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st庫在windows下的編譯和使用

由於跨平臺的緣由,如今要使用到boost庫,boost庫很是大,如今處於摸索階段。html

首先來講boost庫在window下的安裝和使用。python

 

1、下載編程

首先從boost官方主頁http://www.boost.org/下載最新版boost安裝包,或者使用Subversion獲取最新版本,地址是:http://svn.boost.org/svn/boost/trunk。本人如今通常都用svn,這樣能夠很方便的進行update和build,而不是每次都下載新的安裝包並rebuild。bootstrap

2、安裝多線程

若是是使用下載的安裝包,那麼請將boost安裝包解壓至本地目錄,如:E:\SDK\boost;若是是用svn的,也能夠將boost的代碼checkout到這個目錄。由於boost一部分類是須要編譯成庫才能使用的,因此咱們還須要準備好boost專用的編譯輔助工具bjam。在命令提示符(cmd.exe)中執行根目錄下的bootstrap.bat,編譯後的bjam.exe會自動拷貝到該目錄下(bjam必須與boost-build.jam在同級目錄)。svn

3、編譯----我使用的是vs2008工具

接下來就是最重要的編譯步驟了。須要打開命令提示符(cmd.exe)窗口並執行bjam,可使用--help參數來查看命令幫助。這裏詳細講解一下bjam的命令行參數,由於它很是重要。首先,它涉及到編程環境的搭建,你須要根據本身從此具體的使用環境來選擇合適的命令行參數;其次,它影響到你的硬盤空間,徹底編譯的話聽說在3G以上,若是你同時擁有2個以上的IDE(如VC6和VC9共存)並且都要用到boost,那麼佔用多少硬盤就本身算吧……雖然說現在你們的硬盤空間都不成問題,但就像本人同樣崇尚合理利用資源不習慣鋪張浪費提倡節儉的童鞋應該大有人在,因此不須要的配置和不須要的庫就能夠不編譯了。綜合以上兩點因素,本人使用的bjam命令以下:
 
bjam stage --toolset=msvc-9.0 --without-graph --without-graph_parallel --without-math --without-mpi --without-python --without-serialization --without-wave --stagedir="E:\SDK\boost\bin\vc9" link=static runtime-link=shared runtime-link=static threading=multi debug release

 

下面詳細解釋一下每一個參數的含義:學習

stage/install:stage表示只生成庫(dll和lib),install還會生成包含頭文件的include目錄。本人推薦使用stage,由於install生成的這個include目錄實際就是boost安裝包解壓縮後的boost目錄(E:\SDK\boost\boost,只比include目錄多幾個非hpp文件,都很小),因此能夠直接使用,並且不一樣的IDE均可以使用同一套頭文件,這樣既節省編譯時間,也節省硬盤空間。
 
toolset:指定編譯器,可選的如borland、gcc、msvc(VC6)、msvc-9.0(VS2008)等。
 
without/with:選擇不編譯/編譯哪些庫。由於python、mpi等庫我都用不着,因此排除之。還有wave、graph、math、regex、test、program_options、serialization、signals這幾個庫編出的靜態lib都很是大,因此不須要的也能夠without掉。這能夠根據各人須要進行選擇,默認是所有編譯。可是須要注意,若是選擇編譯python的話,是須要python語言支持的,應該到python官方主頁 http://www.python.org/下載安裝。查看boost包含庫的命令是 bjam --show-libraries
 
stagedir/prefix:stage時使用stagedir,install時使用prefix,表示編譯生成文件的路徑。推薦給不一樣的IDE指定不一樣的目錄,如VS2008對應的是E:\SDK\boost\bin\vc9,VC6對應的是E:\SDK\boost\bin\vc6,不然都生成到一個目錄下面,難以管理。若是使用了install參數,那麼還將生成頭文件目錄,vc9對應的就是E:\SDK\boost\bin\vc9\include\boost-1_46\boost,vc6相似(光這路徑都這樣累贅,仍是使用stage好)。
 
build-dir:編譯生成的中間文件的路徑。這個本人這裏沒用到,默認就在根目錄(E:\SDK\boost)下,目錄名爲bin.v2,等編譯完成後可將這個目錄所有刪除(沒用了),因此不須要去設置。
 
link:生成動態連接庫/靜態連接庫。生成動態連接庫需使用shared方式,生成靜態連接庫需使用static方式。通常boost庫可能都是以static方式編譯,由於最終發佈程序帶着boost的dll感受會比較累贅。
 
runtime-link:動態/靜態連接C/C++運行時庫。一樣有shared和static兩種方式,這樣runtime-link和link一共能夠產生4種組合方式,各人能夠根據本身的須要選擇編譯。通常link只選static的話,只須要編譯2種組合便可,即link=static runtime-link=shared和link=static runtime-link=static,本人通常就編這兩種組合。
 
threading:單/多線程編譯。通常都寫多線程程序,固然要指定multi方式了;若是須要編寫單線程程序,那麼還須要編譯單線程庫,可使用single方式。
 
debug/release:編譯debug/release版本。通常都是程序的debug版本對應庫的debug版本,因此兩個都編譯。
 
本人按以上方式分別編譯了靜態連接和動態連接兩個版本後,整個E:\SDK\boost目錄有1.28G。若是不打算未來再升級boost版本,那麼能夠將編譯生成的中間文件bin.v2目錄刪除,這樣整個目錄(包括安裝包解壓縮文件和編譯生成的庫文件)會減少至不到800MB,若是runtime-link只選了一種方式,那麼整個目錄只有600MB。事實上編譯完成後除了boost和bin目錄以外其餘目錄和文件已經能夠刪除了,這樣還能夠騰出350MB的空間來。不過我又研究了一下,其實libs這個目錄也頗有用,它提供了全部Boost類的使用範例,平時能夠做爲參考;另外doc目錄是一個完整的boost使用幫助文檔,固然最好也不要刪了。其餘幾個目錄和文件加起來也就幾十兆,索性都給它們留一條生路吧。
 
呵呵,一個完整而又完美的boost目錄就此誕生了。

須要注意的是,若是使用VS2008編譯boost(其餘版本VC未做測試,可能也有相似問題),那麼假如你調用boost的主程序添加了_BIND_TO_CURRENT_VCLIBS_VERSION預約義宏來強制使用最新版本的Windows CRT庫,那麼你的boost也須要添加這個預約義宏來進行編譯,不然會致使程序由於各模塊使用的CRT庫版本不統一而出現「在某些機器上運行提示‘因爲應用程序配置不正確,應用程序未能啓動’的問題」,關於該問題請參考個人另一篇文章:【原】解決VS2008編譯的程序在某些機器上運行提示「因爲應用程序配置不正確,應用程序未能啓動」的問題。添加該預約義宏的方法是:打開boost安裝根目錄下的boost\config\compiler\visualc.hpp,在最上面增長:測試

// Added by terry, 2011/4/19, Force the linker to use the latest version of CRT/MFC/ATL dll
#ifndef _BIND_TO_CURRENT_VCLIBS_VERSION
#define _BIND_TO_CURRENT_VCLIBS_VERSION    1
#endif // _BIND_TO_CURRENT_VCLIBS_VERSION 

 

這種方法修改了boost的源碼,並不是我所願, 可是無奈沒有找到更好的方法,若是有人知道但願可以留言告訴我。ui

若是圖省事,不想了解這麼多,那麼有簡單的方法,可使用命令:
 
bjam --toolset=msvc-9.0 --build-type=complete
 
直接指定編譯器以徹底模式編譯便可,這樣能夠知足從此的一切使用場合,但同時帶來的後果是:
一、佔用3G以上的硬盤空間
二、佔用若干小時的編譯時間
三、頭文件和庫文件存放於C:\Boost(本人很是反感)

四、生成的不少文件能夠永遠也用不上

4、配置

include目錄:E:\SDK\boost
library目錄:E:\SDK\boost\bin\vc9\lib

添加到IDE相應的路徑下面便可。

5、使用

使用舉例:
 
#include <boost\thread.hpp>
 
此時,不用包含庫文件,boost的auto-link機制將會自動幫咱們包含對應的靜態lib。也就是說,boost默認是以靜態方式連接的,這樣咱們的工程屬性最好也設爲Multi-threaded (Debug)。若是想使用dll動態方式連接,須要預先定義宏:
 
#define BOOST_ALL_DYN_LINK
 
一樣,此時boost也會默認幫咱們包含對應的lib。若是不想使用boost提供的auto-link機制,或者對它的自動連接不太放心的話(其實大可沒必要擔憂),能夠預先定義宏:
 
#define BOOST_ALL_NO_LIB
 
而後使用如下方法連接:
 
#pragma comment(lib, "boost_thread-vc90-mt-1_47.lib")
#pragma comment(lib, "boost_thread-vc90-mt.lib")
 
這兩個lib實際上是同樣的,實在不明白boost編譯時爲何每一個庫都要複製一份,難道是由於後者在升級boost版本後不用改代碼?另外還有一個比較有用的宏:
 
#define BOOST_LIB_DIAGNOSTIC
 
它可讓VC在編譯時的output窗口中輸出程序具體連接了哪些boost庫以及連接順序。
 

關於boost的auto-link機制,詳細能夠看看boost\config\auto_link.hpp裏的代碼,很容易能夠讀懂,而且值得咱們學習。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