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設計的思考

前幾天被人問如何作架構設計,當時準備不足,回答的不理想,因此想在這裏把本身對架構設計的思考梳理一下。程序員

做爲一個程序員,我對編程有基本的信念:代碼首先是給人閱讀,而後順便讓機器運行。基於這個信念造成了我對設計的思考。若是你不認同這點,那麼後面就沒有必要看了。算法

首先,命名很是重要。某名宿說過,命名是計算機世界中最重要的兩件事之一(另外一件事是緩存)。作設計首先要取名,名字可以表明系統的職責和功能,體現你對問題本質的理解。模塊的設計、類的設計、接口設計、函數設計也同樣。系統中每一個邏輯單元都應該有清晰的名字,若是你發現命名很難或者須要不少單詞組合,那就說明你的設計出了問題:職責太多或者不夠清晰。數據庫

第二,設計的本質是管理複雜度。業務自己的複雜度沒法下降,可是能夠把複雜的業務分解爲不少較簡單的子問題,而後再對子問題進行設計。對系統的分解須要遵循兩個原則:一、分解後的子系統應該在邏輯上屬於同一個層級;二、子系統在邏輯上應該彼此獨立,互不影響。編程

你們基本都會作分解,可是分解的結果差異很大,主要是因爲視角的區別。在我最開始作架構的幾年,主要從技術視角考慮怎麼作分解(追求代碼的複用),設計很精巧,可是後期可維護性差。如今我會更多從業務視角出發(業務自己包含哪些部分,各部分是什麼關係),不刻意追求複用,後期的可維護性很不錯。我理解兩種方式的區別在於,根據業務作的分解體現的是業務結構,只要業務不產生結構性變化,架構就會保持穩定;而出於複用目的作的分解體現的是功能之間的類似關係,不少業務上沒有關係的功能被劃分到了一塊兒,致使當這些功能出現變化時很容易影響架構的穩定。固然,技術上你有100種方法經過加強擴展性來保證架構的穩定,代價就是複雜度增長,最終會愈來愈難以維護(我曾經架構過一個產品,各類奇技淫巧,逼瘋了不少新人)。因此最好的辦法是一開始就從業務入手,後面都是天然而然的事情了。緩存

第三,程序=算法+數據結構。在架構層面上,數據結構和算法的設計也很重要。在數據結構方面,咱們須要思考系統包含哪些數據,這些數據之間是什麼關係,數據在內存中是什麼結構(線性表、Hash表、樹仍是圖),數據如何持久化(文件、數據庫)。在算法方面,若是可以把業務問題抽象成經典的算法,這樣就能夠找到數學上已經證實有效的解法,並且還會增長代碼的可讀性。以前有個表達式解析器,須要判斷變量之間的循環引用,我使用了經典的拓撲排序算法實現,很是簡潔並且程序員都能懂。數據結構

第四,系統的可伸縮性、健壯性、可測試性、可維護性等非功能性需求也很重要,甚至在某些時候決定了項目的成敗。好消息是,這些需求很是通用,因此有不少廣受歡迎的開源項目供你選擇,基本不須要你本身開發。可是你要很是剋制你的技術狂熱,只在真正有必要的時候才引入。記住一個原則,若是引入組件的複雜度超過你要解決問題的複雜度,那就別引入了。架構

最後一點,必定要關注產品價值和用戶體驗。產品若是因爲價值或體驗失敗了,沒有人會關注你的技術架構作的多麼牛逼。數據結構和算法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