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員的業餘生活]一週讀完《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Day1:這是否是一碗雞湯?

 提出問題

  今天忽然想聊聊最近對職場的一些感悟。程序員

 

    這段時間,小端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做爲一個程序員,怎麼才能成爲團隊的核心?網絡

 

  還記得剛入職場那幾年,小端一直以爲,技術過硬,經驗豐富,敢打敢拼,就是答案。而且也一直踐行着這個認知,不斷的學習新技術,鞏固老知識。但是多年後回過頭看下,驚訝的發現,新技術更新迭代的速度能讓人發狂,老知識也逐漸成了海量,而且一旦一段時間不用,就彷彿本身曾經只是在夢裏見過有沒有。爲何?難道那些「核心們」,真的就有一顆最強大腦?彷佛並非那麼回事。學習

 

  有了疑問,就要調查研究,就要深度思考。小端拒絕作一個矇頭狂奔的莽夫。blog

 

  經過與「核心」接觸過程當中的觀察和感覺逐漸發現,限制了本身高度的,是本身的認知。是本身把本身侷限於一個很窄的領域,這就比如:我只要上了好大學就必定有個好工做。本是不相關、或者若相關的兩件事,硬扯到一塊兒,創建了因果關係。那麼結果可想而知,當從因出發,沒法收穫果時,那種失落與無奈,其言難表。深度學習

    

分析問題

  那麼真正限制咱們稱爲「核心」的究竟是什麼呢?團隊協作

    

  首先咱們得明白,在職場中,公司對員工的要求是什麼?io

 

  是員工技術過硬?經驗豐富?敢打敢拼?顯然不是這些,說的直白一點,這都是咱們本身對本身的要求。class

 

  公司要求的,其實很簡單,是能成事。是人效最大化。基礎

 

  而我的的自我要求,都是在匹配公司要求過程當中產生的附加值。且這些附加值累加在一塊兒,遠小於能成事這個要求。
二維碼

 

  那麼問題來了,咱們到底該具有什麼能力,才能無限接近這個要求呢?

    

  綜合素質

 

  這是一個很是大的概念,也是一個務虛的概念。可是一旦想明白了,實踐了,收穫毫不是看一本大部頭技術書能比擬的(聲明一點:我不排斥極客精神,相反,我認爲若是二者兼得是最完美的。雖然作起來很難)。

 

可執行的解決方案

    嗯...進入正題,接下來將花費幾天的時間,和你們分享我經過讀《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後的對上述問題一些思考。

                (這不是一個廣告)

  在不少年前我就知道這本書,可是由於這個名字,我就一直很排斥。這還要追憶到早年間小端的一段奇葩經歷:在不少年前,在朋友的案頭看到有不少成功勵志類的書,抱着好奇的心態翻了翻,發現內容真的很糙,套路就是先列幾條做者本身都不相信的人生律條,而後就是反反覆覆的舉一些乾巴巴的例子,什麼小王&#¥@……,老張!@#¥¥,嚴重缺少邏輯性,純粹是爲了說明一個道理編的低劣小故事,後來瞭解到其實國內有那麼一個出版行業,就是一堆編輯,利用網絡,東拉西湊一堆內容,而後就成功佔有了各大書店最顯眼的位置。誰讓這個社會都喜歡成功學呢。這種成功學版物,真是一碗難喝的雞湯啊。

 

  因此我先入爲主的就給這本書打上了列「道理」,講「故事」標籤。

 

  而真正開始認真讀,源自圈內一位高T大佬的熱情推薦(原諒我,也深入的受這種成功者光環的影響)。

 

  小端以前讀過《怎樣閱讀一本書》,按這個套路讀下來,在開始階段,不得不說,一直對書名+簡介目錄存疑。看起來絕不相關的幾個「習慣」,怎麼就讓人高效了呢?

 

  嗯,通讀下來,特別是反覆讀的時候發現,原來這七個習慣,一脈相承,首尾相連。

 

  首先,做者史蒂芬.柯維把我的的成就,創建在兩個模型之上:我的能力的精進+對團隊的驅動

 

  我的能力是基礎,是敲門磚,是大廈的地基,是將來一切可能的前提。

  [對應前三個習慣:積極主動,以終爲始,要事第一]

 

  而對團隊的驅動力,則是決定高度的充要條件。做者反覆強調,在現在的社會,靠大俠式的我的主義精神,終究難成大器,如今是一個處處充滿協做的環境。咱們不要1+1<=1的效果,咱們甚至不能知足於1+1=2的效果,咱們要學習書中的精髓,讓團隊協做效果是1+1>2。

  [對應4,5,6習慣:雙贏思惟,知己解彼,統合綜效]

 

  人生是一場修煉,這兩個模型,就是通往巔峯的祕籍。而人生的整個過程,又能夠劃分爲三個階段:

    

      • 依賴期:我的能力極弱,能夠理解爲初入師門的小白。

      • 獨立期:精通第一個模型,即我的能力精進,能獨立成事。

      • 互賴期:學成第二個模型,能驅動團隊的高效能,達到1+1等於8,等於16的效果。

   

  對兩個模型的研習,始終貫穿於人生的整個階段。這也就是第7個習慣的精髓:不斷更新。只有這樣,才能讓成長過程,呈螺旋式上升。

 

  下面用圖的方式,更形象的說明上述理論:

 

  從圖中能夠看到,人生每一個階段,如若攀梯,困難必將伴隨整個學習過程。而每一個習慣之間,每一個模型之間,都是針尖對麥芒之態勢,深度學習過程當中,預示着必將帶來思想的激烈碰撞。

 

  言於此,標題中的問題:這本書是否是一碗雞湯?相信你也有了本身的答案了。

 

歡迎掃描如下二維碼關注公衆號:小端有話說: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