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計算機網絡的性能指標

1.速率

  • 比特(bit)是計算機中數據量的單位,也是信息論中使用的信息量的單位。git

  • Bit 來源於 binary digit,意思是一個「二進制數字」,所以一個比特就是二進制數字中的一個 1 或 0。緩存

  • 速率數據率(data rate)或比特率(bit rate)是計算機網絡中最重要的一個性能指標。速率的單位是 b/s,或kb/s, Mb/s, Gb/s 等網絡

  • 速率每每是指額定速率標稱速率post



2.帶寬

原義指某個信號具備的頻帶寬度。性能

2.1模擬信號

​ 帶寬--表示容許信號佔用的頻率範圍。
​ 單位:HZ、KHZ、MHZ
​ 如:話音的帶寬爲3.1 KHZ(300 HZ ~3.4 KHZ )spa

2.2數字信號

  帶寬--表示數字信道發送數字信號的速率,即比特率或數據率或傳輸速率,也稱爲吞吐量 。計算機網絡

  單位:比特/秒,bit/s,bps(bits per second)
  更經常使用的帶寬單位是
千比每秒,即 kb/s (\(10^3\) b/s)
兆比每秒,即 Mb/s(\(10^6\) b/s)
吉比每秒,即 Gb/s(\(10^9\) b/s)
太比每秒,即 Tb/s(\(10^{12}\) b/s)
  注意:在計算機上表示數據大小和容量時,K = \(2^{10}\) = 1024, M = \(2^{20}\), G = \(2^{30}\), T = \(2^{40}\)3d



3.吞吐量

  • 吞吐量(throughput)表示在單位時間內經過某個網絡(或信道、接口)的數據量。blog

  • 吞吐量更常常地用於對現實世界中的網絡的一種測量,以便知道實際上到底有多少數據量可以經過網絡。接口

  • 吞吐量受網絡的帶寬網絡的額定速率的限制。



4.時延

4.1定義

  時延:指數據(報文或分組,比特)從網絡(或一條鏈路)的一端傳送到另外一端所需的時間。

4.2組成

  時延有如下幾個組成部分:發送時延、傳播時延、處理時延和排隊時延。

(1).傳播時延

指電磁波在信道中傳播必定距離所需的時間。
\[ 傳播時延=\frac{信道長度(米)}{電磁波在信道中的傳播速率(米/秒) } \]
電磁波在信道中的傳播速率:
太空:3.0x105km/s(30萬km/s)
電纜:2.3x105km/s(23萬km/s)
光纖:2.0x105km/s(20萬km/s)
如:1000km長的光纖,其傳播時延=5x10-3 s =5ms

(2).發送時延(傳輸時延 )

​ 發送數據時,數據塊從結點進入到傳輸媒體所須要的時間。也就是從發送數據幀的第一個比特算起,到該幀的最後一個比特發送完畢所需的時間。
\[ 發生時延=\frac{數據塊長度(bit)}{信道帶寬(bit/s或bps)} \]
注意:信號的傳輸速率與電磁波在信道上的傳播速率的區別

(3)處理時延

交換結點爲存儲轉發而進行一些必要的處理所花費的時間。

(4)排隊時延

結點緩存隊列中分組排隊所經歷的時延。
排隊時延的長短每每取決於網絡中當時的通訊量。
有時可用排隊時延做爲處理時延。指數據在交換節點等候發送時在緩存隊列中排隊所經歷的時間。

(5)總時延

總時延 = 發送時延+傳播時延+處理時延+排隊時延

對於高速網絡鏈路,咱們提升的僅僅是數據的發送速率而不是比特在鏈路上的傳播速率
提升鏈路帶寬減少了數據的發送時延。



5.時延帶寬積

(表示鏈路可以容納的比特數)

鏈路的時延帶寬積又稱爲以比特爲單位的鏈路長度。
\[ 時延帶寬積(以比特爲單位的的鏈路長度)=傳播時延*帶寬=鏈路的體積 \]
表示鏈路可以容納的比特數。



6.往返時延RTT

​ 數據從發送端開始發送,到發送端收到來自接收端的確認信息所經歷的時間。
​ 往返時延寬帶積:在收到確認信息前,已經發送的比特數。

7.利用率

  • 信道利用率指出信道有百分之幾的時間是被利用的(有數據經過)。徹底空閒的信道的利用率爲零。
  • 網絡利用率則是全網絡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權平均值。
  • 信道利用率並不是越高越好。



8.時延與網絡利用率的關係

  • 根據排隊論的理論,當某信道的利用率增大時,該信道引發的時延也就迅速增長。
  • 若令 D0 表示網絡空閒時的時延,D 表示網絡當前的時延,則在適當的假定條件下,能夠用下面的簡單公式表示 D 和 D0之間的關係:

\[ D=\frac{D_0}{1-U} \]
U 是網絡的利用率,數值在 0 到 1 之間。











編輯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