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龍《微信背後的產品觀》之PPT完整文字版

微信回顧web

  • 433天,一億用戶
  • 成爲移動互聯網的新入口
  • 啓動(2010年11月19日)
  • 用戶數突破1億
  • 1.0 1月26日
  • 2.0 5月10日 語音對講
  • 2.5 8月3日 查看那附近的人
  • 3.0 10月1日 搖一搖 漂流瓶
  • 3.5 12月20日 二維碼
  • 4.0 4月19日 朋友圈 開放接口
  • 4.2 7月19日 語音通話 視頻通話


用戶篇產品經理是站在上帝身邊的人安全

  • 瞭解人性
  • 瞭解羣體心理
  • 產品經理像上帝同樣,建造系統並制定規則,讓羣體在系
  • 統中演化

人是環境的反應器微信

  • 個人實驗:在路上和在電腦前發的微博的區別:電腦屏幕
  • (微博自己,內容)也是環境
  • 微博上follow的人就是你的世界
  • 朋友圈的拍照和Qzone相冊的區別
  • 產品營造環境,決定用戶反應

人是懶惰的網絡

  • 懶惰致使發明
  • 懶惰是創新的動力
  • 案例:語音查找聯繫人

時尚是驅動力工具

  • 「由於別人都在用」
  • 人是跟風的
  • 在互聯網產品中,「時尚」是重要驅動力
  • 不要太「工具化」

人沒有耐心學習

  • 用戶沒有耐心看你的說明書
  • 若是不能讓用戶一分鐘愛上你
  • 產品作好前不輕易拉用戶來你的產品

人不愛學習字體

  • 博客的衰落。RSS?
  • 馬桶閱讀理論:不要給用戶超過馬桶上看不完的內容

用戶是烏合之衆優化

  • 《烏合之衆》
  • 羣體智商低於個體智商
  • 互聯網產品的用戶是羣體,不是個體
  • 不用用對待個體的方式來對待羣體,尤爲是互聯網產品

重視「屌絲」用戶羣動畫

  • #日有所思#facebook、pinterest、instagram、path等產品解決了人的「存在感」問題。存在感是指人離開了SNS就以爲本身 與人羣脫節被孤立而無價值。這些產品在中國不能普及,由於中國人面臨的問題比存在感還低一個層次,是「生存感」。但中國有這樣一個羣體,他們既有生存感的 壓力,又有存在感的渴望,這羣人就是「屌絲」。中國互聯網的主題用戶心理和需求,應從瞭解屌絲羣生存和心理狀態入手。搞清了屌絲,就把握住了用戶羣。

從平常體驗中發現本質google

  • Galaxy Note:時尚?方便長指甲打字
  • 觸碰開關,比普通開關更貼近人的情感
  • 偉大的產品應該知足人的情感需求

讓不上微博的用戶來用你的產品

  • 他們纔是主題用戶羣,懶到連微博都不上的
  • 他們就在你的身邊
  • 時刻想到,他們纔是你的用戶

人性化便是以己推人

  • 你沒法理解他人,只能理解本身
  • 你須要瞭解人最廣泛的心理活動

需求篇需求是知足人們的貪嗔癡

  • 產品的終極目標是知足人性需求
  • 不在產品中參合本身的道德感
  • 知足貪嗔癡,但又要用戶「少發微信」,世界是荒誕的
  • 「產品是技術和藝術的結合」Steve Jobs

對新點子,99%的狀況下否認是對的

  • 大部分「我有個好主意」都是脫離需求的
  • 不臆想需求

不要用戶說要什麼就作什麼

  • 不直接知足用戶需求
  • 用戶需求是零散的,解決方案是概括抽象的過程
  • 用戶反饋只是幫助你瞭解到他們的想法

大部分新動能是能夠砍掉的

  • 回想一下,大家作了多少功能,是能夠不作的?

不從同類產品裏找需求

  • 塗鴉重要嗎?
  • 從別人的產品裏,你沒法深入理解需求

不要遵從產品經理的需求

  • 他們不是用戶卻自覺得表明用戶
  • 他們的分析過於理性
  • 他們會要求你加是否在線,是否發送到手機,是否已讀,要分組,要濾鏡,要塗鴉,要多終端同步,要雲端保存消息,要文字圖片視頻一塊兒發timeline,要多頭像,要贊頭像,要有PC端,要自動導入通信錄好友,要羣名片,要……「你會用其餘同類產品吧。」

需求只來自你對用戶的瞭解

  • 需求不來自調研
  • 需求不來自分析
  • 需求不來自討論
  • 需求不來自競爭對手

從微博上感覺用戶潮流

  • 天天花1小時看普通用戶在微博上談論他們是如何用你的產品的
  • 他們的場景、感覺等
  • 他們所處的時代潮流往哪裏走
  • 忽略評論家意見
  • 等待他們說「太好玩了」

從用戶討論中發現靈感

  • 微博上的用戶帖子,纔是真實場景的反應
  • 案例:石頭剪刀布的故事
  • 已經沒有什麼能夠阻止人類使用微信語音玩石頭、剪刀、布了。

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產品

  • 對時代潮流保持敏銳
  • 從QQ到微信

知足本身需求優於知足用戶需求

  • 你沒法真正理解他人
  • 你沒法知足海量的個體的個性需求
  • 人同此心,從自身捕獲大衆需求
  • 案例:已閱讀
  • 案例:語言寫提醒,語音找人

找到需求背後的心理訴求

  • 需求的本質每每能夠歸結爲心理訴求
  • 漂流瓶:知足傾訴,好奇的心理。這是一個心理驅動的範例。人們的傾訴慾望是如此之強,不弱mail
  • 若是爲作交友而作漂流瓶,會把握不到本質(案例:發語音瓶,仍是文字?)

心理知足的驅動力遠勝工具甚至省錢

  • 省錢的短信替代工具不會成功。若是定位於更省錢的工具,可能就麻煩了
  • 微信不是QQ,「微信,不僅是一個通訊工具」
  • 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反映的是心理知足至上

「爽」賽過功能

  • 爽! (營銷的目的是讓用戶以爲「爽」)
  • 好玩!(微博評論說「好玩」就對了)
  • 口碑傳播的基礎是「好玩」
  • 爽是體驗。體驗比功能更易傳播

爲羣體效應而作:附近的人

  • 案例:附近的人
  • 不是爲了陌生人交友,是爲了好奇心
  • 他們會發生什麼?
  • 它是有羣體效應。每一個人在觀察別人,也在被觀察
  • 他們第一次在現實中大規模互相看到

爲羣體效應而作:搖一搖

  • 人們會喜歡簡單的行爲動做
  • 人們會對隨機好奇
  • 人們會對跨空間的同類好奇
  • 它有羣體效應

爲想法而作:朋友圈

  • 想法:人人須要在朋友關注中得到存在感,照片是手機最佳互動載體,人只須要三五好友,人須要不暴露好友但又要扎堆
  • 一種比facebook,path更私密的社區
  • 想法比功能重要
  • 爲本身要用而做

只抓主場景,不作全功能

  • 作大而全很容易,作少很難
  • 若是沒有化繁爲簡的能力,就剋制本身的作多的慾望
  • 作多源自於不自信
  • 天天砍掉幾個需求的爽,遠大於提出幾個需求
  • 案例:朋友圈只能發照片,發140字的難度遠勝一張圖片

不要從戰略分析來逆推需求

  • Microsoft, Nokia, Google

調研得到需求是騙人的

  • 從大量反饋看出需求是騙人的(羣的需求,用戶會告訴你他們須要的是QQ羣)
  • 用戶反饋能幫助完善體驗,但不會告訴你要作什麼新東西
  • 從數據統計看出需求更是騙人的

需求來自於對羣體效應的好奇

  • 漂流瓶
  • 附近的人
  • 搖一搖

需求來自於自身須要和周邊朋友反饋

  • 藍牙支持
  • Web微信
  • 待辦置頂
  • 換手機遷移

需求來自於對當下生活潮流的理解

  • 朋友圈:人們須要從和朋友的互動中很安全地找到存在感,而且很溫馨

需求來自於對平臺的理解

  • 開放平臺的接口很美
  • 開放平臺的生態很誘人
  • 開放平臺帶來的不肯定性使人期盼
  • 生態系統,而非單獨產品*

需求來自於對信息流的理解

  • 訂閱平臺:讓全部信息成爲可Push的
  • 讓個體都能顯現
  • 讓品牌經過朋友傳播*

需求來自於創建新系統

  • 讓二維碼普及起來,成爲入口
  • 經過創建簡單規則,創做一個自運行系統,知足人羣的某
  • 種心理或經濟須要

在最後一刻才決定新版本特性

  • 不預先規劃版本功能,一個版本作完了,才肯定下個版本
  • 的需求
  • 長期在腦殼中醞釀各類可能的特性
  • 重要的需求會在合適的時間本身浮現
  • 案例:附近的人

世界是新的

  • 忘記過去的數據甚至經驗
  • 對當前和將來趨勢的洞察才重要
  • PC上的入口在搜索框,手機上的入口在二維碼

產品是演化出來的 而非規劃出來的

  • 微信的每一個版本該作什麼,都是等上個版本發佈後才肯定
  • 咱們不可能知道半年後的產品形態。規劃是騙人的
  • 每一個版本的肯定越後越好,取決於當時的總體用戶環境,以及對當下環境的判斷

有DNA的產品纔會演化

  • DNA是產品的價值觀,認知
  • 若是將產品比喻爲生命體的話,它是有DNA的

羣體效應是社交產品的核心

  • 經過對人心裏慾望的洞察,創建虛擬社會的規則,引起羣
  • 體效應,羣體在推進規則變化
  • 案例:如何調戲明星

將用戶分爲高中低端是不道德的

  • 作人人都愛用的產品
  • 通用產品作得低齡化是不專業的體現
  • 產品面前,人人平等
  • [/url]

先作產品結構以後纔是功能細節

  • 產品結構是骨骼,不可多變和複雜
  • 創做從骨骼開始,而不是先造肌肉
  • 案例:微信的產品結構

功能模塊之間是有機聯繫的關係

  • 案例:朋友圈和我的相冊
  • 不爲多頭像而多頭像

設計就是分類

抽象方能化繁爲簡

  • 抽象是提取實物的共有特性
  • 抽象使得用簡單模型覆蓋多樣性
  • 高度抽象帶來簡單化
  • 案例:朋友圈內容的原子顆粒
  • 案例:一個認證賬號,覆蓋名人,藝人,企業,餐飲,網媒,平媒等

越簡單的分類越易於被接受

  • QQMail沒有變複雜
  • 微信會升級,但結構(和界面)會保持簡單

找到需求背後的本質需求

  • 案例:朋友圈該在通信錄裏作分組嗎?
  • 用戶說要分組,但屏蔽幾我的纔是需求
  • 若是你作了分組,又沒人用了

面向場景來作設計而非功能列表

  • 「If you want feature X,buy a HTC/Samsung whatever instead. 」by jony
  • 不堆砌功能。功能服務於場景和總體體驗,沒有孤立的功能
  • 案例:鏈接鍵盤,仍是web微信?
  • 案例:自動播放,仍是駕駛模式?

面向場景,才能取捨

  • 在線狀態?手機是永遠在線的
  • PC版?PC版會離線,沒法像短信同樣實時
  • 去除人們在QQ上說」88」的習慣

讓功能存在於無形之中(pony語)

  • 案例:餐飲商家插件不可見,掃描纔有
  • 讓新版看不出有變化
  • 只有新手纔將全部(新)功能羅列在顯眼的地方

手機和PC的區別

  • 手機是肢體的延伸,手機和人是同樣的(經過各類傳感器)。PC是外物,即外部環境
  • 移動互聯網產品不是簡單的PC到手機的移植
  • 若是沒有手機,就沒有這份PPT,(採用Evernote隨時在手機上記錄想法,電腦作不到)
  • 作沒有web的移動互聯網產品

不過分設計

  • 作得越多可能錯得越多
  • 對主幹精雕細琢,對枝葉不作深
  • 案例:附近的人

寧願損失功能也不損失體驗

  • 不爲了流量而處處加入口
  • 案例:會話界面左上角的編輯按鈕,爲何不能夠有?

產品,仍是運營?

  • 作一勞永逸的事情
  • 你在作Class(類型),仍是在作 Instance(實例)
  • 好特性不須要不斷作加法,一次成型
  • 郵箱漂流瓶和微信漂流瓶的不一樣
  • 好產品會召喚用戶(pony語)

讓用戶推進用戶

  • 而非系統管理員來推進
  • 案例:如何讓用戶設置頭像

極簡方能不被超越

  • 案例:搖一搖。
  • 於pony的回信中,「搖一搖很難被超越,由於咱們已經作到極簡「

面向兩年後的場景來設計

  • 案例:已發送狀態?2年後網絡狀態足夠好,必然是能送達的

操做的響應速度
永遠是第一體驗

  • 案例:朋友圈的timeline的流暢度

  若是一個特性不能讓人興奮,不如不作

  • 你不能真正理解本身不感興趣的需求
  • 好奇心是PM的驅動力
  • 邏輯的完美也是使人興奮的
  • 在單點得到口碑,而不是一些無關緊要的特性(案例:QQ郵箱中轉站)

保留變化

  • 不在1.0作2.0該作的
  • 對不肯定的,保留變化餘地,先不作
  • 上線是爲了驗證想法,是改進的開始
  • 案例:web微信,不會作大而全
  • 案例:朋友圈評論的回覆

若是沒有天然增加就沒必要推廣

  • 硬導入用戶,只會給用戶留下壞印象,之後不再來了
  • KPI是好產品的副產品,不爲KPI而改變產品

保持粗放,保持笨拙

  • 若是沒有好的解決方案,就先放着不作
  • 案例:發錯羣的問題
  • 案例:羣名片,羣屏蔽
  • 抓大場景,忽略小場景
  • 非重要特性就放在設置裏,放在設置裏不如不作

若是解決方案很是複雜,必定是問題錯了

  • 案例:視頻通話

在每一個細節中體現認知

  • 每個細節都作到本身滿意
  • 滿意是否就好:取決於你的水準
  • 案例:「來自 iPhone」和來自「深圳」

給用戶選擇權

  • 除了核心功能,都作成可卸載的插件
  • 保持簡單

尊重用戶

  • 保護用戶隱私(通信錄上傳要通過贊成,LBS暴露位置要告知)
  • 不誘導用戶
  • 再每一個體驗點上以用戶爲重。案例:在全部的正文編輯處,加上crash後的內容保護
  • 案例:系統郵件,採用真實的產品經理簽名,而非機器思惟的「系統管理員」

全球只作一個版本

  • 案例:郵箱
  • 案例:微信國際化。微信不會作各個地區的本地化版本,
  • 而保持全球一個版本

把用戶體驗作到極致就是創新(pony語)

  • 貼耳朵體驗,用手遮擋iPhone屏幕爲何不會切換到聽筒,而耳朵就能夠?爲何微信能識別你的耳朵?

你的價值觀(態度)決定產品特性

  • 如何決定「是否作濾鏡,怎麼作?」
  • 理性的分析是功利而不完美的
  • 取決於你的照片的態度,生活照片是有有濾鏡更美,仍是沒有濾鏡更美?

改變用戶習慣

  • 電話發明一百年來,都在騷擾人
  • 微信視頻通話,不容許忽然呼叫別人
  • 你沒法從新發明電話,但能夠改變打電話的方式
  • 新的習慣,讓用戶更舒坦

拋棄不人性的創新

  • 創新不是基於推理
  • 創新是爲人服務的
  • 「你要不計一切代價地展現聰明,仍是選擇善良?」by貝索斯
  • 案例:耳機的按一下開始說話(而不是按住),是不能被接受的

避免戰略行爲替代真實需求

  • 避免「打通」。須要打通,說明不是需求
  • 避免「整合」。須要整合,說明都不行了
  • 避免「拉動」。須要拉動,說明是KPI了
  • 避免「導入」。須要導入,說明沒生命力
  • 避免「多平臺」。不爲平臺而平臺
  • 避免「全面」。全面的東西是平庸的

從人出發,改變商業模式

  • 讓品牌在朋友中傳播
  • 媒體的電子化
  • 明星如何和人一一對話?

沒有設計,只有解決問題

  • 不以設計爲導向
  • 以用戶爲導向

創新,仍是抄襲?

  • 你不可能從新發明電話
  • 但你作的每樣事情均可以是新的
  • 跟隨用戶,而非業界產品
  • 用產品來講話

朋友圈的演化故事

  • 反覆PK各類場景
  • 在頭腦中模擬羣體進入後的集體行爲
  • 找到關鍵點,放棄枝葉(評論回覆,分組,屏蔽)

天然篇天然觀

  • 天然是人最本能的行爲和心理反應
  • 對產品的啓發:簡單,不用想

去技術化思惟

  • 看看IOS是如何隱藏技術的:file? Folder? Uninstall? Process?
  • 複雜的技術要隱藏在極度易用性背後
  • 產品是由理性搭建,卻用來表達感性
  • 產品接受中不容許出現「支持」兩字
  • 「支持XX特性」,這是過期的產品表達

搖一搖:一連串的天然反應 讓交互模擬天然

  • 用動畫效果逼近天然:朋友圈的評論彈出動畫
  • 交互就是得到反饋,儘量產生反饋
  • 產生天然易理解的反饋

單一路徑

  • 一個固定哪怕更長路徑的操做,賽過提供幾個但須要用戶
  • 思考的路徑
  • Home鍵
  • 快捷方式不重要,且不可依賴
  • 不把多個功能合併到一個操做裏,會增長複雜度

「酷」是將來的體驗方向

  • 酷是天然而簡單的
  • 案例:隔空抓圖

作三秒就會用的特性

  • 去掉一切文字說明(至少隱藏)
  • 案例:搖一搖的說明圖
  • 清晰易懂賽過一切修飾

「管理」是不天然的

  • 不讓用戶捲入到「管理」工做裏
  • 日曆?
  • 通信錄分組?(微博分組,GOOGLE+)

單線索最美

  • 一維賽過二維
  • TWITTER,微博的TIMELINE是一維的表明
  • 郵件,能採用一維嗎?像TWITTER同樣讀郵件如何?
  • 手機屏幕上,儘量不在標題欄使用TAB/下拉框 增長維度
  • FACEBOOK的滑動式「抽屜」設計怎麼樣?

換膚是不自信的體現

  • 缺少對默認皮膚的信心,損失視覺品牌效果(WEICO等以
  • 個性設計爲賣點的APP除外)
  • 專一作好默認皮膚

不讓用戶選擇

  • 只提供一種最通用模式。
  • 不提供可選的方案(如列表和瀑布可選)
  • 每增長一種選擇,都讓用戶迷惑。不固定感。

再說爲何沒有「已發送」「已閱讀」

  • 發條消息還要回頭看是否發出是否送達是否已閱是累贅而
  • 不可接受的
  • 消息帶尾巴是不簡潔不天然的
  • 天然是種直覺

少比多更好

  • 內容太多會破壞社區氛圍
  • 朋友太多會致使社交恐懼
  • 關注太多會致使缺少吸引力
  • 案例:微信不會批量導入手機通信錄和QQ好友
  • 案例:朋友圈不會導入QQ空間日誌

一億用戶就是一個用戶

  • 他們是相同的
  • 你能夠很「天然」地摹擬陳賡他們,若是你普遍聽取他們
  • 的須要,理解他們的須要
  • 你知道他們的喜怒哀樂
  • 心懷一億用戶

瞬間成爲傻瓜用戶

  • 訓練本身瞬間成爲傻瓜用戶的能力
  • 經過大量CE來了解人們是如何用產品的
  • 從傻瓜用戶角度來體驗產品,才能發現問題
  • 注重第一次體驗的感受,用熟了就不能發現問題了

鍛鍊對「天然」的直覺

  • 經過對上千問題的分析來造成直覺
  • 倒空本身的過往經驗,以更本性的眼光看世界。好比技術
  • 控的去除
  • 對複雜問題的解決,可能不來自推理,而是直覺

PM的心態

  • 求知,不爲自尊心而戰
  • 放下情緒,才能深刻問題本質
  • 用數據和調研來講話
  • 你的短板可能就是你的強項。好比,社交恐懼者可能知道
  • 怎麼作社交產品

氣質篇改變舊世界的意願

  • 我對iPhone5的惟一期待是,像iPad (3G)同樣,不支持電話功能。這樣,我少了電話費,但你能夠用kik跟我短信,用google voice跟我通話,用facetime跟我視頻。
  • 發表於微信立項前一天

有本身的理念和願景

  • 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
  • 理念決定了你的產品的高度
  • 你的態度會反映在產品的各個細節中,無可迴避

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

  • 是「個」,不是「種」
  • 微信和QQ的區別在這裏*

QQ郵箱:常聯繫 讓技術產品傳達人文意識

  • 一千我的有一千種感受
  • 微信啓動畫面

「少發微信」

  • 還有哪一個產品會讓用戶少用?(煙除外)
  • 反映你對產品和用戶的理解高度
  • 不爲營銷而作。雖然它會有營銷效果

讓歡迎頁成爲你的產品發佈會

  • 新功能羅列是技術思惟
  • 不開線下的產品發佈會
  • 每一個歡迎頁都是一個故事
  • 是產品中爲數很少的能夠表達你的感覺的地方
  • 讓產品值得期待*

讓歡迎頁成爲你的產品發佈會

  • 新功能羅列是技術思惟
  • 不開線下的產品發佈會
  • 每一個歡迎頁都是一個故事
  • 是產品中爲數很少的能夠表達你的感覺的地方
  • 讓產品值得期待*

不聽搖滾的程序猿不是好產品經理

  • 搖滾意味着反傳統,人性,自由等
  • 搖滾幫助找到本性的狀態,這種狀態,會反映在產品裏
  • PINK FLOYD和MJ的故事
  • 「咱們不會送你iPad!」
  • 有不同凡響的思惟,作不同凡響的事

作人性化的廣告

  • 不爲廣告而廣告
  • 來自用戶的感覺是最好的(不少是來自用戶在微博用的原話,
  • 如「微信,讓熟悉的聲音騷起來」)
  • 郵箱中的微信廣告
  • [/url]


找最牛的合做方

文字反映氣質

  • 產品中的文字是你和用戶在說話,反映了你的氣質
  • 清晰易懂。代表你是有邏輯頭腦清晰的人
  • 不討好用戶;不過高本身。把用戶當朋友
  • 發麪案例:發圖片的提示文字,登錄?*

一些避免使用的詞語

  • 不用「吧」(「當即註冊吧」)
  • 不用「哦」(「網速很慢哦」)
  • 勉強用戶的句式 (「還不邀請朋友」)
  • 不用「成功」(「已保存成功」,有已保存失敗?)
  • 用「你」,不用「您」

將來感

  • 視覺關鍵詞:將來,科技,抽象,簡約
  • 忘記中國元素
  • 抽象,仍是摹擬現實?
  • 只有體會到簡約之美,才能應用它
  • 視頻會話北京,該不應用藍天白雲?(luke和pony意見)

你沒有競爭對手

  • 重要的是,本身想要作什麼,而不是他們在作什麼
  • 微信沒有競爭對手,也不分析競爭對手
  • 他們不是咱們的產品經理
  • 與其關注同行,不如關注將來

做品,而不是產品

  • 做品會戰勝功利的產品(Steve Jobs如此評價對微軟的競爭)
  • 做品渴望完美

工匠,而不是設計師

  • 天天優化十個細節(本身和周圍人使用中遇到不便的地方)
  • 你作的每一個細節都是在創造,它包含了你的見解,思路,
  • 實現方法的選擇
  • 不空談設計

作有靈魂的產品

  • 有靈魂:有機聯繫的結構(產品結構),有肌肉(功能),有氣質(價值觀),反映敏捷(速度快),理性(邏輯清晰,交互合理),談吐(文案)。
  • 像人同樣,是總體和諧而不精神分裂的
  • 保持對產品的堅持甚至獨裁才能使產品不分裂。集體決策致使平庸和各個部分的分裂。但須要集體討論和理解他人意見
  • 產品是有個性的。它可能不完美,但應該像手工藝品同樣外表精緻,內在和諧。

讓個體更自由

  • 互聯網產品應該讓個體更自由
  • 微博的評論機制該如何評價?
  • 個性化長尾產品是將來走向
  • 工業化知足低成本,個性化體現獨特價值

UI篇UI是經過產品和用戶交談

  • 禁止使用競爭對手的產品
  • UI設計師禁止使用競爭對手產品,避免被誤導
  • 產品經理能夠體驗,但不該多用直接競爭對手產品

UI圍繞特性,而非反之

  • 先特性,再UI
  • 不由於一個好的UI創意而改變場景和特性

條理清晰賽過視覺表現

  • 分類,仍是分類!
  • 分類體如今縮進關係中
  • 條理清晰比快捷更重要
  • 案例:對話輸入條,一行仍是兩行?

只有一種式樣

  • 一個應用中,爲保持一致,儘量只有一種字體,一類控件,一種式樣,一種背景……
  • 多種表現讓用戶迷惑
  • 儘量用標準的界面
  • 合理比個性更重要

每一個界面只有一個主題

  • 攝影原則:一張照片只有一個主題
  • 不作二分式界面
  • 突出主題

每一個對話框都有一個明顯的默認按鈕

  • 別讓我思考
  • 案例:發送原圖使人迷惑

對最經常使用操做精益求精

  • 滾動到最上面的自動拉取的平滑性
  • 聊天背景的進化

須要文字解釋的功能不是好體驗

  • 不要假定用戶會看文字解釋
  • 不要假定用戶瞭解背景知識
  • 作到不用解釋就會用
  • 少用tip,像膏藥

隱藏數字

  • N個照片
  • N個聯繫人
  • 78.56%下載中

探索手機上的新交互

  • 手機每每在運動中使用
  • 手機是肢體眼神,有更多傳感器
  • 案例:如何識別到一個屋子裏的人?
  • 案例:朋友圈看圖的自動縮小

鍛鍊本身的審美能力

  • 你的產品的美感不會超過你的審美能力
  • 每一個細節都會體現你的審美力
  • 案例:朋友圈的下拉轉輪
  • 案例:簡單的美感


謝謝
我所說的,都是錯的
微信背後的產品觀 Allenzhang (張小龍) 2012年8月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