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
這個做業屬於哪一個課程:軟件工程1916|W 數據庫
-
這個做業要求在哪裏:結對第一次—原型設計(文獻摘要熱詞統計)微信
-
這個做業的目標:瞭解《構建之法》中的NABCD模型,學習分析用戶需求和設計原型。post
做業正文
===========================================================================學習
NABCD模型
N (NEED 需求)
用戶須要一個用於搜索論文的平臺,要求的基本功能有:測試
-
用戶可給定論文列表 編碼
-
經過論文列表,爬取論文的題目、摘要、關鍵詞、原文連接;spa
-
可對論文列表進行增刪改操做(今年、近兩年、近三年);設計
-
-
對爬取的信息進行結構化處理,分析top10個熱門領域或熱門研究方向;
-
可對論文屬性(oral、spotlight、poster)進行篩選及分析;
-
造成如關鍵詞圖譜之類直觀的查看方式;
-
-
可進行論文檢索,當用戶輸入論文編號、題目、關鍵詞等基本信息,分析返回相關的paper、source code、homepage等信息;
-
可對多年間、不一樣頂會的熱詞呈現熱度走勢對比(這裏將範疇限定在計算機視覺的三大頂會CVPR、ICCV、ECCV內)。
-
-
可進行數據統計,例如每一個國家錄用文章的分析、每一個學校錄用文章的分析、哪一個學校哪方面的研究方向比較強等。 咱們對這些需求分析以後認爲功能主要可分爲兩大部分,一是根據關鍵詞搜索, 二是對數據的統計和可視化分析。如下是咱們對此平臺大概的流程分析:
A (Approach 作法)
-
肯定平臺。做爲一個論文搜索應用,在參考其餘此類應用以後咱們認爲web端是最好的選擇,沒必要受到平臺的限制,使用方便快捷。
-
肯定主要功能的內容。搜索功能可實現關鍵詞模糊搜索,用戶可對列出的論文列表進行條件篩選和增刪改操做,列出的論文信息包括題目、摘要、關鍵詞、原文連接等。而對統計數據的可視化分析則包括近年發文量趨勢的折線圖走勢,相關學者、相關機構的發文分析以及對篩選論文的關鍵詞柱狀圖,用戶可選擇相應的內容查看。首頁則有三大頂會近年的熱詞熱度走勢對比和各個國家、機構以及研究方向的圖表分析入口。
B (Benefit 好處)
-
web端應用沒必要下載便可使用,可跨平臺即時使用,後期維護成本更低。
-
針對性強,對於客戶的需求有更強的適應性。
-
可視化分析涉及到的方面較廣,能給用戶帶來較爲全面的分析研究視角。
C (Competitors 競爭)
-
劣勢:目前已有的知網、萬方等平臺已經能提供相似功能,且知名度較高,與各個學校、機構的合做已經延續多年,應用較廣。而且在數據庫方面咱們也難以與目前的成熟平臺比較。
-
優點:咱們的產品主要是計算機方面的內容,更具針對性,界面更加友好。且在初期不需付費即可下載相關圖表,無需註冊登陸也可以使用部分功能。
D (Delivery 推廣)
-
線上:找一些學習、文具類的微博博主和有必定粉絲基礎的微信公衆號發表推文;
-
線下:與各個學校合做推廣;在教輔資料上投放廣告。
原型設計
-
工具:Adobe XD
-
初期原型界面構想:
-
原型展現:
-
登陸界面
-
檢索界面(主界面)
-
輸入關鍵詞
-
論文檢索結果顯示
-
對結果進行條件篩選
-
可視化分析圖表
-
頂會熱詞走勢
-
各國家、機構以及學校研究方向分析
-
PSP
PSP2.1 | Personal Software Process Stages | 預估耗時(分鐘) | 實際耗時(分鐘) |
---|---|---|---|
Planning | 計劃 | 60 | 150 |
• Estimate | • 估計這個任務須要多少時間 | 600 | 1200 |
Development | 開發 | - | - |
• Analysis | • 需求分析 (包括學習新技術) | 180 | 300 |
• Design Spec | • 生成設計文檔 | - | - |
• Design Review | • 設計複審 | - | - |
• Coding Standard | • 代碼規範 (爲目前的開發制定合適的規範) | - | - |
• Design | • 具體設計 | 480 | 1000 |
• Coding | • 具體編碼 | - | - |
• Code Review | • 代碼複審 | - | - |
• Test | • 測試(自我測試,修改代碼,提交修改) | - | - |
Reporting | 報告 | 300 | 400 |
• Test Report | • 測試報告 | - | - |
• Size Measurement | • 計算工做量 | - | - |
• Postmortem & Process Improvement Plan | • 過後總結, 並提出過程改進計劃 | 60 | 95 |
合計 | - | - |
結對過程
由於咱們是舍友,以前也有一塊兒合做完成項目的經驗,所以在分工討論方面沒有多少分歧。肯定項目以後咱們就選定了沒課的時間就這次做業的要求進行討論,分析需求、分配工做。在確認了原型界面大概的設計以及博客寫做的基本內容以後咱們一塊兒完成了後續工做。結對照片:
總結
-
結對心得:
-
康小榕:和舍友結對,一來距離較近,能夠方便的對實踐內容進行交流分析,二來此前也有過合做經歷,此次結對但願可以一塊兒有所收穫。這次結對,發現本身容易在細枝末節的地方太過較真,例如在原型設計的各個面板的內容劃分還未完成時,就在一個面板上摳文字內容的行距,邊角的弧度,甚至交互效果之類的。但願之後能夠作到先完成大方向的設計,再對細節進行細化,不要在前期花費太多沒必要要的時間精力,致使沒必要要的進度拖延和熬夜。
-
李姣:結對合做完成做業並非這門課纔有的內容,此前我和個人隊友已經一塊兒合做完成過屢次做業,對彼此比較熟悉,在分析需求、原型界面設計等階段兩我的比一我的思考得更加全面,梳理問題的思路更加清晰,可以更快解決問題。可是有時候也會遇到詞不達意沒法向對方描述清楚想法的情況。
-
-
項目總結:在這次做業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對原型製做工具Adobe XD的使用不夠熟練,原型設計也有必定的難度,顏色的選擇、元素的排列,一個美觀且用戶友好的界面須要長時間的打磨。雖然這次並未作到盡善盡美,但在作的過程當中咱們都收穫頗豐,對NABCD模型的認知也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