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Cadence PCB SI分析特性阻抗變化因素

一、概要spa

  在進行PCB SI的設計時,理解特性阻抗是很是重要的。此次,咱們對特性阻抗進行基礎說明以外,還說明Allegro的阻抗計算原理以及各參數和阻抗的關係。設計

二、什麼是特性阻抗?3d

2.1 傳送線路的電路特性對象

  在高頻率(MHz)信號中,把傳送回路做爲電路。blog

                   
2.1.1 電阻Rci

  電阻R是指普通的導線帶有的歐姆電阻。R = ρ・L / S [Ω]  (S:橫截面面積[m2],L:導體長[m],ρ:金屬(銅)的電阻率[Ω*m])。在高頻頻域範圍內的話,根據表面效果和集合效果的影響,集中在導體表面電流流動,會使上面公式中的阻值變得更大。it

2.1.2 電容Cio

  電容C是指積蓄在導體間電荷的量。C = ε(S / d)[F] (ε:介電常數,S:導體的橫截面積,d:導體間的距離)基礎

2.1.3 電感L原理

  電流流動的導線一定有磁通量發生,根據這個產生的自感。L=0.002S[2.3lg(2s/w+t)+0.5][μH] S:導線長度(cm) ,W:導線寬度(cm), t:導線厚度(cm)

2.1.4 電導G

  物體傳導電流的本領叫作電導。對導體間的介電特性的反抗成分,表示容易電流的程度。G = 1 / R

2.2 阻抗和特性阻抗的不一樣?

  阻抗

  表示電路部分對交變電信號流通產生的阻力,是傳輸線上輸入電壓對輸入電流的比率值Z = V(x)/ I(x)

  特性阻抗

  特徵阻抗是指信號沿傳輸線傳播時,信號看到的瞬間阻抗的值。簡單地講,無限長傳輸線上各處的電壓與電流的比值定義爲傳輸線的特性阻抗。Z0 = √( (R + jωL) / (G + jωC) ) ≒ √(L / C)(R<<ωL,G<<ωC)

三、Allegro的特性阻抗計算原理

3.1 在Layout Cross Section中阻抗計算

  PCB SI菜單的Setup >Cross-section

  <單線的特性阻抗計算方法>

 

                                   

  1.設定層結構和材料物質。

  2.Width欄輸入線寬的話,在Impedance欄會計算出特性阻抗。(Impedance輸入目標阻抗的話,則會計算線寬。)

  <差分阻抗>

                                         

  1.勾選Differential Mode

  2.設定層結構和材料物質。

  3.Coupling Type設定結合類型。(NONE: 不耦合,EDGE:同層耦合,BROADSIDE:鄰接層耦合)

  4.由於設定線寬的話,肯定差分阻抗或者spacing任何一個,選擇Spacing單擊OK按鈕,差分阻抗被計算。


  (若是想指定差分阻抗的,設定DiffZ0,調節線寬和spacing。)

  ― 參考1 ―

  層結構計算過阻抗以後,能夠經過PCB Editor菜單的File >Export >Techfile技術文件進行保存,再利用。根據這個,能夠經過程序庫管理本公司阻抗設計的經驗技術。

3.2 在Electrical Constraints中計算阻抗

  PCB Editor菜單的Setup >Constraint單擊Electrical constraint sets按鈕,選擇DiffPair Valuetab,而且單擊Calculator按鈕。

                                         

  能用上述方法計算差動阻抗時,層結構Layout Cross Section是已經設定,不能修改的。

3.3 在View Trace Model Parameters中計算阻抗

  SigXplorer菜單的Edit >Add Part,Model Type Filter選擇Interconnect,選擇想使用的傳送線路模型,界面配置。

                         
  1.以SigXplorer畫面的參數界面,設定層構成和材料屬性,線寬和線距。

  2.以SigXplorer畫面的參數界面,在對象模型的地方進行單擊右鍵,選擇View Trace Parameters。

  3.在View Trace Model Parameters界面內,Field Solution Results內Field solver cutoff frequency設定10GHz,Matrix設定Impedance,特性阻抗以矩陣形式被表示。(若是想使之表示差分阻抗的狀況, Matrix設定Diff Impedance。)

                    


  ― 參考2 ―

  若是在範圍內設定了分步或複數的價值,View Trace Model Parameters的Parameter Values會以列表的方式列出全部的數據。

  ― 參考3 ―

  Field Solution Results欄,能表示如下的結果。
· Capacitance
· Die. Conductance
· Inductance
· Linear Resistance
· Modal Velocity
· Admittance
· Impedance
· Diff Impedance
· Near-End Coupling
· Modal Delay
  在Capacitance/ Die. Conductance/ Inductance/ Linear Resistance中,可以設定頻率。

四、各參數和特性阻抗Z0的關係

  本項,使用「在3.3 View Trace Model Parameters的阻抗計算」介紹的功能,確認各參數和特性阻抗Z0的關係。

4.1 計算單線的特性阻抗Z0

  Z0和各參數的關係以下圖,研究只變化一個參數的時候,特性阻抗Z0的變化。

                                 

  
4.1.1 用圖表表示在線寬W和讓特性阻抗Z0的關係

  線寬W在0.13~0.23mm範圍內,以0.01mm間隔變化了11點的時候,特性阻抗Z0的變化。
 

                                 
  從這個圖表能夠看出,線寬W變大,特性阻抗變小。線寬W變大的話,導體與參考面之間的電容C和導體的電感L也變大,不過,對特性阻抗Z0的影響是由於電容C變大。默認的電容C和電感L的價值。「電容C =110.2pF, 電感L=286nH」

4.1.2 用圖表表示介電質的厚度D1和特性阻抗Z0的關係

  介電質厚度D1在0.05~0.15mm範圍內,以0.01mm間隔使之變化了11點的時候,特性阻抗Z0的變化。

                                   


  從這個圖表能夠看出,介電質厚度D1變大,特性阻抗Z0變大。由於參考面與導體的距離變大,導體和參考面間的電容C變小。

4.1.3 用圖表表示讓導線的厚度T和跟特性阻抗Z0的關係

  導線的厚度T在0.03~0.04mm範圍內,以0.001mm間隔變化了11點的時候,特性阻抗Z0的變化。
                                     


  從這個圖表能夠看出,導線的厚度T變大,特性阻抗Z0一點點變小。導線的厚度T變大的話,與導體間的電容C和導體的電感L也變大,不過,對特性阻抗Z0的影響由於是電容C變大。

4.1.4 用圖表表示跟介電常數ε1和特性阻抗Z0的關係

  介電常數ε1在3.5~4.5範圍內,以0.1間隔變化了11點的時候,特性阻抗Z0的變化。

                                   


  從這個圖表能夠看出,介電常數ε1變大,特性阻抗Z0變小。由於介電常數ε1變大,導體和參考面間的電容C變大。

4.1.5 用圖表表示介電常數ε2和特性阻抗Z0的關係

  介電常數ε2在1~5範圍內,以0.5間隔變化了11點的時候,特性阻抗Z0的變化。

                                  

  從這個圖表能夠看出,介電常數ε2變大,特性阻抗Z0變小。由於介電常數ε2變大,導體和參考面間的電容C變大。

4.2 差分阻抗和各參數的關係

  下圖做爲標準的層構成的時候,計算只作一個參數變化的時候,差分阻抗的變化。

                                            


4.2.1 線間距S和差動阻抗Zdiff的關係

  線間距S在0.12~0.22mm範圍內,以0.01mm間隔變化了11點的時候,差分阻抗Zdiff的變化。

                                    
  從這個圖表能夠,線間距S變大,差分阻抗Zdiff變大。由於線間距S變大,差分線路間的電容C變小。

4.2.二、導線的厚度T和跟差分阻抗Zdiff的關係

  導線的厚度T在0.03~0.04mm範圍內,以0.001mm間隔變化了11點的時候,差分阻抗Zdiff的變化。

                                  


  從這個圖表能夠看出,導線的厚度T變大,差分阻抗Zdiff變小。導線的厚度T變大,導體與參考面間和差分線路間的電容C及導體的電感L也變大,對差分阻抗Zdiff的影響是由於是導體和參考面間和差分線路間的電容C變大。同時,與單線比的話,差分線路間產生的電容,也使差分阻抗Zdiff也變大。

4.2.3 介電常數ε2和差分阻抗Zdiff的關係

  介電常數ε2在1~5範圍內,以0.5間隔使之變化了11點的時候,差分阻抗Zdiff的變化。

                                         

  從這個圖表能夠看出,介電常數ε2變大,差分阻抗Zdiff變小。由於介電常數ε2變大,導體與參考面間和差分線路間的電容C變大。同時,與單線比的話,差分線路間上產生的電容,也使差分阻抗Zdiff變大。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