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螞蟻說:前端
編者按:隨着金融需求的日益場景化和碎片化,金融服務愈發呈現數字化特徵,銀行紛紛投入巨大的資源進行數字化轉型。移動化、智能化和數據化在更高效地獲客、活客、留客的同時,給客戶帶來了更便捷的服務、更低的價格和更好的體驗。在銀行數字化轉型實踐中,各銀行依託自身固有優點,或單點突破以點帶面發展,或總體推進各業務線齊頭並進,涌現出各種典型案例。《銀行家》課題組調研發現,西安銀行的數字化轉型從戰略出發,全方位推動「移動化、平臺化、場景化、智能化、數據化」建設,實現了經營效益和內部運營效率的提高,這對地處西北的銀行殊爲不易。爲此,咱們特邀西安銀行副行長兼首席信息官王欣撰文,分享其數字化重構銀行經營發展模式的理念。安全
我國正加速步入數字化社會,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新技術浪潮,對銀行業固有經營理念和服務模式,乃至對金融生態和競爭格局都帶來巨大沖擊。銀行業因勢而變,提高數字化服務能力和客戶體驗,更好地適應開放融合的生態環境,對於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相當重要。在經歷了電子銀行、網絡銀行、移動銀行後,銀行業已經全面進入數字化時代,金融科技創新正加速重構銀行經營發展模式和市場競爭格局。微信
西安銀行做爲區域性法人銀行,將發展戰略高度契合於國家區域經濟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建設,主動融入,不斷探索科技引領,創新金融服務,全力服務於大西安建設和市民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網絡
《西安銀行戰略規劃綱要(2017-2021)》肯定了「持續推動數字化、特點化、綜合化轉型,打造西部領先上市銀行」的戰略願景。爲加快戰略落地,西安銀行提出「一個核心、雙輪驅動、三大支撐、四大領域、五個關鍵詞」的發展理念。架構
一個核心:以數字化轉型做爲科技引領實踐與創新驅動發展的核心。金融的本質是價值流通,充當着信用中介和信息中介的角色,這些都高度依賴信息和數據的價值,所以金融服務行業一直是技術創新的積極實踐者和受益者。西安銀行在新一輪五年戰略發展規劃中將「數字化」提高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積極推動科技與金融的深度融合,爲客戶提供更便捷的服務,爲風險管理提供更有效的工具,爲運營管理節約更多的成本。併發
雙輪驅動:堅持數字化銀行和銀行數字化雙輪驅動策略。數字化銀行,即利用互聯網技術打造創新的產品體系、創新的獲客渠道、創新的風險管理機制乃至創新的金融生態。西安銀行運用「大、智、移、雲」技術(大數據、智能化、移動互聯網和雲計算),將「數字化」注入全渠道業務的全流程閉環操做,全面提高客戶體驗。銀行的數字化,主要是內部管理的數字化,經過技術架構改造和大數據挖掘,將內控、管理、分析、決策等各項內容都以數字化的方式提供並有機聯繫。框架
三大支撐:以創新組織機制、業務機制、技術架構做爲三大支撐。組織機制方面,專門設立了直銷銀行部和互聯網金融部,做爲推動數字化轉型的兩大抓手;業務機制方面,創建全方位對接互聯網機構的業務和科技能力,造成場景共享,生態共建,着力打造具備高效流程、大數據模型和高併發支撐能力的平臺;技術架構方面,探索「集中+分佈」的開放融合架構,推動雲平臺集中管理模式的應用,實現信息科技支撐的安全高效、開放融合、集中管理和彈性擴展。分佈式
四大領域:創新產品、渠道、風控、金融生態四大領域。產品創新方面,將業務需求驅動和信息科技引領緊密融合,聚焦對客前端服務,提升產品服務體驗。獲客渠道方面,站在「B2B」和「B2C」的視角精簡併數字化業務流程,下降成本,提升效率,改善客戶體驗。風控技術方面,以反欺詐、防盜用兩大類帳戶風險爲視角,創建全方位、全流程的風險防控策略,綜合運用OCR識別、人臉認證、「@盾」等技術手段,利用SAS建模工具創建自有風險授信模型,大幅提高風險管理水平。金融生態方面,經過技術創新與跨界融合,搭建全新的消費金融與普惠金融平臺,升級對政府公共服務、惠民便民工程等領域的系統性金融支撐,打造數字金融生活城市典範。高併發
五個關鍵詞:移動化、平臺化、場景化、智能化、數據化。移動化方面,堅持移動優先,充分利用業界領先的移動開發技術,統一移動服務門戶,體系化建設移動產品,有效跟蹤業務投放,支持業務持續迭代,並以開放、標準的框架無縫打通手機銀行業務生態;平臺化方面,創新移動支付、投資理財、現金管理等綜合金融服務,對內聚合產品與服務,對外連接合做夥伴與客戶;場景化方面,普遍鏈接各種金融生態場景,打造覆蓋「衣、食、住、行、醫、教、購、娛」的生活生態圈;智能化方面,引入指紋、手勢、刷臉、聲紋等生物識別技術,造成新的交互體驗;數據化方面,經過大數據應用和挖掘,全面客觀地刻畫客戶標籤,設計針對性的產品和營銷方案,提升「識客、達客、獲客、活客」能力。工具
互聯網金融興起後,銀行網點的業務量急速下滑,大部分業務遷移到線上,場景金融迅速崛起,甚至出現「無場景不金融」的觀點。場景金融是銀行數字化時代的必然產物,在場景中嵌入金融服務,能夠直接觸碰客戶需求,爲客戶提供便捷的服務和友好的體驗。場景金融是銀行收集數據的入口,也是實現數據價值的出口。
西安銀行在場景和生態圈建設上,發揮本地區域性銀行特色,牢牢圍繞智慧城市建設,一方面以自有渠道爲基礎,自建場景,構建具備本地特點的生活服務,打造自有的「金融生活圈」;另外一方面以行業場景爲基礎,融入場景,打造互聯網金融開放平臺,深度融入場景,打造豐富的「場景金融圈」。同時,讓各個場景相互融合、相互引流、相互促進,最終造成具備本地特點的有生命力的互聯網金融線上生態圈。
自建場景搭建生活圈。以自有金融產品(手機銀行、微信銀行、網銀)爲核心,以本地服務爲主,圍繞「吃、住、行、遊、購、娛、醫、教」八大領域,搭建金融生活圈。例如:實現水電天氣繳費線上全覆蓋;市政停車場所、汽車站的繳費服務可在線上完成;開發本地特點旅遊資源,成爲西安城牆景區門票線上支付的官方惟一渠道;假期推出親子游線上優惠活動,等等。經過這些場景服務,爲用戶提供貼身、暖心服務,讓其感覺到良好的使用體驗,提高線上渠道活躍度,實現獲客、活客;同時,場景解決方案知足了銀行的B端客戶的需求,與之造成良好合做關係,並造成良好口碑。
外接場景拓展垂直領域。將來的銀行服務將融合到場景中,無所不在。同時,基於國內現狀,互聯網下半場的主賽場在垂直領域,深刻探尋垂直領域機會,依託銀行核心的支付、帳戶能力與之開展合做,是銀行外接場景的發展方向。西安銀行重點佈局社區、教育、旅遊、政務、醫院、停車、零售七大場景,輸出帳戶、支付、理財、繳費四大能力。
以醫療行業爲例,智慧醫院綜合服務平臺是西安銀行融合移動互聯、雲計算與大數據處理技術,基於「互聯網+金融+醫療」,將線上虛擬醫院與線下實體醫院有機融合,經過網絡實現門診預定掛號、檢查報告查詢(支持在線下載留存)、診間費用支付等一站式全流程的移動醫療服務模式。在方便患者的同時,還針對院方管理需求實現了危急值預警、庫存預警、病案質控推送、患者行爲分析等決策支持管理服務,助力醫院更好地配置人員,有效管控醫療資源,提供更高效的醫療服務。隨着「智慧醫院」的普及,將造成健康大數據平臺,構建智慧醫療生態圈,不只知足了我的和企業的金融服務需求,還爲大數據價值挖掘積累了資源。
場景金融連通零售和公司業務,造成整合營銷。經過場景金融服務,尤爲是保障房社區服務平臺、校園繳費服務等七大外接場景輸出金融服務,在知足垂直領域企業需求的同時,銀行獲客效果顯著。以西安銀行與西安交警APP的合做爲例,最初只是支付能力的輸出,支持在線繳納交通罰款;逐步發展到帳戶能力的輸出,經過詳細瞭解機構客戶的業務痛點,提供恰當的專業解決方案,而且憑藉專業服務能力,將服務延伸到關聯部門。保障房線上社區服務中,物業繳費、代扣主要基於「現金管理+物業管理+C端繳費服務」,帶動對公存款幾十億元,同時銀行服務品牌受益頗多。
消費金融異軍突起。隨着消費金融從高端向低端滲透、從低頻向高頻轉移,國內銀行在消費場景的業務飛速增加。西安銀行從2017年開始嘗試提供小額分散貸款,在搭建自有大數據風控模型基礎上,對行內客戶進行優化,與大型互聯網公司如騰訊、阿里等合做,截至2017年底,基於消費場景的線上信貸投放餘額爲57.57億元,整年累計投放266億元,線上小額融資服務的客戶數量達到260萬。2018年上半年獲客數量超500萬(與線下客戶重合極少),資產接近200億元。線上業務的獲客量實現了重大突破。
互聯網金融改變了銀行以往的營銷方式,使金融變得無處不在,正如《銀行3.0》做者布萊特·金所說,「將來銀行不是一個地方,而是隨時隨地的一種服務」。西安銀行正經過「金融+場景+生態」模式,鏈接公司與我的,聯動線上與線下,銜接金融與商業,爲客戶提供更加定製化、精準化、專業化的服務。
從科技支撐到科技引領,近年來銀行的科技與業務互動融合逐步增強,共同推動,在獲客、場景建設等諸多方面,金融科技不斷爲業務賦能。
西安銀行把科技創新做爲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持續加大科技投入,將互聯網技術與渠道創新、業務創新、管理模式創新相融合,進行盈利模式和管理模式的轉型。
移動化是核心。西安銀行的移動化、平臺化、場景化、智能化、數據化理念中,移動化是核心,全部業務都推向手機端,將來將打造銀行APP統一入口,經過場景化聯接方方面面。目前,經過與螞蟻金服技術合做,對手機銀行進行架構升級,實現手機銀行由傳統移動渠道向移動金融開放平臺的轉變。在這個平臺上,從基本銀行業務功能,到生活、出行、購物消費,銀行能從全生命週期瞭解用戶,推進個性化的產品設計和服務能力,精準觸達用戶,將金融服務滲透到用戶的生活當中,推動普惠金融實踐。
「西銀惠付」串起極「智」生活。「西銀惠付」支付平臺經過融合微信、支付寶、銀聯、翼支付、百度錢包、京東錢包及銀聯簽約銀行等二維碼支付入口,獨創實現「七碼合一」,創造了業內移動收單融合渠道最多的紀錄,爲商戶提供了便捷、安全、高效、靈活的二維碼收款產品,同時知足互聯網用戶的移動支付習慣和商戶的安全收款需求,使傳統的線下零售更加智慧化。目前,「西銀惠付」已經覆蓋政府惠民工程「放心早餐」、回民街智慧旅遊商圈,以及各大景區、綜合醫院、校園繳費、市機動車停放服務中心、地鐵、公交等領域,日均交易額超過千萬元。
「@盾」全渠道帳戶保護。「@盾」的服務對象是銀行卡帳戶,並不是針對某一渠道。融合帳戶保險、渠道管理、交易預警、告別驗證碼等多重功能,實現移動金融安全領域的創新突破,是客戶自主管理帳戶風險的有效手段和便捷工具,其獨有的「保險箱」和「實時預警器」功能使金融消費者再也不是銀行產品的被動接受者和使用者,而成爲我的帳戶安全管理的主動參與者和實踐者。「@盾」在知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同時,加強了客戶參與感和風險防範意識,同時銀行主動承擔起監測、控制客戶帳戶異常交易風險的責任和義務。
互聯網技術應用改變了銀行傳統的運營方式,分佈式架構使運營更平穩、更高效,敏捷開發使業務需求響應迅速,渠道移動化使客戶體驗提高。科技賦予銀行業務更強的服務能力,也給予了小型銀行與大型銀行同臺競爭的機遇。
銀行數字化的核心能力是數據能力,即大數據風險判斷能力和大數據運營能力等。2018年銀監會發布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數據治理指引》,要求將數據應用嵌入到業務經營、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全流程,實現數據驅動,發揮數據價值。這對銀行的數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數據是銀行愈來愈重要的資產和增值源泉,要想從海量數據中挖掘出隱藏的價值,須要全面系統整合各方數據資源,分析海量數據間的邏輯關係和層次結構,探索大數據標準體系,造成統一的數據資產,不斷推動從數據應用到數據業務再到數據創新的發展,造成數據支持業務決策能力和數據運營能力。
銀行數字化轉型以大數據服務爲中心,提高客戶服務、風險防控、運營管理等能力。如何挖掘數據中蘊藏的價值並將價值回饋業務,成爲一個關鍵問題。西安銀行以數據應用與服務爲縱軸,以數據治理、數據管理水平爲橫軸,有效掘金大數據,實現「兩降兩升」。
下降成本。經過數據挖掘找出潛在客戶,經過適當營銷手段轉化客戶,變「大水漫灌」爲「精準滴灌」,下降獲客成本;同時,基於大數據挖掘進行網點轉型、流程再造、渠道設計、產品設計甚至UI交互優化,大幅下降運營成本和人工成本。例如,經過建模,在目標客羣中挖掘相對高價值的潛在信用卡客戶,制定營銷方案,在必定營銷資源內顯著提高成功率,下降營銷成本。
下降風險。一方面,經過數據挖掘的風險建模,逐步創建新型風險防控體系,有效識別「好」客戶與「壞」客戶,實現系統自動授信、自動預警、自動風控,提高欺詐風險、信用風險的防範能力;另外一方面,隨着大數據挖掘、建模能力提高,銀行識別風險交易、洗錢等非法行爲的能力增強,將下降陷入法律糾紛甚至監管處罰的風險。例如,經過建模,結合外部數據,對10萬元如下小額貸款客戶實現自動授信、秒級放款,獲客的同時不良率獲得有效控制。
提高體驗。經過數據挖掘更好地瞭解客戶需求,變「被動接收請求」爲「主動提供服務」,針對性地爲客戶設計產品、改造流程、觸達客戶,提供極致的客戶體驗,讓客戶更有歸屬感,提升客戶粘性。例如,經過手機客戶端收集客戶使用數據進行分析,對手機客戶端流程、功能佈局、UI交互設計等進行優化,讓客戶使用更便捷、順暢,提高客戶體驗。
提高單產。經過數據挖掘,更合理地推送金融產品,提高營銷成功率,將客戶潛在需求轉化爲交易行爲,提高客戶粘性的同時,充分挖掘客戶價值,帶來更多贏利點。例如,經過對代發工資類客戶進行分析,分析工資發放後的投資偏好,有針對性地制定投資產品和產品投放時點,挽留客戶資金,提高客戶資金留存率,提高價值客戶單產。
科技改變金融,金融改變生活。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當中,產品、渠道、營銷模式等金融服務的外在形式在改變,組織架構、考覈機制等內部運營也在隨之改變。科技引領,數據驅動,利用科技創新提高服務能力,打造具備區域特點、具備核心競爭力的數字銀行將是小型銀行的制勝之路。
轉載自:銀行家雜誌
做者:系西安銀行副行長兼首席信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