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闌夕程序員
來源:闌夕(ID:techread)架構
一、事到現在,其實不少關於「996」的討論都已失焦,尤爲是在勞資雙方的表明性表達裏,前者將「996」視爲職場壓迫的象徵,不滿喪失議價權的處境與地位,然後者把「996」抽象爲我的拼搏的要素,讚美具備主觀能動性的員工品質。兩邊操着不一樣的語言爭執不下,倒是徒有熱鬧,實則雞同鴨講。優化
二、固然,勞動法層面的「996」缺少問津,是由於教條老是枯燥而乏味的,毫無情緒上的延展空間,加上真正有意願施行「996」的公司,但凡HR不是吃白飯的,就會規避勞動仲裁介入的風險,把「996」經過企業文化而非一紙製度的方式推行下去,自古以來,「既要拔掉鵝毛、又不讓鵝叫喚」的技能都是流行的。orm
(若無特製,本文談論的「996」,也是抽象意義上的,而不是文本意義上的。)遊戲
三、馬雲兩次長談「996」,都在覈心論點以外用了篇幅巨大的註釋和補充,來弱化角色乃至階層對立的鋒芒,足見民意的洶涌澎湃。只是當老闆的萬無可能挑撥員工享受生活,怎麼創建統一戰線——也就是強調共同利益——卻是成爲一門說話的藝術,決定着立場的偏移指數。io
四、資本主義和自由主義共享價值觀,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成就了生產力大爆發的今天,僱主和僱員皆有雙向挑選的權利,「道不一樣,不相爲謀」的條件如果擺在前面,倒也沒有多少不妥。固然也能夠說,企業要求員工付出是天經地義的,與此同時,員工向企業爭取符合付出的待遇,也是理所固然的,有句話說得好,辦公室裏的一切委屈,都是錢沒給夠。微博
五、前段時間,TheInformation在報道頭條的組織架構時,記者跑去滴滴出行那邊旁敲側擊,想問問有沒有頭條的前員工能夠爆料,結果滴滴給出的答覆非常真實:包括咱們在內的這些頭部互聯網公司都很難從頭條挖人,由於後者的薪酬「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我也問過很多抱怨「996」的程序員們,除了工做強度的壓力以外,他們最爲厭惡的,就是公司老是極力避免和員工保持純潔的金錢關係,而是千方百計的灌輸理想主義,把合夥人的頭銜下發給每個人,但又不給合夥人的一毛股份,所謂「德不配位,必有災殃」。form
六、相比之下,馬雲的辯解技巧在於,他能夠冒天下之大不的擁護「996」背後的奮鬥精神,但又把這種主張與阿里的管理要求進行切割,若是工做自己可以提供足夠的動力——確定是會有的——那麼「996」就成爲了我的選擇而非外部強制,爲了攀登自我實現的高峯,廢寢忘食天然不在話下。然而這裏涉及到的概念理解在於,當咱們談論「996」的時候,談論的到底是勤奮,仍是疲勞?仍是說,勤奮和疲勞,就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阿里巴巴
七、不管「996」的執行細則如何,選擇或是接受它,都意味着同等重量的捨棄必然發生,好比生活的樂趣、家庭的溫暖以及身體的活力,在我看來,馬雲說他後悔由於創辦阿里巴巴無暇顧及家庭是真話,說如今的年輕人有機會「996」是一種福報也是真話。配置
真話的本質,是真實,而不是邏輯,就像如今不少媽媽一邊狠心把孩子的週末日程排滿往各類培訓班裏送,一邊又真切的心疼本身孩子在這麼小的時候就不得不開始承受人生的痛苦,競爭世界的遊戲規則,就是如此分裂。或者說,馬雲想要重視他本身的家庭,但不想讓阿里巴巴的員工們重視他們的家庭,由於只有後者的運轉,纔有前者的成立。
八、「新約」裏有個故事,大意是一幫商人想要陷害耶穌,說你既是神子,那你給愷撒納稅嗎,耶穌拿出一枚銀幣反問,這納稅的錢是誰鑄的,對方回答,說那固然是羅馬,因而耶穌用那句著名的話終結了這場不懷好意的談話:「那就讓上帝的歸上帝,讓愷撒的歸凱撒。」若是市場配置可以實現接受「996」的員工投奔鼓勵「996」的公司、反對「996」的員工加入無心「996」的公司,那麼便會皆大歡喜,可是就像快要過時的酸奶若是和其餘在其酸奶放在一條貨架上就必然賣不出去的道理同樣,在一個長期的買方市場裏,不進則退的淘汰只會倒逼提早排隊的積極。
九、西方有種先苦後甜的職業管理規劃,即在青壯年階段投入大量心血——能夠等同於某種「996」式的付出和回報——藉此換來財務積累的超前完成,在四十多歲的時候卸任退休,在真正「無慾無求」的晚年來臨以前,盡情享受生活快樂。
而中國學不來這樣的風尚,不止是由於經濟發展尚未到相應的級別——改革開放纔多少年呢一更重要的是,在缺少系統性的保障機制——好比工會、福利等等——的狀況下,疲於奔命的年輕人很容易淪爲人肉電池,到了三十多歲被榨乾了,而後獲得「崗位優化」的處理,把位置騰出來讓給下一批年輕人,如果房貸什麼的還沒清完,提早退休的夢想就成了提早破產。
十、那些反抗「996」的人在另外一個場景裏,何嘗不是讚頌大國崛起奇蹟的熱血青年,只是國運這種虛無縹渺的大詞,落地以後必定是由無數具血肉之軀給鼎力打起來的,中國的互聯網行業現在能夠在應用層面作到和美國劃洋而治,顯然不是靠天賦異稟。就像那個被聯合國安排對着各國政要演(bei)講(song)闡述氣候問題有多嚴重因此人類應該中止追求經濟增加的孩子在微博上被嗤笑「何不食肉糜」同樣,如今,「何不食肉糜」的人變成了當初的嗤笑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