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 Python
人生苦短,我用 Python —— Life is short, you need Pythonpython
Python 的起源
Python 的創始人爲吉多·範羅蘇姆(Guido van Rossum)程序員
- 1989 年的聖誕節期間,吉多·範羅蘇姆爲了在阿姆斯特丹打發時間,決心開發一個新的解釋程序,做爲 ABC 語言的一種繼承( 感受下什麼叫牛人 )
- ABC 是由吉多參加設計的一種教學語言,就吉多本人看來,ABC 這種語言很是優美和強大,是專門爲非專業程序員設計的。可是 ABC 語言並無成功,究其緣由,吉多認爲是非開放形成的。吉多決心在 Python 中避免這一錯誤,並獲取了很是好的效果
- 之因此選中 Python(蟒蛇) 做爲程序的名字,是由於他是 BBC 電視劇——蒙提·派森的飛行馬戲團(Monty Python's Flying Circus)的愛好者
- 1991 年,第一個 Python 解釋器 誕生,它是用 C 語言實現的,並可以調用 C 語言的庫文件
解釋器(科普)
計算機不能直接理解任何除機器語言之外的語言 ,因此必需要把程序員所寫的程序語言翻譯成機器語言,計算機才能執行程序。將其餘語言翻譯成機器語言的工具,被稱爲編譯器數據庫
編譯器翻譯的方式有兩種:一個是編譯,另一個是解釋。兩種方式之間的區別在於翻譯時間點的不一樣。當編譯器以解釋方式運行的時候,也稱之爲解釋器編程
- 編譯型語言:程序在執行以前須要一個專門的編譯過程,把程序編譯成爲機器語言的文件,運行時不須要從新翻譯,直接使用編譯的結果就好了。程序執行效率高,依賴編譯器,跨平臺性差些。如 C、C++
- 解釋型語言:解釋型語言編寫的程序不進行預先編譯,以文本方式存儲程序代碼,會將代碼一句一句直接運行。在發佈程序時,看起來省了道編譯工序,可是在運行程序的時候,必須先解釋再運行
編譯型語言和解釋型語言對比
- 速度 —— 編譯型語言比解釋型語言執行速度快
- 跨平臺性 —— 解釋型語言比編譯型語言跨平臺性好
Python 的設計目標
1999 年,吉多·範羅蘇姆向 DARPA 提交了一條名爲 「Computer Programming for Everybody」 的資金申請,並在後來講明瞭他對 Python 的目標:網絡
- 一門 簡單直觀的語言 並與主要競爭者同樣強大
- 開源 ,以便任何人均可覺得它作貢獻
- 代碼 像純英語那樣容易理解
- 適用於 短時間 開發的平常任務
這些想法中的基本都已經成爲現實,Python 已經成爲一門流行的編程語言機器學習
Python 的設計哲學
- 優雅
- 明確
- 簡單
- Python 開發者的哲學是: 用一種方法,最好是隻有一種方法來作一件事
- 若是面臨多種選擇,Python 開發者通常會拒絕花俏的語法,而選擇 明確沒有或者不多有歧義的語法
在 Python 社區,吉多被稱爲「仁慈的獨裁者」編程語言
爲何選擇 Python?
同同樣問題,用不一樣的語言解決,代碼量差距仍是不少的,通常狀況下 Python
是 Java
的 1/5,因此說 人生苦短,我用 Python函數
Python 特色
- Python 是 徹底面向對象的語言
- 函數、模塊、數字、字符串都是對象,在 Python 中一切皆對象
- 徹底支持繼承、重載、多重繼承
- 支持重載運算符,也支持泛型設計
- Python 擁有一個強大的標準庫,Python 語言的核心只包含 數字、字符串、列表、字典、文件 等常見類型和函數,而由 Python 標準庫提供了 系統管理、網絡通訊、文本處理、數據庫接口、圖形系統、XML 處理 等額外的功能
- Python 社區提供了大量的第三方模塊,使用方式與標準庫相似。它們的功能覆蓋 科學計算、人工智能、機器學習、Web 開發、數據庫接口、圖形系統 多個領域
面向對象的思惟方式
- 面向對象 是一種 思惟方式,也是一門 程序設計技術
- 要解決一個問題前,首先考慮 由誰 來作,怎麼作事情是 誰 的職責,最後把事情作好就行!
- 要解決複雜的問題,就能夠找 多個不一樣的對象,各司其職 ,共同實現,最終完成需求
Python 的優缺點
優勢
- 簡單、易學
- 免費、開源
- 面向對象
- 豐富的庫
- 可擴展性
- ……
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