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女兒談商業模式 (5):糖果連鎖店?

分類:與女兒談商業模式html

2007-08-02 15:27閱讀(8394)評論(32)spa

  與女兒談商業模式(5):糖果連鎖店?設計

  陳志武 /文orm

  談過星巴克、沃爾瑪、戴爾以及微軟的故過後,給陳笛印象最深的莫過於這些公司的「大規模」,都有大量的客戶羣,並且,經過規模擴張,以「大」來壓低進貨價格,把每件銷售的邊際成本降到最低。晚上和早晨,咱們談着這些商業模式故事,白天在學校,她在想着本身如何學他們,也創業。htm

  陳笛的創業想法blog

  陳笛:「爸爸,我有個想法,長大後,我去中國開糖果連鎖店,在每一個幼兒園、小學的門口開一家分店,專門選擇在那些小朋友都能看到的地方開。我要把糖果設計、包裝得很可愛,讓那些小朋友看到後,都忍不住要買。這樣,我既可像星巴克那樣在最顯眼的地方開店,又能像沃爾瑪那樣下降進貨成本。」事件

  我說,「你這想法不錯,抓住了他們成功的一些要點。中國的幼兒園、小學真多,學生更多,市場固然很大。但是,你真的要賣這麼多糖給小朋友們嗎?讓他們吃了,不只會壞牙齒,並且讓他們長胖,改變吃正常食物的胃口,影響健康。難道這是你想看到的後果?」get

  陳笛:「吃糖會不會長胖,這是小朋友本身的事,他們本身決定。我無論,我只想賺錢。」產品

  「不過,賺錢也得考慮商業倫理,講道德。好比說,販毒確定賺錢,讓他們一個個吸毒上癮,而後無論你把價格擡多高,他們都會要買。可是,你知道,這會不道德,也違法,會讓一些家庭傾家蕩產,讓他們的小孩沒錢上學。像沃爾頓創辦沃爾瑪,經過‘每天平價’,他讓千千萬萬個家庭省錢,給他們帶來方便,他這樣作的回報是本身成了億萬富翁;戴爾給人們帶來的不僅是更便宜的電腦,並且讓消費者根據我的須要,本身選擇電腦組合。因此,有兩種賺錢的方式,一種是讓別人受益,本身也賺錢;一種是損人利己,或說,是靠損害別人讓本身賺錢。」支付

  陳笛:「那你說,星巴克呢?你天天去星巴克喝咖啡,咖啡對你的身體好嗎?若是很差,爲何星巴克還開這麼多分店,賣給你咖啡呢?他們不也是有商業倫理問題?」

  「咖啡對身體好很差,這仍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你說的很好,能想到這些自己就不錯。固然,星巴克跟你要開的糖果連鎖店有差異。星巴克的咖啡消費者基本是成年人,若是他們知道咖啡有害,但照樣去喝,那他們做爲成年人,責任自負,是他們在知情的狀況下還要喝,星巴克的責任或許能夠免掉,至少,對於喝咖啡的人,即便沒有星巴克,他們可能還會去別的店。相比之下,幼兒園、小學生就不同,他們還很小,分辨好壞、僞善的能力很低,自制力有限。在這種狀況下,成年人有責任避免鑽小朋友的空子,不能專找小朋友的脆弱點發不義之財,並且明知對小朋友的身體不利,還要向他們推銷。」

  陳笛:「但是,糖果店應該跟星巴克相似,由於小朋友愛吃糖,即便我不在他們學校門口開糖果店,他們還會去別處買糖。是我賣給他們,仍是別人賣給他們,效果不都同樣嗎?更況且我能把糖果做得更好、更便宜。」

  「媽媽限制你吃糖的次數,也不讓你和姐姐任什麼時候候吃太多,特別是不讓飯前吃糖,由於這影響食慾。你的這些經歷已讓你知道,吃糖不是件好事。若是本身知道如此,還要想法去讓其它小朋友吃糖上癮,這就是倫理道德的問題。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連本身都不肯作或知道不應作的事,就不要施加於別人。

  「實際上,1839至1842年,中國跟英國的鴉片戰爭就是這樣,一方面,英國在其境內嚴禁鴉片,在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都有法律禁止,他們知道鴉片是毒品;另外一方面,英國東印度公司又從印度大量販運,把鴉片賣給中國人,讓成千上萬中國人吸毒上癮。」

  1八、19世紀東印度公司的鴉片貿易

  陳笛:「咱們老師講到過東印度公司,也談過鴉片戰爭的事,那發生在美國革命戰爭以後吧?」

  「是的。美國於1776年從英國統治中獨立,固然還有從1775到1783的美國革命戰爭,也叫美國獨立戰爭,那些事件的確是中英鴉片戰爭的前奏。原本,位於北美的十三個殖民地,也就是美國的前身,對英國很重要,特別是那時,工業革命正在英國興起,機械化織布一方面須要從美洲進口棉花,另外一方面,因爲英國人口當時只在1000萬左右,機械化紡織生產大量的棉布,英國人用不了,必須找出口市場。原本,從棉花原料到棉布出口,均可依賴在北美的殖民地,但是,美國在1776年要獨立了,對英國打擊很大,逼着英國在亞洲找市場。而在亞洲,中國和印度又人口最多,是最理想的出口目標市場。

  「固然,有一點背景須要知道,在那時候,國家之間的貿易沒法以紙幣支付。好比,今天,美國公司到中國作進出口,能夠付美圓現金,紙幣就行,由於各國間講信用,整個世界更文明,更有秩序了,因此,中國人能相信美國的紙幣,美國人也相信中國的人民幣。可是,在1八、19世紀還不是這樣,那時,中國人、印度人不認外國鈔票,英國人也不會認中國、印度的貨幣,各國之間只認黃金、白銀作支付手段,或認實物。因此,美國獨立以後,英國感到北美作爲其外貿市場愈來愈不可靠,必須在人口更衆多的亞洲開拓市場,中國和印度天然是理想的地方。」

  陳笛:「是呀,當時,中國和印度的人口占世界一多半,英國的製造品往那裏出口,不是很好嗎?這也能促進中國產品出口到西歐。」

  「從1760至1800的四十年裏,中英貿易發展特快,貿易額翻了十倍,主要靠東印度公司在其間運輸。但,這也帶來兩方面的挑戰。首先,當時的中國正處乾隆盛世,沒興趣擴大跟外國人的交往,只許英國人在廣州作貿易。爲了鞏固、擴大中英貿易關係,英國於1793年派特使馬戛爾尼,率高厄勳爵、斯坦登爵士、麥金吐司船主及隨從700餘人組成使團,前往中國,向乾隆皇帝祝壽,但主要是商談「港口通商」問題,但願與中國創建正式、穩定的貿易關係。但是,後來由於磕頭禮的問題,引起中英兩方爭議,也就是說,中方認爲乾隆是天下的皇帝,全部人前往必須行叩頭禮,要趴在地上叩十幾回頭;但馬戛爾尼認爲,這不可能,由於在英國既使見國王,也沒有叩頭禮,更況且他做爲英國人,只在英國國王面前才行跪。爭持之下,乾隆皇帝認爲,不行叩頭禮是天大的冒犯。結果,整個訪問不歡而散,乾隆朝廷拒絕與英方就貿易問題作任何談判,今後中斷了中英兩方的正式溝通渠道,爲後來的鴉片戰爭埋下種子。

  「其次是貿易支付手段問題。剛纔講過,那時的跨國貿易只能以實物、金銀支付,沒人要鈔票。到18世紀末,中國出口的80%、90%是茶葉,10%至20%爲絲綢,而當時,中國基本不從國外進口貨物,英國試過向中國出口機制棉布,但中國人不喜歡。因此,到18世紀末以前,東印度公司主要以銀子換中國茶葉和絲綢,中國所以進口不少銀子。問題是,美國於1776年獨立後,英國愈來愈不能依賴美洲銀子。若是沒有足夠的銀子,靠什麼來支付中國的茶商、絲綢商呢?隨着從中國進口的茶葉愈來愈多,英國的這個問題日益嚴重。」

  陳笛:「咱們的老師說,18世紀,英國經過‘三角貿易’得到銀子:英國貨船先從本土裝上製造品、烈酒等物品,運到非洲海岸賣掉,完成第一筆交易;再用獲得的錢買下非洲黑人,裝上船,運到中美洲如墨西哥等地,把非洲運來的黑人作奴隸賣給那裏的農場主,即完成第二筆交易;這些利潤一部分用來購買美洲白糖、棉花、咖啡,剩下的是以銀子形式運回英國,墨西哥等中美洲國家盛藏白銀,運回英國再賣掉,即完成第三筆交易。按你這麼一說,當時的這些美洲白銀,對英國在亞洲的貿易很重要啦?」

  「在英國、非洲與美洲間的‘三角貿易’,是另外一個賺‘壞錢’的例子,販賣非洲人當時很賺錢,可是不道德。1807年,英國和美國經過法律,嚴禁販賣人口作奴隸。但是,既使在這種‘三角貿易’受阻以前,英國公司的銀子就已吃緊,美洲銀路受挫後,英國固然更難找到那麼多銀子去中國買茶葉、絲綢。

  「在18世紀末,東印度公司造成了一個新的‘三角貿易’,即英國、印度與中國的三邊貿易圈。東印度公司的貨船從英國裝上製造品,運到印度賣掉,再裝上印度盛產的鴉片,而後,運到廣東沿岸,把鴉片在中國賣掉,換成茶葉、絲綢,裝上船運回英國,就這樣完成整個英、印、中‘三角貿易’。換句話說,正由於有了印度的鴉片,才大大減輕了英國公司的銀兩壓力,不用銀子支付,而是用鴉片換茶葉、絲綢。解決了跨國貿易的支付問題後,中國的茶葉與絲綢出口量固然猛增,但,同時進入中國的鴉片也大增。1730年中國進口鴉片15噸,1773年增加到75噸,到1820年升至900噸。」

  鴉片戰爭

  陳笛:「既然鴉片能替代銀子,促進外貿發展,給中國茶農、絲綢商更多賺錢機會,這很好。當時的國際秩序下,這多是合理的安排,讓你們都賺錢。」

  「可是,鴉片是毒品,當初是幫助解決了外貿支付問題,但是,隨着鴉片進口量的增長,太多中國人吸鴉片上癮了,一天沒鴉片就沒法活了。從19世紀初,鴉片進口已再也不是幫助解決外貿支付問題,而是爲了知足不可收拾的毒癮,毒癮開始毀滅中國人的意志。到1834年,鴉片年進口量已超過1400噸,中國的茶葉與絲綢出口已遠不夠支付進口鴉片的錢,要付銀子,中國的銀子開始大量流出。

  「1839年,道光皇帝派林則徐前往廣州,禁止鴉片進口,違者要被殺頭。林則徐到後,當即執行禁令,把大量鴉片扔進大海。那年,林則徐發函質問英國女王,爲何英國在其本土、愛爾蘭以及蘇格蘭禁止鴉片銷售,知道鴉片對人體有害,卻把大量鴉片販賣到中國?爲何他們爲了貿易賺錢能夠這麼沒有道德,採用雙重標準?

  「以後,英國政府並沒迴應鴉片貿易的道德問題,而是指責中國將約300萬磅的鴉片扔進大海,損害英國的私人財產。隨即,英國派出皇家海軍,東印度公司從印度派出其艦隊,於1840年6月抵達廣東沿海,開始所謂的‘鴉片戰爭’。因爲英國海軍在當時世界上所向無敵,很快擊敗清朝海軍。做爲停戰條件,清政府跟英國簽署了著名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租界等。」

  陳笛:「鴉片戰爭的背景原來是這樣。不過,你不是說過鴉片戰爭是近代中國歷史的分水嶺事件,是中國現代化、對外開放的起點,那不是具備正面意義嗎?」

  「鴉片戰爭的負面意義在於當年大英帝國的不仁與霸道,在於它對中國主權的侵略,在於它的‘無論好錢、壞錢,是錢就賺’的一面。從更長的歷史視角看,那次戰爭以及其結局也有積極的一面,逼着中國開放了,讓中國接觸世界,加入全球體系,走向現代化。試想,若是1793年馬戛爾尼訪問乾隆中國時,皇帝和朝廷大臣們可以有開放的眼光,而不是封閉自大,若是那次能積極利用英國與中國貿易的願望,努力創建某種共贏的貿易體系,那麼,鴉片貿易或許不至於走到那種地步。因爲當時中國對世界不瞭解,世界也不瞭解中國,在那種狀況下,任何矛盾、任何誤解均可能致使武力衝突。那次戰爭給中國社會帶來巨大的衝擊,危機迫使社會精英謀求自強,迫使中國正視世界。好比說,若是沒有那場危機,或許就沒有你爸爸到美國來了,中國和世界也多是另外一種樣子。」

  陳笛:「像東印度公司販賣鴉片,靠賣毒品賺錢,這固然是極端的爲富不仁行爲。可是,在許多狀況下,商業倫理可能難以判斷。特別是,既然我能經過賣某種東西賺錢,那說明我賣的東西知足了別人的某種需求,他們的那種需求究竟是好的,仍是壞的,這不關個人事,是他們本身的事。知足了他們的需求,或者須要,那不是對社會的貢獻嗎?」

  「實際上,能夠按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去判斷。在咱們本身,在咱們家裏不能作、不能用、不能多吃的東西,就不要想法鼓勵別人去作、去用、去多吃。」

  固然,我跟陳笛關於商業倫理的討論,到今天還沒結束,看來這不是一兩天的事。她認爲「我只管賺錢」,而我說,賺的錢多是好的,也多是壞的,既然有兩種錢可賺,既然有選擇,爲何還要去賺不道德的錢呢?

  (做者是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經濟學教授,長江商學院訪問教授。本文刊登在《創富志》2007年6月號。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