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區塊鏈概念最全解析:區塊鏈的下一個十年什麼樣?

自從2008年中本聰的比特幣白皮書發表,至今區塊鏈已經發展了近十年的時間。但在最近的加密數字貨幣大熱潮中,許多人只知比特幣、以太坊,卻不瞭解區塊鏈。算法

實際上,以比特幣爲表明的各類加密數字貨幣都是區塊鏈技術的一種應用。數據庫

只爲尋找發財捷徑而買幣,不免淪爲韭菜。在羣體性瘋狂之中,思考和認識水平歷來比帳戶上一時的數字更關鍵。服務器

本文目的,不在於指點財富升值,而是引導認知升級:幫助區塊鏈零基礎的小白快速熟悉十年來區塊鏈技術的一些基本概念,以便探討將來十年區塊鏈領域的創業機會。 微信

關於區塊鏈的四個判斷網絡

相信你們對區塊鏈技術的基本概念已經有所理解了,感受陌生的同窗,請參考文末的名詞解析。從這些概念出發,咱們有四個基本判斷:架構

1、區塊鏈的顛覆之處,在於它解決了「信任」這我的性的問題,僅僅從技術角度出發,沒法理解它的強大。app

一些本來彼此並不信任的人或者團體,各自出一臺服務器,在你們彼此監督,大多數人遵照共識協議的狀況下,能維護一份公認的記錄——這就足以打開無窮的想象空間。分佈式

【區塊鏈】工具

一系列數據塊(即區塊)鏈接而成的鏈條,鏈接的方式是:其中第N+1個區塊中,包含第N個區塊的哈希值。並且這樣的數據塊的鏈條,同時被分佈普遍、數量巨大的服務器節點所存儲和維護,每一個服務器節點都擁有一份區塊鏈的完整拷貝(即區塊鏈數據的存儲是高度冗餘的)。性能

【哈希值】

哈希值又叫「數字指紋」,不管多大的數據,通過一番計算後,均可以獲得一個固定長度(例如256比特)的哈希值;數據的內容不一樣,哈希值必然不一樣,就像人和人不會有相同的指紋。

2、區塊鏈對生產力的改造存在被高估的傾向。拋開可以實現價值流動的「幣」,僅僅考慮區塊鏈對生產力的改造,其創新程度遠遠比不上人工智能。

區塊鏈其實就是一個分佈式的數據庫, 每一個區塊中保存的內容,至關於數據庫中的表格,它和傳統的分佈式數據庫的區別在於:

(1)  參與者能夠任意地加入,不須要許可;任意地離開,不影響系統運行

(2)  數據庫的內容對全部參與者公開

(3)  以往的全部交易數據——即數據庫的日誌——永不刪除

(4)  高度冗餘,高度可靠

(5)  低效,須要多個確認,才能認爲交易真的完成了

數字貨幣只是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之一。從數據庫技術角度看來,數字貨幣記帳方式,和支付寶、微信支付記帳的方式並沒有本質的不一樣,比特幣交易的速度還很慢,大額交易通常都要等六個確認,時間達1小時左右。

那麼數字數字貨幣的優點在哪裏?在於它們實現了比特世界中價值的低摩擦力流動。法幣在比特世界中流動起來有很是大的摩擦力,發送方和接收方都要和公民的身份相綁定,有各類各樣的限額,並且跨境流動很是困難。與之相比,多等幾個確認的時間真是細枝末節的小事了。如梁斌博士所言:「財富的自由流動,不受限的自由流動是不少富人的終極需求,我想這是包括比特幣在內的數字貨幣最核心的價值。」

但在數字貨幣的應用以外,做爲純粹可信數據庫的區塊鏈技術,目前看來,最早落地的應用極可能是「溯源」。

例如天貓國際的全球溯源計劃,主要是經過區塊鏈、藥監碼等技術,運用大數據跟蹤進口商品全鏈路,實現集生產、通關、運輸等各方面信息於一身的目的,以期爲各個跨境商品添加「身份證」。

這類應用,傳統的、中心化的、高可靠的數據庫同樣能夠搞定,所以從生產力角度來看,區塊鏈只提供增量式的進步,想象空間不大。

3、區塊鏈真正的想象力是對生產關係的「去中心化」改造。

生產關係的「去中心化」有兩種路線,一種是「無政府主義」,一種是「去中介化」。後面將從區塊鏈的具體應用中展開討論。

【去中心化(服務器)系統】

數量巨大的服務器節點彼此平等,靠某種事先達成的協議來保證你們擁有數據是徹底相同的拷貝,它們就構成了一個去中心化系統。而在一箇中心化系統中,某個中心節點擁有更高的權力,它負責更新數據,全部其它節點從它那裏得到更新後的數據。

4、和任何技術同樣,區塊鏈自己是中性的,它有可能用於做惡,也有可能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從歷史上講,黃賭毒騙還有遊戲,常常是最早應用新技術的領域。以區塊鏈爲基礎的加密數字貨幣,就被走私軍火、從事毒品、人口販賣的暗網做爲交易貨幣。

另外一個歷史規律是,遏制新技術的發展歷來不是解決負面應用真正有效的方法。在區塊鏈技術已經興起,大量資本和人才涌入的狀況下,只有花更多力氣發展有益應用,才能避免有害應用的流行。

從整我的類歷史的高度來看,如同鄭淵潔所說:「某些高科技首先是爲了軍事目的而研製的,爾後才轉爲民用。說白了,就是先殺人,再養人……人類自己就是一個矛盾體。經過死,求得生存。經過戰爭,求得和平。」

若是區塊鏈技術真的如你們想象的那麼偉大,那它將來會帶來多少美好,眼下就可能帶來多少混亂。或者說,它眼下帶來多少混亂,說明它將來就有潛力帶來多少美好,想一想核武器吧。 

數字貨幣八問

咱們首先來看區塊鏈技術目前最殺手級的應用——加密數字貨幣。包括比特幣、以太坊、萊特幣、瑞波幣在內的加密數字貨幣,是目前最風靡的應用,甚至已經撼動全球金融體系。以致於有一種說法是:離開數字貨幣談區塊鏈都是耍流氓。 

數字貨幣的本質是「信」,有信貨幣就能成立。只要有一個羣體,他們把某種可交換的物品看成統一價值表現材料,那麼該物品對於這個羣體而言,毫無疑問就是貨幣。

「羣體」、「看成」這兩個詞可不簡單,背後有一個大大的「信」字。黃金的價值也來自於信任、信賴、信念。信任它是有限的、稀缺的,信賴整個社會的其它人都承認它的價值從而願意擁有它,同時,你還必須抱有信念:它在將來仍然是稀缺的、人們願意持有的。 

黃金和白銀用數千年時間贏得了信任、信賴、信念。法幣則依靠暴力機關和宣傳機關,快速創建了本身的信用——再強調一下,國家背書只是得到信用的手段之一,這個手段也未必好使,法幣信用崩潰的例子,出現過和正在出現的,不勝枚舉。

《人類簡史》的做者赫拉利曾說:任何大規模人類合做的根基,都在於某種集體想象的虛構故事。討論虛構事務是智人語言最獨特的功能。人類能夠一塊兒想象,共同編制出故事:傳說、神話、宗教由此出現。以虛構的事物爲紐帶,智人和無數陌生人合做,最終統治了世界。

既然數億的人口能夠共同相信某個傳說,在規模不算小的羣體內部,你們都篤信比特幣,這又有什麼稀奇?

理解了「信」字,不少關於比特幣和數字貨幣的問題就很容易解答。

Q: 數字貨幣的價值到底體如今哪裏?對人類有什麼貢獻?

貨幣的對人類的貢獻在於它可讓本來沒法發生的交易發生。要作出這樣的貢獻,它就必須是有價值的。它的價值在於它的信用,即對它持有信任、信賴、信心的人的數量,以及「信」的深入程度專注程度。但這些標準又太虛無縹緲了,如何量化?量化標準就是人類對這個貨幣進行了多少交易。

Q: 數字貨幣能夠僅僅做爲相似黃金的儲值手段,而不進行平常交易嗎?

只要有人「信」就能夠。但不進行平常交易,至關於瘸了一條腿,用上面的量化標準衡量的話,就大打折扣了。

Q: 數字貨幣如何創建本身的信用?

數字貨幣自己的代碼和理念要好。但是複製比特幣的代碼沒法實現另一個比特幣,在創建信用的過程當中,技術只是很小的因素。

只有一件事情是確定的:要在極大規模的人羣中創建信用,主要靠宣傳、洗腦、引誘、從衆、貪婪、恐懼,而不是依靠科學、理性、說服、教育——人性使然,沒有辦法。

Q: 數字貨幣或者區塊鏈能夠實現去中心化嗎?

注意前文描述去中心化時,加了「服務器」這三個字。只有計算機科技這個領域,咱們能夠談論去中心化。只要有人羣的地方,都不存在完全的去中心化,必然存在領袖和羣衆、先鋒和跟隨、先進和後進、牛X和傻X、大佬和韭菜。換言之,只有去中心化的技術,沒有去中心化的人羣——人性使然,沒有辦法。

可是,技術上去中心化,多多少少仍是下降了人羣的中心化程度。好比,互聯網的出現,讓我的更加容易地公開發表本身的見解,在以前,只能經過報紙和雜誌這些傳統媒體,如今只須要發微博寫知乎。

Q:數字貨幣的分叉是怎麼回事?

分叉有兩種,一是因爲網絡通信形成的偶發分叉和孤塊。二是因爲使用某種數字貨幣的社區內部發生共識分裂,形成的永久的、非偶發的分叉。

永久分叉以後,社區中一部分人的服務器在一個分叉上追加塊,用他們認爲合適的代碼,另外一部分人用另外的代碼在另外一個分叉上追加塊——統一的社區分裂成了兩個。

人羣中天生存在分歧,有一句話說得好,「要想一個去中心化系統永不分叉,就好像一箇中心化系統想要千秋萬代同樣好笑」。

如今甚囂塵上的分叉之風,絕大多數只是僞裝有分歧,僞裝社區產生了分裂,以此來騙錢而已。沒有社區「信」的貨幣,價值爲零。

【孤塊】

因爲服務器的數量太多了,彼此通信的延遲有大有小,有時候會產生區塊鏈的分叉,好比說甲、乙兩臺服務器幾乎同時找到了工做量證實,那麼會致使有的服務器把甲的區塊追加到本身所存儲的區塊鏈上,其它則追加乙的。這個時候,區塊鏈就出現了甲乙兩個分支,在兩個分支上都有服務器在持續追加塊。爲了解決這個問題,共識協議約定,以最長的鏈爲準,即通過一段時間以後,若是在甲分支上追加了的區塊的數量大於乙分支,就以甲爲準,這個時候乙分支上的塊,就成爲了孤塊,不被系統所認可。

Q: 比特幣會消亡嗎,誰能和它競爭?

比特幣已經積累了很是大的社區和信用,應該不會消亡,但相對而言,它大機率會變得愈來愈弱勢。

首先,代碼和理念比它先進的以太幣等競爭幣種正在趕超它。

另外,世界上傳統的勢力,大公司、大財團、政府、宗教等,它們被比特幣打蒙了,猝不及防。一開始是看不懂,後來是看不起,可是等它們緩過勁來,學會背後的這個「信」字,必然會用區塊鏈的技術和理念來反擊比特幣。

說到這個「信」字,誰最擅長呢?宗教。中世紀黑暗時代,腐敗的教會曾經過售賣「贖罪券」來斂財,「贖罪券」會不會在現代社會以數字貨幣形式出現?世俗社會必定要警戒。

Q: 比特幣能抗通脹嗎?

比特幣的總量2100萬個,不會超發。所以,若是「信」比特幣的羣體愈來愈大,並且「信」得愈來愈深刻,愈來愈專注,它確定能夠抗通脹。

事實上呢?考慮一下人性吧。

Q: 比特幣挖礦,是一種能源的浪費嗎?

不是,挖礦是比特幣創建信任的手段。比方說,女生男生談戀愛的時候,女生但願男生對本身捨得花錢,甚至但願花一些很浪費、很不「居家」的錢——這是在創建信任,考驗你是否是「對我好」。比特幣在比特世界工做,原子世界爲比特世界花錢,還能讓比特世界定量地感知到,有什麼手段?除了燒電作哈希碰撞,好像沒了。不採用工做量證實的挖礦方式也有,例如PoS(權益證實),它不按照電力投票,而是按照你以往擁有的幣來投票,隱含的邏輯是相信這個鏈上的既得利益者。

【挖礦】

挖礦是一種發行數字貨幣的機制,也是對維護區塊鏈的節點們的獎勵機制。它指的是節點爲系統提供「記帳「的算力——節點須要接受用戶發送來的交易記錄,驗證其數字簽名,驗證用戶是否真的有他所聲稱的幣。它們爲系統付出了不少勞動,應該獲得獎勵。以比特幣爲例,它開始運做時,每當節點爲系統追加一個新的區塊(或者說「挖」出了一個新的塊),節點就會「憑空」得到50個比特幣的獎勵,這些幣是新發行的或者說新「印刷」出來的。以後,每過大約三年半,獎勵就會減半,最終在100多年後會減到0。整個過程當中,總共將發行2100萬個比特幣。挖出新塊、獲得獎勵的過程,被形象地稱爲挖礦。 

無政府主義和價值流動的黑暗面

區塊鏈的巨大想象空間,在於它對生產關係的「去中心化改造」。去中心化有兩種路徑,一是無政府主義的應用,二是在必定監管體制下的去中介化應用。

前文提到,若是區塊鏈技術真的如你們想象的那麼偉大,那它將來會帶來多少美好,眼下就可能帶來多少混亂。咱們首先來看看,從2017年開始的「區塊鏈瘋魔」中,咱們短時間內還可能看到多少混亂。

在無政府主義路徑上,黃賭毒等,均可能用到區塊鏈技術。

在賭博方面,網上賭場用比特幣、比特幣現金支付,早已不是新鮮事,例如老牌網站中本聰篩子(SatoshiDice)。它的工做流程是:1、用戶給SatoshiDice的地址打錢,2、SatoshiDice擲骰子判斷你是否中獎,3、根據輸贏打錢給用戶。

擲骰子是很是基本也很是無聊的賭博手段,其實還有不少值得賭的。例如某場球賽的比分,某球員是否能進球,川普可否連任總統,某對明星夫妻什麼時候離婚。難保沒有其它的去中心化賭場去從事這些業務,技術上一點兒也不復雜。

網上賭場很是容易實現去中心化,SatoshiDice的網站能夠被輕易封掉。但只要大衆都已經拿到了它的公鑰,它就能經過各類渠道把用於賭博的數字貨幣地址廣播給你們,而且經過簽名技術確保這些地址沒有被渠道篡改。

【非對稱加密】

用戶生成一對公私密鑰,用公鑰加密的數據,只能用私鑰才能解密;用私鑰加密的數據,用公鑰才能解密。用戶把本身的公鑰公之於衆,想給他發送祕密信息的人,只需用公鑰把信息加密,就不怕信息傳遞過程當中被竊聽。私鑰必須嚴格保護起來,不得泄漏。

【數字簽名】

我但願對外發佈一個文件,怎樣避免這個文件在傳輸中被篡改?只需把文件的哈希值用私鑰加密,和文件一塊兒對外發布便可。接受者用公鑰解密,獲得了正確的哈希值,就證實文件的確是我所發佈的,由於:(1)文件一旦改變,哈希值就會變;(2)天下只有我擁有私鑰。這個被私鑰加密的哈希值,稱爲數字簽名。

在「黃」方面,區塊鏈技術的用途是能夠衝破信息審查。

以往,互聯網只有信息的流動,沒有價值的流動(或者流動起來摩擦很大),只有複製,沒有交換(由於沒法確權)。互聯網上信息的傳播是中心化的,微信、微博、直播、快手,無不如此。由於商業模式是:「數據傳輸自己免費,靠廣告變現」。

若是數據傳輸自己能夠經過賺取數字貨幣來盈利,任何作數據中繼的節點都有錢賺,信息的流動就能夠變成去中心化的。這裏面的技術實現起來並不困難。 

試想一下,微信、微博、直播、快手這樣應用,若是有了去中心化的,信息全球流動且不受審查的版本,它們的殺傷力會有多大? 

最近,區塊鏈還成功地應用在「騙」上。方式就是ICO、IFO、IMO等,其中有大量虛假項目和泡沫,對社會形成了很大的困擾。

【ICO(Initial coin offering)】

一家公司準備新創一種區塊鏈來改變世界,但它沒有錢,因而就號召你們給它捐助數字貨幣如比特幣,以太幣。同時承諾說,這些捐助的幣,將會按比例折換成這個新創鏈上的數字代幣送給你們,等有朝一日這個新鏈真的改變世界了,新創鏈上的幣將暴漲,你們一塊兒發財。

【IFO(Initial fork offering)】

和ICO很相似,但不是新創一個鏈,而是說:咱們是某個數字貨幣社區裏的用戶,咱們以爲它很差,如今要分叉這個幣、分裂它的社區了!咱們分叉很辛苦,所以分叉後的鏈上,會憑空給咱們記錄一大筆數字貨幣的收益。請你們支持咱們,支持的方式就是拿比特幣,以太幣這些硬通貨來交換咱們手頭憑空多出來的收益。

【IMO(Initial Miner offering)】

和ICO很相似,但不是號召你們來換這個新鏈上的代幣,而是號召你們來買這個新鏈上專用的礦機。 

去中介化,「最不壞」的選擇

有一種觀點,認爲人類大部分經濟活動均可以經過區塊鏈進行,人類現有的大部分組織均可以被區塊鏈代替,包括國家,最終會創建一個無國界的新世界。聽起來好刺激,可是這樣一個新世界由誰來創建?

· 若是這個新世界將由如今幣圈和鏈圈的大咖創建,你會相信嗎?你會願意嗎?

· 若是這個新世界由最擅長推廣「信」的宗教勢力創建,你會相信嗎?你會願意嗎? 

· 若是將來強勢、先進國家主導的區塊鏈,逐步滲透到弱勢、落後國家的經濟活動中,最終創建了這樣一個新世界,你會相信嗎?你會願意嗎? 

咱們預計,仍是最後一個的可能性更大,並且相比較而言,在上述三個可能性中,它是最「不壞」的那個。

去中介化,說白了就是看如今的互聯網巨頭不爽,要鬥地主分田地。有一段話:「Uber - 世界最大計程車行,卻沒有本身的車。 Facebook - 世界最紅的媒體,卻沒有自創的內容。 Alibaba - 世界最大量交易的商場,卻沒有本身的庫存。 Airbnb - 世界最大住宿提供者,卻沒有本身的地產。」

此話真的是在讚賞這些平臺公司嗎?仍是有莫名的情緒在裏面?舉例而言,Alibaba,它能夠很自豪地說靠一己之力把中國帶入了電子商務時代;但從另一個角度講,咱們也能夠說tmall.com和1688.com上衆多商家苦哈哈,才養活了一家阿里風風光光。 

平臺型公司,鏈接消費者和生產者(不管生產的是信息、實物仍是服務),而後利用這個「鏈接」來賺錢。它們從供需雙方那裏賺的錢越多,意味着供需雙方所付出的顯性和隱性的成本也越多。若是成本太高,人們必然但願有新的解決方案。這是區塊鏈的主要優點:成本。 

從技術上講,去中心化的區塊鏈上跑的去中心化的數據庫,在功能上只會小於等於中心化平臺所擁有的中心化數據庫;區塊鏈能夠實現的功能,中心化平臺必定能夠實現。區塊鏈要想成功,就必須有成本優點。具體降成本的方式有不少,例如機器替代人工,砍掉壟斷利潤等。

從這個角度講,用區塊鏈的技術挑戰某個巨頭,就算鬥地主成功了,你也遠遠不會成爲另外一個地主,你賺的錢會比巨頭曾經賺的錢少很是多,不然談何低成本?區塊鏈屬於使用鏈的每個人,底層代碼的開發者也沒法控制它,一味專斷專行地控制的話,鏈就會分叉。

但從另一個角度講,區塊鏈的創業者,也沒必要懼怕巨頭來抄襲,由於這是要砍掉它們本身賺錢的命脈,自我革命。(除了百度,它的確可能抄襲。由於百度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沒有混成任何一種平臺,眼看就要落魄成富農了,亟需突圍。富農弄很差會是鬥地主的急先鋒。)

在成本以外,區塊鏈的優點還有「誠信」。平臺爲了牟利,必然會利用供需雙方的信息不對稱來隱瞞甚至做假。例如攜程會利用顧客對它的信任來「殺熟」,廣告平臺會僞造點擊率,視頻平臺會僞造播放次數,等等。區塊鏈上的全部數據都是公開的,沒有做假的餘地。

還一個優點是「開放」。平臺壟斷了供需雙方的數據,本身依賴數據作大數據分析,提供服務。信息被平臺分割成了孤島,大數據分析所以受限。另外因爲缺少競爭,平臺所開發的分析算法也未必是最優的。鏈上的數據開放以後,會有不少第三方的公司,根據多個鏈的大數據分析結果,提供爲供需牽線搭橋的服務,它們彼此競爭,看誰的算法最優。 

總結一下:提供平臺巨頭同樣的服務,本身寫的底層代碼在鏈上有等效於法律的意義(代碼即法律的說法都據說過了吧),解決誠信問題,促進數據開放,本身不賺太多的錢。

等等,這個事情聽起來像是商業公司作的嗎?亦或是行業協會或者政府該作的?

這些問題太深奧,說不清。但爲民造福確定有價值。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接下來咱們說說「去中介化」的一些具體創新場景。 

區塊鏈創業機會

1.廣告之痛

比起前互聯網時代,衣食住行的體驗改善了不少,但廣告依然像從前同樣討厭,幾大痛點一個也沒有解決:1、廣告很難看,並且總在你不想看到它的時候出來;2、推來的廣告根本不感興趣;3、廣告主不知道廣告是否推給了合適的人;4、廣告主不知道點擊是否是僞造的。

廣告的「去中介化」,意味着廠商、廣告製做者、觀衆三者直接互動,廠商只向製做者和觀衆付費。「媒體作廣告」這件事情,被排除在系統以外。如何用區塊鏈來實現這個目標? 

首先,讓觀衆看廣告是能夠收錢的,並且能夠本身挑那些本身感興趣的,或者給錢多的。爲了讓廠商能夠給觀衆發錢,這個鏈上要有一個代幣。考慮到政策的接納程度,全部用戶要通過實名認證;代幣要錨定人民幣,並且只能是人民幣換代幣,代幣能夠消費,普通觀衆沒法將其提現爲人民幣。

其次,觀衆有了代幣,天然就要有個錢包來保存代幣,有錢包就意味着有一個私鑰,這個私鑰用作數字簽名。用私鑰給觀看記錄簽名,就表示這個廣告是被真實的用戶觀看了。在區塊鏈上,丟失私鑰至關於丟失了身份,你帳目下的錢會被人花掉;別人用你的私鑰給一段言論加了數字簽名,就至關於你發表了該言論。要教育用戶千萬不能夠把私鑰交給旁人。這就避免了不法之徒蒐集衆多用戶的私鑰來僞造觀看記錄。

再次,廣告製造者能夠是任何人,甚至能夠是平頭百姓。廠商本身準備一些硬廣,廣告製造者生產各類軟廣,而且從廠商那裏得到不少一次性的硬廣連接,插入到軟廣中。觀衆點擊硬廣連接而且用私鑰對觀看記錄簽名後,廠商向用戶和廣告製造者支付費用。

最後,用戶真的購買了某產品以後,用本身的私鑰給購買記錄簽名,傳到鏈上,證實本身是有購買力的觀衆。若是是在鏈外的其它平臺上購買了某產品,廠商也會把購買記錄在經過那個平臺上的留言等機制把購買記錄的Token發給用戶,請他簽名後更新到鏈上。

在這個系統中,提供服務者,直接向被服務的對象收費,沒有扭曲,沒有「羊毛出在豬身上」。

在鏈上的商家和用戶都要付出必定的會員費,用來獎勵鏈的基礎代碼開發者,以及獎勵運行鏈的衆多服務器節點,做爲它們挖礦的收益。每一筆上鍊的交易,要支付必定的gas費用來獎勵這些負責記錄交易的服務器節點。用戶收看廣告,須要直接向CDN提供商按流量付費。軟廣製造者向商家收費,若是軟廣作得實在是好,還能拿到用戶的打賞。

這個系統中,還會有不少廣告推薦商,根據你觀看廣告、採購商品、打賞廣告製做人的記錄,來作大數據分析,推薦廣告給你看。這些推薦商所能看到的數據是同樣的,彼此比拼算法。硬廣連接中可包含推薦商的信息,推薦商據此向商家收費。

廠商想在短期內讓某產品家喻戶曉,只需燒錢把給用戶的獎勵金提得足夠高。

2.內容

現在內容提供商,不管它提供的是音頻、視頻仍是普通圖文,基本上盈利模式都是靠廣告。廣告去中介化以後,內容提供商要麼轉型爲軟廣製做商,要麼直接把本身的產品做爲商品來銷售,要麼採用兩者的混合。 

例如電視劇製做商,能夠免費提供內插了不少硬廣連接的視頻,也能夠銷售純淨版的高價視頻,或者銷售只插入了少數硬廣的低價視頻。

爲了保護內容不被盜版和篡改,內容提供商所提供的文件中,內置了Javascript腳本,腳本運行在受限的執行環境中,驗證自身沒有被CDN節點篡改,驗證呈現內容的平臺具備HDCP等版權保護措施,不會被錄音錄屏。

有些小的內容提供者,好比微博的博主,每條信息都很短,如何收費呢?每條收費1分錢估計都有人嫌多,但人民幣的支付單位最小也就是一分錢。這個時候,用戶向他們支付的費用,用抽獎券代替。比方說每一個獎券有千分之一的概率能夠抽到一塊錢代幣。

3.零售

上面描述的這個鏈,直接在上面作零售是瓜熟蒂落的,每一個硬廣裏面均可之內置訂購連接。訂購的網站是商家本身的,UI本身設計,只需把訂購的信息放在鏈上,受公衆監督。未確認的交易資金被淘寶保管這一行爲,被鏈上的鎖幣操做替代。 

客戶可能不但願透漏本身在哪家商戶採購了商品(例如情趣商店),這個時候,零知識證實等手段,能夠用來保護用戶的隱私。 

客戶購買了商品以後,什麼也不說,至關於好評。若是想要差評,須要自掏手續費在鏈上刊載抱怨商家的言論。有實名交易的差評,節點纔會打包到區塊內。若是客戶實在太喜歡這個商品了,就本身去作軟廣,或許還有機會賺到錢。

有了區塊鏈上的智能合約支持,還能夠玩預售。商家承諾說某個日期發貨,客戶付少許訂金承諾說那個時候我必然花錢,任意一方違約,都要付出違約金,並且違約金是自動扣的。客戶不想要貨的話,還能夠把合約轉讓給其餘人,避免違約金。這樣一來,尚未養大的豬,尚未收穫的水果,剛剛設計好但拿不許會不會大賣的衣服,均可以提早試試水溫。這種機制能夠有效地指導產品的生產,沒人願意買預售合約,說明產品到時候必然賣不出去。 

4.社交

有了CDN的支持,每一個人均可以委託一家CDN把本身給朋友的加密信息路由過去,若是和朋友不在同一家CDN服務商,那麼CDN服務商之間的信息中轉成本由它們彼此談判消化。這就造成了去中心化的社交網絡,CDN服務商之間經過信息路由的用戶體驗來競爭,每一個人的公鑰就是本身的賬號,適用於全部的CDN服務商。 

朋友圈的功能相似於微博,須要把髮圈的人看成內容提供商來看待,你發的內容別人要付費的,哪怕一條只有0.1分。你發的太頻繁,人家就屏蔽你了。 

微信羣的功能,經過給羣裏全部人都發信息來實現。

這裏要澄清一個誤區,不少人認爲加密的聊天工具就是給恐怖分子、不法之徒提供服務的,所以聊天工具不該該使用公鑰私鑰的機制,最好直接傳送明文或者至少在服務器端保存明文——大錯特錯。

藉助現有的社交工具,傳遞徹底加密的信息很是容易:把加密後的信息嵌入到圖片中,對方從圖片中抽取信息再解密——這樣,外人看起來就是一個充斥了各類表情包和自拍照的普通聊天羣,裏面的人其實在討論襲擊地鐵。 

做爲公民,使用加密技術保護本身的隱私,公開發表符合法律的言論,是基本的權利,若是這些權利經過陽光的渠道沒法行使,那麼,由數字貨幣驅動的去中心化版本社交工具就會大行其道,這算是21世紀的「道路以目」。 

5.無處不Token

既然貨幣的本質就是信用,那麼擁有信用的我的、公司,也能夠發行Token,這些Token被分割,在鏈上自由流動。這意味着什麼呢?

【Token】

這個詞很難翻譯,有人把它翻譯成「代幣」,感受不是很全面,因此仍是保留英文原文。它是某種資源、資產、股份在區塊鏈上的表示。籠統地講一下它的具體實現方法:資源、資產、股份的擁有者,使用本身的密鑰爲一些數據片斷加上簽名,這些數據片斷就變成了Token,藉助智能合約,Token能夠被拆分紅不少份,分配給不少個帳戶,以及在帳戶之間流動。

【智能合約】

智能合約相似於數據庫中的trigger(觸發器),即特定事件出現的時候,自動執行的代碼塊。通俗地講,它使得「錢本身會動」。好比說:老公帳目上的錢若是超過必定限額,多出來的錢就會流到老婆帳目上;公司的員工向某慈善組織捐必定數目的錢,公司會自動捐一樣數額的錢。

比方說有一家叫時空梭的公司,它準備把名人的時間變成Token放在鏈上來賣。有些相似於巴菲特拍賣與他共進午飯的機會。普通專家也能夠賣本身的午飯,或者諮詢某個專業事項的時間。大大小小的明星也能夠向粉絲銷售共同午飯、共同打球、游泳之類的時間。只要他們有信用,即這些時間都真的兌現了,那麼以後就能夠繼續銷售本身的Token。

一家公司,甚至某個我的,若是有好項目之後能賺到錢,但缺啓動資金,能夠用本身的信用賣Token來融資。有一家叫作SelfSell的公司,容許我的用信用發行Token來貸款,義務就是將來某個時間開始向貸款者支付本息。 

一家公司準備新創一種區塊鏈,若是以爲它將來能改變世界,它就能夠發行Token來籌措開發區塊鏈底層軟件代碼的錢,以及推廣這條鏈的錢——這就是如今大火的ICO了。ICO這個發明的意義,不亞於股份有限公司。只惋惜如今作ICO的人,99.9%以上都是在騙錢;參與ICO的人,99.9%以上都是爲了炒高Token的價格來割後進場的韭菜,並非真的相信「改變世界」的鬼話。

如同江卓爾所說:「ICO是人類組織架構的重大創新,其意義甚至能和股份制公司的創新相提並論。固然ICO這種組織形式有價值,和早期的ICO項目有價值毫無關係。相反,早期的ICO項目充斥着大量的騙子和圈錢項目,如今95%,甚至99%的ICO項目都毫無價值。」

6.基於公鑰私鑰的身份

咱們把眼光再放得更遠一些,暢想一下將來至少十年以後,強勢的、先進的政府,會怎樣來經過區塊鏈,對那些弱勢的、落後的國家,進行經濟滲透?                                     

咱們知道,美國綠卡很是難以得到,公民身份更難(但比得到中國公民身份仍是簡單不少了)。可是,當美國公民的不少經濟活動在鏈上進行以後,和美國公民有經濟往來的其它國家的公民,不可避免地也會跑到這條鏈上來,他們能夠很是容易地在鏈上擁有一個身份,只需一對公鑰私鑰。這個身份比起美國綠卡要差不少不少了,但他依然能夠在鏈上擁有美圓代幣和本身的信用。

兩個委內瑞拉人,若是都在美圓的鏈上,他們能夠經過美圓代幣進行交換和經濟活動。一家馬拉西亞公司和一家菲律賓公司,能夠直接在美圓的鏈上經過智能合約來簽定合同。

若是世界上沒有另一個數字化的貨幣來挑戰數字化的美圓的話,那麼美圓必然會變得比今天更增強勢。將來,誰能挑戰美圓?你看比如特幣嗎?仍是看好另一個數字化的法幣?

享受區塊鏈紅利的正確姿態

最後,給想借區塊鏈概念投資賺錢的人一個很是穩妥的建議。 

2017年下半年開始,隨便什麼垃圾的股票,沾上區塊鏈的概念,馬上能夠一飛沖天。這種情況是人羣非理性的突出表現。對於理性的人而言,究竟買什麼股票,能夠無懼任何興衰沉浮,100%地享受到區塊鏈將來發展的紅利呢? 

答案很明顯:臺積電和三星。

臺積電已經在享受數字貨幣所帶來的紅利了,目前世界前三大礦機公司,比特大陸、翼比特和阿瓦隆,都在臺積電流片。臺積電工藝技術的高性能,是礦機的不二之選,整個半導體圈子,都被礦機廠給代工廠所下的鉅額訂單所震撼。

但這只是餐前的開胃小菜而已。

上文講過的全部應用,不管是現有的數字貨幣應用,仍是「生產力的增量式進步」、「無政府主義」或「去中介化」的應用,都面臨巨大的擴容的壓力。比特幣的區塊只有1MB大,平均一秒只能支持7筆交易,比特幣現金(BCH)目前擴容到了8MB,將來會進一步擴大。2018年1月,金融大亨CalvinAyre擁有並運營的加密貨幣媒體公司和區塊鏈公司Coingeek宣佈資助360萬歐元給一個名爲「Terab Project」的項目。Coingeek將與其合做夥伴Nchain和Lokad一塊兒計劃將比特幣現金的區塊大小擴展到TB級大小,擴容後BCH可每秒處理700萬筆交易。

BCH十分鐘一個區塊,對於上文提到的能承載廣告、內容、零售、社交、證券、期貨的超級區塊鏈而言,十分鐘太長了。或許咱們須要半分鐘就追加一個塊,一個塊的大小會達到10TB。如此恐怖的規模,外加區塊鏈須要衆多節點高度冗餘,會致使整個社會對服務器的需求增長不止一個數量級,對DRAM、NAND的需求增長不止一個數量級。

將來,不論區塊鏈玩家誰最終勝出,對CPU的需求和存儲的需求,都會推高臺積電和三星的股價,它們是真正擁有原子世界核心技術的廠商,是比特世界必不可少的賣水人。

但爲何沒有Intel呢?由於區塊鏈服務器相對於傳統服務器,有巨大的範式革新,就像iPhone和安卓相對於PC有很是大的革新,這個領域的勝出者大機率是ARM,而不是Intel。

 -END-

附錄:區塊鏈名詞解析

Part 1:區塊鏈相關概念

【哈希值】哈希值又叫「數字指紋」,不管多大的數據,通過一番計算後,均可以獲得一個固定長度(例如256比特)的哈希值;數據的內容不一樣,哈希值必然不一樣,就像人和人不會有相同的指紋。

【區塊鏈】一系列數據塊(即區塊)鏈接而成的鏈條,鏈接的方式是:其中第N+1個區塊中,包含第N個區塊的哈希值。並且這樣的數據塊的鏈條,同時被分佈普遍、數量巨大的服務器節點所存儲和維護,每一個服務器節點都擁有一份區塊鏈的完整拷貝(即區塊鏈數據的存儲是高度冗餘的)。 

【去中心化(服務器)系統】數量巨大的服務器節點彼此平等,靠某種事先達成的協議來保證你們擁有數據是徹底相同的拷貝,它們就構成了一個去中心化系統。而在一箇中心化系統中,某個中心節點擁有更高的權力,它負責更新數據,全部其它節點從它那裏得到更新後的數據。 

【哈希碰撞】計算哈希值的過程是不可逆的,預先給定一個值,若是請你構造出一段數據,但願它的哈希值正好是這個給定值,那麼就算你拿最強大的計算機算到天荒地老,也構造不出來。哪怕退一步,只要求你構造一段數據讓它的哈希值小於給定值,都須要算好久好久。並且這個構造過程沒有任何巧妙的算法能夠利用,只能傻傻地去嘗試全部可能的數據。這是一個「瞎貓撞到死耗子」的過程,所以被叫作哈希碰撞。 

【工做量證實】區塊鏈上的區塊,除了包含上一個區塊的哈希值(數字指紋)以外,還至少要包括一串無心義的數字,它被稱爲nonce。改變nonce的值,就能夠改變本區塊的哈希值。服務器節點嘗試不一樣nonce的值,碰撞出一個足夠小的哈希值,這個過程被稱爲工做量證實。哈希值有多小,就證實你大體嘗試過多少個不一樣nonce。

【共識協議】維護同一個區塊鏈的服務器數量衆多,要維護數據的一致性,它們就必須在「誰來決定下一個區塊內容」這一問題上達成共識。目前所普遍採用的共識協議是,誰先給本身的區塊找到足夠小的哈希值來完成工做量證實,誰的區塊就是下一個區塊。 

【孤塊】因爲服務器的數量太多了,彼此通信的延遲有大有小,有時候會產生區塊鏈的分叉,好比說甲、乙兩臺服務器幾乎同時找到了工做量證實,那麼會致使有的服務器把甲的區塊追加到本身所存儲的區塊鏈上,其它則追加乙的。這個時候,區塊鏈就出現了甲乙兩個分支,在兩個分支上都有服務器在持續追加塊。爲了解決這個問題,共識協議約定,以最長的鏈爲準,即通過一段時間以後,若是在甲分支上追加了的區塊的數量大於乙分支,就以甲爲準,這個時候乙分支上的塊,就成爲了孤塊,不被系統所認可。 

【51%攻擊】「以最長鏈爲準」,其合理性在於,最長鏈上累計的哈希碰撞的工做量最大,至關於服務器之間用哈希碰撞的算力來進行投票,投票選出的鏈,必然是最長鏈。只要系統中做惡的壞節點的算力不超過50%,它們就沒法累積出最長鏈。但反過來說,若是有51%的節點都是壞節點,它們聯合起來,能任意決定區塊中的內容,破壞整個系統,這就是51%攻擊。 

【確認數】某一筆交易被加入區塊鏈的某個區塊中,稱爲獲得了一次確認。這個區塊以後,區塊鏈每被追加一個區塊,就增長了一次確認。確認的數量越多,這筆交易所在的塊成爲孤塊的可能性就越低。 

Part 2: 數字貨幣(特別是比特幣)相關概念

【非對稱加密】用戶生成一對公私密鑰,用公鑰加密的數據,只能用私鑰才能解密;用私鑰加密的數據,用公鑰才能解密。用戶把本身的公鑰公之於衆,想給他發送祕密信息的人,只需用公鑰把信息加密,就不怕信息傳遞過程當中被竊聽。私鑰必須嚴格保護起來,不得泄漏。 

【數字簽名】我但願對外發佈一個文件,怎樣避免這個文件在傳輸中被篡改?只需把文件的哈希值用私鑰加密,和文件一塊兒對外發布便可。接受者用公鑰解密,獲得了正確的哈希值,就證實文件的確是我所發佈的,由於,1、文件一旦改變,哈希值就會變;2、天下只有我擁有私鑰。這個被私鑰加密的哈希值,稱爲數字簽名。

【比特幣】與區塊鏈一同誕生的現金記帳系統,區塊鏈的第一個應用。它的區塊中的內容,簡單但不許確地說,就是一些這樣的記錄:「我是公鑰爲X的帳戶,我把我擁有的Y個比特幣,轉給公鑰爲Z的帳戶」,以及用X對應的私鑰爲這條記錄加上的數字簽名。中本聰於2008年發明比特幣,2009年完成比特幣的開源代碼,2010年後逐漸銷聲匿跡。不少人懷疑中本聰是某個匿名團體的筆名。

【錢包】數字貨幣讓人真正擁有了財富,只要你保存好私鑰,任何暴力機關都沒法剝奪你擁有的幣。可是,一旦丟失了私鑰,你就丟失了這個私鑰所對應的全部幣,並且沒法找回。錢包就是幫助你保存私鑰的工具,它能夠是軟件app,也能夠是專門的硬件設備。當你須要給其它人支付數字貨幣時,錢包幫助你生成支付的記錄、對應的數字簽名,它還幫你把這些信息廣播給負責維護區塊鏈的節點們,請他們把這筆交易記錄在區塊中。 

【挖礦】挖礦是一種發行數字貨幣的機制,也是對維護區塊鏈的節點們的獎勵機制。節點們須要接受用戶發送來的交易記錄,驗證其數字簽名,驗證用戶是否真的有他所聲稱的幣,而後把不少的交易記錄打包成一個區塊,最後還得進行哈希碰撞以得到工做量證實。它們爲系統付出了不少勞動,應該獲得獎勵。以比特幣爲例,它開始運做時,每當節點爲系統追加一個新的區塊(或者說「挖」出了一個新的塊),節點就會「憑空」得到50個比特幣的獎勵,這些幣是新發行的或者說新「印刷」出來的。以後,每過大約三年半,獎勵就會減半,最終在100多年後會減到0。整個過程當中,總共將發行2100個比特幣。挖出新塊、獲得獎勵的過程,被形象地稱爲挖礦。 

【礦池和礦工】挖到新區塊的關鍵在於能不能以很高的並行度來進行哈希碰撞,因而有些服務器節點把哈希碰撞的工做「外包」給專門的礦工,本身只負責「接受交易、驗證交易、打包交易」這三項任務,這樣的服務器就是礦池。礦工專門負責哈希碰撞,一旦礦池挖到了新塊,不論這個塊到底是哪一個礦工找到工做量證實的,一概和全部的合做礦工按算力大小成比例地分享新塊的收益。 

【礦場】我的礦工用電腦、手機等設備來進行哈希碰撞,效率不好。爲了利用規模效益提高效率,在一些電力廉價的地區,有人投資興建起了專門的礦場,利用專門定製的硬件設備來進行哈希碰撞,而且聘請專門的工程師來管理衆多的設備。

Part 3: 區塊鏈2.0 相關概念

比特幣以及和它相似的數字貨幣被稱爲區塊鏈1.0,以太坊等支持智能合約的數字貨幣則是區塊鏈2.0,最後介紹一下和區塊鏈2.0相關的概念。 

【智能合約】智能合約相似於數據庫中的trigger(觸發器),即特定事件出現的時候,自動執行的代碼塊。通俗地講,它使得「錢本身會動」。好比說:老公帳目上的錢若是超過必定限額,多出來的錢就會流到老婆帳目上;公司的員工向某慈善組織捐必定數目的錢,公司會自動捐一樣數額的錢。 

【Token】這個詞很難翻譯,有人把它翻譯成「代幣」,感受不是很全面,因此仍是保留英文原文。它是某種資源、資產、股份在區塊鏈上的表示。籠統地講一下它的具體實現方法:資源、資產、股份的擁有者,使用本身的密鑰爲一些數據片斷加上簽名,這些數據片斷就變成了Token,藉助智能合約,Token能夠被拆分紅不少份,分配給不少個帳戶,以及在帳戶之間流動。

【ICO(Initial Coin Offering)】一家公司準備新創一種區塊鏈來改變世界,但它沒有錢,因而就號召你們給它捐助數字貨幣如比特幣,以太幣。同時承諾說,這些捐助的幣,將會按比例折換成這個新創鏈上的數字代幣送給你們,等有朝一日這個新鏈真的改變世界了,新創鏈上的幣將暴漲,你們一塊兒發財。 

【IFO(Initial Fork Offering)】和ICO很相似,但不是新創一個鏈,而是說:咱們是某個數字貨幣社區裏的用戶,咱們以爲它很差,如今要分叉這個幣、分裂它的社區了!咱們分叉很辛苦,所以分叉後的鏈上,會憑空給咱們記錄一大筆數字貨幣的收益。請你們支持咱們,支持的方式就是拿比特幣,以太幣這些硬通貨來交換咱們手頭憑空多出來的收益。

【IMO(Initial Miner Offering)】和ICO很相似,但不是號召你們來換這個新鏈上的代幣,而是號召你們來買這個新鏈上專用的礦機。你們用礦機挖代幣,等代幣暴漲,你們就發財了。

【去中心化自治組織】簡稱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試想,若是在一個組織中,貨幣、資源、資產、股份都變成了區塊鏈上的Token,被鏈上的智能合約所管理,那麼這個組織就能夠不依賴於任何中心化的管理機構來運轉。這個區塊鏈的底層源代碼即爲這個組織的法律,冰冷的機器嚴格無誤地執行法律和合約,實現完全的法制。

區塊鏈2.0的顛覆不只僅是「錢本身會動」這麼簡單,而是:實現了資源、資產、股份在比特世界的確權以後,讓它們也「本身會動」了。區塊鏈底層技術保證了Token全部權的惟一,知足了利己的人類對「私有權」深刻骨髓的渴望。

前一段時間,以太坊上的「加密貓(CryptoKitties)」應用,推出纔不到一週時間,人們在那上面養貓就已經花了至關於1000 多萬人民幣的以太幣了。這個應用同普通的虛擬寵物App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嗎?就在於裏面每一隻貓都是惟一的並且產權肯定的,不能複製,只能買賣。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