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儲入門必讀】存儲基礎知識

 

第1章 網絡存儲主要技術數據庫

      1.1 NAS簡介windows

      1.2 SAN簡介緩存

      1.3 SAN與NAS的區別.pdf安全

      1.4 SCSI訪問控制原理介紹網絡

      1.5 NAS實現類型對比:統一式、網關式和橫向擴展式(Scale-out)架構

      1.6 SAN網絡性能問題排錯指南分佈式

      1.7 存儲性能瓶頸的成因、定位與排查ide

      1.8 什麼是zone?如何作zone?如何作好zone? (工具

      1.9 CIFS安全協議之Kerberos  (oop

 

 

第2章 主要協議和相關技術

      2.1 SCSI訪問控制原理介紹

      2.2 FCIP基本概念

      2.3 iSCSI, FC和FCoE的比較

      2.4 

      2.5 SMI-S協議簡介

      2.6 iSCSI存儲系統基礎知識(一)到(三)

      2.7 Fibre Channel光纖通道系統基礎(一)到(三)

      2.8 InfiniBand技術簡介

      2.9 新的業務環境對光纖通道的需求——淺談第六代光纖通道標準

      2.10 以太網矩陣(Ethernet Fabric)簡介

      2.11 淺談SDN和NFV的區別 (

      2.1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網絡抓包 (

 

 

第3章 文件系統相關知識

      3.1 什麼是文件系統

      3.2 CIFS

      3.3 NFS

      3.4 NFSv4新特性介紹

      3.5 CIFS和NFS區別

      3.6 存儲系統與文件系統的關係

      3.7 分佈式文件系統發展史

      3.8 Wireshark入門:第一次親密接觸

      3.9 數據類型概念和應用場景

      3.10 GlusterFS分佈式文件概念解析 (

      3.11 Hadoop分佈式文件系統概念解析 (

 

 

 

第4章 RAID技術詳解

      4.1 RAID類型介紹

      4.2 RAID1的讀寫問題

      4.3 磁盤尋址

      4.4 如何計算磁盤性能

      4.5 淺談RAID寫懲罰(Write Penalty)與IOPS計算

      4.6 企業級閃存盤的結構和特徵

      4.7 Raid-7小七的故事

      4.8 淺談硬盤構造及IOPS的計算 (

 

 

第5章 數據複製與容災

      5.1 恢復時間目標(RTO)和恢復點目標(RPO)

      5.2 備份數據到磁盤技術

      5.3 數據中心變革 – 從主動/被動到雙活 (

      5.4 知足變化中存儲需求的高效架構 (

      5.4 數據縮減技術效率對比

 

 

第6章 備份技術

      6.1 淺談重複數據刪除技術的風險和預防之策

      6.2 NAS環境中的備份

      6.3 制定備份策略須要考慮哪些因素?

      6.4 關於數據消重技術

      6.5 備份系統的設計和備份技術的選擇

      6.6 LTO線性磁帶開放技術簡介

      6.7 淺談重複數據刪除的實現

      6.8 物理磁帶庫簡介

      6.9 備份和歸檔的區別

      6.10 備份架構——三種基本備份拓撲

      6.11 虛擬磁帶庫(VTL)簡介

      6.12 面向大數據的歸檔解決方案 (

      6.13 

      6.14 

      6.15 

      6.16 淺談虛擬磁帶庫備份的性能問題 

      6.17 備份性能問題簡單分析 (

      6.18  虛擬機備份恢復簡介和常見案例分析 (

 

 

第7章 windows相關

      7.1 磁盤分區對齊詳解與配置 - Windows篇

      7.2 Windows Perfmon與Linux IOstat存儲性能工具

      7.3 Windows磁盤MBR結構詳解 – Basic Disk篇

      7.4 Windows存儲管理之磁盤結構詳解

      7.5 Windows GPT磁盤GUID結構詳解

      7.6 存儲SCSI鎖解讀:Windows Cluster篇

      7.7 Windows擴展邏輯卷的操做方法

 

 

第8章 Linux相關

      8.1 Linux存儲管理基礎:如何理解I/O?

      8.2 AIX主機邏輯卷管理器(LVM)概念詳解

      8.3 磁盤分區對齊詳解與配置 – Linux篇

      8.4 Linux FC/iSCSI存儲設備管理系列(一):Linux系統設備驅動入門

      8.5 細數Linux發行版

      8.6 邏輯卷管理器(LVM)概念解析

      8.7 Linux存儲管理常見問題與解答(一)

      8.8 Linux系統SCSI磁盤管理全攻略(一)到(三)

      8.9 Linux主機HBA經常使用操做指南

      8.10 Linux/AIX系統實用監控命令詳解 (

  8.11 淺談主機FC-HBA卡更換 (

 

 

第9章 存儲網絡技術

      9.1 SFP模塊光信號強度知識介紹

      9.2 SAN管理入門系列(一)到(八) (

      9.3 Link Aggregation(鏈路聚合)

      9.4 SAN網絡設計原則

      9.5 存儲區域網絡(SAN)中各類緩存(Cache)技術的應用和比較

      9.6 瞭解FCoE的8個技術細節

      9.7 FCoE與FCIP間的小同大異

      9.8 SAN網絡遷移指南——Brocade篇 (

      9.9 SAN網絡遷移指南——遷移前準備工做 (

 

 

第10章 存儲I/O專欄

      10.1 正確描述I/O類型

      10.2 關於不一樣應用程序存儲IO類型的描述

      10.3 數據庫存儲I/O類型分析與配置– SQL Server篇

      10.4 淺析I/O處理過程與存儲性能的關係

      10.5 存儲系統性能 - 帶寬計算 (

 

 

第11章 雲存儲概念

      11.1 雲計算定義 - NIST

      11.2 軟件定義的數據中心

      11.3 雲計算的三種模型: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雲

      11.4 VMware存儲:SAN配置基礎

      11.5 對比ScaleIO和VMware的VSAN技術(上)和(下) 

      11.6 雲計算時代如何部署你的應用?公有云、私有云、混合雲仍是原有環境?

  11.7 私有云項目實施的四個階段  (

  11.8 VMware的二種數據存儲形式:VMFS和NFS (

  11.9 虛擬環境下存儲管理的建議與最佳實踐 (

  11.10 VMware vCloud Hybrid Service混合雲解決方案

  11.11 VMware Virtual Volume (VVol)虛擬卷技術初探 (

  11.12 VMware vSphere 5.5零基礎入門系列(

      11.13 【轉發】什麼是IaaS, PaaS和SaaS及其區別 (

 

 

 

第12章 其它存儲技術

      12.1 PowerPath功能概覽

      12.2 SAS和SATA的區別

      12.3 Flash中的Flash

      12.4 論存儲IOPS和Throughput吞吐量之間的關係

      12.5 淺析閃存盤(Flash Drive)內部架構與應用考慮

      12.6 智能存儲系統概念解析

      12.7 存儲技術基本概念

  12.8 決定存儲工做負載特徵的幾個要素和測量方法 (

  12.9 

  12.10 

      12.11 

      12.12 什麼是超融合系統、集成系統和參考架構 (

      12.13 閃存存儲常見問題及術語定義 (

      12.14 軟件定義存儲概念解析

      12.15 融合基礎架構概念解析 (

      12.16 超融合基礎架構概念解析 (

 

 

 

第13章 大數據(

      13.1什麼是「數據湖」

      13.2「大數據」概念解析

      13.3 大數據如何創造價值

      13.4當存儲趕上大數據

      13.5  EMC存儲上的大數據系列文章

 

 

第14章 資料推薦

      14.1 存儲基礎(一)

      14.2 存儲基礎(二)

      14.3 一站式學習Wireshark  (

  14.4 網絡基本功學習系列(

  14.5 Iometer學習筆記(一)到(六) (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