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牛人1:用本身的話歸納和梳理文獻 及時回顧html
心得和經驗:我如今天天還保持讀至少2-3 篇的文獻的習慣.讀文獻有不一樣的讀法.但最重要的本身總結歸納這篇文獻到底說了什麼,不然就是白讀,讀的時候好像什麼都明白,一合上就什麼都不知道,這是讀文獻的大忌,既浪費時間,最重要的是,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致使之後不肯意讀文獻.數據庫
1.回顧重要內容網絡
每次讀完文獻 (無論是細讀仍是粗讀), 合上文獻後,想一想看,文章最重要的 take home message 是什麼, 若是不知道,就從abstract,conclusion 裏找, 而且從discuss 裏最好確認一下. 這樣一來, 一篇文章就過關了. take home message 其實都不會不少, 基本上是一些concepts, 若是你發現你須要記得不少,那每每是沒有讀到重點.架構
2.擴充知識面的讀法框架
重點讀introduction, 看人家提出的問題,以及目前的進展 相似的文章, 天天讀一兩篇,一個月內就基本上對這個領域的某個方向有個大概的瞭解.讀好的review也行, 但這樣人容易懶惰.編輯器
3.爲了寫文章的讀法ide
讀文章的時候, 尤爲是看discussion 的時候,看到好的英文句型, 最好有意識的記一下,看一下做者是誰,哪篇文章,哪一個期刊, 這樣之後照貓畫虎寫的時候,效率高些.比本身在那裏半天琢磨出一個句子強的多. 固然,讀的多,寫的多,你須要記得句型就越少.其實很簡單,有意識的去總結和記億, 就不容易忘記.工具
學術牛人2:根據文獻重要程度編號 精讀綜述和摘要oop
1、先看綜述性能
先讀綜述,能夠更好地認識課題,知道已經作出什麼,本身要作什麼,,還有什麼問題沒有解決。對於國內文獻通常批評的聲音不少.但它是你迅速瞭解你的研究領域的入口,在此以後,你再看外文文獻會比一開始直接看外文文獻理解的快得多。而國外的綜述多爲本學科的資深人士撰寫,涉及範圍廣,可讓人事半功倍。
2、有針對地選擇文獻
針對你本身的方向,找相近的論文來讀,從中理解文章中回答什麼問題,經過哪些技術手段來證實,有哪些結論?從這些文章中,瞭解研究思路,邏輯推論,學習技術方法.
1.關鍵詞、主題詞檢索:關鍵詞、主題詞必定要選好,這樣,才能保證你所要的內容的全面。由於,換個主題詞,能夠有新的內容出現。
2.檢索某個學者:查SCI,知道了某個在這個領域有建樹的學者,找他近期發表的文章。
3.參考綜述檢索:若是有與本身課題相關或有切入點的綜述,能夠根據相應的參考文獻找到那些原始的研究論文。
4.注意文章的參考價值:刊物的影響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數能反映文章的參考價值。但要注意引用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評價這篇文章的
3、如何閱讀文獻
1.注重摘要:摘要能夠說是一個論文的窗口。多數文章看摘要,少數文章看全文。真正有用的全文並很少,過度追求全文是浪費,不可走極端。固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對的。多數文章題目、摘要簡單瀏覽後,直接把幾個Figure 及Title 與legend 一看,通常能掌握大部分。
2.通讀全文:讀第一遍的時候必定要認真,爭取明白每句的大意,能不查字典最好先不查字典。由於讀論文的目的並非學英語,而是獲取信息,查了字典之後思惟會很是混亂,每每讀徹底文不知所謂。能夠在讀的過程當中將生字標記,待通讀全文後再查找其意思。
3.概括總結:較長的文章,容易遺忘。好在雖然論文的句子都長,但每段的句數並很少,能夠每一段用一個詞組標一個標題。
4.確立句子的架構,抓住主題:讀英文原版文獻有竅門的。咱們每一個單詞都認識讀完了殊不知他在說什麼,這是最大的問題。在閱讀的時候必定要看到大量的關係連詞,他們承上啓下引領了全文。中國人喜歡羅列事實,給出一個觀點而後就是大量的事實,這也是中文文獻的特色,咱們從小都在讀這樣的文章,很適應。西方人的文獻注重邏輯和推理,從頭至尾是很是嚴格的,就像GRE裏面的閱讀是同樣的,進行的是大量重複、新舊觀點的支持和反駁,有嚴格的提綱,尤爲是好的雜誌體現得越突出。讀每一段落都要找到他的主題,每每是很容易的,大量的無用信息能夠一帶而過,節約你大量的寶貴時間和精力。
5.增長閱讀量:因爲剛剛接觸這一領域,對許多問題尚未什麼概念,讀起來十分吃力,許多內容也讀不懂。後來隨着閱讀量的增長,最後能夠融匯貫通。因此,對新手而言,應當重視閱讀文獻的數量,積累多了,天然就由量變發展爲質變了。
四.提升閱讀的效率
1.集中時間看文獻:看文獻的時間越分散,浪費時間越多。集中時間看更容易聯繫起來,造成總體印象。
2.作好記錄和標記:複印或打印的文獻,直接用筆標記或批註。pdf 或html 格式的文獻,能夠用編輯器標亮或改變文字顏色。這是避免時間浪費的又一重要手段,不然等於沒看。
3.閱讀順序:根據閱讀目的選擇合適的順序。通常先看abstract、introduction,而後看discussion,最後看result 和method(結合圖表)。
5、文獻的整理
1.下載電子版文獻時(caj,pdf,html),把文章題目粘貼爲文件名(文件名不能有特殊符號)
2.不一樣主題存入不一樣文件夾。文件夾的題目要簡短,如:PD,LTP,PKC,NO。
3.看過的文獻納入子文件夾,最起碼要把有用的和沒用的分開。
4.重要文獻根據重要程度在文件名前加001,002,003 編號,而後按名稱排列圖標,最重要的文獻就排在最前了。並且重要文獻要注意追蹤。運氣好,你能夠獲得更多的線索;運氣很差,發現別人搶先了。據此修正你的實驗。
6、英文文章寫做 (閱讀文獻的副產品)
1.平時閱讀文獻,注意總結經常使用句型和經常使用短語(注意,文獻做者必須是以英文爲母語者,文獻內容要與你的專業有關)。
2.找3-5 篇技術路線和統計方法與你的課題接近的文章,精讀。
學術牛人3:如何提升英文的科研寫做能力
心得和經驗: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科研論文,是科研工做者與同行交流、取得國際影響的必經之路。有些國內的科學家實驗作得很漂亮,但經常苦惱於論文寫做力不從心,成爲國際交流的一大障礙。本文從筆者的親身體驗出發,給博士生、博士後以及年輕的PI(課題組長)提供一個借鑑。
我大學時的同班同窗都知道,那時個人英語不算好(英語四級考試僅爲「良」),寫做尤爲糟糕。初到美國之時,對英文環境適應得不好,讀一篇《生物化學雜誌》(JBC)的文章要五六個小時,還經常不理解其中一些關鍵詞句的意思,壓力極大。很幸運,1991年4月我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攻讀博士學位時遇到了學兄和啓蒙老師John Desjarlais。聽了個人苦惱後,John告訴我,「天天花45分鐘讀《華盛頓郵報》,兩年後你的寫做能力會駕輕就熟」。這條建議正合我意。
我本來就對新聞感興趣。因而,我天天上午安排完第一批實驗後,都會在10點左右花一個小時閱讀《華盛頓郵報》,主要看A版(新聞版)。剛開始,我一個小時只能讀兩三個短消息或一個長篇報道,中間還不得不常常查字典看生詞。但不知不覺間,個人閱讀能力明顯提升。1992年老布什與克林頓競選總統,我跟蹤新聞,經常一個小時能讀上幾個版面的消息或四五個長篇報道,有時還把剛看到的新聞繪聲繪色地講給師兄師姐聽。
閱讀直接提高了個人英文寫做能力。看完一些新聞後,我經常產生動筆寫本身感想的衝動。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中國游泳隊取得了四金五銀的好成績,美國主要媒體紛紛指責這是中國運動員服用違禁藥物,但沒有任何檢測的證據,徹底憑美國運動員的感受。此事讓我很氣憤,我平生第一次給《華盛頓郵報》和《巴爾的摩太陽報》(The Baltimore Sun)各寫了一封信,評論報道的不公平。沒想到兩天後,《巴爾的摩太陽報》竟然原封不動地把個人信刊登在《讀者來信》欄目。同事祝賀,我也洋洋得意。受到此事鼓勵,我在此後三年多的日子裏經常動筆,有些文章發表在報刊上(大部分投稿石沉大海),也曾表明中國留學生寫信向校方爭取過中國學生的利益。有時還有意外的驚喜。1995年的一天,一位朋友打電話告訴我:今天出版的《巴爾的摩太陽報》上有個人評論文章。我急匆匆趕到街頭買來5份報紙,果真,在A版的倒數第二頁,以15釐米×15釐米的篇幅發表了我一個多星期前寄給報社、本覺得不會發表的一篇文章。
以上是我我的英文寫做能力提高的一段過程。可是,科研論文不一樣於讀者來信,有其專業特色甚至是固定格式。
1994年,我第一次完整地寫科研論文,感受不好。好不容易寫完的文章,連我本身都不肯意讀第二遍,勉強修改以後交給了老闆Jeremy Berg。他拖了3周沒看個人文章,我實在忍不住了去催他。上午9點,Jeremy告訴我:今天看。11點,我去他辦公室催,祕書攔住我,說Jeremy正在辦理重要事務,兩點前不得打擾。我心中惴惴,不知Jeremy在幹什麼。下午一點半,Jeremy急匆匆過來找我,拿了一疊紙,「這是初稿,你看看如何,咱們能夠試試《科學》」。我仔細一看,天啊!一共7頁,4個多小時,Jeremy已經把文章的總體寫完了,只是缺乏方法(Method)和參考文獻(references)。讓我鬱悶的是,他根本沒有用個人初稿。
其實,寫文章貴在一鼓作氣。我也沿襲了Jeremy的風格。2006年10月,在咱們處於劣勢的激烈競爭中,有兩個課題面臨被「scoop」(取消)的危險,我曾經兩次一夜趕出一篇文章。第一次是10月15日,傍晚8點左右開始寫,通宵工做,次日早晨10點完成一篇按照《細胞》雜誌格式的論文,包括摘要(abstract),引言(introduction),結論(results),討論(discussion),仔細閱讀一遍後於下午4點半完成網上投稿。這篇文章最終發表在12月份《天然》子刊《結構與分子生物學》上(電子版於11月10日發表)。另外一次是10月18日,傍晚6點開始寫,通宵工做,次日早晨8點完成,上午9點半完成投稿,最終發表在12月15日的《細胞》上。固然,能通宵完成一篇文章,還有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對研究領域很是熟悉,對文章總體的大概思路已經深思熟慮,全部的圖表(Figures)都事先作好了。這些前期工做即便全身心投入也須要3~4天。
從1994年本身寫第一篇科研論文的艱難,到如今寫起來駕輕就熟、得心應手,我總結出以下經驗。
1.要寫好科研論文,必須先養成閱讀英文文章的習慣,爭取天天30~60分鐘。剛開始能夠選擇以讀英文報紙、英文新聞爲主,逐漸轉爲讀專業雜誌。我會在近期專門寫一篇文章介紹一套行之有效的加強讀專業雜誌能力的辦法。
2.寫科研論文,最重要的是邏輯。邏輯的造成來自於對實驗數據的整體分析。必須先討論出一套清晰的思路,而後按照思路來作圖表(Figures),最後才能執筆。
3.具體寫做時,先按照思路(即Figures)寫一個以subheading(小標題)爲主的框架,而後開始具體寫做。第一稿,切忌追求每一句話的完美,更不要追求詞語的華麗,而主要留心邏輯(logic flow),注意先後句的邏輯關係、相鄰兩段的邏輯關係。寫做時,盡心盡力,儘量不受外界事情干擾(關閉手機、座機),爭取在最短期內拿出第一稿。還要注意:一句話不可太長。
4.學會照葫蘆畫瓢。沒有人天生會寫優秀的科研論文,都是從別人那裏學來的。學習別人的文章要注意專業領域的不一樣,有些領域(包括我所在的結構生物學)有它內在的寫做規律。在向別人學習時,切忌抄襲。在美國一些機構,連續7個英文單詞在一塊兒和別人的徹底同樣,原則上就被認爲抄襲(plagiarism)。
5.第一稿寫完後,給本身不要超過一天的休息時間,開始修改第二稿。修改時,仍是以邏輯爲主,但對每一句話都要推敲一下,對abstract和正文中的關鍵語句要字斟句酌。科研文章裏的一些話是定式,好比「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we performed……」(爲了探索……的機制,咱們作了……),「These results support the former,but not the latter,hypothesis……」(這些結果支持了前面的觀點,而不是後面的,假設……),「Despite recent progress,how……remains to be elucidated……」(儘管最近的進展,如何闡明……)等等。用兩次之後,就逐漸學會靈活運用了。學會用「Thesaurus」(同義詞替換)以免過多重複。第二稿的修改極爲關鍵,再日後就不會大改了。
6.第二稿之後的修改,主要注重具體的字句,不會改變總體邏輯了。投稿前,必定要總體讀一遍,對個別詞句略做改動。記住:學術期刊通常不會由於具體的語法錯誤而拒絕一篇文章,但必定會由於邏輯混亂而拒絕一篇文章。
這套方法行之有效,我對全部的學生和博士後都會如此教導。
個人第一個博士後是柴繼傑,1999年加入我在普林斯頓大學的實驗室。柴繼傑當時的英文閱讀和寫做能力不好。我對他的第一個建議就是「天天花半小時讀英文報紙」。難能難得的是:他堅持下來了!通過幾年的努力,2004年柴繼傑已經能寫出不錯的項目經費申請書(grant proposal),2006年他的第一篇獨立科研論文發表在《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上,隨後相繼在《天然》發表兩篇論文,在其餘一流學術期刊發表十多篇論文。他的寫做能力開始成熟。
發表論文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但要明白:論文只是一個載體,是爲了向同行們宣告你的科研發現,是科學領域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在科研論文寫做時,必定要謹記於心的就是:用最簡單的話表達最明白的意思,但必定要邏輯嚴謹!其實,中文和英文論文皆如此!
學術牛人4 :外語基礎薄弱如何讀外國文獻?
心得和經驗:本人英語基礎很差,沒過六級,因此在碩士的時候基本上看的外文文獻不多,如今想一想很後悔,2年的時間少學了不少東西。上了博士,本身給本身的定位也高一些 了,開始打算硬着頭皮咬着牙很不情願的也要多看些外文文獻,一開始看比較慢,有些很難理解,到如今大約仔細閱讀了100 篇外文文獻,泛讀了100 篇外文文章,受益不淺,如今基本不怎麼看中文的了,如今本身寫外文的也很順手了。談幾點本身的體會,我是材料專業的。
1.先找5篇跟本身論文最相關的外文文章看。花一個月的時間認認真真的看,反覆看,要求所有讀懂,不懂的地方能夠和同窗和老師交流一下。一個月之後你已經上路了。
2.如何讀標題:不要忽視一篇論文的標題,看完標題之後想一想要是讓你寫你怎麼用一句話來表達這個標題,根據標題推測一下做者論文多是什麼內容。有時候一句比較長的標題讓你寫,你可能還不會表達,下次你寫的時候就能夠借鑑了。
如何讀摘要:快速瀏覽一遍,這裏主要介紹這篇文章作了些什麼。也許初看起來很差理解,看不懂,這時候不要氣餒,無論它往下看,等你看完這篇文章的時候也許 你都明白了。由於摘要寫的很簡潔,省略了不少前提和條件,在你第一眼看到摘要而不明白做者意圖的時候看不懂是正常的。
4.如何讀引言(前言):當你瞭解了你的研究領域的一些狀況,看引言應該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了,都是介紹性的東西,寫的應該都差很少,因此看文獻多了之後看這部分的內容就很快了,一掃而過,有些老外寫得很經典得句子要記下了,下次你寫就能夠用了。
5.如何讀材料及試驗:當你文獻看多了之後,這部份內容也很簡單了,無非就是介紹試驗方法,本身怎麼作試驗的,很快就能把它看完了吧。
6.如何看試驗結果:看結果這部分必定要結合結果中的圖和表看,這樣看的快。主要看懂試驗的結果,體會做者的表達方法(例如做者用不一樣的句子結構描述一些數字的結果)。有時看完之後再想一想:就這麼一點結果,別人竟然能夠大篇幅的寫這麼多,要是我可能半頁就說完了。
如何看分析與討論:這是一篇文章的重點,也是最花時間的。我通常把前面部分看完之後不急於看分析討論。我會想要是我作出來這些結果我會怎麼來寫這部分分析 與討論呢?而後慢慢看做者的分析與討論,仔細體會做者觀點,爲我所用。固然有時候別人的觀點比較新,分析比較深入,偶爾看不懂也是情理之中。當你看的多了,你確定會看的愈來愈懂,本身的idea愈來愈多。
8.如何看結論:這個時候看結論就一目瞭然了,做後再反過去看看摘要,其實差很少。
9.把下載的論文打印出來:把論文根據與本身課題的相關性分三類,一類要精讀,二類要泛讀,三類要選擇性的讀,分別裝訂在一塊兒。
10.看過的文獻要溫習:看完的文獻千萬不要丟在一邊無論,3-4 個月必定要溫習一遍,能夠根據須要,對比本身的試驗結果來看
11.學會記筆記:重要的結論,經典的句子,精巧的試驗方案必定要記下來,供參考和學習
12.有些試驗方法相同、結論不一樣的文獻,能夠批判性的閱讀。我想要是你本身作試驗多的話,你應該有這個能力判斷誰的更對一點。出現試驗方法相同,結論不一樣的緣由有下:試驗方法描述不詳細,可能方法有差異;試驗條件不同;某些做者誇大結果,瞎編數據。
有人也許會問,你是怎麼看文獻的,特別是一個之前沒有接觸的陌生領域。個人方法是,先看中文綜述,而後是中文博士論文,然後是英文綜述,最後是英文期刊文獻。這樣作的好處是,經過中文綜述,你能夠首先了解這行的基本名詞,基本參量和經常使用的製備、表徵方法。
我以爲這點很重要,由於若是直接英文上手的話,一些基本名詞若是簡單的想固然的翻譯,每每會將你引入誤區或形成歧義。同時中文綜述裏要包含了大量的英文參考文獻,這就爲後續的查找文獻打下一個基礎。
中文博士論文,特別是最近幾年的,其第一章前言或是緒論所包含的信息量每每大於一篇綜述的。由於它會更加詳細的介紹該領域的背景以及相關理論知識,同時裏面每每會提到國內外在本領域作得比較好的幾個科研小組的相關研究方向。經過閱讀就能夠更清楚理清一個脈絡。
英文綜述,特別是那種invited paper 或是發表在高if期刊上的,每每都是本領域的牛人們寫的。對此要精讀,要分析其文章的構架,特別要關於做者對各個方向的優缺點的評價以及對缺點的改進和展望。經過精讀一篇好的英文綜述,所得到的不僅是對本領域如今發展情況的瞭解,同時也能夠學會不少地道的英文表達。最後就是針對本身的課題查找閱讀相關英文文獻了。如今各大學圖書館裏面的數據庫都比較全,即便沒有也能夠經過網絡上多種手段獲取文獻了。因此說文獻的獲取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查什麼樣的文獻和怎麼具體閱讀整理文獻。根據個人體會,我以爲有如下四類英文文獻是咱們所須要的:
1.本領域核心期刊的文獻。不一樣的研究方向有不一樣的核心期刊,這裏也不能一律惟if 論了。好比說陶瓷類的核心期刊美陶的IF 也不過1.5 幾,但上面的文章特別是feature artical 仍是值得仔細閱讀的。固然,首先你要了解所研究的核心期刊有哪些,這個就要靠學長、老闆或者網上戰友的互相幫助了。
2.本領域牛人或者主要課題組的文獻。每一個領域都有幾個所謂的領軍人物,他們所從事的方向每每表明目前的發展主流。所以閱讀這些組裏的文獻就能夠把握目前的研究重點。這裏有人可能要問,我怎麼知道誰是牛人呢?這裏我我的有兩個小方法。第一是在ISI檢索本領域的關鍵詞,不要太多,這樣你會查到不少文獻,然後利用ISI 的refine 功能,就能夠看到哪位做者發表的論文數量比較多,原則上通常發表論文數量較多的人和課題組就是這行裏比較主要的了。還有一個方法,就是首先要了解本領域有哪些比較規模大型的國際會議,然後登錄會議主辦者的網站通常都能看到關於會議的invited speaker的名字,作爲邀請報告的報告人通常來講都是在該行有頭有臉的人物了。
3.高引用次數的文章。通常來講高引用次數(若是不是靠自引堆上去的話)文章都是比較經典的文章,要麼思路比較好,要麼材料性能比較好,同時其文筆應該也不賴的話。多讀這樣的文章,體會做者對文章結構的把握和圖表分析的處理,相信能夠從中領悟不少東西的。
4.最後就是當你有了必定背景知識,開始作實驗並準備寫論文的時候須要看的文獻了。我我的的經驗是,首先要明確一點,你所作的實驗想解決什麼問題?是對原有材料的改進仍是創造一種新的材料或者是新的製備方法,仍是採用新的表徵手段或是計算方法。明確這一點後,就能夠有的放矢查找你須要的文獻了。並且每每當你找到一篇與你研究方向相近的文章後,經過ISI 的反查,你能夠找到引用它的文獻和它引用的文獻,從而創建一個文獻樹,更多的獲取信息量。
此外,我想提到的一點就是關於文獻的整理。不少時候你們下文獻都是很盲目,抱着一種先下來再說的思想。每每下來的文獻很多,但只是空佔者磁盤空間。不通過整理歸類的文獻就不是本身的文獻,那根據什麼來分類呢?
我有一個比較簡單實用的方法,適用於那些擁有大量未讀文獻的。就是隻關心三點:文章的前言的最後一部分(通常這部分都是提出做者爲何要進行這項工做,依據和方法),文章中的圖表(提出採用的表徵方法以及性能變化)和結論(是否實現了既定目標以及是否須要改進)。固然,若是所有精讀相信工做量也不小。個人見解是儘量用50 個字左右來概括文章,說白了就是文章的目的(如改進某個性能或提出某種方法)+表徵手段(如XRD,IR,TEM 等)+主要結論(如產物的性能)。當你按照這個方法概括整理幾十篇文獻後,天然會有一個大體的瞭解,然後再根據你的筆記將文獻分類整理,當你在寫論文須要解釋引用時再回頭精讀,我以爲這樣會提升效率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