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解讀:Design patterns for container-based distributed systems

這是由Kubernetes創始人發表的論文,總結了基於容器的分佈式系統的設計模式,讓咱們來一覽究竟吧。node

論文認爲,繼OOP(面向對象編程)所引領的軟件開發革命以後,現在彷佛在分佈式系統開發中也發生着一場類似的革命:基於容器化組件構建的微服務架構。web

容器的一大獨特優點在於:良好的邊界——剛好適合應用開發的隔離性。編程

做者總結了一些設計模式,而且分爲三大類型:設計模式

Single-container management patterns

  • 容器的傳統接口有run(), pause(), stop()
  • 能夠有更豐富的接口網絡

    • 「向上看」的視角:metrics, config, logs等,一般用HTTP+JSON來暴露
    • 「向下看」的視角:lifecycle(提供生命週期回調鉤子), priority(爲了空出資源給高優先級任務,甚至能提早關掉低優先級任務),"replicate yourself"(迅速建立一組相同的服務容器來應對突發流量)

接下來兩類都依賴Pod抽象(Kubernetes有提供),由於都涉及容器編排了,並且已進入Sevice Mesh這門新概念的範圍。架構

Single-node, multi-container application patterns

多個容器組成一個原子單位app

Sidecar模式

clipboard.png

  • 例如:web server + log collector
  • 前提是容器間能共享「存儲卷」之類的資源

爲何要用多容器,而非容器內多進程?

  • 資源審計和分配:這點很重要,雖然多進程也勉強能作,但多容器作得更成熟
  • 職責劃分、解耦
  • 重用:若是一個容器包含多種進程,就笨重而難以重用了,小巧的單用途容器更適合重用
  • 故障隔離:重啓一個容器,比修復容器內的故障進程要容易多了
  • 交付隔離:每一個容器能獨立地升級/降級

Ambassador模式

clipboard.png

  • 相似於OOP的proxy模式
  • 例如:memcache + twemproxy,考慮到本分類爲單結點多容器模式,所以twemproxy要和其中1個memcache部署到同一結點上
  • 前提是容器間能共享localhost網絡接口

Adapter模式

clipboard.png

  • 例如:統一的metrics接口(JMX,statsd等統一收集到HTTP端點)
  • 能夠免於修改已有的容器(由於已經以容器做爲軟件開發的單位了)

Multi-node application patterns

Leader election模式

  • 領導者選舉這件事已經有不少庫了,但每每對編程語言有所限定
  • 容器則對編程語言中立
  • 容器只需構建一次就能重用,高度貫徹了抽象和封裝的原則

Work queue模式

clipboard.png

  • 傳統的工做隊列框架對編程語言有所限定
  • 實現了run(), mount()接口的容器,可做爲「工做」的抽象
  • 基於此可打造一種通用的工做隊列框架(多是Kubernetes的將來方向)
  • 雖然沒給例子,但有些相似Mesos的可插拔調度器架構

Scatter/gather模式

clipboard.png

  • 這樣傳遞請求:client->root->server
  • root結點把請求分發給不少servers,再把它們的響應彙總到一塊兒,交給client
  • 例如:搜索引擎,分佈式查詢引擎
  • 多個leaf容器+1個merge容器,就能實現通用的scatter/gather框架(可能也是Kubernetes的將來方向)

結語

總之,論文將容器視爲軟件開發的一等公民,像OOP的對象同樣重要,提倡單用途可組合可重用的容器。
這彷佛是對UNIX編程藝術的重申。框架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