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On-Premise本地到On-Cloud雲上運維的演進

摘要: 從用戶的聲音中,咱們聽到用戶對穩定、彈性、透明的訴求,咱們也在不斷升級ECS的運維能力和體驗,助力用戶創建主動運維體系,賦能業務永續運行。爲了讓你們更好的瞭解和用好ECS彈性計算服務,從本期開始,咱們會以專欄的形式不斷更新ECS運維方面的內容,也歡迎你們多提寶貴建議和意見,幫助咱們打造更好的彈性計算服務。數據庫

阿里雲通過9年多的發展,成長爲中國第一全球前三的雲服務提供商,爲上百萬用戶提供IT基礎設施雲服務。這些用戶幾乎都會使用ECS彈性計算服務,這其中既有面向消費者(to C)、企業(to B)提供服務的互聯網應用、電商、娛樂等類型的用戶,也有面向企業內部效率提高搭建信息化數字化平臺和應用的用戶,還有普遍的我的網站、開發者等,不論哪一種類型的用戶,從購買建立第一臺ECS雲服務器開始,就已經進入了雲上使用和運維的階段。編程

與傳統IDC環境相比,雲上運維有哪些差別?大量的計算資源怎樣方便快捷地部署、管理?如何發揮彈性響應業務負載變化的同時保持較低TCO總擁有成本?ECS出現異常是什麼緣由,如何保持業務連續性?……等等這些,是不少用戶在使用和運維ECS過程當中提出的問題。從用戶的聲音中,咱們聽到用戶對穩定、彈性、透明的訴求,咱們也在不斷升級ECS的運維能力和體驗,助力用戶創建主動運維體系,賦能業務永續運行。爲了讓你們更好的瞭解和用好ECS彈性計算服務,從本期開始,咱們會以專欄的形式不斷更新ECS運維方面的內容,也歡迎你們多提寶貴建議和意見,幫助咱們打造更好的彈性計算服務。服務器

從On-Premise本地到On-Cloud雲上運維的演進

今天,咱們先來聊聊從On-Premise本地化運維到On-Cloud雲上運維的演進歷程。網絡

On-Premise本地運維
在互聯網服務和雲計算興起以前,IT技術可能是爲企業內部的信息化服務,而企業的IT能力多建設在On-Premise本地部署基礎之上。企業基於其公司戰略、運營模式、流程體系、組織架構等業務發展須要和特色設計對應的IT架構,經過建設自有數據中心或租用第三方IDC構建IT基礎設施資源,在此基礎上搭建應用系統,支持企業的發展。相應地,企業IT組織會設立開發、運維等職能的團隊,以知足業務發展變化的需求和業務連續性的保障。架構

早期的IT設計多爲企業內部信息化的須要服務,經過引入ERP、MRP、MES、PLM、CRM等商業軟件,優化企業業務流程,提高企業運營效率。由這些商業軟件解決方案的技術架構所決定,對應的基礎架構多以商業數據庫、小型機等專有服務器、光纖鏈接的存儲區域網絡(SAN)、存儲陣列、磁帶庫等爲主,這類基礎架構組件以集中度高、單體穩定性強、縱向擴展爲顯著特色,經過單機擴展提高處理能力,實施技術難度較大,週期較長,管理複雜度較高,於是逐漸造成了以ITIL爲最佳實踐的運維管理體系,注重流程規範和控制風險。併發

隨着互聯網的發展和企業經過互聯網與其客戶緊密鏈接的須要,支撐企業對外服務客戶的IT設計也逐漸發展和成熟,經過普遍應用開源軟件,創建企業對客戶的電子商務、社交網絡、數據分析等能力,優化用戶體驗,提高客戶價值。由這些開源軟件解決方案的技術架構所決定,對應的基礎架構多以開源數據庫、X86通用服務器、本地塊存儲、對象存儲、數據以太網絡爲主,這類基礎架構組件以分佈式部署、集羣架構、橫向擴展爲顯著特色,經過向集羣增長節點擴展處理能力,實施隨業務的快速變化而定,週期較短,方案組合靈活,於是逐漸造成了以DevOps爲最佳實踐的運維管理體系,注重效率敏捷和快速響應業務需求。運維

兩種典型運維管理體系都會創建基礎運維和應用運維團隊,且因爲初始投資較大,影響範圍普遍,企業會格外重視硬件投資和基礎運維工做,並安排經驗豐富的基礎運維工程師維護數據中心、服務器、存儲、網絡等硬件和軟件工做。因爲基礎設施資源有限,設備採購、部署實施和調整週期較長,於是運維團隊會設立一系列制度和流程,管理和控制資源的使用以及容量規劃。分佈式

On-Cloud雲上運維
雲計算的興起,爲企業創建有競爭優點的IT能力提供了更強的支撐。企業IT組織利用雲計算提供的按需自助服務、資源池化、彈性擴展伸縮、普遍網絡鏈接等服務特性,進一步提高企業信息化和數字化能力,在快速變化的行業環境和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高併發

在企業IT組織中,不論其運維體系是以注重流程和管控的ITIL理念仍是以注重效率和敏捷的DevOps理念爲核心,面對On-Cloud的趨勢,不變的始終是保持對業務需求的響應和對系統可靠性業務連續性的保障。而藉助雲計算的諸多特性和優點,企業運維的重心從重視面向基礎環境的運維轉向重視面向業務應用的運維,更有效地支撐企業戰略和業務發展。在架構層面,藉助雲計算普遍多樣的產品和服務,企業IT架構從豎井式向共享服務式發展,經過水平分佈的系統架構實現對可用性的保障,並提高彈性擴展的能力,數據的流轉提高對業務的洞察。同時,藉助雲計算資源池化、監控和編排等能力,IT運維組織對資源的使用和容量規劃能夠與業務變化及研發需求更緊密靈活地結合,從管控模式向服務模式轉變;API、SDK的普遍使用使基礎設施可編程,自動化的部署和編排進一步促進環境準備、灰度發佈、在線變動的效率。優化

在互聯網企業中,因爲天生就須要面對大流量高併發的業務需求,每每從第一天搭建開始就已經採用了Cloud Native或Cloud Friendly的系統架構和運維方式。隨着公有云服務的發展和成熟,互聯網服務廣泛採用All on 公有云或混合雲的部署結構,會更適應On-Cloud雲上運維形態,運維的重心保持在如何支撐快速發展變化的業務規模,彈性響應業務波動,快速高效地管理大規模海量資源等方面。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