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硅谷百年史》做者:人們不想以舊的方式生活,殊不知道本身想要什麼

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做譯者、出處,並保留本文的原始連接:http://www.ituring.com.cn/article/128760微信

皮埃羅•斯加魯菲(Piero Scaruffi),畢業於意大利都靈大學數學系,1983年來到硅谷,在奧利維蒂公司任職工程師,長期從事人工智能研究和互聯網設計。斯加魯菲曾是斯坦福大學訪問學者,還曾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講學。20世紀90年代,他曾率先在互聯網上開發本身的新聞網站,《紐約時報》曾經在2006年以《史上最偉大的網站》爲題對其進行專題報道。斯加魯菲如今是自由職業者,主要工做是爲硅谷和歐洲的公司提供諮詢以及在大學講學。他興趣普遍,在心智論、文學藝術、音樂史等領域多有著述。皮埃羅著有《硅谷百年史——偉大的科技創新與創業歷程》一書,該書以編年體的順序,詳盡地記述了自1900年至2013年在這片美國西海岸的土地上所發生的重大科技事件,生動刻畫了在這裏涌現出的一代代科學家、企業家和投資家。網絡

圖片描述

問:你認爲有可能「製造」出一個新硅谷嗎?對你來講,這個地方最可能在哪裏出現?學習

我認爲不可能。每一個地方都有本身獨特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每一個地方都須要從硅谷以及其餘成功的例子中學到一些經驗,但重點是要着眼於本身的狀況。硅谷並非高科技領域惟一成功的案例。日本在過去的50年間有着比硅谷更多的發明創造。而WWW和智能手機都是在歐洲發明的。不一樣的模型能夠得到同等的成功。不遺餘力模仿硅谷極可能會拔苗助長。網站

問:對於互聯網和軟件產業,亞洲充滿了各類機遇,可是亞洲的工程師卻愈來愈想要移民美國,而美國的工程師卻不多想要移民亞洲。排除個別地區較大的貧富差距,你認爲這種現象後是否有其餘的重要緣由?搜索引擎

慣性的力量很難改變。如今的慣性就是灣區纔是充滿機會的地方。而年輕的亞洲人感受他們本身的國家老舊而無聊,並且也沒有西方的自由和法律規則。人工智能

不管如何,這裏也有明顯的例外:新加坡、日本以及韓國。在加利福尼亞只有不多的移民是來自這些國家的。因此問題主要來自印度和中國,而對於這兩個國家來講移民到世界各地是一種有着千年歷史的傳統,並且這些國家在社會某些方面還很落後,好比收入水平、法制以及民主政治。spa

問:中國孕育出了幾家世界上最大的互聯網公司,並且創業公司的數量也是愈來愈多。對你來講中國有哪些值得一提的創業公司嗎?設計

我不知道。我沒有生活在中國,對於我來講,我很難判斷一條關於一家朝氣蓬勃的創業公司的新聞是真是假,在硅谷我更容易判斷出哪一個技術是炒做出來的,在大多數狀況下這些不過是好的市場營銷,但沒有實質內容。遺憾的是我無法遠程判斷中國的創業公司。我懷疑不少硅谷的風險投資也面臨着一樣的問題,這也是他們更傾向於把錢放在衰退的歐洲,而不是繁榮發展的中國的緣由。視頻

問:因爲中國切斷了一些國外的服務,因此中國的互聯網環境也很大程度上有別於世界其餘地方。舉個例子,多數中國人並不使用谷歌和Facebook,而是使用中國的相似的服務。在這樣的環境下會產生什麼樣的互聯網產業?索引

這樣的制度會形成重大的損害,中國仍然在付出代價(好比,在過去中國的科學發現數量少於大多數國家)。在世界網絡中,有上億個重要的演示文稿,YouTube視頻,Facebook討論,事件,論文,等等等等,而這些都不會在中國出現。這樣的損失是沒法計量的。

問:極客和書呆子在世界範圍內變得愈來愈流行。你認爲極客文化會如何影響互聯網和軟件的發展?

我認爲極客和書呆子一直以來都很流行,只惋惜他們過去只是工做在田間和工廠或者傳統辦公室裏。不要相信好萊塢的電影和流行音樂:-)
姑娘們一直都想嫁給努力工做的好男人,而不是機車小朋克。而男人們也都想娶值得信賴的好女人,而不是街頭朋克妹。

真正改變的實際上是人文科學的受歡迎程度。若是你在寫詩或是學習儒學,那麼沒有人會以爲你很酷。幾乎沒有朋友會向你詢問這些事。沒有人會在Facebook上點擊「喜歡」。並且不少大學都表示人文學科的招生在降低。我認爲一個社會若是隻傾向於科學/科技,或只傾向於商業/管理都不會是一個健康發展的社會。

問:新的社交平臺和老的社交平臺不少都是根據年齡層來區分的。會有一種不跟着本身用戶一塊兒衰老的長青的社交平臺嗎?

不會有的。社會總在改變,社交關係總在改變,社交媒體也將改變。問題在於改變的速率是會升高仍是降低,我傾向於認爲速度正在減慢。

問:全世界範圍內的巨頭公司在本身的領域內都有着遏制創新的做用,就像是搜索引擎領域的谷歌和百度(中國)。你認爲這樣的統治地位有一天會終結嗎?在什麼狀況下才會發生?

巨頭公司的崛起在全部產業內都發生過。

大多數處於巔峯的產業都是由幾家巨頭統治的。並且這些企業出現的時間都很早,因此咱們就中止了關注。當通用電氣、通用汽車、IBM,以及微軟都還在本身老化的領域統治的時候,競爭已經轉移到新的領域去了。

問:破壞性創新的源動力是什麼?你認爲這是科技的天然迭代嗎?

人類思惟天然地選擇就是不想按照前人的生活方式來生活。

破壞性創新甚至在西方的「黑暗時期」仍然會發生(好比鐘錶、資本主義,以及遠距離航海被髮明出來的時期)。

不管政府是否歡迎,創新都會發生。而後政治系統會決定創新是以井井有理的方式前進或是在相似於地下工廠的地方發生。在封建歐洲時期,資本主義用了很長時間才推進了工業革命,手錶由此才進入千家萬戶,每一個人才都有機會乘坐輪船。

美國在以這兩種方式推進創新上都頗有經驗,混亂的方式可能是由我的或家庭推進的,而科學的方式可能是由大公司或政府機構推進的。

問:對於互聯網產業來講,繼搜索引擎和社交網絡以後,下一代的產品是能夠預測的嗎?什麼纔是背後的決定性因素?

咱們沒有能力預測人們真正須要的是什麼。這就是很難預測下一個重要產品的緣由。在應用科學領域預測下一步發展是很容易的,咱們能夠知道具體的技術要用多久纔會發展成熟。預測人們想要在生活中要些什麼是很困難的。好比說,推特的成功不可預測,並非由於咱們沒法預見像推特這樣的技術將要到來,而是由於咱們沒法理解人們爲何想要把交流限定在140個字符以內(事實上,這樣的限制來自於推特誕生時有限的計算能力)。

人們想要膚淺而大量的友誼,因此Facebook才能變得如此成功。人們如今也有想要的東西,可是不管是他們本身仍是最偉大的社會學家都沒辦法知道。換一個說法:很明顯,你想要食物和衣服,不然你就會死。可是還有並不那麼顯而易見的事情,你可能想要一輛粉色的汽車,所以歷來沒有車是粉色的;可是也許你和上百萬的人都想要一輛粉色的汽車。粉色染料的科技已經有了。但得有人首先弄出一輛粉色的汽車來,而後咱們纔會知道是否有上百萬的人願意要這樣的汽車。這就是咱們不善於發現的東西:人們想要,但又不知道本身想要的東西。材料科學是一門科學。計算機科學是一門科學。

營銷不是一門科學。社會學不是一門科學。人類學不是一門科學。要預測科學比預測非科學簡單得多 :-)

問:硅谷正在逐漸地改變,自由奔放的氣質就要被高度訓練和缺少想象力的人而取代了。Google的將來將會如何?

每家公司都有本身的策略。看起來Google正在變成一家風險投資公司,處處投資新興的初創企業。另外一方面,Facebook更加專一於像傳統巨頭(IBM,通用)過去那樣併購。而Oracle則更是如此。

在試圖發現「下一代重要產品」上Google可能有着最有趣的策略。Google從搜索引擎到社交媒體,到智能電話,再到可穿戴計算設備,而後如今又開始研究機器人和自動駕駛汽車。對於一家大公司來講,這樣的發展路徑是頗有挑戰的。


更多精彩,加入圖靈訪談微信!

圖片描述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