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的秦趙又一次決戰——邯鄲保衛戰

長平之戰後,白起就是要乘勝滅了趙國,可是大戰略家秦國丞相范雎怕白起滅趙功勞獨大就讓秦王下令撤兵,白起深覺得憾,等秦國回過神來派王陵再次想要滅趙可是時機已通過去了,趙國已經得到了喘息的機會,前線不利秦王再次要白起領兵,白原由爲戰機已失加上和范雎的矛盾不肯領兵,最後被范雎從中施計讓白起自裁了。

所以秦國不是不想滅掉趙,而是滅不了。在長平戰後,秦攻趙被打得大敗,另外,此時的秦軍統帥不是白起,而是五大夫王陵。白原由不一樣意繼續進攻趙國而被解職。並在5個月後被秦王命令自殺秦長平之戰取得勝利後,接受了趙割地請和的要求。緣由:1、長平之戰秦雖勝但士卒傷亡近半,國內積糧消耗的也差很少了,秦也無力進一步攻佔邯鄲滅亡趙。2、士卒長時間在外做戰,士氣低靡,戰線太長補給困難。加上新佔之地民心易亂,隨時都有可能叛亂(其後果亂)。3、魏楚蠢蠢欲動,其側翼至關不安全(其後秦正是所以)。故秦接受趙和之求。 
趙對於過後的割地卻產生了分歧,細節不說了。最終趙王決定不履行和約,並積極備戰。這一切最終致使秦趙邯鄲之戰的爆發。秦昭王大怒,盡兵攻趙。其中關於白起不出徵的緣由我認爲有三:一長平之戰秦贏的頗險,並領略到趙人頑強的戰鬥意志。而這有不一樣於秦兵的頑強。秦兵之頑強在於利誘即有戰功便可封爵得地,趙兵之頑強則源於其內在的民族氣質和尚武傳統。二秦兵傷亡慘重,尤爲是掌握熟練做戰技術的秦精銳部隊(輕兵、騎兵、車兵、弩兵),這時秦主力部隊多爲剛加入的下民做戰能力有限。對於側翼的安全更是危險,秦如進攻趙都隨時有可能被魏楚聯軍圍殲。三對於秦王對丞相范雎的言聽計從頗爲不滿。但自信的秦王相信秦軍是望風披靡的,即令軍65萬進攻趙邯鄲。 

趙對於秦的進攻準備能夠說到了極致,由於趙精銳部隊的喪失,趙無力發動野戰而轉爲守城,併爲此囤積了大量的糧食及裝備。同時外交也積極的開展。趙之平原君因長平之敗的愧疚也積極的遊說魏楚和組織邯鄲保衛戰。
 
戰爭開始了。。。。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元月,秦聚兵約五十萬人,且分兵三路,左路司馬梗率軍進攻韓之太原,取之,盡得上黨地,以牽至趙北方主力不得南下;右路約十萬增兵南陽, 以拒魏楚聯軍;中路軍約三十萬人,直攻趙之邯鄲。七月、八月間趙之武安、皮牢,兩座趙都惟一可依賴的戰略屏蔽被秦攻破。並於十月間兵圍邯鄲,這年是趙孝成王七年。 

關於秦昭四十八年正月至八月間對趙攻勢,趙國採起的戰略是堅壁清野,放棄野戰和衛星城,集中各地的守軍及糧食全力保衛都城邯鄲。而此時的趙國精銳士兵早已於長平之戰中傷亡殆盡,邯鄲城內士卒多爲剛徵集的下民人數約在三四十萬人左右。其中士兵年齡多爲40歲左右的老人(古40歲即爲老)或13到18歲的弱童。而年輕力壯的士卒不超過十萬其中包括趙王的宮衛步兵和少許騎兵大約在一至兩萬人左右,這些構成了趙日夜突襲秦兵的主力。守將爲大將軍廉頗、宮衛統領樂乘,而平原君趙勝成爲邯鄲之戰實際的最高指揮官。同時趙之邯鄲的下民因長平之戰,每家皆有喪子、喪夫、喪父,故同仇敵愾,誓衛趙都。 

秦軍以五大夫王陵爲將,軍衆在三十萬左右,以武安爲據,包圍邯鄲,秦軍構成以步弓兵爲主,且攻城器頗多。秦五大夫王陵於邯鄲城下望着邯鄲周圍萬頃蒼綠待實而被趙人盡毀的良田,王陵想道:秦軍秦昭二十九年取楚都城郢,三十二年取魏都大梁,而兵趙之主力早已於去年斬殺殆盡,此時趙國邯鄲守軍不過爲老弱病殘,只需月餘即可攻下。但當他看到雄武寬厚的邯鄲城牆,及城上站立的趙國士兵時,他發現趙人的臉上分明露着一種決不屈服和復仇的面容。心中居然產生了不安,這年是秦昭王四十九年,趙孝成王七年。 

秦昭四十九年秋,十月,五大夫王陵率軍急攻邯鄲城,秦弓弩手,將數十萬支箭射向邯鄲城上,掩護步兵攻城,而步兵分兩隊,一隊肩扛雲梯,強登邯鄲城牆,一隊推衝車直攻趙區都之城門,且秦分三軍不分晝夜輪攻趙都。可是一個月下來,秦軍僅校官就戰死五名,傷亡近兩萬人,而不得停下休整,轉爲小規模進攻以奪趙志。但相反是,趙軍卻一再攻出精銳步兵甚至少許騎兵不斷突襲秦圍在邯鄲的營柵,竟使秦傷亡頗爲慘重,反而秦軍日夜防備,士兵多有殆懈。 

邯鄲前線的戰況飛快的傳到秦昭王的手中,秦昭王十分的生氣,而此武安君又病重,不得行,便一方面命令王陵集兵早日攻下邯鄲,一方面組織援軍。 

收到信的王陵軍於秦昭王四十八年,在寒風中的十二月向趙都邯鄲發起第二次大規模的攻城戰,但疲憊的秦軍,在趙軍弓弩下,多有傷亡,士卒戰皆不利。趙出兵擊之,卻秦數十里。此戰秦傷亡五千人左右。 

趙之邯鄲城內,傷員遍城皆是,但士兵依舊士氣高昂,平原軍趙勝,於寒冬將府內積糧存衣,散佈趙民,並令其家人搶救傷員,大將軍廉頗帶甲上城親自指揮督戰,平原君趙勝亦往之。趙兵多弱,廉頗命弱者立城,強者於城內休養逢戰而輪換,又命善射者集而射秦。期間趙之精銳常出城,多有不回者(戰死),但秦亦傷亡慘重甚巨。 
秦昭王四十九年正月,秦之援軍十萬帶着大量的兵備糧草及秦王的最後命令到達了邯鄲。五大夫王陵即調整兵力準備向邯鄲發動第三次,也是攻趙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 

秦昭四十九年正月,將軍王齕率兵十萬及大量的兵備糧草到達邯鄲。五大夫王陵即調整兵力準備向邯鄲發動第三次,也是攻趙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進攻。能夠相信王陵已經知道秦王的不滿及以王齕代之的先兆,因此確定的是王陵軍第三次的進攻是至關猛烈的。 

戰事爆發於正月,在北方此時仍是寒冷的冬季。此時邯鄲被圍將近四個月城內兵員損耗和糧食供給已顯危機,人心在冬季更顯得脆弱。但在廉頗、樂乘諸位良將的率領下趙軍依然士氣高昂。同時秦軍在受到增援後士氣也開始高昂。戰事進行月餘,趙兵拼死抵禦秦軍進攻並取得勝利。秦軍傷亡慘重,士卒多怨。秦王以陵戰不善,免,王齕代將。其後王齕率軍連續攻打邯鄲近五個月,依然沒有攻下。十月,秦王殺了白起(遭范雎陷害)後又命鄭安平率軍五萬支援王齕。

此時邯鄲城處於最危急的時候,糧草早已斷絕,人皆「以骨爲炊」「刎子而食」,趙軍依舊不屈的抵抗着。同時平原君的外交戰開始起做用,至十二月初,魏軍八萬楚軍十萬均已趕到邯鄲外圍,秦國也不斷的增兵汾城(河東之地)覺得聲援,雙方大戰一觸即發。同年十二月,信陵君指揮魏楚聯軍,對秦軍發動了強大的攻勢,魏軍擊於西,楚軍擊於東,趙軍應於內,秦軍三面受敵,全線崩潰。王齕率秦軍主力向西急退數百里,入汾城才稍事喘息。在邯鄲城南駐防的秦軍鄭安平部約兩萬人,被趙軍重重圍困。鄭安平部遠離主力,糧草斷絕,突圍無望,只得全軍降趙。三國聯軍乘勝進攻汾城,秦軍大敗,被迫撤至河西,夾河對峙。聯軍乘勢收復河東六百里之地,其威大震。

[以上文字,轉自網絡]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