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 X Yosemite Beta體驗

自從看到Yosemite泄露圖的那天起,就暗暗下決心,必定要堅守Mavericks陣營,堅定不升級,以爲新版系統界面簡直其醜無比,結果過了沒多久,就按耐不住了,在Windows下的虛擬機裏面看了看,發現好像也不是那麼不堪,等到Beta版發佈,終於抵擋不住誘惑,果斷升級了。好吧,這說明我還比較年輕。html

想在虛擬機下體驗一把的能夠上網去搜,不過貌似只有windows版的虛擬機,DP1版,CPU若是不支持VT就別費勁了。以前體驗過,巨慢,多是由於內存只有4G,並且宿主機是32位的,而mac是64位的,按常理,這樣是裝不上去的,不過既然大神們都搞定了,就試試吧。web

言歸正傳,先劇透一下,Yosemite的實際體驗感覺要比你看到的截圖好不少。算法

首先就是申請Beta版測試資格了,開發者就不用說了,普通用戶,只須要有個Apple ID,而後到https://appleseed.apple.com/sp/betaprogram/welcome?locale=zh-CN申請Beta版測試,不須要審批,當即就能夠出結果,會獲得一個兌換碼,點擊兌換碼那串數字,就會在App Store中打開,而後就開始下載了,具體操做步驟能夠參考http://jingyan.baidu.com/article/3f16e003c90a092591c103b4.html。好像只有100萬名額,因此,想體驗Beta版的抓緊了。windows

新版系統總共5.07GB,服務器應該在國內,網速好的話,下載也很快,有些高校的網,估計半小時不到就能搞定。安裝前必定先用TimeMachine備份系統,這也是官方建議的,畢竟是Beta版系統。安裝過程很順利,能夠說是傻瓜式,中途不會出現什麼須要交互的東西。大概半小時吧,安裝過程當中會有若干次的重啓,並且好幾回都是從進度條中間打斷的,還有點小驚險,我在升級的時候還覺得升級失敗了,都作好恢復的準備了,結果重啓若干次以後,一切OK了。心臟很差的就別盯着了,出去喝杯茶,轉一圈,回來就行了。網上有個體驗教程說什麼下載完以後不會自動掛載,須要在控制檯使用命令掛載什麼的,我沒有遇到。瀏覽器

下面就是截圖了。服務器

其實Mac的扁平跟微軟的扁平不是一個概念,後者的扁平徹底沒有漸變、陰影、圓角,而Mac的扁平其實依舊能夠看到圓角矩形的影子,只是角沒那麼圓了,標題欄也依舊能夠看到漸變色,打開的程序,依舊會在程序邊框外有陰影。網絡

Yosemite給人的總體感受是優雅,這種半透明的模糊效果如今看來,真的很是討好眼鏡。不知蘋果是否是對玻璃情有獨鍾,商店一概都是玻璃的、連裏面的樓梯都要用玻璃,界面也傾向於半透明玻璃效果。架構

1.安裝app

Mavericks下的最後一眼了,此步之後,系統不會再進入Mavericks界面。分佈式

登陸界面沒有截圖,半透明模糊效果,看起來效果不錯,與Mavericks相比,登陸界面有很大變化。

 

2.反饋助理

安裝完成後,系統會提示輸入Apple ID以登陸反饋助理,登陸後就會看到下圖,但願也能爲新系統盡一份力吧。體驗不到5小時,發現三個mini bug,都是界面上的,準備用用這工具。

 

3.系統界面

總體界面扁平就不用說了,半透明元素很是多,從Dock、Launchpad到Finder、上下文菜單,幾乎均可以看到半透明的影子。垃圾桶是發佈會上特別強調的,因此有必要強調一下,基本上感受那些原生圖標裏面,除了iTunes、地圖還沒替換外,其餘的基本上已經扁平化了,廢紙簍的風格不太好說,彷佛擬物的風格仍是比較重,但放在一塊兒,絲毫沒有違和感。

 

上下文菜單半透明效果。

 

下載文件夾,依舊是半透明效果。

 

Mission Control相比Mavericks頂部的紋理背景沒了,總體背景也作了模糊化處理。

 

Launchpad也是一樣的模糊處理,頂部的搜索欄彷佛從原來的圓角矩形變成了方的。

 

Launchpad文件夾,這個設計幾乎是照搬了iOS系統的文件夾打開時的樣式,曾經是我最反感的設計,仍是喜歡Mavericks那種文件夾打開的樣子,但體驗了以後發現,有了那種動畫過渡效果,再加上處於總體全新的界面風格下,好像心裏也不是那麼排斥了。

 

側邊欄幾乎是整合了Mavericks裏面的側邊欄通知功能和Dashboard功能,Widget與系統應用整合的很好,提醒事項點擊的時候會跳出提醒事項應用。社交網絡目前整合了騰訊微博和新浪微博,固然,免不了自家的信息。

 

通知的設置功能幾乎和iOS版的一致了,不管是提示樣式仍是下面那幾個選項,均可以在iOS中找到相應的選項。

 

值得一提的是Dashboard並無被拿掉(若是看不到,須要到系統設置中開啓),這但是個人最愛。不過在總體扁平、模糊效果的大前提下,Dashboard的陰影、漸變等擬物效果,彷佛有點顯得格格不入,估計往後要麼會完全拿掉,要麼也會改爲與其餘界面統一的效果。

 

4.系統應用

發佈會上就提到了Finder在滾動的時候,頂部會看到文件的內容,從下面的截圖能夠看出,的確是能夠看到,不過只有顏色反差比較大的時候才比較明顯,並且不是那種簡單的半透明模糊,頂部標題欄、工具欄下的模糊,彷佛要比原來的文件圖標範圍大很多。

系統應用基本上都取消了右上角的全屏,取而代之的是左側第三個按鈕,也就是原來的(內容)最大化按鈕。

iBooks依舊是半透明模糊效果,基本的佈局什麼的沒有變化,感受比iOS下的iBooks讓人喜歡。

 

iTunes沒有任何改變,連左上角的三個系統按鈕都不捨得變,好吧,根據一些泄露圖,蘋果應該是在憋大招,新版的iTunes肯定無疑會上扁平化界面。

 

App Store模糊效果彷佛沒有其餘的那麼出衆,並且除了頂部作了扁平化處理,內部的樣式差很少仍是之前的風格,估計之後也還會大動手術。

計算器的扁平效果比較明顯,界面配色好像也不錯,穩重和活潑都體現出來了。

 

地圖彷佛比以前快了很多,並且搜索一個地點時,一排圖釘頂上去的效果不錯^_^

 

下面是重頭戲了,瀏覽器,也是我升級系統最大的緣由。

地址欄不會像之前那樣填充工具欄剩餘的全部空白了,有空間沒有填滿時,它也不會拉伸。

當點擊地址欄後,能夠輸入地址、搜索,之前的收藏夾也集成在了下方,能夠直接選擇,不過若是要是收藏在文件夾中的話,操做明顯比之前複雜了,之前是"點擊收藏欄文件夾-點擊收藏",如今要在之前的基礎上先點擊地址欄。

插件依舊可使用,我裝的AdBlock Plus、Pocket、CustomerReader2等均可以使用。

發現一個不太好的地方,之前的Safari,Common+T打開新標籤時,地址欄直接就會聚焦,這時候輸入網址,點擊收藏均可以,如今的地址欄,默認是不聚焦的,須要手動點擊,才能輸入地址、點擊收藏,增長了操做步驟。收藏欄也沒有提供在工具欄下方顯示的功能,不過能夠點擊邊欄,而後選擇收藏。

邊欄增長了半透明模糊效果,看起來很迷人。地址欄再也不顯示完整URL,點擊地址欄時,纔會顯示。

 雙指聚攏(Pinch手勢)能夠將同一個域名下的站點放入同一個組中,我試了好像無論用,詳細緣由沒有深究。

設置選項依舊如故,搜索加入了新興搜索引擎DuckDuckGo,看了下,界面極簡,並且聲稱絕對不會收集用戶信息,不知道會不會變成第二個「不做惡」。 

 

最後就是Splotlight了,一句話總結:的確很強大。集成了方方面面的搜索,從應用、字典,到郵件、文件、歷史記錄,並且支持中文應用拼音直接搜索,不知道此功能一出,Alfred是否是該哭了,其實也不至於,Alfred自有本身的強項。

關於更換字體,我的沒有明顯的不適感,也沒有明顯的感受到換了字體,若是你不是對字體很是敏感的話,估計也沒什麼感受。

後記:

其實這麼多年來,計算機行業一直遵循摩爾定律發展,硬件的性能已經獲得了極大的改善,軟件也越作越大,但客觀的說,沒有出現那種適合PC,但又能很好的消化PC性能的軟件,硬件要求過高,PC廠商高興,但用戶不買單,因此Vista很快死掉了,因此,現狀就是,硬件的性能得不到消化,PC已經出現了性能過剩,用戶沒有更換電腦的傾向,整個行業天然趨於疲軟。操做系統基礎功能多少年前技術就已經很成熟了,進程調度也好,內存管理也罷,就那幾種算法,不會有太大改觀,Windows 7和Mavericks的發佈,幾乎是PC世界和Mac世界操做系統的巔峯了,因此若是硬件沒有出現革命性的創新,估計操做系統也不會在往後看到什麼革命性的創新了。

好多人在激烈辯論到底是擬物效果好仍是扁平效果好,其實沒什麼好辯的,一個事物發展久了,主次矛盾激化的必定程度,變是很天然的事,最開始的界面是沒有擬物效果的,也是扁平,但那種扁平跟如今的扁平不是一個概念,後來慢慢加上了漸變、陰影、紋理、光暈之類,慢慢地擬物了,而如今,又開始迴歸扁平。發展軌跡是「扁平-擬物-扁平」。

最先的電腦,你們共用,顯示器鏈接的其實都一臺主機,後來蓋茨提出要讓每一個人都用上電腦,因而,慢慢變成了分佈式的,如今炒的雲計算,又有集中的趨勢,但其內部又是分佈式的。誰能說往後的計算機必定是雲計算的天下?若是量子計算、超導實現了,每一個手機都能當超級計算機,那咱們可能也就不須要雲計算了。發展軌跡也是「集中-分佈-集中」。

軟件架構也同樣,最開始沒有瀏覽器,是C/S的天下;後來web技術快速發展,B/S大行其道;如今瀏覽器、電腦性能、網絡帶寬、Web技術等各方面不斷成熟,基於瀏覽器的軟件也能夠利用HTML五、Adobe Air、微軟的Silverlight等技術實現超越原來B/S架構的一些複雜交互和功能,因此,又有C/S的傾向,發展軌跡一樣是"C/S-B/S-C/S"。

其實世界上的事物,無不如此,都是在作一種震盪式的發展,或者說螺旋式上升,沒有任何一種事物能夠說是發展到了終極形式,每個階段可能都會重複之前的東西,但都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適應當前環境、各類內外部矛盾的結果。所謂「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我以爲結合我們祖宗的思想,把是拆成「是」和「不是」,就更完整了,歷史有其必然性,因此,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存在的的確都是合理的;但事物要不斷髮展,要是如今的都合理了,那也就失去了發展的動力,也就意味着終極形式的到來?這顯然有違常識,因此,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存在的也都是不合理的。

扯了這麼多,最後的結論就是,扁平和擬物,沒有孰優孰慮之分,只是特定環境下的特定產物罷了。喜歡了,果斷跟上,不喜歡,那也是大勢所趨,堅持你的Mavericks或者Win7就好,不必心裏痛苦,或者挖空心思證實擬物的優越性,你的堅持改變不了任何人,用或者不用,你仍是你,世界仍是這個世界,太陽照常東昇西落。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