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主流瀏覽器內核

五大主流瀏覽器內核的源起以及國內各大瀏覽器內核總結

首先來捋一下內核的概念:
瀏覽器內核又分爲兩部分:渲染引擎(layout engineer 或者 Rendering Engine) 和JS引擎。它負責取得網頁的內容(HTML、XML、圖像等等)、整理訊息(例如加入CSS等),以及計算網頁的顯示方式,而後輸出至顯示器或打印機。瀏覽器的內核的不一樣對於網頁的語法解釋也會有不一樣,因此渲染的效果也不相同。全部網頁瀏覽器。電子郵件客戶端以及其它須要編輯、顯示網路內容的應用程序都須要內核。JS引擎則是解析Javascript語言,執行Javascript語言來實現網頁的動態效果。最開始渲染引擎和JS引擎並無區分很明確,後來JS引擎愈來愈獨立,內核就傾向於指渲染引擎。有一個網頁標準計劃小組製做了一個ACID來測試引擎的兼容性和性能。
內核的種類不少,若是再加上沒什麼人使用的非商業免費內核的話,大概有10多種,可是常見的瀏覽器內核能夠分爲這四種:
Trident、Gecko、Blink、Webkitweb

五大主流瀏覽器(按誕生順序介紹):

一、IE(Internet Explore)瀏覽器

IE的誕生起源於1994年,當時微軟爲了對抗幾乎佔據市場百分之九十份額的網景Netscape Navigator(導航者),準備在windows中開發本身的瀏覽器,取名爲Internet Explorer,意爲因特網探險者,好吧,一個導航者一個探險者,從名字起火藥味就很重啊(ps 自此也拉開了第一次瀏覽器大戰的帷幕,結果你們都知道了,微軟大獲全勝,基本以98年網景將本身賣給了AOL公司暫且了結,可是還沒結束,由於後來網景換了個身份,也就是Firefox火狐,又進入了大衆視野,迸發了一種鳳凰涅槃的快感,到今天爲止Firefox也成爲了五大主流之一,後面咱們再說它~話說回來,競爭才能推進技術的發展,第一次瀏覽器大戰以微軟和網景爲表明,大力推進了瀏覽器方面技術的發展,各大公司開始着手研發本身的瀏覽器,有壓力纔有動力嘛),可是微軟着急對抗網景啊,沒那麼多時間從零開始,因而選擇和和Spyglass合做,因此IE其實從早期一款商業性的專利網頁瀏覽器Spyglass Mosaic派生出來,雖然Spyglass Mosaic與NCSA Mosaic(1993年,美國NCS(National Center for Supercomputing Applications)也就是國家超級計算機中心,發佈的世界上第一款Web瀏覽器取名爲Mosaic,後來網景大名鼎鼎的Mozilla就來自於這裏,意爲Mosaic Killer(Mosaic殺手)不過事實上, Mosaic 並非第一個具備圖形界面的網頁瀏覽器,可是, Mosaic 是第一個被人廣泛接受的瀏覽器,它讓許多人瞭解了Internet )甚爲類似,但Spyglass Mosaic則相對地較不出名並使用了NCSA Mosaic少許的源代碼chrome

從1996年開始,微軟從Spyglass手裏拿到了Spyglass Mosaic的源代碼和受權。從而使IE逐漸成爲微軟專屬軟件。(後來,微軟以IE和操做系統捆綁的模式不斷擴展其市場份額,使IE成爲了瀏覽器市場的絕對主流)從那時開始,IE的呈現引擎就是Trident,這也是你們俗稱的IE內核,國內的大多數瀏覽器都有使用IE內核,或者是IE和Chrome雙內核這樣的形式來提升性能。windows

二、Opera瀏覽器:

Opera創始於1995年4月,由挪威Opera Software ASA公司發佈,2016年2月肯定被奇虎360和崑崙萬維收購(題外話Opera瀏覽器從一開始,就在作本身的東西,不管是內核仍是版本號,雖而後來爲了市場份額仍是棄用了曾讓其達到巔峯的Presto,轉向了Webkit,如今是Blink,但我仍是欣賞這家公司在殘酷的瀏覽器大戰中堅持本身並存活下來的頑強精神的,它的起源時間和IE差很少,可是沒有微軟那樣強大的後臺,也許從它棄用本身內核的那時候起就決定了這個結果吧,可是不得不說,它爲瀏覽器的發展貢獻了不可或缺的一份力量,最後,但願奇虎和萬維能將這樣一個有骨血的瀏覽器繼續發揚光大吧,雖然最初的東西已經沒有了)。自我感受,Opera能從第一次瀏覽器大戰兩大霸主的交火中勉強存活下來已是個奇蹟了,畢竟後來的三大瀏覽器都是誕生於第一次瀏覽器大戰以後,可是卻沒抵得過期間的考驗,這真的是個悲傷的故事瀏覽器

前段括弧裏面已經交代清楚了,Opera瀏覽器的內核最初是Presto,前幾年宣佈使用Google的開源項目Webkit做爲本身的內核,沒過多久,又跟隨Google使用Blink內核ide

三、Safari瀏覽器:

第二次瀏覽器大戰基本是從蘋果公司2003年1月發佈其自有瀏覽器Safari開始的,蘋果利用本身獨天得厚的手機市場份額,使Safari瀏覽器的用戶數量不斷上升。從Safari推出之時起,它的渲染引擎就是Webkit,一提到 webkit,首先想到的即是 chrome,能夠說,chrome 將 Webkit內核 深刻人心,卻不知,Webkit 的鼻祖實際上是 Safari。如今不少人錯誤地把 webkit 叫作 chrome內核(即便 chrome內核已是 blink 了),蘋果都哭瞎了有木有。Safari 是蘋果公司開發的瀏覽器,使用了KDE(Linux桌面系統)的 KHTML 做爲瀏覽器的內核,Safari 所用瀏覽器內核的名稱是大名鼎鼎的 WebKit。 Safari 在 2003 年 1 月 7 日首度發行測試版,併成爲 Mac OS X v10.3 與以後版本的默認瀏覽器,也成爲蘋果其它系列產品的指定瀏覽器(也已支持 Windows 平臺)。如上述可知,WebKit 前身是 KDE 小組的 KHTML 引擎,能夠說 WebKit 是 KHTML 的一個開源的分支。當年蘋果在比較了 Gecko 和 KHTML 後,選擇了後者來作引擎開發,是由於 KHTML 擁有清晰的源碼結構和極快的渲染速度。Webkit內核能夠說是以硬件盈利爲主的蘋果公司給軟件行業的最大貢獻之一。隨後,2008 年穀歌公司發佈 chrome 瀏覽器,採用的 chromium 內核便 fork 了 Webkit。性能

四、Firefox瀏覽器:

前面提到過,在第一次瀏覽器中大敗的網景公司並無完全煙消雲散,就是幾經曲折(此處省略,有興趣查閱資料),原網景公司的人員創辦了Mozilla基金會,這是一個非盈利組織,正是他們在2004年推出了本身的瀏覽器Firefox,而且以以前的Mosaic內核爲基礎,開發了Gecko引擎,這也是火狐自04年發佈以來一直使用的渲染引擎後來在2005年,又在基金會的基礎上成立了Mozilla公司,其主要任務就是繼續開發Firefox。Gecko是一個開源項目,代碼徹底公開,所以受到不少人的青睞~對了,從Firefox問世開始,第二次瀏覽器大戰基本算是完全打響了,第二次瀏覽器大戰與第一次二元鼎力的局面不一樣,這一次的特色就是百家爭鳴,也自此打破了IE瀏覽器從98年網景被收購後獨步瀏覽器市場的局面。測試

五、Chrome瀏覽器:

2008年,大名鼎鼎的互聯網巨頭Google公司發佈了它的首款瀏覽器Chrome瀏覽器。雖然在瀏覽器方面,Chrome算是年輕的一代了,可是沒辦法啊,人家是富二代官二代啊,後臺太強,並且確實先天能力得天獨厚,從文章最初貼的那個瀏覽器市場份額報告能夠看出即使是在國內市場,Chrome瀏覽器依然佔據着半壁江山。前面說的,其實Chrome瀏覽器的內核名爲chromium,也就是如今你們習慣稱的chrome內核,並且按照你們的誤解,一直認爲的chrome內核就是由蘋果公司最早選擇的算是KHTML引擎的分支-Webkit,這大概是蘋果公司至今說不清道不明的傷痛吧~~chromium fork 自開源引擎 webkit,卻把 WebKit 的代碼梳理得可讀性提升不少,因此之前可能須要一天進行編譯的代碼,如今只要兩個小時就能搞定。所以 Chromium 引擎和其它基於 WebKit 的引擎所渲染頁面的效果也是有出入的。因此有些地方會把 chromium 引擎和 webkit 區分開來單獨介紹,而有的文章把 chromium 納入 webkit 引擎中,都是有必定道理的。(谷歌公司還研發了本身的 Javascript 引擎,V8,極大地提升了 Javascript 的運算速度。)chromium 問世後,帶動了國產瀏覽器行業的發展。一些基於 chromium 的單核,雙核瀏覽器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例如 搜狗、360、QQ瀏覽器等等,無一不是套着不一樣的外殼用着相同的內核。網站

然而 2013 年 4 月 3 日,谷歌在 Chromium Blog 上發表 博客,稱將與蘋果的開源瀏覽器核心 Webkit 分道揚鑣,在 Chromium 項目中研發 Blink 渲染引擎(即瀏覽器核心),內置於 Chrome 瀏覽器之中。其實Blink引擎就是也就是Webkit的分支,就像Webkit是KHTML的分支同樣。Blink引擎如今是谷歌公司與Opera Software共同研發,上面提到過的,Operaqq棄用了本身的Presto內核,加入Google陣營,跟隨谷歌一塊兒研發Blink,套上Chromium內核後,用戶體驗貌似確實大不如前,鼎盛時期的Opera7.0也不復存在操作系統

五大主流瀏覽器也作了些往事介紹了,接下來就讓咱們看看這些瀏覽器的內核都有哪些吧。

一、IE瀏覽器內核:Trident內核,也是俗稱的IE內核;.net

二、Chrome瀏覽器內核:統稱爲Chromium內核或Chrome內核,之前是Webkit內核,如今是Blink內核;

三、Firefox瀏覽器內核:Gecko內核,俗稱Firefox內核;

四、Safari瀏覽器內核:Webkit內核;

五、Opera瀏覽器內核:最初是本身的Presto內核,後來加入谷歌大軍,從Webkit又到了Blink內核;

六、360瀏覽器、獵豹瀏覽器內核:IE+Chrome雙內核;

七、搜狗、遨遊、QQ瀏覽器內核:Trident(兼容模式)+Webkit(高速模式);

八、百度瀏覽器、世界之窗內核:IE內核;

九、2345瀏覽器內核:好像之前是IE內核,如今也是IE+Chrome雙內核了;

十、UC瀏覽器內核:這個衆口不一,UC說是他們本身研發的U3內核,但好像仍是基於Webkit和Trident,還有說是基於火狐內核。

轉自:https://www.jianshu.com/p/44705ee3c2ec
 

瀏覽器內核檢測(Trident,Gecko,WebKit,Blink)

 瀏覽器內核的種類不少,如加上沒什麼人使用的非商業的免費內核,可能會有 10 多種,可是常見的瀏覽器內核能夠分這四種:Trident、Gecko、Blink、Webkit。

網站地址:http://mybrowse.osfipin.com (個人瀏覽器)不是根據瀏覽器的請求頭(user-agent)判斷瀏覽器的內核,版本和相關的功能。適應移動端和PC端顯示。————————————————轉自:https://blog.csdn.net/osfipin/article/details/55250669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