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注:前半篇文章摘抄自知乎關於「新浪微博是怎麼一步步衰退的」的問題回答,後半篇摘抄自譯言網網絡
知乎原帖地址: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361144less
譯言網地址:http://article.yeeyan.org/view/betty/293169/網站
------------------------------------------------------------spa
社交效應-蒸發式降溫 Evaporative Cooling設計
一個社交圈子的羣組人數愈多、時間愈長,就會出現【蒸發式降溫】。新浪微博亦是如此。
引用美國網絡一篇名文,它借用科技名詞「Evaporative Cooling」,此名詞是在講某種冷氣機技術,中文翻做水冷式冷氣,或直翻爲「蒸發式降溫」。這位做者將這個名詞用得活靈活現,拿它來形容人類的「社交圈」的有趣現象。一樣也能夠拿來用在微博、「LINE羣組」或「Facebook社團」上——每個月,咱們總會參加一些「社團」活動,有時幾個朋友相聚,有的是在夜店固定一塊兒圍一桌,有的在奶茶店也是圍一桌打牌,有的則是更大羣人固定有獅子會那類的聚會……。
一般LINE羣組、或臉書社團,也都是一羣認識的人組成的。比方說,一羣鄰居,或是一羣校友,仍是同一部門的同事,一塊兒組成一個LINE羣組。
所謂「蒸發式降溫」理論是說,這些羣組、社團、聚會,不管在線,仍是線下,最後都難免出現一個現象,那就是——「有些人」老是熱心的發表一大堆激情言論,過了一陣子之後,其餘人很但願他能夠「閉嘴」,但卻不敢大聲說出來,因而,大部份的羣組裏,這些人永遠不會閉嘴。
「有些人」喜歡介紹一些他的新朋友進來這個羣組,過了一陣子之後,其餘人真的但願他不要再介紹新人了,但大部份的羣組裏,沒人敢公然這麼說,因而他繼續的介紹新人進來、永遠不會中止。
「有些人」很積極的想和你私下繼續保持聯絡,其餘人當下難以拒絕,心中卻盡是不舒服卻又不敢告訴對方,因而,這些人繼續的來打擾你、讓你天天都不太舒服。
做者說,因爲以上的特性,你會發現,每個社交的組織,從一開始你們加入「很熱鬧」,過一陣子,人數多了、時間久了、討論久了,就會發現,「熱度」忽然「降溫」了。get
做者將此現象稱爲「Evaporative Cooling」(蒸發式降溫),你們會開始發現,咦,怎麼本來那些重要的人,都不發表任何東西了?因而「溫度」降下來了;次重要的人也慢慢以爲沒趣了,因而溫度再降下來了……最後,到如今還在積極討論的人、還在積極拉人進來的人,繼續在裏面po文。這些人,都是其餘人不想再去多交流的人,因而這個地方,一點一點的,淪爲那種「你不想參加的羣組」,你先將通知設定關掉,你也再也不點入看訊息,最後,你一看到有人退出羣組,也就默默的跟着退出了。
有趣的是,那些本來羣組裏面很重要的人物,也是每一個羣組裏面讓人最想「在一塊兒」的人物,離開羣組之後,都跑到哪裏去社交了?
這位做者說,他們每每另外開一個羣組,本身去聊去了。
並且,這些人通過幾回羣組裏的「蒸發式降溫」以後,都會嚴格限制人數,不讓羣組增長「任何」新的人。
這篇文章有價值之處在於此做者以罕見的切入點,簡單又沉重的點出了社會社交圈的奇特現象,這個現象不僅在實體的社團裏面,在在線的LINE羣組或Facebook臉書社團,也都是同樣的情形。
最後,發生什麼事?
最後的結果就是,有些人,你再也沒法輕易的透過羣組去找到他們,由於他們早已本身去開另外一個更私密的羣組了,通常人(包括你)不得其門而入。而你被容許加入的羣組,每每都是「蒸發式降溫」得很嚴重的羣組,裏面只有那些倚老賣老的人,還有一堆還不知道情況的新人(包括你)。
通常人總以爲,加入好多羣組,就能夠學到好多東西,然而,「蒸發式降溫」現象告訴咱們,加入一個羣組,不如加入一個「人」,跟着正確的人,你能夠看到更多更多「隱藏的羣組」,或許,你的社交圈也到了另外一個層次了。產品
------------------------------------------------------------io
最想認識別人的人同時也是別人最不想認識的人。 最想要約會的人也是別人最不想約會的人。 最想說話的人是別人最不想聽他講的。 不少社交軟件只因此失敗都是由於忽視了這個最基本的原則。 我稱之爲蒸發冷卻問題。 並且我相信除非設計者想要看到他們的產品慢慢變成一坨骯髒的平庸的腫塊, 不然在任何集合產品中, 公共這個問題必須解決。微博
蒸發冷卻效應是我從Eliezer Yudowsky 的一篇關於團體動態的特殊現象的絕妙文章中學到的。 這種效應是指當一個生態羣落中的大多數高價值貢獻者發現這個羣落已經不能提供他們須要的東西, 於是離開的時候,出現的現象。 這種狀況一旦發生, 羣落的質量就會降低,形成價值第二高的貢獻者也發現羣落變得平庸了。 每一層的消失都下降了團體的質量, 直到最後剩下的無技能也無知覺的人,他們根本沒法知曉本身是在一個平庸的團體裏面。社區
蒸發冷卻效應在真實世界和在線團體中都可以出現的動態現象。 可是互聯網的自解釋性使得它更容易受到這種效應的影響。 經過觀察真實世界中的社會結構, 咱們能夠發現一些形成蒸發冷卻的緣由以及如何防止的方法。
第一例:
搬到舊金山, 我覺得, 意味着打開了圍繞網絡的社交構架。 這裏有公開的聚會,活動, 和各類混合的‘風景’。 與之相隨的是一整套在陰影中的, 私人的, 非請勿來的, 排外的活動, 這些纔是山谷裏面真正的活力所在。 你可能一生生活在舊金山山谷,溫和快活地處處溜達而歷來不知道這個陰影中的生態系統的存在。 你可能每週都去同一個活動現場,見到同一撥躊躇滿志的企業家, 社會媒體營銷人員, 笨蛋公司的CEO, 博主還有偶爾因爲職業緣由被迫出席的名人。
可是,若是你可以得體地發展你的網絡, 就會有機會找到進入陰影經濟的入口。 至於你想進入這個兔子洞的深度, 就取決於你自身的能力和慾望了。 對於每一層的排外性, 你幾乎確定都還被更深一層所排斥着。 有些場所是衆所周知的: TED大會, 達沃斯, 太陽谷。不過相對於每個你知道的聚會, 都有至少上千個排他性的,你沒據說過的。 過一段時間, 你就會在我稱爲格魯喬 馬克思定律上登記。 你就會中止參加全部能夠參加的活動了。
教訓:
開放是蒸發冷卻的第一動力。 若是任何人都能參加大家的團體, 那麼最有可能參加的是那些水平通常的由於他們可以收穫最多。 一旦他們進入, 除非能被包容,不然他們就會對團體的長期健康產生危害。 那些對參加者有所選擇的團體會對蒸發冷卻效應更有免疫性。不幸的是, 大多數網站生意除了把業務開放就別無選擇。 大多數WEB2.0業務都依靠從巨大的用戶中提取微量的價值, 而且期望用戶爆炸式增加於是也就不用考慮你退出的問題。 在10年內創建起一個10,000個會員以上的繁榮社區不足以付帳單。
第二例:
我參加的一個社區叫BayCHI。 這個社區已經存在20多年了, 到今天社區的聊天質量和參與的人仍然很好,彷佛只是略微收到蒸發冷卻的影響。 這是爲何呢? 很大一部分緣由是我稱之爲社交門衛的做用。 社交門衛是容許參與者在團體中選擇的機制。 在BayCHI的案例中, 社交門衛就是內容的狹窄和低調特性。 首先只有那些對於內容確實有興趣並且可以從生活中抽出3個小時來參與談話的人才會參加。 這一點就已經設定了最低門檻。
經驗:
社交門衛是一個強有力的, 並且不像其餘排除方法, 社交門衛能夠在更大規模的環境下起做用, 尤爲是如今這樣迅速成長的互聯網環境。 可是, 這也是一種更微妙的方法, 須要更加敏捷靈巧的管理。 縫隙市場的方法只是社交門衛的一種, 收費是另外一種流行的作法。 其實還有不少各類細微差異的方法。 例如, 拼寫就是一種有趣的社交門衛。 剛剛看到一個論壇, 上面的人逗似介樣說發的, 這樣就立刻把你劃歸在一個邊界以內或以外了。 另外一種極端的例子是Quora, 在它的早期有一個難以置信的奧威爾式的系統, Quora員工會例行檢查和編輯你的回答, 糾正拼寫和語法錯誤。這週日我打算寫一篇博文討論社交軟件和社交門衛 (小貼士: 若是你想早點讀到, 去Quora 網站添加清單。)。
第三例:
這周我參加的一個活動, 參與者的素質都很高, 這個活動叫Warm Gun。 房間里人有Facebook的設計總監和Google 的設計總監。 Dave McClure 是怎麼把這兩我的弄到一個房間裏的? 實際上他把他們放在了講壇上。 他請他們二人蔘加一個關於設計師和工程師如何更好地合做的討論。 他利用給與特殊待遇做爲誘餌吸引了這些很是忙碌又有高價值的人, 讓他們跟咱們這些農民來到同一個房間裏。
經驗:
參與者的不一樣角色能夠幫助改變權力階梯,消滅蒸發冷卻效應。 當社區比較小的時候, 這個過程能夠經過社交層面獲得管理。 高價值的參與者獲得特殊對待,由於他們有來自社區的承認和尊重。 可是當社區規模很大的時候, 這些社交機制就不靈了, 並且若是沒有替代機制, 高價值的參與者會對失去特殊承認感到格外惱火,這一點會加快蒸發冷卻的速度。
相似因果報應這樣的明確的聲望系統多是在線社區最流行的非平均角色方法。 可是,由於某種緣由, 在線社區對在真實世界中很常見的精英晉升結構特別抵觸。在學術界,高中生必須經過競爭來升入大學。 大學生須要經過競爭成爲博士候選人。 而博士候選人須要競爭成爲助教。助教也要競爭終身職位,終身教授要競爭當系主任。 我實在想不出有哪一個在線社區能有跟這個相似的權力結構。 這個問題我會在之後仔細考慮。
第四例:
最後, 我要分析一個我認爲能夠應用於質量維護的,最成功的技術系統: Facebook. 我在Facebook只有一百萬用戶的時候就加入了公司。 自那之後, 用戶規模增長了500倍而個人用戶體驗只降低了50%。 其中的緣由在於當某個隨機用戶從巴西加入進來時,他對個人體驗的影響是能夠忽略的。 由於每個用戶都只能看到他所在的那個小小的Facebook 區域, 每一個用戶都對本身的體驗有直接的掌控。惟恐你會認爲這是社交網絡的專有屬性, Orkut就是被巴西的一些隨機用戶搞垮的。 Facebook的設計, 尤爲是在早期階段,對這種設計困境有特別地意式, 所以圍繞這個問題進行了高超的設計。
經驗:
社會組織有兩種基本模式,我稱之爲‘廣場模式’ 和‘大雜院模式’。 在廣場模式中, 有一箇中心廣場,每一個人均可以與之互動而且這種互動都是公開可見的。 在大雜院模式 中, 空間被分爲一系列小一些的雜院, 你只能看到你當前所在的雜院。 你能夠移動到相鄰的雜院, 可是想要去到離你的區域較遠的地方就不容易了。 廣場經過增大規模而成長, 雜院則經過增長更多雜院而成長。
這是社交空間的兩種基本模式。 每個社交空間均可以被分紅一組廣場和雜院。 在Facebook, 你的配置文件, 朋友和新聞中心就是雜院,粉絲頁,組合活動就是廣場。 推特主要是個雜院,但有些趨勢主題屬於廣場。 在論壇裏,首頁和主題清單是廣場,但每個分論壇就是一個雜院。
廣場和雜院都有各自的優缺點。 衆所周知, 雜院創建起來很難。 新用戶被困在空蕩蕩的院子裏不知道如何與其餘活動樞紐相連。 管理程序很關鍵並且直到如今都沒有被徹底瞭解(Friendfeed 網站發現人們必須有至少5個朋友纔能有機會獲得服務)。 另外一方面, 廣場只須要創建一次而後就能夠保持很活躍,新用戶第一天就能夠參與進來。
廣場的可見性比雜院高不少, 所以想觀察和了解你的社區就很容易。 在社區裏, 就如對於正義同樣, 陽光是最好的殺毒劑,並且那些被忽視的空間常常能夠發展爲各類社交變態的滋生地。
大雜院的一個絕對厲害的特色是,容許你的社區無限擴大,瘋狂增加,即便徹底沒有質量可言。 單單這一點,就使雜院成爲值得研究好的社交設計的重要元素。
還有一點要指出的是,真實世界是明確的雜院, 而在線世界是明確的廣場。 在真實生活中, 互動以及聲學原理使得咱們在同一時間只能與不多數人說話。 每一個人的社交生活都很是我的化。 須要特別的工做才能給每一個人賦予一樣的內容。 而在線社交, 最簡單的計劃就是給每個人提供徹底相同的信息。 若是要提供我的化的內容就須要特別的工做。 觀察這種區別對兩個媒體的印象是件頗有趣的事。
結論
蒸發冷倒是社交的一種基本動態並且對社區的健康有長期的腐蝕性影響。 這篇文章只寫出了我關於蒸發冷卻效應的想法的1%, 但我已經寫了2000字了並且我也不想長篇大論。 人們說想法一文不值,執行力纔是王道。 自從我到了這山谷, 我已經在閒聊中據說了將近100個關於社交產品的主意了。 其中一半的建議都涉及一個某種形式的會面場所, 而其中80%的設想都會由於蒸發冷卻效應而失敗。 若是你要設計一個社交產品,先解決這個問題是很是重要的, 不然就死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