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時候,我都沒在用筆記本(電腦),而是在用臺式機,筆記本除了便攜一個優勢外,其他都是被臺式機全面吊打,對我這種很是注重使用體驗的人來講,筆記本用起來簡直是受虐,除了在作iOS的APP開發不得不用Macbook Pro之外,我其它時候是能不碰就不碰了。但便攜這個優勢在某些時候就變成了壓倒一切的優勢,好比外出辦公,好比現場實施運維,這樣的場景是沒辦法搬着臺式機走的,且若是本身一直用着一臺筆記本,必定會很熟悉,駕輕就熟,就好像這是一把本身精心打造好的利劍同樣,學武之人應當有這麼一把利劍。程序員
而挑選一臺趁心如意的筆記本電腦真是不容易的事情,因而我寫這麼篇文章,客串一下筆記本電腦的產品經理,說說我心目中「程序員的筆記本電腦」這個產品的定義。面試
說到產品經理,我還真被聯想邀請去面試過,如今看已是十幾年前的事情了,那時我失業找工做中,我忽然接到聯想的面試通知,就在張江,雖然我印象中沒投過聯想的簡歷,且職位也是我歷來沒申請過的產品經理,但我當時正好就在張江,也閒着,因而就去了,聯想公司門面挺大氣,進出人員裝扮都蠻考究,屏幕上還循環播放着楊元慶的視頻,面試個人是幾個美女,問了我一些跟技術徹底無關的問題,而後就這麼結束了,沒有下文……這多是我經歷的最莫名其妙的一次面試了。許多年後,聯想成了「美帝良心想」,成了個人圈子裏最不受待見的IT公司之一,我就笑着說:當初真讓我去當產品經理的話就不會這樣了。Okay,就當開個玩笑……瀏覽器
下面是進入主題:緩存
使用最新的第八代Intel處理器(i7-8750H/i7-8250U),提供低壓版和標壓版兩個版本的CPU供選擇服務器
CPU是電腦最爲核心的部件,我用電腦到如今,歷來沒以爲CPU性能過剩過,好的CPU能帶來更快的編譯速度、壓縮/解壓速度、代碼智能提示響應、CPU密集型任務中更強的算力、以及更快的程序啓停速度。要求低的能夠選擇低壓版,不然選標壓版。網絡
也許有人說,我平時也用不到那麼好的性能啊?怎講,好比你買輛車,平時也不須要多強的加速性能啊,但你超車的時候,若是加速性能不足,就可能十分危險,性能這個東西並不必定是給「平時」用的,再說程序員要求CPU高速運轉的時候仍是不少的。運維
雙通道DDR4 2666以上,提供16G和32G兩個選擇工具
我強烈鄙視如今竟然還有4G內存和8G內存的電腦,真是比手機都不如,用來忽悠小白能夠,但咱們程序員但是專業人士,哼~16G內存起,我家的電腦,從2012年起,就是16G了,如今都快7年過去了,竟然還這麼多人只用8G內存的電腦。大的內存可讓你同時打開不少個集成開發環境,可讓你同時跑N個虛擬機,還能顯著提高系統性能,現代操做系統對大內存配置都進行了許多的優化,若是你內存足夠大,操做系統會將更多的內存資源用做磁盤緩存,你能夠理解爲虛擬磁盤,以此實現程序秒開。通常來講16G內存是充足的,對於虛擬機多開人士,能夠考慮選配32G內存的電腦。再說如今內存也降價了,有啥理由不上更大的內存?佈局
第一梯隊(Intel/三星)的NVMe固態硬盤,提供250G/500G/1T幾個選擇性能
硬盤,200%只配固態硬盤,2019年了,機械硬盤根本不該該用於電腦上,我自從配備了NAS以後,就完全把全部電腦上的機械硬盤拆了,機械硬盤電機啓停帶來的延遲和噪音真的很煩,且機械硬盤用於筆記本電腦還會帶來額外的電耗,由於有機械活動部件,這根本不適合。而固態硬盤也不能隨便配阿貓阿狗的,性能必定必定要強勁,這是電腦運行速度的一大關鍵點,在公司,我跟領導申請給小夥子們都配備了三星的EVO 970固態硬盤,這是M.2接口的NVMe固態硬盤,速度很是快,但考慮到公司成本問題,咱們只配了250G的,目前夠用。另外我想說SATA硬盤都是淘汰貨,不該該考慮。對於一臺專業的程序員筆記原本說,500G的固態硬盤應當是標配,固然若是以爲不必,能夠退而求其次選250G的,而虛擬機狂人能夠選1T的。
Intel近年來有個新的存儲技術叫「Optane」,中文名傲騰,傲騰SSD更接近內存,而不是NAND這種存儲介質,它壽命極長,速度飛快,除了價格,簡直完美。但有些文章說這可能只是一種「過渡技術」,具體爲何我沒細看,但我想若是能在本身的工做筆記本上配備一塊傲騰SSD,那是極好的事情。
集成顯卡
沒有玩遊戲需求,沒有3D/視頻渲染的需求,因此不必配備更好的獨立顯卡,集成顯卡足夠。
也許你說,萬一是遊戲程序員呢?我說,即使是遊戲程序員,也分不少種的,如編寫服務器端的程序員,並不直接涉及圖形及3D渲染,用不着的。直接作遊戲圖形的程序員很少,若是真有,大多數也會用臺式機應付,移動辦公的需求幾乎沒有,能夠忽略。
廣色域IPS霧面高分辨率屏,15寸窄邊框,3:2比例,無觸控
我以爲華爲最新的Matebook X Pro在屏幕比例及窄邊框方面作了個挺好的榜樣。(注意,我只是說屏幕比例和窄邊框,不含別的)
標準87鍵位的鍵盤,具備較長的鍵程
這就是87鍵位的鍵盤:
對我來講,之因此以爲筆記本沒有合適程序員的,很大程度上是這個緣由:鍵盤根本不順手!我一直不太搞得懂,爲何將臺式機標準的87鍵位的鍵盤搬到筆記本上就這麼難,沒有商家願意去作,哦,嚴格說不是沒有,有的,你們看圖:
宏碁掠奪者PREDATOR G9-791 21X,這是一臺性能怪獸本,但幾乎也沒什麼便攜性可言了,且價格是「打擾了」的級別,不過不得不說把全尺寸的機械鍵盤直接作到了筆記本里,是夠驚豔!下面是一些對目前主流筆記本電腦鍵盤的吐槽:
上面提到的宏碁的掠奪者筆記本電腦的鍵盤是個理想的鍵盤,但實際上使用了這種機械鍵盤的筆記本電腦厚度根本下不來,失去了便攜性,因此個人見解是保留鍵位的同時,使用薄膜鍵盤便可。一樣是薄膜鍵盤,鍵程也有不一樣,爲了得到較高的輸入反饋體驗,長一點的鍵程是須要的。
另外就是鍵盤的位置,絕大多數筆記本的鍵盤,都是靠近屏幕這邊,而不是靠近用戶這邊的,由於靠近用戶這邊須要放置一塊觸摸板,而實際體驗來講,若是不使用觸摸板,把鍵盤放在靠近用戶這邊無疑是更好的選擇,這樣用戶就能更自由的調整打字的姿式,而不是雙手前探,做脖子前傾狀(想一想好難看~),若是鍵盤像宏碁的掠奪者那樣擺放的話,觸摸板放哪裏呢?通常是放在右邊,掠奪者這檯筆記本足夠大,放得下,另外華碩玩家國度的「冰刃3」筆記本,也是這樣放置觸摸板的:
我以爲冰刃3是一款十分優秀的產品,但按照我以前提到的87鍵位鍵盤的15寸筆記本的佈局,右邊可能就沒地方放觸摸板了,因此只好適當妥協,仍是把鍵盤安置在靠近屏幕的一測,觸摸板放在鍵盤下方,靠近用戶的一測。固然我也考慮過取消觸摸板,但這樣的想法彷佛有點激進,觸摸板在不方便使用鼠標的狀況下仍是頗有用的,若是作得足夠好,能很大程度上取代鼠標,下面我會提到。
支持手勢,調教良好,提供開關快捷鍵
前面我說了,好的觸摸板能夠很大程度上取代鼠標,沒錯,說的就是Macbook,事實上我在作iOS APP開發的時候,Macbook就不連鼠標,全都是用觸摸板操做的,感受徹底能應付得過來。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蘋果對觸摸板的調教,讓它支持各類手勢,如雙指滾動,三指拖拽等,用起來是絲滑的流暢,Windows的筆記本固然後來也加入了相似的手勢,但實際用起來總以爲差那麼點火候,我以爲應該不是硬件的問題,而是驅動和軟件的優化的問題。
固然了,平時我是用臺式機的,根本沒有觸摸板,不同好好的?但要知道筆記本的使用場景,有時候真的不太適合鼠標,如:擁擠的會議室,桌子上亂糟糟,不方便擺鼠標;或者去機房倉庫調試程序,環境特殊,僅夠擺放一臺筆記本,沒有多餘空間;再好比在飛機上,要拿筆記本出來辦公,這時候確定沒地方擺鼠標的……因此一個好用的觸摸板是很是有用的,蘋果的系統在觸控體驗方面確實領先Windows好幾條街。
另外有點令我頭大的問題是,因爲觸摸板在鍵盤下方,我打字的時候,手的其它部位常常會誤觸觸摸板,系統有時會將這種誤觸斷定爲點擊之類的操做,對打字很影響。因此一個便捷的觸摸板的開關就挺有必要,不須要觸摸板的時候(好比用鼠標的時候),就把它關掉,防止誤觸,觸摸板邊上作一個小小的指示燈來表示觸摸板是否在工做。
較好的品質,支持回聲消除及降噪
這幾樣東西主要用於視頻/語音會議,我以爲大多數筆記本都作很差,你說這幾個東西若是用好一點的料,應該也多花不了幾個錢,但爲何每次用筆記本開電話會議,老是要鬧心一番呢?「斷斷續續」、「雜音」、「聽不清」、「你說什麼?」……雖然這些不必定是麥克風揚聲器的問題,但總歸有些影響,用上品質上乘的配件是有必要的,雖然不追求什麼高保真,回聲消除及降噪不必定是硬件的功能,也許軟件也能作到,但若是硬件芯片上就支持的話就更好了,技術成熟的東西,應該花不了幾個錢。
4小時的辦公做業時間
對於沒有獨立顯卡,不玩遊戲的筆記原本說,續航一般不是什麼大問題,但必定要穩定,不接電源的場合一般是在現場進行問題排查的時候,這個時候一般不會開多個開發環境,開多個虛擬機,不會有這種很是消耗CPU資源的任務,作到4小時的續航應該是沒問題的,穩定就行,不能電池一下從70%掉到1%。
USB 3.0方口*3,Type-C口*2(支持雷電),HDMI輸出*1,DP*1,以太網口一個
這些接口算是比較豐富的,現在的不少筆記本爲了追求輕薄,去掉了不少接口,其中以Macbook最爲激進,只保留了幾個Type-C口,雖然看起來頗有將來感,但站在實用的角度來講,並很差,咱們是務實的程序員。
合理的散熱邏輯
沒有獨立顯卡,不玩3D遊戲,有這兩個先決條件,發熱少了一半以上。但在進行CPU密集型工做的時候,不免產生一些熱量,須要用風扇吹出去,因而風扇加速嗚嗚嗚做響,這個是好理解的,難以接受的是,有時候莫名其妙地風扇就狂轉起來了,這時候看看本身也沒幹什麼,只是打開瀏覽器看看網頁。因此我要的是合理的散熱邏輯,風扇該轉的時候就轉,不應轉的時候就安安靜靜的,不要打擾本碼農的工做。
偏商務,比較輕便
筆記本有兩種,一種叫輕薄本,一種叫遊戲本,其他種類都是在這兩種之間搖擺,選擇一個平衡點。程序員的筆記本也應該在其中一個平衡點上,具備如下特徵:
IBM Thinkpad T42的外觀堪稱「方正」的經典
小米筆記本Pro,無LOGO的A面,業界良心
可能有些人仍是以爲不要那麼多的接口,輕便點更好。我以爲怎麼說呢?接口這個東西,當你想用,沒有的時候真是麻煩得要死,你看通常臺式機後面都會有4-6個USB口,一般咱們也就插鍵盤鼠標,還有幾個用不到啊,可你想某天你要接個攝像頭,再插個U盤,嗯?4個口全滿了,這時候再來個讀卡器,插哪裏?用USB分線器?那若是我原本就有這麼多借口了那豈不更好?額外帶着一個分線器不也影響便攜麼?我偏向因而把東西都直接配齊了,不要到用的時候缺這缺那,以太網口也是同樣道理,不少時候我仍是更願意接有線辦公,有線比無線,誰比誰知道,既然是必要的東西,那爲何還搞個外接?
這裏我又想再提一下玩家國度的冰刃3,它是一款輕薄的遊戲本,嗯,十分另類,一改筆記本傻大黑粗的形象,那散熱它是如何處理的?它有一個特殊的機械結構,在你打開筆記本的時候,它會在底部撐起一條散熱縫來,這個設計我以爲很是巧妙。
上面沒提到主板,WIFI,藍牙之類的,由於我以爲這些東西沒什麼特殊要求,配備當前質量上乘的主流產品便可。
操做系統,當選Ubuntu,爲何不是Windows?由於不是全部程序員都須要使用Windows的,直接預裝的Windows多半是家庭版,根本不夠用,那還不如不裝,節省點成本,讓用戶買回去以後自行選擇,程序員徹底能夠本身搞定。固然了,要針對Ubuntu作一些優化,如配備穩定的驅動程序,配置好穩定可靠的軟件包安裝源等。還能夠預裝WINE,讓實在要用Windows程序的用戶也能夠應急一下用起來。軟件優化適配是個大話題,先不展開了。
務實耐用,不須要追求極致性價比
品牌及價格定位,這是很是關鍵的東西,我並非這方面的專家。對我而言,實用性比什麼都強,但大多數人不這麼認爲,由於對大多數人來講,瞭解一個複雜的產品的方方面面細節實在太困難了,因而就選擇品牌,再查看價格,挑一個本身價格滿意的,就這麼簡單。因此即使對於懂技術的程序員,也要作好品牌經營。品牌要起一個技術氣息濃厚一點的名字,不要跟遊戲本那些妖豔貨色同樣,暗影精靈,拯救者,將來人類,戰神……呃,有點雷聲轟隆隆的感受啊,我寧願接受一箇中庸點的名字,好比Dell的XPS,LG的輕薄本Gram,或者ThinkPad,(注意,這裏說起到的品牌不表明我「推薦」,僅僅做爲比較參考)
小米是一家號稱追求極致性價比的公司,但我看下來小米筆記本其實性價比也稱不上多極致,只能說通常,也許在筆記本這個行業,價格都比較透明化了。程序員通常算不上大款,但也廣泛不寒酸,對本身的生產力工具仍是挺捨得花錢的,六七千到小一萬的價格應該很好接受,關鍵是東西質量過硬,能造成良好的口碑。
不要流量明星,邀請大神
流量明星又貴,程序員又不感冒,甚至還有點反感,用來推推潮流產品能夠,用來推生產力工具,仍是拉倒吧。我有個大膽的想法,以前歷來沒人試過,就是請技術大神來當代言,儘管不必定可行,好比:
Linus Torvalds
再好比
Richard Stallman
或者……他
他們都是程序員心目中的真正的英雄,固然了,他們不必定能看上商業推廣這種事情(雷總估計是請不起)。那就變通下,好比請阿里巴巴的核心技術團隊作一些推廣活動,營造出產品的某種特殊的技術氣息。
一個產品,免不了要更新換代,我以爲在CPU,內存,固態硬盤,這幾方面跟上時代的步伐便可,保持產品的活力。
很早前我就有這個想法了,想把本身心目中理想的(而且是可行的)筆記本電腦的方案寫一下,今天總算完成了這樁心願,在這個忙碌的時代,想靜下來作點本身想作的事情真是不容易。我並非產品經理,也沒當過產品經理的職位,以上能夠當作行外人士的BB,但每一個人都有發表些見解的權利把,你足球踢得沒有國足好,難道就不能評論一下嗎?評論、見解這些東西不須要什麼「資格」,但要理性和合乎邏輯。
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