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源於生活

 

今天有幸讀到了「Microservice 微服務的理論模型和現實路徑」,感觸頗深,之因此感觸不是由於其理論的精彩萬分,而是文章瞬間觸動了我平靜的心靈,泛起了我對生活理解的漣漪。html

 

閱讀事後,我意味深長地回覆了做者:「當下一個運行了五年的項目在兩年前根據項目的特性和本身以爲應該「簡單化」的理念進行了架構重改,目前良好地協做運行着。原來咱們是那麼地接近所謂的「微服務」概念,看來概念仍是源自於對生活的理解」。這種似曾類似的感受,可能會在生活當中不斷重演。在這裏不是說明本身有多麼牛B,而是讓我更加明白,概念源於生活。架構

 

我首次對分佈式概念和其去中心化特色的理解是由於《失控》,這種「計算機領域特性」一樣是由於人類對生態的理解和探索而產生的一種解決方案,而不是每天對着計算機而衍生的。我對我書架上的書籍分爲兩大類:一類是IT技術類書籍(不乏經典書籍),一類是普世類書籍(非IT技術領域)。而我當前閱讀普世類書籍的數量大於IT技術類書籍。我深知本身的IT基礎不紮實,我甚至一度焦慮於對IT基礎知識的普及速度過慢而想中止普世類書籍的閱讀從而去追趕技術類書籍的閱讀數量來鞏固本身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如今看來我確實有點功過於求了。我差點忘記了「各領域知識關聯的重要性」來源於我對《窮.查理芒格》的閱讀;甚至忘記了張維迎的《經濟學原理》對過於依賴數學模型理論體系的批評。一樣,若是我過於對IT領域概念知識的追求而忽略其它領域的知識和對生活的理解,哪怕我如今把書架上的IT技術類書籍所有讀完,我想我未必能真正讀懂IT,未必能真正會使用IT手段去創造和生活。分佈式

 

概念源於生活,包括創新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創新沒必要倡導,由於在經濟學領域,它就是企業家的職能之一:經過不斷對生活的創新來創造經濟的不均衡。在經濟學中沒有絕對的平衡,必須經過不均衡去促使市場趨於均衡,但當市場接近於均衡時,企業家的職能就馬上發揮做用。換個角度,有點相似於「失控」能使生態趨於穩定,但沒有絕對的穩定,生態必須處於「失控」狀態才能不斷髮展。這些知識的概念不是憑空而出,而是對生活的理解和發現。除了對平常的反思,經過閱讀這類「普世」書籍也是我對生活理解的一種重要渠道。微服務

 

在資本市場的控制下,概念如今更可能是一種「裝B」的手段,遍及各類演講會場。對概念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好像買了點股票就很懂股票的感受,壓根就不知道也沒有意識去追求知識背後的真相。可能也所以造就了一大批「廣而不精」的人才。「概念」的背後其實就是「說白了」。概念是對生活理解的一種理論提高,不是每一個人都能讀懂。可是「說白了」就是用現實生活對其概念進行解析和描述,幾乎人人能懂。固然,這種「裝B」手段是生存在當下環境的必備條件,不然資本不會向你靠攏。可是前不久我卻用「說白了」的形式跟潛在客戶進行」互聯網平臺「交流贏得了一個重要的合做機會。不是由於我能說會道,是由於我堅信其它企業確定會用許多連本身都解釋不清的並且「高大上」的「互聯網概念」去忽悠客戶。而我卻選擇了「說白了」的方式以最生活化的現象和道理去跟客戶交流和溝通卻獲得了客戶的確定,最後被告知咱們的架構方案顛覆了他們(客戶)對互聯網架構的想法。可想而知,他們中了「概念」的毒到底有多深吶。spa

 

奶粉吃進口的,疫苗打進口的,概念用進口的。種種現象代表,是咱們對生活的理解還遠遠不夠。htm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