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衆號kopleader)專欄做家 周文淵[微博]html
專業投資機構有從衆心理,一隻股票被衆多分析師們列入推薦購買後,纔會將其歸入投資標的,而每每這些股票都經歷了明顯上漲。業餘投資者則不存在滯後性,若是可以保持警覺,就能夠從中發現表現出衆的優秀公司。安全
1、業餘投資者的優點微信
規則一、「業餘投資者能夠打敗專業投資機構」。林奇寫做的本書是一本最能鼓勵業餘投資者打敗專業投資者信心的福音,在林奇看來,任何一位普通的業餘投資者只要動用3%的智力,所選股票的投資回報就能超過華爾街投資專家的平均水平。其實,業餘投資者要不要買股票是存在爭論的,至少在國內資本市場談到散戶比例時總會被金融學者詬病。林奇以一位專業投資者的立場卻站到業餘投資者身邊。網絡
林奇認爲,業餘投資者相對專業投資者在四個方面存在優點。app
一是專業投資機構有從衆心理,一隻股票被衆多分析師們列入推薦購買後,纔會將其歸入投資標的,而每每這些股票都經歷了明顯上漲。spa
好比一家殯葬服務公司SCI,林奇舉了一個少見的例子,這家公司由於沒有華爾街分析師的覆蓋在上市10年以後纔得到投資機構的注意,而當時SCI股票已經上漲了5倍;而成千上萬的普通投資者都應該十分熟悉這家公司,由於即便不考慮其餘緣由,只要他們曾參加過葬禮他們就會知道這家公司,只要稍晚一些投資意識,就能夠買入這隻股票獲利。林奇把專業投資機構的這一劣勢稱做「華爾街滯後」。業餘投資者則不存在滯後性,若是你平時在本身工做的場所或者附近的購物中心可以保持一半的警覺,就能夠從中發現表現出衆的優秀公司。設計
二是,機構投資風險偏好制約投資收益。銀行的養老基金投資管理部門和保險公司在股票上的隨大流行爲最爲糟糕,他們買入或賣出股票都要根據事先通過批准的股票名單進行操做,十個養老基金經理有九個按照這種股票名單進行投資。htm
在華爾街上有一條不成文的潛規則:「若是你購買的是IBM[微博]的股票而使客戶資金遭受損失,那麼你永遠不會所以而丟掉你的飯碗」,當生存的飯碗麪臨危險時,只有極少數的專業投資人才有勇氣勇於購買不知名的公司股票。通常來說,基金管理者要花將近1/4的時間來解釋本身如何投資操做,而業餘投資者只要看好一隻股票就不會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對象
三是,機構投資老是面臨形形總總的「洛克菲勒牡蠣」規則。洛克菲勒牡蠣是19世紀新奧爾良的餐館發明的一道名菜,牡蠣加上菠菜、培根、奶酪以及茴香酒混在一塊兒烤成金黃色,以當時美國第一大富豪洛克菲勒命名。blog
而根據一些不成文的習俗,通常不要在英文名字中沒有R字母的季節裏面吃牡蠣。林奇以「洛克菲勒牡蠣」規則來比擬專業機構投資受到的各類明文規定和法規的限制。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規定,一家共同基金在任何一家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不能超過其總股本的10%,並且對於任何一隻股票的投資總額也不能超過基金總資產的5%。另外還有一些基金進一步受到公司市值規模的約束,這些基金不能購買任何一家市值低於某一標準的公司股票。
四是,沒有人會強迫業餘投資者去購買1400只不一樣的個股,也不會有人來告訴業餘投資者要把本身分配到100只股票上,顯然業餘投資者只要沒有槓桿,其受到的投資約束是最少的。
正是由於上述四個方面的優點,林奇總結到:「我將繼續儘量像一個業餘投資者那樣思考選股」。林奇強調業餘投資者的優點可能和其得到的較大的投資決策空間有關,要知道在激烈競爭的華爾街,投資經理們老是謹小慎微,以季度考覈來評價能力,過不了考覈就是直接下課走人。這個行業是容許你犯錯誤,可是絕對不容許你犯致命的錯誤。而彼得•林奇很幸運,他在富達基金得到了較大的投資運做空間,這是由於在高中時期他就幫富達基金公司總裁喬治。沙利文作球童,從而爲後來進入公司奠基了基礎。
林奇得到了業餘投資者的投資自由度,同時堅守了本身的紀律因此得到了成功。而事實上在中國被稱爲散戶或者韭菜的業餘投資者們每每是專業投資者利潤的來源。中國著名的行爲金融學家朱寧教授最新的論著《投資者的敵人》給業餘投資者帶來了頗有力的警醒和很中肯的建議。
在不少國家的資本市場裏,大概僅有5%-10%的散戶投資者能夠在相對較長的時間裏有持續跑贏市場的優異表現,而絕對多數散戶投資者的長期投資業務並未能跑贏大市。他以臺灣散戶投資者每一年高達3.8%的損失來作分析。散戶投資者的27%能夠被歸因於選擇錯誤的股票和進行錯誤的交易;32%來自於券商對投資者收取的佣金,34%是政府徵收的各類與交易相關的稅收和費用,餘下的7%是由於散戶投資者不可以正確地選擇投資時機。
朱寧教授給業餘投資者選了一個恰如其分的標籤「不安分的散戶」,並總結了幾個散戶的通病。
一是,頻繁的交易。不管是散戶投資者、機構投資者都應該瞭解驅使交易的緣由,交易最重要的驅動力應該是信息,或者是信息上的優點。可是研究代表,新信息的到達只能解釋一部分市場交易和股價波動的緣由,有些交易行爲徹底是投資者的預期和情緒波動所致。研究顯示,交易較頻繁的投資者的淨收益顯著低於交易頻率低的投資者。
二是,散戶心理廣泛存在處置效應。散戶每每等待股票解套時再賣掉股票,而忽略了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爲散戶老是以原先的買入價看成參照系來評價一隻股票賺錢與否。
三是,不分散的組合。研究發現散戶沒能充分利用多元化來分散風險。其中不少人瞭解多元化的好處但仍然形成了較大的風險,這是由於散戶在進行風險分散時只關注資產的個數,而忽略了之間的相關性。
四是,不淡定的擇時。研究顯示,投資者每每在股市的高點,上市公司估值最高時把大量資金投入股票,而在低點,公司估值最低時將大量資金撤出。而作出錯誤的擇時,主要是散戶投資具有時滯效應和羊羣效應,散戶很難把握好進場和退場時機。
五是,不明智的選股。對散戶投資者來說,在成千上萬只股票中選擇合適的投資對象是很是困難的,他們須要實現瞭解本身承受風險的能力、投資風格以及思惟模式,但實際上不少散戶並未作到這一點,他們考慮的每每是曾經據說過的「熟悉」的股票。
正是由於業餘投資者廣泛在投資上的非理性和隨意性,因此通常來講,業餘投資者在市場中的位置並無彼得。林奇樂觀,多數人一直在虧錢卻樂此不彼,從而爲少數人貢獻利潤。
規則2:勤奮。每一年彼得。林奇都要拜訪數百家上市公司,花費一小時又一小時的時間跟CEO、金融分析師以及那些共同基金業內的同事們一塊兒不斷進行一次又一次讓人頭腦興奮的聚會交流。
2、擇時的技巧
規則3:以機率思惟來應對不肯定性。那些可以持續贏錢的人在本身牌的贏面變得更大時會增長賭注,一旦出現局勢不利時,他們會主動認輸出局;而那些持續輸錢的人則會無論贏面大小都下注,期盼着奇蹟出現使他們可以享受到戰勝對手的快感。
規則4:務實的逆向投資者。這實際是一個擇時問題,由於多數時刻咱們遇到的狀況是,公司自己是好公司,但買入的價格確實錯誤的價格。人類內在的本性讓投資者的情緒成了股市的晴雨表。在股市開始上漲時,他們以較高的價格追漲買入股票,他們的股票也隨着股市上漲而上漲,因而他們就開始洋洋自得,其實這個時候更應該對公司的基本面給予充分的關注,可是他們並無這麼作。
最後,他們的股票不斷下跌直到跌至他們的買價如下時,開始灰心喪氣,決定放棄投降,慌慌張張就把股票給低價賣掉了。而真正的逆向投資者會耐心等待市場熱情冷卻下來,而後再去買那些再也不被人關注的公司股票,也不會是那種與人人追捧的熱門股對着幹的投資者。發現特別便宜的股票的時期每每是在股市崩盤、大跌、激烈震盪、像自由落體同樣直線下跌的時候,這種現象每隔幾年就會出現。在這些使人驚惶的時期可能你的心裏嚇得直喊「賣出」,此時若是可以鼓足勇氣保持理智,將會抓住作夢都想不到居然會出現的投資良機。
規則5:投資的是公司,而不是股市。市場應該是與投資無關的,擔憂股市好壞是毫無心義的,當你沒法找到一隻合理訂價或者可以知足你的選擇標準的公司股票,這時你就知道市場已經被高估了。預測市場很難,特別是短時間市場波動;股票市場的存在只不過是提供一個參考,看看是否是有人報出錯誤的買賣價格作傻事,重點在於研究公司的價值。
規則6:像思考什麼時候購買股票同樣思考什麼時候賣出股票。彼得-林奇通常不關注外部宏觀經濟狀況的變化,其賣出股票是由於找到了那些發展前景更好公司的股票,尤爲是手中持有的公司原來預計的發展前景看起來不太可能實現時。事實證實,若是你很清楚地知道本身當初買入一隻股票的理由,天然你就會清楚地知道什麼時候應該賣出這隻股票。
規則7:不要接飛刀。想要抄底買入一隻下跌的股票,就如同想要抓住一把下跌的刀子。一般來講一個更穩妥的辦法是,等刀落到地上後,扎進地裏,晃來晃去一陣後中止不動了,這時再抓起這把刀子也不遲。
3、如何選擇股票
規則8:購買本身所瞭解的公司股票。不作研究就投資如同不看牌就玩梭哈撲克遊戲同樣危險。股票分析這一行被搞得看起來很是神祕又高深莫測,讓業餘投資者敬而遠之,以致於那些在平常消費中很是謹慎的業餘投資者在股票投資上卻很是輕率,只是一念之間就將一輩子的積蓄都投在了某隻根本沒有仔細研究過的股票上面。
規則9:六種類型公司股票。
緩慢增加型公司股票:最多見的是電力公用事業(2907.958, -164.02, -5.34%)上市公司,其特色是按期慷慨地支付股息。
穩定增加型公司股票:通常是消費型公司,如可口可樂,對於穩定增加型公司股票,若是股價上漲30%-50%,就能夠賣掉。
快速增加型公司:規模小,新成立不久,成長性強,平均增加率爲20%-25%。若是可以明智選擇,你就會從中發現上漲10-40倍甚至200倍的大牛股。投資快速增加型公司股票的訣竅是,弄清楚它們的增加期何時會結束以及爲分享快速增加型公司的增加所付出的買入價格應該是多少。
週期型公司股票:銷售收入和盈利以一種並不是徹底能夠準確預測卻至關有規律的方式不斷上漲和下跌的公司。如汽車、航空公司、輪胎公司、鋼鐵公司以及化學公司。週期型公司股票是全部股票類型中最容易被誤解的股票,是最容易讓不夠謹慎的投資者輕率投資於誤認爲十分安全的股票類型,由於這些公司都是大型的著名公司,所以很天然地容易被投資者將其與那些穩定增加型公司混爲一談。
困境反轉型公司股票:指的是那種已經受到嚴重打擊而一蹶不振而且幾乎要申請破產保護的公司。投資此類公司最大的好處是在全部類型的股票中,這類股票的上漲和下跌與整個股票市場漲跌的關聯程度最小。
隱蔽資產型公司股票:一些公司的資產未被注意到,甚至被忽視。如潛在的商譽、土地、專利、電視臺等隱蔽性資產。好比15年前對於購買有線電視特許經營權的公司來講,每個用戶的價值至關於200美圓,10年前上升爲400美圓,5年前上升爲1000美圓,而最近每一個用戶的價值已經上升到2200美圓。對應到具體標的上,就是一家Telecommunication公司的股票,這是一家有線電視臺公司,1977年股價爲12美分,10年後上漲到31美圓,上漲了250倍。
規則10:這種產品對公司利潤貢獻有多大。若是你因爲一家公司生產的某一種產品很受歡迎而考慮購買它的股票,那麼,你首先要弄清楚的第一個問題是:這種產品的成功對於這家公司的淨利潤影響程度有多大;影響越大,公司股票受益越大,反之則並不會帶來較好的投資收益。
規則11:公司要有一個利基。利基是一份業務的壟斷利潤來源,不管如何誇大排他性的獨家經營權對於一家公司或者公司股東們的價值也不過度。利基包括土地開採權、專利產品、家喻戶曉的品牌、區域有線電視權利等等。
規則12:「鐵鎬和鐵鍬策略」。在淘金熱潮之中,多數想成爲礦主的淘金者都以失敗了結,向淘金者出售鐵鎬、鐵鍬、賬篷和牛仔褲的人卻發了大財。所以,如今能夠利用的一個策略是投資於那些從網絡交易中間接受益的非網絡公司,或則投資於相關設備製造的企業。
規則13:不要「拔掉鮮花澆灌野草」。一些投資者老是習慣性地賣出「贏家」(股價上漲的股票),卻死抱住「輸家」(股價下跌的股票),這種投資策略如同拔掉鮮花卻澆灌野草同樣愚蠢透頂。一個更好的投資策略是根據股票價格相對於公司基本面的變化狀況來決定買入和賣出以調整投資組合中不一樣股票的資金分配。
4、財務分析指標
規則14:合理的PEG。任何一家公司股票若是訂價合理的話,市盈率就會與收益增加率相等。若是收益增加率除以市盈率的結果小於1,這隻股票就比較差,若是是1.5,還不錯。你真正要找的是公司收益增加率至關於市盈率的2倍或則更高的股票。
規則15:高增加率。在其餘條件徹底相同的狀況下,收益增加率較高的股票更值得買入。如收益率增加率爲20%,市盈率爲20倍的股票要優於增加率爲10%,市盈率爲10倍的股票。
規則16:稅前利潤率。不一樣行業的平均稅前利潤率水平差異很大,因此不一樣行業的公司進行稅前利潤率比較並無太大意義。比較有用的作法是對同一行業內的不一樣公司的稅前利潤率進行比較。因爲原來處於災難邊緣的不景氣公司在業務反彈時可以搖身一變成爲一隻大黑馬股票,所以若是你決定無論行業是否景氣都打算長期持有一隻股票,你就應該選擇一家稅前利潤率相對較高的公司;若是你打算在行業成功復甦階段持有一隻股票,你應該選擇一家稅前利潤率相對較低的公司。
全書讀下來雖然不難,雖然彼得-林奇一直在給業務投資者較好的心理預期,可是確實發如今股市進行成功的投資很是可貴,由於人性的恐懼與貪婪、懶惰、脆弱和情緒化,散戶可以持續賺錢是百裏挑一。在投資上若是不肯意付出時間和精力去認真研究公司,最爲靠譜的方法仍是把資金交給專業機構去管理;沒有持續的跟蹤和調研,一次兩次的成功不奇怪,而實現長期財富增加基本不太現實。
擇時方面,如何去選擇買入和賣出的時間,根本沒有定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關鍵一點要造成規則。無論是什麼規則,好比觀察情緒指標也好,觀察太陽黑子也罷,必定要有本身的規則,有規則以後更要執行;一件事開頭很難,堅持更難,而持續堅持最難;這也是普通投資者難持續賺錢的根源。
彼得-林奇提到在買入股票的時候就要想清楚何時賣出,雖然有些絕對,由於賣點老是動態的;但這實際上是在強調紀律和規則,多數時候按規則和紀律來,能夠確保得到較高收益。選股研究更多地依賴於持續調研,普通投資者獲取信息的能力是不好的。如何選擇股票,除了林奇所講的那些思惟方式和業績指標,更爲重要的是要作組合投資;有不少組合投資的案例,能夠得到肯定性的收益。
倉位控制也是難題。每每散戶在股票估值很高的位置滿倉,在行情剛剛啓動階段又保持輕倉。如何解決這個難題?一方面,能夠設計一套規則,以市盈率或則其餘指標來規範總體倉位;另外一方面,正如林奇所講,要以機率思惟來應對不肯定性,在機率較高時勇於下重倉。這一點索羅斯運用的較爲成功,他在面對較爲肯定性的投資機會時每每勇於加槓桿進行重倉投資,因此可以得到足夠高的收益,而不少人雖然看準了,收益卻通常,實際上浪費了盈利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