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個人博客叫 [瞬息之間] 這是一個跟時間有關的話題。程序員
從大學畢業後參加工做,大概到第 5 年時我明顯感受走到了一個瓶頸。那時我是一名程序員,爲金融和電信行業的軟件系統寫着程序。有時早上 10 點上班,晚上 11 點下班,有時下午 7 點去上班,早上 8 點下班(另外一個守夜人的故事)。就這麼在日升月落中學習成長着,直到我碰到了那扇門,那扇門讓你彷徨、猶豫和迷茫。以前一塊兒寫程序的同伴,有人選擇繞開走上了項目經理的道路,有人走上了技術售前的道路,有人走上了業務諮詢的道路。而我在當時沒有找到適合個人路,我還想走原來的路,只能打開門繼續前行。編程
通過了半年,換了一個城市,換了一個行業,換了一家公司,我終於打開第一道門從新走回了原來的路。而穿越那道門時,我感受到了一種成長的質變,以前的 5 年都是在成長的量變中,直到穿過那道門質變發生。這種變化不是外在的,而是心裏的感覺與思想的認識,而引起這種變化的正是在時間的沉澱中積累,質變的那一刻正是所謂 [瞬息之間]。因此新的 LOGO 上有了一道門,開門的把手正是一個時鐘。微信
在程序員這個行業,編程的門檻隨着技術工具的進步正在變得愈來愈低,全部不少書冠冕堂皇得打着《21天精通xxx》的名號。最近也在微博上看到有以前作淘寶模特的女生也能夠經過一個月的學習華麗轉身爲程序媛。我就疑惑真的這麼簡單麼?我職業寫程序寫了 10 年了,這還不算學校裏的學習時間。5 年前我開始寫博客,寫文字。這個社會是有以寫文字爲生的人,他們的職業叫做家,固然有些人也把一些職業寫文字爲生的人叫寫手。我是以寫代碼爲生的,寫文字只是業餘愛好,那麼我和職業寫手或做家之間到底有多大差距呢?網絡
偉大的天才做家海明威寫做從早上 8 點半開始,直到下午兩點,平均天天工做量在 500 字左右。在飛機上碰到一個網絡小說寫手,一小時寫了 5 千字,5 千字一更,每日三更。他們都是職業的,但卻不能經過產量來簡單區分。一個程序員通過幾年的職業訓練,就能成長爲一名代碼寫手,能熟練的寫大量代碼,而偉大的程序員寫少而精的代碼,和偉大的做家很接近。工具
在我第 5 年遇到那扇門時,其階段就是一名熟練的代碼寫手。我當時寫了個程序統計了我本身當時獨立完成的全部項目工程模塊的代碼行數,大概記得是在 50 萬行左右,大約每一年 10 萬行,平均天天 300 多行。程序代碼的產出是不均勻的,有時實現一個模塊功能一次寫上千行,而後又花上幾天來測試它們,因此平均下來 300 多也算不少了。看一個採訪 Linux 內核樹維護者日均代碼產量僅僅 10 行。正由於如此,我能清晰的感覺到職業程序員在不一樣階段的差別和業餘程序員之間的本質差異。正如做爲一個業餘寫文字的,我也感覺到了現在的階段比之熟練的寫手都還差很遠。學習
雖然寫了 5 年博客,其實頻繁的時候一個月能寫 三、4 篇,少的時候只寫 1 篇,寫做的訓練量和職業寫手差距很遠。因此我相信這裏面有一個時間積累沉澱的量變和質變關係,剛開始寫做時連就一個主題一鼓作氣的寫完都很難。如今勉強能夠了,若是有一天腦洞大開,靈感爆發,一文五千,一天三篇的感受啊,那必定是在這條路上打開了另外一扇時間之門,享受那一刻的瞬息之間。測試
下面是個人微信公衆號 [瞬息之間],除了寫技術的文章、還有產品的、行業和人生的思考,但願能和更多走在這條路上同行者交流,有興趣可關注一下,謝謝。
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