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天臨以本身人設崩塌爲代價,爲知網打了一次有史以來最大的廣告。java
知網是個什麼東西?它是世界上全文信息量規模最大的"CNKI數字圖書館",但對上過大學的人來講,它主要是個查閱論文、查重的地方。「無知網,不論文」,每一個人都深有體會。python
但這只是關於知網的一小部分。面試
長久以來,知網經營着暴利生意,高昂的價格令高校苦不堪言卻迫不得已。它的底氣究竟從何而來?數據庫
知網應該請翟天臨當形象大使。設計模式
這位「非著名青年男演員」用一句「知網是什麼東西啊」,把本身的人設搞崩了。學習
也讓知網火遍大江南北。大數據
衆多苦苦在求學路上掙扎的學子,爲了懟翟天臨,拿出各類各樣的論文查重證實,好似苦中做樂通常不停地用知網造句。設計
他們的目的是想證實:翟天臨那個博士論文有多麼離譜。cdn
然而,誰都沒想到,整個事件的背後卻浮現出來一個可怕的事實:blog
全中國的大學,判斷學生提交的論文是否抄襲,只看知網提供的查重結果。
因而,每位導師在佈置畢業論文時,都會告訴學生,完稿後先到知網預作下查重,否則怕通不過學校的學術審查。
換句話說,如今中國,授予一個學位的關鍵,除了研究課題的深度和研究結果的獨特性,還有知網對你論文重複內容的斷定。
所以,從某種角度上看,一個知網,可能決定了幾乎每個學位的歸屬。
想一想讓人不寒而慄。
並且,這樣的服務還要按照論文查重的字數收費。
這個不給論文撰寫者一分稿費的所謂電子圖書館,卻將你的論文提供給其餘人付費查詢、下載、比對。
公不公平很差說,但不少人確實以爲:
知網不是個東西。
1
知網憑什麼壟斷?
知網的籌建,源自一個「清華人」的情懷。
知網的全稱叫國家知識基礎設施,英文縮寫CNKI,是由世界銀行在1998年向全世界提出的政府間信息交流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意見。
1995年,剛從山西大學授課回來的清華大學物理系骨幹教師王明亮,也想學習聯想創業,與清華大學物理系創建了北京清華信息系統工程公司。
做爲一線教師,他看到學生苦惱於論文的資源收集,以爲是個機會,因而向清華大學提出創辦一個學術電子信息數據庫的建議。
8月,清華大學相關領導接受了王明亮的建議,《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正式立項。
1996年,《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得到了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的「準生證」,能夠正式對外提供服務。
然而,王明亮並不知足,他看到了國家重視科技發展的機會,在全部人都在關注硬件和軟件創新的時候,一門心思鑽研科研信息索引技術。
兩年後,穩定運行的《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正式從清華大學教學研究體系獨立,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誌社成立。
這也被看做王明亮成爲知網創始人的肇始。
這個電子數據雜誌社,彌補了中國科技領域的空白,也符合世界銀行提出的相關CNKI的建議,所以,國家立項的中國學術期刊標準化系統工程也正式落戶在這個新成立的雜誌社。
王明亮完全走進科技大佬們的視線。
1999年,是知網歷史上最重要的年份。
在這一年,王明亮主持制定的"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範",被做爲國家標準,由新聞出版總署正式下發執行,這爲知網後來壟斷幾乎所有學術論文資源提供了便利條件。
今後,想讓圖書館論文檢索系統聯網,就要遵循這個規範。
以清華大學爲首的各大高校紛紛加入,在方便學生查詢檢索的同時,也在第一時間完全將學術論文的資源拱手相讓。
因而,《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完全成爲中國高等教育學術論文的資源壟斷集合體。
仍是這一年,知網前身中國期刊網建立,被迅速列爲國家級火炬計劃,獲得國家科技部、國家稅務總局、國家對外貿易經濟合做部、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國家環保總局等五部委的大力支持,成爲當時科技領域創新的重點項目。
在這樣的狀況下,這個由清華大學創辦、王明亮管理的雜誌社,成爲當時中國學術類信息基礎數據庫的承辦方。
而國家知識基礎設施CNKI的建設,也名正言順落在王明亮頭上。
2
過了15年苦日子,終於熬出頭
有了國家的「上方寶劍」和教育系統的大力支持,王明亮和他的中國知網,馬不停蹄。
然而直到2009年,中國知網還僅僅是個基礎數據工程,其提供的服務價值核心在於撰寫論文時參考資料的查詢和獲取。
因爲專業性很強,就使得知網對於高校來講,並非一個高頻次的應用。不少時候,學校將訂閱中國知網的論文,看做是學校圖書館的數字化拓展。
這意味着高校爲此服務付費的需求並不強烈,更別提我的用戶。
那段時間,王明亮和中國知網的日子過得緊巴巴。
每一年到徵訂期間,王明亮甚至還要跑清華校長辦公室尋求支持,請校長出面幫忙聯繫一些高校正閱來年的知網數據。
這也讓清華大學和旗下整合後的清華控股,僅僅將這個中國知網看做是必須承擔的社會義務,沒有很高的盈利期盼。
但沒有人會意識到,被清華系公司的老闆們認爲一直在「燒冷竈」的王明亮,會從2011年開始擁抱星辰大海。
如今回頭看,知網離成功,其實就差教育部的三個批文。
從2007年開始,部分高校要求碩士研究生論文和博士論文須要進行論文檢測,檢測合格後才容許論文答辯。當時王明亮判斷這是一個熱點需求,緊急開發上線了相關論文檢測系統。
但真正讓高校對知網這個功能趨之若鶩的,是2011年教育部發文要求對本科畢業論文也要進行檢測。
能提供基於全國最大規模學術論文數據庫進行檢測的中國知網,從這一年開始,完全走入各大高校年度採購的必選清單。
而得到教育部、科技部等多部委支持的王明亮,也迎來了創業15年來最好過的日子。
隨着2012年教育部頒佈《學位論文做假行爲處理辦法》、2014年又頒佈《博士碩士學位論文抽檢辦法》,中國知網完全成爲各大高校的熱門應用,也開始與每名大學生的前途命運息息相關。
一時間,「今天你去知網查重了嗎」,成爲每名高校畢業生在畢業論文答辯前,互相說起最多的話題。
「無知網,不論文」,成爲當下不少學生寫論文的常態。
因爲知網僅僅向高校開放查重服務,也帶來一些灰色產業——代論文查重。好比,某些人利用獲取的高校知網帳戶,在淘寶接單爲大學生提供知網論文查重服務。
2018年淘寶上知網查重報價,碩博論文檢測通常350元/篇,本科論文檢測約200元/篇。
每一年預查重,已成爲不少大學畢業生必須完成的一項「艱苦任務」。
自費完成預查重後先作調整,如此,畢業論文經過高校審查的概率大增,畢業生纔敢正式提交論文。所以,到知網上去預查重,甚至成爲每一年導師在學生論文開題時重要的提醒內容。
誰都沒想到,這個原本是迎合國家教育部相關學術管理政策出臺的功能,卻成爲知網年度收入的主要部分,也讓中國知網成爲其背後控股公司和上市公司清華同方的「現金奶牛」。
從這時開始,知網完全火了。
3
年年漲價,你還拿它沒轍
真正讓知網成爲千夫所指的,是每一年都上漲的使用費。
根據媒體報道,2000年之後知網定下了每一年上漲10%使用費的策略。以前,因爲知網年度使用費較低,各高校看在購買知網帳號後能夠不用再訂閱其餘一些學術雜誌的份上,通常都沒什麼問題。
但2010年開始,因其論文查重系統逐漸被高校選用,本就受質疑的知網訂價體系完全把不少高校惹毛了。
2010年到2016年,知網的報價漲幅爲132.86%,翻了一倍多。尤爲是2014年之後,知網的年度使用費上漲很快,這讓不少高校很有微詞。
根據企查查的數據,2014年知網和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誌社從一個全民全部制的公司變動爲一家獨資公司,歸屬到清華控股公司名下,並做爲一個良性資產,加入上市公司清華同方。
多是由於終於能實現了自身價值,也多是由於開始兼任上市公司清華同方的副總裁,王明亮爲知網制定了高價格和高增速的發展策略。
從這時開始,有恃無恐成爲知網每一年漲價給人的印象。而愈來愈高的服務費,讓各大高校苦不堪言。
「中國之聲」曾經報道,從2013年年末開始,雲南高校圖書情報工做委員會旗下所屬的近十所省屬重點高校都停用了知網。
而2016年來自北京大學的一份公告,完全引爆了輿論。
「因爲數據庫商漲價太高,圖書館目前正在全力與對方進行2016年的續訂談判。上一年度的合同期截止到2016年3月31日,期滿後數據庫商隨時可能中斷北大的訪問服務。」
這個公告中所稱「數據庫商」,就是知網。
接觸過北京大學的媒體人士後來表示,其實這並非一個平等的商業談判,知網市場部純粹就是一個通知的架勢,而且對於大規模提升的年度價格沒有任何說法和討論餘地。
不知是否是由於有過求爺爺告奶奶徵訂的歷史,王明亮給知網制定的是一個咄咄逼人的市場策略。
有人說,如今知網的市場行爲,用一句話總結就是:你不服氣,我就搞你。
媒體報道中,有不少這樣的例子。
2016年武漢大學發佈公告表示,知網價格過高,他們無法接受。而知網市場人員反饋就是,若是到期不按這個價格續約,當即斷開數據庫連接。
果不其然,還沒到期,圖書館就發現知網帳號失效了。最終10天后武漢大學作出讓步,知網恢復了其論文查詢。
一位學校圖書館領導曾對媒體表示,知網每一年都在以超過10%的漲幅向學校報價,且所報價格均是「死數」,沒有一點談判的餘地。
「維普和萬方的數據庫價格都只是知網的零頭,學校購買十年維普數據庫使用權的費用尚未知網一年的高。」
而與之相對應的,是知網每一年收入的節節攀高。
根據清華同方的2017年財報和2018年公佈的半年報顯示,知網2017年年收入超過9億,2018年半年收入超過5億,預計整年收入過10億,毛利率超過61%。
真是個賺錢的好生意。
相比之下,什麼在線教育,什麼知識付費,都是渣渣,都是灰。
掃描下方二維碼,及時獲取更多互聯網求職面經、java、python、爬蟲、大數據等技術,和海量資料分享:公衆號後臺回覆「csdn」便可免費領取【csdn】和【百度文庫】下載服務;公衆號後臺回覆「資料」:便可領取5T精品學習資料、java面試考點和java面經總結,以及幾十個java、大數據項目,資料很全,你想找的幾乎都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