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rry: 今天的文章來自Jason Xia, 個人老同事,和我同樣從2007年進入SAP成都研究院工做至今。這篇文章講述了Jason是如何從一名SAP資深開發人員轉型爲SAP產品經理的,但願能對有一樣志向的開發人員們一些啓發。算法
Jason身上有不少優勢,其中最讓Jerry佩服的是如下兩點。編程
在Jerry2007年剛進SAP沒到一個月時間,就參加了一個BW305的內部培訓。講師是SAP成都同事,資深BW專家。當時個人專業技能只有Linux系統網絡編程這一門技術,對於BW領域的Info cube, Info provider, info source, star schema這些概念聽的一頭霧水,BW305那本厚的像磚頭的培訓教材裏每一個單詞我都懂,可是串成一句話我就不懂在說些什麼。最後這個培訓的內容我掌握的程度可想而知。今後,我對精通BW乃至Analytics的同事都分外崇拜,由於那些對我來講通過了培訓後仍不知所云的概念們,在他們腦子裏卻組成了一套清晰的知識體系,並能用來幫客戶解決實際問題。網絡
那麼這一切和Jason有什麼關係?2007年到2012年,SAP成都研究院的開發團隊大多工做於SAP Business by Design, 致力於四大內容的交付:Form, Report/Analytics, Field Extension和UI。每一個內容都有一個負責人,SAP內部稱爲topic owner。項目上關於該內容的各類問題,無論是SAP成都研究院的同事,仍是global團隊的同事,都會找到該topic owner。江湖地位相似於射鵰英雄傳裏的東邪西毒南帝北丐。到這裏你可能已經猜到了,Jason就是Report/Analytics的topic owner。因此,他在這個領域的造詣無需多言。編程語言
我很是佩服Jason的第二點,就是他面對business complexity時有條不紊的處理方式和從容不迫的工做態度。在Jerry看來,編程技能容易從後天習得,而這種非技術層面的軟技能,和一我的的性格也有一些關係,相對於純技術層面的編程技能更難得到。ide
我2014年時曾經和Jason工做過一段時間,負責處理SAP CRM內一些模塊的ticket處理。這些模塊是SAP成都團隊從SAP全球其餘團隊接過來的,交接時並無原來團隊的同事給咱們作知識交接,因此當Jason和我收到這些模塊的ticket時,咱們是缺少足夠的知識去處理的,只能經過調試代碼慢慢學習。運氣很差的時候,一會兒會來好幾個高優先級的ticket,而且描述的問題對Jason和我都至關陌生。面對這種知識匱乏而帶來的巨大挑戰,在我印象中我從未看到過Jason有任何慌亂的神情。Jason老是很沉着地把ticket按照難易程度排序,而後和我分頭去處理。他這種遇到挑戰老是能冷靜去面對的能力也鼓舞着我,確保了我老是能以100%清醒的頭腦去分析問題。學習
如下的內容是Jason的正文。測試
前言: 回顧是最好的成長人工智能
SAP成都研究院的程序猿Jerry Wang向我約稿,要我談一談是如何從一名程序猿轉型爲產品經理的。正好2017年年底羅振宇的跨年演講「時間的朋友」火爆朋友圈,很高興有機會借用一下人生算法的概念,對過去進行回顧。而回顧,是一我的最好的成長方式。因此,故事就從我進入SAP成爲程序猿開始吧。設計
程序猿:把一件事情作好3d
和SAP結緣,那是十年前了。那時候SAP成都分公司才成立一年多。
剛開始不會的東西太多,爲了完成任務,須要不停地請教別人。無論是參加內部講座,仍是收看公司內的郵件,處處都是陌生的術語,處處都是一路深刻都點不完的連接。有一種已經被信息和知識淹沒的焦慮感,有點無所適從。
參加與外國同事的會議,也讓我壓力很大。雖然我只是一個無名小卒,即便外國同事的英語聽不懂,也有團隊裏的前輩頂着。但是總不能什麼事情都一直躲在別人身後吧。
好在團隊裏互相幫助、積極努力的氛圍很濃。其中有個印象比較深的同事,咱們叫他番茄。很是有活力,渾身充滿能量,不只聰明,還很是勤奮。
那時,我只有一個信念,加倍努力,站穩腳跟。我很用心地作好我該作的事情。慢慢的,我能夠作比別人多的任務。再後來,就有人請教我問題了。
我想,努力就應該是一個年輕人的標配。那時候沒去想那麼多人生的大道理,也沒有什麼職業發展規劃。我只是有個小目標:把一件事情作好,成爲一個領域的專家。不然沒有盡心盡力過,怎麼知道是否擅長、是否喜歡這份工做?!
因而,兩三年的時間裏,我都把本身的精力聚焦在數據倉庫和分析方面,不只具有了能夠爲團隊貢獻本身知識的能力,也在驅動團隊在這個領域相關工做的推動。
在這個過程當中,很是感謝個人經理Henry,爲我提出了富有挑戰的目標,那就是不只要本身優秀,還要幫助團隊成員成長,在這個產品的全球組織中有能見度。因而,我組織了技術話題的學習小組,引導、幫助更年輕的同事一塊兒探索最新的課題。我也積極接觸德國同事,不只從他們那裏學到新的知識,也參與他們的討論,爲整個產品作出貢獻,從而贏得對方的信任。
把一件事情作好,讓我爬上了一座小山,從而有機會看到更多的山。其實,這就是專一,努力,這是一種人生態度。這是我在SAP實踐的第一種人生算法。
接下來的幾年,我經歷了不一樣的產品和部門。雖然我依然可以又快又好的完成任務,也能勇敢面對未知的技術難題並找到辦法攻克。可是,漸漸地我以爲成爲技術牛人不能給我帶來更多的知足,在深刻鑽研技術方面我難以作到持久。2011年的時候,正好公司正在推廣Scrum這種軟件項目管理方式,而我對管理有些興趣。因而,很天然的,我嘗試了Scrum Master這個角色。
簡單來講,Scrum Master是負責一個團隊按照Scrum方式運行的角色,至關於敏捷教練。Scrum當時對我和個人團隊來講,都是一個新鮮事物。我又一次進入亢奮狀態。從參加培訓、四處找資料開始,參與公司內外論壇,組織Scrum Master圓桌會議,創建和其餘團隊Scrum Master的聯繫網絡,從而創建更新本身知識庫的生態系統。
從公司安排的Scrum導入培訓當中,我知道了基本概念和流程。而在實踐當中,我留意到了不少問題,好比如何避免反覆的交付延遲,如何把Retrospective大會開好,如何有效管控項目風險,如何實現真正的快速迭代開發。帶着這些問題,我在學習中去尋找答案。而在不斷學習的過程當中,我又能受到啓發、獲得不少新的想法。
那時候,我以爲最有自我知足感的事情就是,我又學到了新的東西,並把那些新想法引入團隊。某種程度上,我是團隊的改革引領者,有成就感。
但是,另一方面,Scrum Master要作的事情很雜,難以專一提升本身的技術能力。因此,從事本身喜歡的工做當然重要,可是不少狀況下,難以徹底實現。這時,發現工做的價值與意義,就很是關鍵。我以爲我最深的一個體會就是,從別人看來也許普通的工做當中看到了巨大的、提高自我價值的機會。我想我沒有辜負那段時間。
最初推進落實Scrum流程的過程當中,若是隻是知足於主持各類會議、當救火隊員,我想那對團隊和我的來說價值過低了。可是當把好奇的眼光打開,會發現不少公司內外關於敏捷或大或小的最佳實踐。好比Done Criteria workshop,就是我在學習中瞭解到的一種實踐方法,用來解決團隊中backlog關閉比較隨意、關閉以後仍然不斷有後續任務和問題冒出來的狀況。我瞭解了一下其餘團隊的作法,整理了一些範例,成功地帶領團隊定義了本身的Done Criteria,並應用在實際工做中。其它思考並實踐過的有Usable Software,結對編程、Ready Criteria、測試驅動、團隊知識管理、持續改進、敏捷測試等等。瞭解、思考和嘗試這些新方法論的過程,就是增長我的價值的過程。
後來,我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帶領團隊並不斷取得成績。這是一個可貴的鍛鍊機會。就算是叱吒商業領域的那些風雲人物不都在強調帶團隊嗎?給一個隊伍,怎麼帶出戰鬥力?這是一個必須不斷實踐練習才能習得的能力。好比對於團隊建設,我也有一個認識不斷深刻的過程。剛開始的時候,對於團隊建設的理解也是停留在你們一塊兒吃吃飯、玩一玩的層次上。後來,經過接觸這方面的知識,才知道有不少團隊建設的方法。另外,我也思考過如何打造學習型團隊,如何提高團隊的凝聚力,如何分析團隊的成熟度並讓團隊成長爲自組織團隊,從而讓Scrum Master的做用逐漸淡化。這些探索和學習都增長了個人經驗和能力。
相對程序猿,Scrum Master有更多的機會和產品經理、直屬領導以及其餘團隊打交道。若是有心,老是很容易就能發現比本身牛得多的人,從而從別人身上學到東西。我相信,若是一我的接觸的高手不少,那他也成爲高手的機率要大得多。退一步先不說能不能成爲他們那樣的人,即便能在我的水平的某個方面向他們靠攏一點點也足以激勵本身。記得那時接觸ThoughtWorks和其餘在敏捷社區中很活躍的人,從他們的看法中受益不淺那是必須的,我還能感受到他們對從事並傳播敏捷有傳教士般的熱情。對此,除了敬佩不已、自愧不如以外,我也深受鼓舞。
Scrum Master有很是多的機會鍛鍊並提升軟技能。我須要考慮如何平衡來自團隊內外不一樣方面的要求,如何在團隊內外協調進度並解決複雜問題,如何處理本身繁雜的任務,如何提升本身和團隊的工做效率,如何幫助團隊並管理好項目。這些都須要傾聽、有效溝通、時間管理、領導力、自我管理等軟技能。這是我第一次深入認識到,不管一我的的職業發展方向是什麼,軟技能在我的能力結構中佔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以致於當你缺少它的時候,你早晚會遇到向上發展的天花板。若是說硬技能的高低決定一我的可否完成某項任務,那麼軟技能則會決定一我的在職業生涯中往上發展的潛力。
我想,這是我在SAP歷程中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不低看工做,而是靠着挖掘工做的價值,另一扇綜合提高本身的大門開啓了。就像那些厲害的程序猿,也善於在普通的工做當中提高價值同樣,咱們須要靠着這個強大的人生算法在平常忙碌的工做當中,思考如何在技術快速更新的時代不讓本身的知識貶值,總結疑難問題分析思路和快速學習方法,發現不一樣編程語言、不一樣領域背後的共性。
作了幾年的Scrum Master,雖然仍是有空間能夠發揮、進步,可是,我以爲須要一點更難、更挑戰的工做。我瞭解到實施顧問須要快速學習,壓力大和加班是必不可少的。因而,2014年的時候,我轉去作實施顧問。剛到杭州客戶現場準備常駐的時候,仍是有點忐忑,怕本身長期面臨壓力不能適應,怕本身難以應付客戶的挑戰,怕在和標準產品開發迥然不一樣的客戶項目中難以立足。
果真,不久我就遇到一件比較棘手的事情。客戶要求在SAP CRM的銷售訂單界面中進行大量的功能加強,並和ERP集成。因爲我有開發背景,因此我既負責和客戶談需求並整理成需求描述文檔,也參與部分方案設計和開發工做。很快我就瞭解到了技術方案的複雜性。若是貿然進行功能加強的開發,不只要佔用比較大的開發人力資源,將來系統升級也會面臨風險。這當中是否有風險巨大的坑,我在研究各類相關資料並諮詢德國專家以後,有了些眉目,但也依然拿不許。在個人堅持之下,這件事情很快就在整個項目組範圍內討論了,並在相關專家的參與下肯定了最終的技術方案。
再後來,雖然任什麼時候候都有一個長長的、作不完的任務列表,也常常不得不加班到深夜,可是,一旦作好吃苦和迎接挑戰的準備,那就都不是事了。
甚至,我喜歡上了這種漂泊在外的生活。在工做累得像狗以後,坐在五星級酒店的會員酒廊裏品着酒、眺望西湖,很容易就有把時間浪費在美好事物上的感受了。我終於以爲這就是我想要的有意義的生活,在工做中拼搏,在生活中享受。除此以外,生命沒有任何浪費。
後來因爲項目意外終止,同時要顧及將要出生的小孩,我只好回到開發團隊。所以,我很是珍視這段經歷。我初步有了和客戶打交道的經驗,體驗到了和項目團隊其餘背景各不相同的成員相處的微妙之處,知道了客戶項目實施的過程,也接觸到了企業的業務需求。最重要的是,我知道了另一我的生算法:勇敢些,沒有什麼困難是征服不了的。
在作實施顧問期間,天天都要和客戶討論需求,將之轉化爲需求描述文檔並最終參與實現。有了這段經歷,我對產品經理這個職位有了更多瞭解,併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加上在開發和項目管理方面的積累,2015年我成爲了產品經理。
《啓示錄》一書中這樣描述「產品經理」這個職位:去交付有價值、可用且合理的產品。相應地,我開始從用戶體驗、技術和商務三個方面積累技能。
然而,剛開始的時候,很辛苦,可是不得要領。因爲慣性的做用,情不自禁的就想把過去的經驗發揮出來。因而以一個有經驗的過來人身份爲團隊排除難題和風險、爲項目保駕護航,介入了項目籌備、設計、質量和開發工做的一些細節中。而對於產品需求管理這項重中之重的本職工做反而着力不夠。
這當中同事對個人反饋幫助很大。尤爲是這樣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入:擡頭看天,低頭看路。換一個說法就是要眼高手低。「眼高」,就是視野要開闊,可以從更高的角度思考問題;「手低」,則是可以低下手來,腳踏實地作事情。後者我作到了。而前者則是我缺少的。
因此我開始看書,看相關的新聞和文章,研究相關產品。我試圖對所從事的客戶交互領域有更寬的理解,對相關市場的發展趨勢和公司內外的技術趨勢有所把握,瞭解用戶體驗和商業模式相關的知識。我想,只有深入地理解了這個領域的特色、背後的驅動力和用戶痛點,才能把握住整個產品的發展方向。方向對了,產品至少成功了一半,方向一旦錯了,全部的努力都白費了。
在觀察宏觀話題的過程當中,個人思惟升級了,幾乎能夠說世界觀都變了。由於商業市場和專業領域實在太過喧囂,有太多的現象,有太多的概念,諸如互聯網經濟紅利,注意力經濟,人工智能,長尾效應,共享經濟等等。可是,這些概念和現象背後具備共性和本質的東西是什麼?和個人工做有什麼聯繫?這些問題無時無刻不在吸引着我去思考和探索。慢慢地,就有了本身的理解。好比,當講到新零售、全渠道和線上線下融合的時候,實際上是在講用戶體驗,在講場景,在講拉近商品、服務與用戶的距離。那咱們作的客戶交互解決方案最終就是要解決如何在場景中用戶須要的時候剛好就能獲得須要的服務。這其實就是在透過現象看本質,在用邏輯思惟能力去重構本身的認知。
看得多、想得多了以後,就會有強烈的感受:不一樣領域的知識,要麼互相鏈接,要麼有想通之處,到最後,總會有「哇, 原來如此!」的感受。打開眼界和格局以後,再看我作的產品,就有了更豐滿的理解。我相信,去看整個技術、經濟、商業、社會、歷史發展的脈絡,就是在培養格局。這是一種重要的受益終生的人生算法。
回過頭看走過的路,雖然曾經也焦慮過油膩中年的危機,懊惱過財富自由的幻滅,迷茫過我究竟想要什麼樣的職業生涯。但是,我看到了本身的進步。我就是在不斷迎接挑戰和不斷反思的過程當中成長並完成轉型的。
相信不少人和我同樣,看過不少諸如XX是成功的關鍵,XX決定一切的雞湯文,那個XX能夠換成情商、信念、態度、習慣、執行力等等。一開始以爲頗有道理,甚至會以爲像打了雞血。可是,慢慢的,看過也就看過了,行動也淪爲淺嘗輒止。彷佛只是水面上起過一些漣漪,最後什麼也沒改變。從過去的經歷當中,我看到了在我身上發生一些改變的緣由,那就是隻要盡心盡力、敢於突破本身,工做天然會和這些不一樣的人生信條發生鏈接,就會有無數個機會練習。
展望2018,波瀾壯闊的技術和商業創新以及中國崛起,給了我仔細觀察這個時代的衝動。毫無疑問,這是最好的時代!從工做相關的視角學習新的知識,從而去看懂它,鏈接它,並把靈感帶回工做中,這是多麼有意義的事情!
我相信,應對將來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握如今,就是不斷迭代、找到新的人生算法,重複它,強化它,專一於成爲一個更好的本身!
要獲取更多Jerry的原創技術文章,請關注公衆號"汪子熙"或者掃描下面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