tcp四次揮手:會話結束後客戶端發起斷開請求,中止發送數據,服務端收到請求後返回客戶端確認並等待最後一個關閉傳輸鏈接確認狀態,客戶端收到服務端確認後也進入關閉等待狀態發送確認,最後雙方確認狀態後關閉tcp鏈接。

三、描述TCP和UDP區別

tcp是一種基於加密密文的通信協議,而且在創建鏈接和斷開鏈接時都分別通過三次握手和四次揮手的確認過程;而UDP是一種基於明文的傳輸通信協議,同時客戶端發起UDP請求鏈接報文後會直接和服務端創建鏈接中間沒有相互確認過程,因此TCP和UDP的主要區別在於二者都創建鏈接後的傳輸安全問題以及安全認證問題。

四、總結ip分類以及每一個分類能夠分配的IP數量

ip地址分類分別爲:A類、B類、C類、D類和E類;

A類:0.0.0.0 可分配ip範圍是0.0.0.1-127.255.255.254
B類:128.0.0.0可分配ip範圍是128.0.0.1-191.255.255.254
C類:192.0.0.0 可分配ip範圍是192.0.0.1-223.255.255.254
D類:224.0.0.0可分配ip範圍是224.0.0.1-239.255.255.254
E類: 240.0.0.0 可分配ip範圍是240.0.0.1-247.255.255.254

五、總結IP配置方法

(1)、在主機上編輯:vim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本機網卡名  

(2)、使用nmtui命令根據彈出的對話框進行交互配置

(3)、ifconfig 本機網卡名  須要配置IP/子網掩碼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