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製造與中國技術

接下來的思路就簡單了,如何把這30噸東西,集成到指甲那麼大的地方上呢?這就是芯片。


芯片製造與中國技術


爲了把30噸的運算電路縮小,工程師們把多餘的東西全扔了,直接在硅片上製做PN結和電路。下面從硅片出發,說說芯片的製做過程和中國所處的水平。


1、硅
佈局


把這玩意兒氯化了再蒸餾,能夠獲得純度很高的硅,切成片就是咱們想要的硅片。硅的評判指標就是純度,你想一想,若是硅裏有一堆雜質,那電子就別想在滿軌道和空軌道之間跑順暢。


太陽能級高純硅要求99.9999%,這玩意兒全世界超過一半是中國產的,早被玩成了白菜價。芯片用的電子級高純硅要求99.999999999%(別數了,11個9),幾乎全賴進口,直到2018年江蘇的鑫華公司才實現量產,目前年產0.5萬噸,而中國一年進口15萬噸。


可貴的是,鑫華的高純硅出口到了半導體強國韓國,品質應該還不錯。不過,30%的製造設備還得進口……


高純硅的傳統霸主依然是德國Wacker和美國Hemlock(美日合資),中國任重而道遠。性能

2、晶圓


硅提純時須要旋轉,成品就長這樣:


測試

因此切片後的硅片也是圓的,所以就叫「晶圓」。這詞是否是已經有點耳熟了?


設計

 

切好以後,就要在晶圓上把成千上萬的電路裝起來的,幹這活的就叫「晶圓廠」。各位拍腦殼想一想,以目前人類的技術,怎樣才能完成這種操做?


用原子操縱術?想多了,朋友!等你練成御劍飛行的時候,人類還不見得能操縱一個一個原子組成各類器件。晶圓加工的過程有點繁瑣。


首先在晶圓上塗一層感光材料,這材料見光就融化,那光從哪裏來?光刻機,能夠用很是精準的光線,在感光材料上刻出圖案,讓底下的晶圓裸露出來。而後,用等離子體這類東西衝刷,裸露的晶圓就會被刻出不少溝槽,這套設備就叫刻蝕機。在溝槽裏摻入磷元素,就獲得了一堆N型半導體。


完成以後,清洗乾淨,從新塗上感光材料,用光刻機刻圖,用刻蝕機刻溝槽,再撒上硼,就有了P型半導體。


實際過程更加繁瑣,大體原理就是這麼回事。有點像3D打印,把導線和其餘器件一點點一層層裝進去。
blog

這塊晶圓上的小方塊就是芯片。芯片放大了看就是成堆成堆的電路,這些電路並不比那臺30噸計算機的電路高明,最底層都是簡單的門電路。只是採用了更多的器件,組成了更龐大的電路,運算性能天然就提升了。


聽說這就是一個與非門電路:
事件

提個問題:爲啥不把芯片作的更大一點呢?這樣不就能夠安裝更多電路了嗎?性能不就遇上外國了嘛?


這個問題頗有意思,答案出奇簡單:錢!一塊300mm直徑的晶圓,16nm工藝能夠作出100塊芯片,10nm工藝能夠作出210塊芯片,因而價格就便宜了一半,在市場上就能死死摁住競爭對手,賺了錢又能夠作更多研發,差距就這麼拉開了。


說個題外話,中國軍用芯片基本實現了自給自足,由於咱不計較錢嘛!能夠把芯片作的大大的。另外,越大的硅片遇到雜質的機率越大,因此芯片越大良品率越低。總的來講,大芯片的成本遠遠高於小芯片,不過對軍方來講,這都不叫事兒。
資源

 

3、設計與製造


用數以億計的器件組成如此龐大的電路,想一想就頭皮發麻,因此芯片的設計異常重要,重要到了和材料技術相提並論的地步。


一個路口紅綠燈設置不合理,就可能致使大片堵車。電子在芯片上跑來跑去,稍微有個PN結出問題,電子一樣會堵車。這種精巧的線路設計,只有一種辦法能夠檢驗,那就是:用!大量大量的用!如今知道芯片成本的重要性了吧,由於你不會多花錢去買一臺性能相同的電腦,而芯片企業沒了市場份額,很容易陷入惡性循環。


正由於如此,芯片設計不光要燒錢,也須要時間沉澱,屬於「燒錢燒時間」的核心技術。既然是核心技術,天然就會發展出獨立的公司,因此芯片公司有三類:設計製造都作、只作設計、只作製造。


半導體是臺灣少有的仍領先大陸的技術了,基於兩岸實質上的分治狀態,因此中國大陸和臺灣暫且分開表述。


早期的設計製造都是一起作的,最有名的:美國英特爾、韓國三星、日本東芝、意大利法國的意法半導體;中國大陸的:華潤微電子、士蘭微;中國臺灣的:旺宏電子等。






外國、臺灣、大陸三方,最落後的就是大陸,產品多集中在家電遙控器之類的低端領域,手機、電腦這些高端芯片幾乎空白!產品

 





後來隨着芯片愈來愈複雜,設計與製造就分開了,有些公司只設計,成了純粹的芯片設計公司。如,美國的高通、博通、AMD,中國臺灣的聯發科,大陸的華爲海思、展訊等。


挨個點評幾句。


大名鼎鼎的高通就很少說了,世界上一半手機裝的是高通芯片;博通是蘋果手機的芯片供應商,手機芯片排第二毫無懸念;AMD和英特爾基本把電腦芯片包場了。這些全是美國公司,世界霸主真不是吹的。


臺灣聯發科走的中低端路線,手機芯片的市場份額排第三,不少國產手機都用,好比小米、OPPO、魅族。不過最近被高通乾的有點慘,銷量連連下跌。


華爲海思是最爭氣的,你們確定看過不少故事了,不展開。除了通訊芯片,海思也作手機用的麒麟芯片,市場份額隨着華爲手機的增加排進了前五。我的切身體會,海思芯片的進步真的至關不錯(這一波廣告,不收華爲一分錢)。


展訊是清華大學的校辦企業,比較早的大陸芯片企業,畢竟不能被人剃光頭吧,硬着頭皮上,走的是低端路線。前段時間傳出了很多危機,後來又說是變革的開始,過的很不容易,和世界巨頭相差甚多。


大陸還有一批芯片設計企業,晨星半導體、聯詠科技、瑞昱半導體等,都是臺灣老大哥的子公司,產品應用於電視、便攜式電子產品等領域,還挺滋潤。


在大陸的芯片設計公司,臺灣頂住了大半邊天!基礎

 



還有一類只製造、不設計的晶圓代工廠,這必須得先說臺灣的臺積電。正是臺積電的出現,才把芯片的設計和製造分開了。2017年臺積電包下了全世界晶圓代工業務的56%,規模和技術均列全球第一,市值甚至超過了英特爾,成爲全球第一半導體企業。


晶圓代工廠又是臺灣老大哥的天下,除了臺積電這個巨無霸,臺灣還有聯華電子、力晶半導體等等,連美國韓國都得靠邊站。


大陸最大的代工廠是中芯國際,還有上海華力微電子也還不錯,但技術和規模都遠不及臺灣。不過受制於臺灣詭譎的社會現狀,臺積電開始佈局大陸,落戶南京。這幾年臺資、外企瘋狂在大陸建晶圓代工廠,這架勢和當年合資汽車有的一拼。原理

 





大陸的中芯國際具有28nm工藝,14nm的生產線也在路上,惋惜還沒盈利。你們仍是願意把這活交給臺積電,臺積電幾乎拿下了全球70%的28nm如下代工業務。


美國、韓國、臺灣已具有10nm的加工能力,最近幾個月臺積電剛剛上線了7nm工藝,穩穩壓過三星,首批客戶就是華爲的麒麟980芯片。這倆哥們兒早就是老搭檔了,華爲設計芯片,臺積電加工芯片。


說真的,若是大陸能整合臺灣的半導體產業,並利用靈活的政策和龐大的市場促進其進一步升級,土工追趕美帝的步伐至少輕鬆一半。如今嘛,大陸任重而道遠吶!

4、核心設備


芯片良品率取決於晶圓廠總體水平,但加工精度徹底取決於核心設備,就是前面提到的「光刻機」。


光刻機,荷蘭阿斯麥公司(ASML)橫掃天下!很差意思,產量還不高,大家慢慢等着吧!不管是臺積電、三星,仍是英特爾,誰先買到阿斯麥的光刻機,誰就能率先具有7nm工藝。沒辦法,就是這麼強大!


日本的尼康和佳能也作光刻機,但技術遠不如阿斯麥,這幾年被阿斯麥打得找不到北,只能在低端市場搶份額。


阿斯麥是惟一的高端光刻機生產商,每臺售價至少1億美金,2017年只生產了12臺,2018年預計能產24臺,這些都已經被臺積電三星英特爾搶完了,2019年預測有40臺,其中一臺是給我們的中芯國際。


既然這麼重要,咱不能多出點錢嗎?第一:英特爾有阿斯麥15%的股份,臺積電有5%,三星有3%,有些時候吧,錢不是萬能的。第二,美帝整了個《瓦森納協定》,敏感技術不能賣,中國、朝鮮、伊朗、利比亞均是被限制國家。


有意思的是,2009年上海微電子的90納米光刻機研製成功(核心部件進口),2010年美帝容許90nm以上設備銷售給中國,後來中國開始攻關65nm光刻機,2015年美帝容許65nm以上設備銷售給中國,再後來美帝開始管不住小弟了,中芯國際纔有機會去撿漏一臺高端機。


不過咱也不用氣餒,咱隨便一家房地產公司,銷售額輕鬆秒殺阿斯麥,哦耶!

重要性僅次於光刻機的刻蝕機,中國的情況要好不少,16nm刻蝕機已經量產運行,7-10nm刻蝕機也在路上了,因此美帝很貼心的解除了對中國刻蝕機的封鎖。


在晶圓上注入硼磷等元素要用到「離子注入機」,2017年8月終於有了第一臺國產商用機,水平先不提了。離子注入機70%的市場份額是美國應用材料公司的。塗感光材料得用「塗膠顯影機」,日本東京電子公司拿走了90%的市場份額。即使是光刻膠這些輔助材料,也幾乎被日本信越、美國陶氏等壟斷。

2015年至2020年,國內半導體產業計劃投資650億美圓,其中設備投資500億美圓,再其中480億美圓用於購買進口設備。


算下來,這幾年中國年均投入130億,而英特爾一家公司的研發投入就超過130億美圓。


論半導體設備,中國,任無比重、道無比遠啊!

5、封測


芯片作好後,得從晶圓上切下來,接上導線,裝上外殼,順便還得測試,這就叫封測。


封測又又又是臺灣老大哥的天下,排名世界第一的日月光,後面還跟着一堆實力不俗的小弟:矽品、力成、南茂、欣邦、京元電子。


大陸的三大封測巨頭,長電科技、華天科技、通富微電,混的都還不錯,畢竟只是芯片產業的末端,技術含量不高。


中國芯


提及中國芯片,不得不提「漢芯事件」。2003年上海交通大學微電子學院院長陳進教授從美國買回芯片,磨掉原有標記,做爲自主研發成果,騙取無數資金和榮譽,消耗大量社會資源,影響之惡劣可謂空前!以至於很長一段時間,科研圈談芯色變,嚴重干擾了芯片行業的正常發展。

 

硅原料、芯片設計、晶圓加工、封測,以及相關的半導體設備,絕大部分領域中國仍是處於「任重而道遠」的狀態,那這種懵逼狀態還得持續多久呢?根據「燒錢燒時間」理論,掐指算算,大約是2030年吧!國務院印發的《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綱要》明確提出,2030年集成電路產業鏈主要環節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一批企業進入國際第一梯隊,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當前,中國芯片的整體水平差很少處在剛剛實現零突破的階段,雖然市場份額微乎其微,但每一個領域都參了一腳,前景仍是可期待的。

極限 文末,習慣性抱怨一下人類科技的幼稚。芯片,做爲大夥削尖腦殼能達到的最高科技水準,其基礎的能帶理論居然只是個近似理論,電子的行爲仍然無法精確計算。再往大了說,別看如今的技術紛繁複雜,其實就是玩玩電子而已,至於其餘幾百種粒子,還徹底不知道怎麼玩! 芯片加工精度已經到了7nm,雖然三星吹牛說要燒到3nm,可那又如何?你還能繼續燒嗎?1nm差很少就是幾個原子而已,量子效應很是顯著,近似理論就很差使了,電子的行爲更加難以預測,半導體行業就得在這兒歇菜。 燒錢也好,燒時間也罷,燒到盡頭就是理論物理。基礎科學除了燒錢燒時間,還得燒人,燒的異常慘烈,100個高智商,99個都是墊腳石!工程師能夠半道出家,但物理學家必須科班出身,基礎科學在中國被忽視了五千多年,現在每一年填報熱度還不如耍戲的。 不能光折騰電子了,爲了把中微子也用起來,咱趕忙忽悠......哎,不對,是呼籲更多孩子學基礎科學吧!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