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楊杜:認知力纔是你的核心競爭力,管理者的六維認知模式與七種認知框架

轉自 華夏基石E洞察,微信號 chnstonewx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1Ps6TZh9CdufLGZ6w9FOAQ微信

楊杜:認知力纔是你的核心競爭力,管理者的六維認知模式與七種認知框架網絡

原創:楊杜 華夏基石e洞察 今天架構

 



各位來賓,你們好:框架


分享你們一個鮮爲人知的祕密,這幾年,著名管理學者楊杜,也就是我本人,再也不研究所謂的「管理」了。你們不要以爲驚詫,由於以爲「學者」沒有「活着」重要,因此我一直在琢磨一件事情,咱們是怎樣的活法?企業是怎樣的活法?管理者又是怎樣的活法?管理者怎麼樣認知「活法」?換言之,如今的經濟形勢下,企業面臨嚴峻考驗,日子難過、喘氣都很是難受的狀況下,管理者怎麼看待這個時代、組織以及本身?圍繞管理者的認知模式,我和你們分享三個話題。工具


1、管理者六維認知模式


(一)彭劍鋒「十點」管理者認知模式


彭劍鋒教授總結過管理者十大認知模式。管理者思惟認知模式分10種:戰略型、必要型、多贏型、對人型、成敗型、兼容型、灰度型、悖論型、邊界型和一分爲三認知型。佈局

非管理者的認知模式分10種:執行型、可能型、獨食型、對己型、善惡型、排他型、黑白型、矛盾型、中庸型、一分爲二認知型。學習

研究者的認知模式也分10種,分別是想象型、重要型、自得型、興趣型、真假型、自洽型、定量型、推理型、模型型、一分爲五或一分爲多認知型。人工智能

這三者逐一對照來看,你們會發現,一我的選擇怎樣的活法,和他的認知有很是大的關係。咱們能夠對照這些信息,分析本身是屬於哪個類型或者偏哪一個類型?設計

爲了更好地釐清管理者的認知模式,咱們再來分析一下企業家和政治家的具體不一樣。政治家是「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企業家是「你事我事他人事,事事分清」。企業家是經濟社會的主體,政治家是政治社會的主體,二者的事業追求顯然不一樣。企業家思考的管理與政治家思考的管理有着不一樣的邊界,順着這個思路,或許咱們能在其中隱約窺見管理者的思惟模式,按照彭劍鋒教授的「十點」模式,咱們列出管理和政治的10個區別:視頻

  • 價值問題是管理,正義問題是政治;
  • 效益問題是管理,財富問題是政治;
  • 創造價值是管理,貧富懸殊是政治;
  • 規則概念是管理,自由概念是政治;
  • 效率概念是管理,公平概念是政治;
  • 追求壟斷是管理,反對壟斷是政治;
  • 創建機制是管理,強調民主是政治;
  • 組織概念是管理,國家概念是政治;
  • 以奮鬥者爲本是管理,以人爲本是政治;
  • 不讓雷鋒吃虧是管理,學習雷鋒是政治。


由此10個區別,咱們再延展一下,就能超越彭教授的「十點」模式:

  • 工做概念是管理,權力概念是政治;
  • 聚焦職責是管理,憂國憂民是政治;
  • 服務客戶是管理,發動羣衆是政治;
  • 我的建議是管理,聯名上書是政治;
  • 對事負責是管理,對人負責是政治;
  • 靜水淺流是管理,激情澎湃是政治;
  • 灰度思惟是管理,黑白分明是政治;
  • 不一樣意個人說法是管理,徹底贊成是政治(衆笑)! 


(二)管理者的六維認知模式 

無法判斷你們的笑聲是贊成仍是不一樣意個人觀點,到我這個歲數已經不在乎這個了。爲了更簡單地瞭解管理者的思惟模式,我總結了「六維認知模式」,斗膽試着囊括以上各

種「十點」。

1.一維層次知:先作與再作

物有本末,事有始終。在認知模式上,我已經順着下圖底部的「業務管理」逐級而上,開始研究哲學層面上的管理。再也不從通常的事情和人這個層面去思考怎麼作,而是直接

思考何者在先、何者在後?這個思考方式,也和個人歲數有關係(衆笑)。

 


2.二維方向知:作大與作久

公司到底作大仍是作久?有些公司提出來,能不能二者相結合?有些公司以作久爲導向寧作「五百年」不作「五百強」。還有的公司,導向就是隻作「五百強」不作「五百年 」。林子大了,固然什麼樣的鳥兒都有,企業也不例外。中國文化常講「中庸之道」,現實中,每每是按照下圖中這個斜線去走的。 

 


3.三維定位知:向上、向前與向外

橫當作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一樣。看什麼樣的風景取決於我站在哪裏。從三維角度來看,好比說向上、向前、向外看,咱們定位一個地方的時候,延展的方式就屬於三維定位知。反過來也能夠生髮出新的認識:

(1)三維「假設知」:從上、從前與從外

  如上圖所示,以「三維假設知」從上看、從前看、從外看,按照咱們的認知,就是「從將來看明天,從後天看明天」這種方式。今天看明天,預測值固然會有不一樣。能夠假設這種狀態,即「站在上帝看人類,站在後天看明天,站在宇宙看地球」,這樣來設計一個產品,你就要跳到外面看它。

(2)正確的假設的重要性

正確的假設很是重要。能夠設想,五年之後、十年之後你的生活、境遇會是怎樣?你的兒子、孫子又會是什麼情況?用假設的方式看問題,傳播頻率較高的是任正非的思路:

  • 沒有正確的假設,就沒有正確的方向;
  • 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沒有正確的思想;
  • 沒有正確的思想,就沒有正確的理論;
  • 沒有正確的理論,就沒有正確的戰略;
  • 沒有正確的戰略,就沒有正確的機制;
  • 沒有正確的機制,就沒有正確的管控;
  • 沒有正確的管控,就沒有正確的績效;
  • 沒有正確的績效,就不能證實該假設。


這一個循環的方式,能說明咱們到底在忙什麼。不一樣層級的每一個領導者,應該站在哪一個層次來思考這件事情,表現出來的就是不一樣層面的認知。


4.四維預測知:洞察與假設

第四維,是在時間軸上觀察變化和可能發生的變化,就是洞察和假設。好比圍繞企業的技術、產品、所在行業,或者圍繞人,差很少都是一個S曲線,即從創業到成長、成

熟、衰退。 

 


若是GDP到增加5%左右的時候,我認爲中國的企業基本進入了成熟期。成熟期低成長的企業怎麼管理?高成長的企業又怎麼管理?二者活法或許截然不同。你的企業在發展有規律的階段,怎麼作好假設?怎樣調動資源?如何作好戰略佈局?回答好這些問題,企業家、管理者的洞察力和假設力必須很是強。四維之中,時間不斷縮短、速率不斷加快,因此你必須快速反應、迅速變化、迅速響應某些東西,不一樣年齡的人能看出來的信息大相徑庭。70多歲的人考慮問題與50多歲的人考慮問題必然有差別,由於不一樣時代的人,思考問題的時間感不同。


在頻率加快,波長縮短,帶寬像太平洋同樣粗的時候,咱們大約不可思議本身到底該如何思考這個世界。可是那些很是有影響力的人,早已在用超寬帶、網速與信息振幅,迅速提高本身作事情的波及率。發一個推特全世界就知道了,是用鏈式而不是一層一層的發。好比特朗普的推特治國,推特粉絲有5140萬人,臉書有2310萬人;莫迪的臉書粉絲是4320萬人,Twitter粉絲有4230萬人。你們都在關注他們,無論他在推特、臉書發表什麼言論,均可以迅速地推向外面。咱們國家領導人的講話一樣如此,經過有組織的推進,新聞、頭條都是在置頂,用這種方式迅速在幾千萬人、上億人之間產生影響力。企業洞察這個趨勢,天然緊隨甚至引領這方面的技術,像華爲,主攻的就是寬帶和視頻,用技術載體的方式推進這個社會更快速地往前走,咱們的認知模式也因之發生變化。 


5.五維生態知:生態與生存


到了第五維,就要談到生態。關於生態系統,我認爲,合做共生是生態系統的一個方

面,食物鏈是生態系統的另外一個方面,並且是必要方面。


( 1)國家間食物鏈。

可否活着是死活問題而不是成敗問題。按照不一樣的生態,誰吃誰和生態鏈條的排列,都是食物鏈的問題。國家間也有生物鏈:從資源國,到生產國,再到消費國;從石油、礦產、土地、機會,到勤奮、裝備、人口、技能,再到規則、金融、軍事、技術。原來咱們賣資源比較多,再是產業和工廠去作,再日後是用錢生錢的方式。這就是美國的方式。按照這種食物鏈條誰吃誰是比較明晰的,是對生態的認知。


( 2)生存與發展的認知。關於這一點,有兩句話和你們共享:1、知道誰吃你決定你

的生存。羊閒來無事不要老在狼面前晃悠。2、知道你吃誰決定發展。生存問題確定

比發展問題重要得多,很努力地吃飽了最後被別人吃掉了,好比《人民的名義》裏那個

貪官,貪了不少錢一分沒捨得花,到最後錢都得上交了。因此解決「活法」問題,根本

上要知道「誰吃你」,而不能只記得你在哪裏吃。總結起來,就是以生存爲底線,以富

強爲邊線。「富強」這兩個字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排首位的很是重要的兩個字。


( 3)思惟模式的進化與循環:升維與降維。

思惟模式的進化與循環,讓咱們知道本身在哪一個層面上思考/活着?點思惟、線思惟、面思惟、立體思惟,往上走是灰度思惟,再往上走能夠作分類的思惟。咱們能夠類型化去作事情,再加上時間就會出現一個動起來的東西,永遠是有預測性的,無論是三秒、一星期、一年甚至更久。這是咱們認知的實在的、活着的世界,可是很麻煩,活着活着可能活到坑裏去了。因此五維的東西就是生態,是「誰吃誰」的食物鏈的問題,而不只僅是成敗的問題。活着活着,發現有問題了本身會很是難受,因此建議你們不要往想不清的地方走,放下就好了,否則可能會致使抑鬱症。 

 


( 4 )零維創意知。

咱們要回歸「零」。按照零思惟,在全部的維度都放下你的「東西」的時候,那就不是你的事、不是你的錢、不是你的人、不是你該想的事。咱們稱之爲「零的創意思惟」,或者叫「量子思惟」。量子思惟是什麼?有便是無,無便是有,按中國文化的思惟,展示在這裏的是本質的或者最深層的某些東西。宇宙一爆炸,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以後就是超級計算機,是連續想事情的邏輯,不然就是糊里糊塗的。從認知層面看,有無觀、矛盾觀、時空觀、周易觀,世界如此就證實咱們活着,不然就是沒有活着,咱們認知了本身就按這個思路繼續前行。


( 5)太極到周易思惟模式。

這個抽象的世界能夠畫出來,比如咱們畫的圖畫、視頻等能夠用眼睛看的東西。八卦是符號,能夠用最抽象的圖形來思考問題,若是轉換爲數字,就是二進制,也就是咱們如今傳統計算機的計算規則。若是再往前推動就是零維,就是量子,就不分一二了,而是一種態疊加的狀態。


( 6)有與無:按0-5維區分的七種知識。疊加態的思路在現實過程當中咱們可

以慢慢體會到、感覺到。按照「有無」思考這個問題,從「零維」到「五維」,再加上先後兩頭就能夠產生「七維」的知識。從創意知到層次知、方向知等,人最開始發展的是創想力,從0到1,從無到有;接着是構想力,是產生   結構、組織、層次的東西;再接着是預想力,將來可能怎麼樣?若是你有資源、權力,有了構想力、預想力之後,再把這些湊到一塊兒去完成預想的實現。最後,是止想力。原本世界就是如此,不須要把人考慮其中,由於人工智能、機器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了,不須要人工。

 


咱們用四種力(創想力、構想力、預想力、止想力)來思考萬事萬物,一時也許忙亂,因此送你們四句話:

  • 財富令人再也不乞討-——經濟自立;
  • 工做令人再也不煩惱-——排除雜念;
  • 文化令人再也不爭吵-——寬容他人;
  • 信仰令人再也不思考-——順應天然。

零思惟是有信仰會思考,關於量子大概就能容易理解了。如何從以上這些角度去思考本身習慣於幾維?若是你喜歡寫東西,就是一緯的,喜歡畫圖就是二維的,喜歡視頻就是三維,喜歡想東西可是表述不出來那就是多維的,若是不想了那就是零維的。


2、管理者的七種認知框架


領導者的人生是「戰略須要框架、行動須要焦點、管理須要流程、一切須要結果」,也就是從三維、兩維、一維到最終的東西,造成「升維思考、降維打   擊、快速響應、剩者爲王」的認知模式。


所謂思惟框架,是思惟者思考和表述本身的觀點或研究成果的某種結構或系統。管理者的思惟框架可能有不少種,這和咱們由一維講到六維是同一個道理。目前管理學上的框架,主要有:


1.線性框架。管理學研究有許多直線性框架。常見的一分爲二框架有:雙因素理論,分爲激勵因素和保健因素;人性理論,分爲X理論和Y理論;成熟理論,分爲成熟和不成熟;組織理論,分爲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決策理論,分爲程序化決策和非程序化決策;權變理論,分爲機械組織和有機組織。一分爲二框架比較爲熟悉一分爲二思惟模式的國人所理解。好比,咱們將意識形態分爲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將經濟體制分爲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將全部制分爲公有制與私有制,將分配原則分爲按勞分配與按資分配等。還有一分爲多的方式,在管理學上也有特別多的模型:人性假說四分法,即經濟人、社會人、自我實現人、複雜人;管理職能五分法,即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領導方式四分法,即專權獨裁型、溫和獨裁型、協商型、參與型;管理要素七分法,即結構、戰略、人員、管理風格、體制與程序、領導觀、價值觀;競爭力五分法,即供應商交涉能力、購買者交涉能力、潛在競爭者進入能力、替代品替代能力、行業內競爭者現有競爭能力等。


2.分層框架。按照組織的層次前後作事情。首先分層次,再考慮不一樣層次、力量,不一樣的責權利。只要用分層的理論和思路考慮問題,有太多的工具能夠去用。 

 


 


3.曲線框架。畫上一個分類的框架,量可能超出咱們的認知。帶點灰度的感受就是按分類走,好比說活力曲線、S曲線、微笑曲線等都是按照曲線走的。


4.循環框架。這就是周易思惟認知的模式,循環往復,造成閉環。PDCA的循環框架、六西格瑪管理MAIC循環框架都是如此。


5.平面四分框架。平面四分法是人類認識復瑣事物最簡化、最有效的方法。企業成長模式框架、安瑟夫戰略矩陣框架、GE的矩陣框架概莫能外,我所講的只不過多了維度而已。 

6. 金字塔框架。企業的層次不是單純一條線的,還要考慮作「面上」的情況。咱們能夠用金字塔的方式架構一個結構,包括組織圖、魚刺型圖(躺倒的金字塔),隨着影響因素愈來愈多,再去分解並聚焦到分析問題的最終目標上去。此外,咱們的思惟方式到底按照概括法走仍是按演繹法來走?最終通過推理,得出結果,推理的過程合規,就會得出相對成功的或者科學化的一個框架,這就是邏輯金字塔。

7.網絡框架。某些行業,好比國家電網,自己就是網絡。華夏基石組織的論壇也是在網絡上運做的,每一個節點、中心都會產生大量信息。咱們怎麼了解、管控這樣的網絡(互聯網、物聯網、通訊網等)?這是現代社會很是要緊的問題。


3、管理者「三性認知」


人類的認知通常是按照流程走的,從感受、知覺,再到思惟,從身體開始,到比較綜合,最後用腦子去思考。管理者的思考特徵則是先想明白,再作知覺、感受,思考這個事的可行性。與通常流程好像是相背而行。因此管理者要靠想象力、計算力解決某些事情,可是也不能老是從0到1算帳,老算帳就完全變成商人了。因此會有一些比較模糊化的認知,量子思惟分不清楚,可是能夠從1到N、從N到一、從1到0、從0到1,思惟就這樣轉起來,這是企業家的思惟模式。


(一)感性認識


當咱們看到一朵很是漂亮的花,感受第一念是顏色、第二念是概念、第三念是心情。咱們把念頭拆出來,其中的意念、語言、行動和心情瞬間的表現,就是人的認知過程。請問你們一念有多長時間?彈指、瞬間、剎那是什麼意思?這都是時間單位,跟秒、分、小時是一回事。一晝夜是30須臾,一須臾是20羅預,一羅預是20彈指,一彈指是20瞬間,一瞬間是20剎那,一剎那就是一意念。我在講、你們在笑的過程當中已經好幾百個剎那了。人控制本身的一念很是難,可是不少很是優秀的企業家可以控制到一念,也就是0. 018秒。厲害的人是在很是短的時間段之內,控制本身的念頭,讓它向着正確的方向走。

咱們一念的變化、認知的過程,用佛學理論來說大概就是如此。佛學講「識」就是認知的結果,得到「識」的條件是「緣」。用眼、耳、鼻、舌、身、意、淺識、藏識,在各   種角度看到、沒看到,或者看到以後沒有任何見知或者有一些誤解,就會造成各類各樣的「識」。

認知到最後會獲得很是複雜的結果。八識「心王」支配六類五十一種「心所」,你就知道你的內心面有多少蕪雜散亂的、雜念的東西。尤爲是如今這個世界,你們已經不是吃不飽,而是信息吃太多了。走路的時候都拿着手機一邊走一邊看,以致於讓本身像個

盲人。認知對咱們很重要,咱們在行爲上、心理上、接受信息上,到底應該怎麼思考和對待這個問題?我認爲這和哈姆萊特留下的經典問題有得一拼。


(二)悟性認識


悟性認識就是動腦筋、創新,想的是不同凡響的有增量的東西。咱們看國學,不少東西是認知模式的而不單純是內容的,由於它的內容互相之間是有矛盾的。國學中的認知模式是什麼?國學經典有三類主要的觀點。


第一類是和人生階段相聯繫的道理,這通常比較準確,由於和經驗相關。好比《論語》中,「君子有三戒:少時血氣未定,戒色;壯時血氣方剛,戒鬥;老時血氣已衰,戒得。」「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等。


第二類是與德才相關的道理,包含價值觀的問題,因此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們都講的有道理。好比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孟子說:爲富不仁,爲仁不富。


第三類跟因果相關的道理,通常人看不懂,也很容易誤解,因此須要悟性。這屬於量子思惟的範疇,必須有悟性才能拆解。


我把本身悟出來的定律和你們分享。第必定律,現實中沒有一個結果是由一個緣由所引發的。好比:柳下惠爲何坐懷不亂?可能有五個以上的緣由。愚公移山爲何成功了?八個緣由因此他成功了,其中最重要的是那位偶然路過的神仙。大禹治水爲何三過家門而不入?這些問題咱們別在固化的思路里面琢磨,能夠開拓思路,甚至打開腦洞。但衆所周知,這幾個問題都有固定的答案,這其實不利於思惟的鍛鍊。   中國經典中的思惟特徵有三個。一是輕邏輯,一輩子2、二生3、三生萬物。爲何生萬物?沒有講給咱們。二是重倫理,對聖人、君子、小人進行特徵研究。三是因人易,分君臣、父子、長幼、內外。


《大學》裏講:

  • 知止然後有定,定然後能靜,靜然後能安,安然後能慮,慮然後能得。
  • 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財聚而民散,財散則民聚。


《中庸》裏這樣講:

  •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 惟天下至誠,爲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能夠贊天地之化育。能夠贊天地之化育,則能夠與天地參矣。

《論語》裏講:

  •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
  • 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雖令不從。


這三個經典中的話語方式,一因一果,是鏈式產生的。這種話語方式,基本始於《道德經》,道生1、一輩子2、二生3、三生萬物。國學經典差很少都是這種思惟模式,大概

始於周易。周易中是有邏輯的,但後人沒有特別從形式上明確其中的邏輯。因此,對古人的道理,須要添加邏輯法或因明法來解釋,須要尋找結論的前提。咱們用四維講——

惟「書」去讀,惟「實」去看,惟「思」爲重,三者融合起來就是惟「悟」,即發現式、創造式的認知模式,這樣跳出國學經典思惟模式,返回去再看再學,就能夠超越西方到達咱們的新時代。


(三)理性認識

理性認識是和西方最近幾百年比較接近的思惟模式,與中國經典思惟模式怎麼連起來思考呢?道生1、一輩子2、二生3、三生萬物,從邏輯角度上來說,都是不必定的結論,   一必須在必定的條件下才能生二,二必須在必定條件下生三,三在特定的條件下才能生萬物。按照數學模式就是0+1=一、1+1=2,2+1=3,9997+3=1萬,中國人就是這種思路,不知道中間的1和0是怎麼回事,只要生出結果就好,中間的過程無論。

所以我又悟出來第二定律:有緣由不必定有結果,有結果必定有緣由。因此「因果關係」變成「果因關係」,一類結果必有三類緣由:必是多個因、必有不肯定因、必有未知因。


4、有「三性」管理者的特徵


講到此處,有感性的、悟性的、理性的「三性管理者」,到底有什麼樣的特徵?

1.自信果斷但又謙虛。知道本身想到的任何方法僅僅是許多方法中的一個,還有不少方法本身連想也沒有想過。

2. 是建設性的而不是批判性的。思考的目的不是爲了證實本身比別人更聰明,而是爲了獲得更好的認知和行動的方案。

咱們用這種思路解決問題的時候,會發現世界有三種:現實世界、理論世界和思惟世界。這幾個世界之間,思惟去表述理論,用理論和現實互動,現實和思惟又是認知的過程,三維在其中循環。三個世界投射到商業世界,信息和信息之間的是互聯網,事物和事物之間是物聯網,人類和人類之間是感情網。其中的商品、情報、客戶,共同構築起將來商業發展的空間。這就是百度、騰訊、阿里巴巴如今的作法。實際上,咱們是在構建的新時代、新世界裏面,用思惟的東西認知它必定往那裏走。


從三個世界到四個世界,就是在虛擬世界裏面照樣會產生許多的事物,你不是你,虛擬世界還有一個你,那個雲裏的你比如今的你更真實。人類的表述、互動和認知,全部東西都是互相連着的。世界動不動,看你動不動,虛擬的世界是經過你的眼睛和腦子連起來考慮的問題。 

 


但咱們須要回到自主靈性的世界,所以要練習「不動心動腦,不動情動理」。有三個方法:1.想到一個點子,從上下左右先後三維去表達。2.聽別人話語,不聽內容,看邏輯結構或語法。3.聽別人觀點,不評對錯,看他的價值觀和立場。概括一下就是:1.觸類旁通法;2.形式解構法;3.以人觀語法。這樣就會回到你自主靈性的世界。


最後給你們分享一段話: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楊杜說「我知故我富、善知故我強。」

謝謝你們。


(文章整理/編輯 張曉倩 劉雪莉)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