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翻譯自 Percona 官方博客,適用於 MySQL 5.6 及 5.7 版本。
做者:Stephane Combaudon
原文:
https://www.percona.com/blog/2014/01/28/10-mysql-performance-tuning-settings-after-installation/
在本博客中,咱們將和你們討論下 MySQL 數據庫安裝後,建議調整的十個性能設置參數。mysql
一般狀況下,當咱們須要進行 MySQL 性能審計時,咱們將審查 MySQL 配置並提出改進建議。在大多數狀況下,咱們只建議安裝後更改一些核心的 MySQL 性能調優參數,即便有數百個選項可用。這篇文章的目的是給你列出一些最關鍵的參數設置,並告訴你如何去調整它們。redis
即便是有經驗的人也會犯一些會形成許多麻煩的錯誤。所以,在應用本文推薦的配置項以前,請牢記下面的幾項:算法
這裏主要講解 3 個很是重要的 MySQL 性能配置項,你應該常常會看到這些參數。若是你沒有調整,極可能會遇到問題。sql
innodb_buffer_pool_size:數據庫
這是任何使用 InnoDB 存儲引擎的 MySQL 在安裝後第一個應該要查看的配置。Buffer pool 是用來緩存數據和索引的,應該分配儘量大的內存,以確保在進行大多數讀取操做時是讀內存而不是讀磁盤。典型的設置值爲 5-6GB(8GB RAM),20-25G(32GB RAM),100-120GB(128GB RAM)。緩存
innodb_log_file_size:安全
這個選項是設置 redo 日誌(重作日誌)的大小。redo 日誌是用來確保寫入的數據可以快速地寫入,而且持久化,還能夠用於崩潰恢復(crash recovery)。MySQL 5.1 以前,這個選項很難去進行調整,由於你既想要加大 redo 日誌來提升性能,又想要減少 redo 日誌來進行快速的崩潰恢復。幸運的是,自 MySQL 5.5 以後,崩潰恢復的性能有了很大的提升,如今你能夠擁有快速寫入性能的同時,還能知足快速崩潰恢復。一直到 MySQL 5.5,redo 日誌的總大小被限制在 4GB (默認有 2 個日誌文件)。這個在 MySQL 5.6 中被增長了。服務器
啓動的時候設置 innodb_log_file_size = 512M(也就是 1GB 大小的 redo 日誌),這樣能夠提供充足的寫空間。若是你知道你的應用是頻繁寫入的,還能夠再增大些。併發
max_connections:async
若是你常常遇到 "Too many connections" 的錯誤,是由於 max_connections 過小了。這個錯誤很常見到,由於應用程序沒有正確地關閉與數據庫的鏈接,你須要設置鏈接數爲比默認 151 更大的值。max_connections 設置太高(如 1000 或更高)的一個主要缺點是當服務器運行 1000 個或者更多的事務時,會響應緩慢甚至沒有響應。在應用程序端使用鏈接池或者在 MySQL 端使用線程池有助於解決這個問題。
從 MySQL 5.5 開始,InnoDB 成爲了默認的存儲引擎,而且它的使用頻率比其餘存儲引擎的要多得多。這就是要認真配置它的緣由。
innodb_file_per_table:
這個配置項會決定 InnoDB 是使用共享表空間(innodb_file_per_table = OFF) 來存儲數據和索引,仍是爲每一個表使用一個單獨的 ibd 文件(innodb_file_per_table= ON)。對每一個表使用一個文件的方式,在 drop, truncate, 或者重建表的時候,會回收這個表空間。在一些高級特性,如壓縮的時候也須要開啓使用獨立表空間。然而這個選項卻不能帶來性能的提高。
在 MySQL 5.6 及以後的版本中,這個配置項是默認開啓的,所以多數狀況下,你無需操做。對於早期的 MySQL 版本,須要在啓動前把它設置成 ON ,由於它只對新建立的表有影響。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默認值爲 1,表示 InnoDB 徹底支持 ACID 特性。例如在在一個主節點上,你主要關注數據安全性,這是最好的設置值。然而它會對速度緩慢的磁盤系統形成很大的開銷,由於每次將改變刷新到 redo 日誌的時候,都須要額外的 fsync 操做。設置爲 2,可靠性會差一點,由於已提交的事務只會 1 秒鐘刷新一次到 redo 日誌,但在某些狀況下,對一個主節點而言,這仍然是能夠接受的,並且對於複製關係的從庫來講,這是一個很好的值。設置爲 0,速度更快,可是在遇到崩潰的時候極可能會丟失一些數據,這隻對從庫是一個好的設置值。
innodb_flush_method:
這個設置項決定了數據和日誌刷新到磁盤的方式。當服務器硬件有 RAID 控制器、斷電保護、採起 write-back 緩存機制的時候,最經常使用的值是 O_DIRECT;其餘大多數場景使用默認值 fdatasync。sysbench 是一個幫助你在這兩個值之間作出選擇好工具。
innodb_log_buffer_size:
這個設置項用來設置緩存尚未提交的事務的緩衝區的大小。默認值(1MB) 通常是夠用的,但一旦事務之中帶有大 blob/text 字段,這個緩衝區會被很快填滿,並引發額外的 I/O 負載。看看 innodb_log_waits 這個狀態變量的值,若是不是 0 的話,須要增長 innodb_log_buffer_size。
query_cache_size:
你們都知道查詢緩存是一個瓶頸,即便在併發量不高的時候也會出現。 最好的設置就是在第一天使用時就禁用查詢緩存(query_cache_size = 0) ,該選項在 MySQL 5.6 後是默認禁用的,咱們能夠經過其餘途徑來提升查詢速度: 設計好的索引,增加讀寫分離,或者使用額外的緩存 (memcache or redis for instance)。若是您的 MySQL 已經啓用了查詢緩存而且從沒有發現過問題, 那麼查詢緩存多是對你有益的,這個時候若是你想禁用它的時候應該當心操做。
log_bin:
若是要讓一個節點作爲複製關係中的主節點,啓用二進制日誌(binary log)是必須的。同時須要設置全局惟一的 server_id。 若是是單實例數據庫,若是你要將數據恢復到以前時間點(使用最新的備份restore,而後使用binlog進行recover),那麼就須要二進制日誌。二進制日誌一旦建立,會被永久保存,因此若是不想耗盡磁盤空間,應該使用 PURGE BINARY LOGS 清理舊的二進制日誌文件,或者設置 expire_logs_days 選項指定多少天以後,自動清理過時的二進制日誌。
二進制文件記錄是須要消耗資源的,所以在主從複製環境中,若是備庫不須要 Binlog ,就能夠禁用掉。
skip_name_resolve:
當一個客戶端鏈接上來的時候,服務端會執行主機名解釋操做,當 DNS 很慢時,創建的鏈接也會很慢。所以建議在啓動的時候設置 skip-name-resolve 來禁用 DNS 查找。惟一的侷限是 GRANT 語句僅且僅能使用 IP 地址,因此,在已有系統中添加這個選項時須要格外當心。
固然,根據你的負載和硬件的實際狀況,還有其餘的設置可以起到調優的做用:例如在小內存、高速磁盤,高併發,寫密集型的負載下,須要特定的調優。不過本文的目的是給出幾個 MySQL 的性能調優配置項,讓你快速配置一個合理的 MySQL 配置文件,而且瞭解哪些參數對你很重要,而不須要花費大量時候去閱讀官方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