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在幾周前發佈了 Android Q 的首個 Beta 版,讓你們嚐鮮體驗了下個版本的 Android 系統。除用戶隱私方面的特性更新以外,Android Q 還爲開發者們帶去了許多新功能,如摺疊屏加強項、新網絡鏈接 API、全新的媒體解碼器、攝像頭新功能、NNAPI 擴展、Vulkan 1.1 圖形支持等等。html
今天,咱們正式推出 Android Q Beta 2 及更新版 SDK,其中包括其中包括最新的錯誤修復,穩定性優化和一些微調,以及 2019 年 4 月發佈的安全更新。您或許還注意到隔離儲存也是本次更新的一大重點,咱們但願更多開發者能參與測試並 給予反饋,幫助咱們完善這項特性。android
Android Q 目前只推出了兩個早期 Beta 版本,所以還有很多地方有待打磨。請在安裝前閱讀《已知問題》。特別是,咱們發現當開發者更新完應用並準備向早期 Beta 版平臺遷移時,頗有可能會趕上一些常見的過渡問題。git
請點擊此處加入 Beta 體驗計劃,在 Pixel 設備上獲取推送更新。若是您已經加入計劃,設備將很快收到 Beta 2 的更新通知。咱們將在 5 月舉辦 2019 Google I/O 開發者大會,屆時會有更多精彩內容與您相見,敬請期待!github
正如咱們在發佈 Beta 1 時表示的同樣,Android Q 在以前幾個版本的基礎上,大幅提高了用戶隱私方面的安全防禦。咱們的目標是向用戶提供更透明、更完善的管控機制,進而保障用戶信息在平臺和應用內的安全。爲了實現這一目標,咱們須要每一位開發者的幫助。咱們意識到支持這些特性也是對開發者有益的一項投入,所以咱們會盡最大努力將應用所受影響減至最低。安全
咱們會盡早與你們分享分區儲存 (Scoped Storage) 等特性的相關計劃,爭取爲您預留充足的時間來進行測試並提交反饋或錯誤報告。爲了收集更多反饋,Beta 2 中新安裝的應用將默認啓用分區儲存特性,以便您及時瞭解應用受影響的部分。網絡
引入分區儲存這一特性後,應用在無需權限的狀況下仍可以使用私有沙箱,可是必須請求新的權限,才能訪問共享的圖片、視頻以及音頻。所以,使用共享文件的應用可能會沒法正常工做,好比說,影像庫及選擇器、媒體瀏覽和文件儲存。app
咱們建議您儘早開始使用分區儲存特性。請閱讀開發者指南,獲取更多技術細節並學習如何處理關鍵用例。在測試時,請務必經過 adb 命令在應用內啓用該特性。若是您發現應用涉及分區儲存暫不支持的用例,請經過填寫問卷的方式及時告知咱們。感謝你們一直以來的寶貴反饋,推進咱們在優化特性的征途上一路前行。ide
Bubbles: 多任務管理新方法工具
在 Android Q 中,咱們爲 Bubbles 引入了平臺支持。不一樣於傳統方式,Bubbles 爲多任務管理以及應用二次互動開闢了一條全新的道路。許多應用已經內置了相似的交互功能,而咱們從中挑選出最優秀的用例,並將它們整合到 Android 平臺,助您在打造統一交互體驗,保護用戶隱私,縮短開發時間的同時,推動應用創新。學習
Bubbles 對於應用通知十分有用,由於在它的協助下,用戶能夠輕鬆訪問重要會話,查看當前任務及最新更新,如通話或抵達時間。此外,它還容許用戶快速跳轉至便籤、翻譯等通用的輕量 UI 界面,並經過可視化的方式向用戶顯示任務清單。
咱們基於 Android 通知系統開發出了 Bubbles,目的是爲開發者們提供熟悉且易用的 API。若是您想爲通知添加 Bubbles 功能,請調用 setBubbleMetadata 嚮應用添加一個 BubbleMetadata。您可在此元數據內建立一個 Activity,讓應用能夠在 Bubble 內顯示內容、圖標 (在 Beta 2 版本內被 disabled ) 和關聯 person。
咱們的 Bubbles 之旅纔剛剛開始,歡迎你們積極試用,並向咱們反饋您的使用感覺。請點擊此處獲取示例實現。
摺疊屏模擬器
Android 生態圈正在向可摺疊設備的快速邁進,值此契機,開發者們不妨緊跟新型屏幕的浪潮,爲用戶創造更多好玩有趣的應用體驗。爲了幫助你們順利開發摺疊屏應用,Beta 2 帶來了更強的 Android Q 平臺支持和一款全新的摺疊設備模擬器。趕快經過 Canary 發佈渠道下載 Android Studio 3.5 並安裝最新的 AVD 虛擬設備,上手試一試吧!
若是您想爲應用搭建一個運行時環境,只需在 Android Stuido 中配置一個摺疊屏模擬器做爲虛擬設備 (AVD) 便可。摺疊屏 AVD 是一款用於測試標準硬件配置、行爲和狀態的參考設備,咱們的設備合做夥伴也會採用相同的 AVD。爲了確保兼容性,AVD 符合 CTS/GTS 要求以及 Android 兼容性定義文檔 (CDD) 中的相關規定。此外,它還支持運行時配置變動、multi-resume 和新的 resizeableActivity 行爲。
從 Android Studio 3.5 Canary 版本開始,您可建立一個運行 Beta 2 的摺疊屏虛擬設備,其支持的硬件配置分別爲 7.3 英寸 (摺疊後爲 4.6 英寸) 以及 8 英寸 (摺疊後爲 6.6 英寸)。在兩個配置中,模擬器均容許您經過屏幕控制來觸發摺疊/展開操做,旋轉屏幕方向以及快速操做。
改進後的 sharesheet
自 Beta 1 首次推出 Share Shortcuts API 以來,開發者可經過如下兩種方式建立可分享的內容預覽: (1) 在 Intent 內爲標題提供一個額外的 EXTRA_TITLE,(2) 將 Intent 的 ClipData 設置爲縮略圖。更多實現系列,請查看更新後的示例應用。
指向性且可變焦的麥克風
在音頻採集方面,Android Q Beta 2 利用新的 MicrophoneDirection API 給予應用更多控制。您可經過該 API 指定麥克風錄音時的偏好方向,好比說,當用戶錄製自拍視頻時,您可調用 setMicrophoneDirection(MIC_DIRECTION_FRONT),要求前置麥克風負責收音工做 (若是設備配有前置麥克風)。
另外,該 API 還針對變焦麥克風引入了一套標準控制模式,容許應用經過 setMicrophoneFieldDimension(float)
調整收音範圍。
與公開 API 兼容
在 Android Q 中,咱們將繼續推動把全部應用遷移到公開 API 這一長期任務。咱們已經在 Beta 1 中引入了大部分新限制,而 Beta 2 則在該限制名單的基礎上稍做改動,但願藉此將應用受影響程度降至最低。咱們的目標是在施加訪問限制前,爲各個有效用例提供可替代的公共 API,所以,若是您在 Android 9 Pie 中調用的接口已列入受限名單,請您爲所需的接口申請一個新的公開 API。
本次更新包含適用於全部 Pixel 設備和 Android 模擬器的 Beta 2 系統鏡像文件,以及更新版 SDK 和工具。有了系統鏡像和開發工具後,您即可針對新平臺測試應用,並利用最新 API 進行構建。
首先,請確保您的應用兼容,讓用戶 (包括已加入 Android Beta 項目的用戶) 得以無縫過渡至 Android Q。第一步,請從應用商店下載您的現有應用,並將其安裝至 Beta 2 設備或模擬器,並着手用戶流程方面的工做。應用必須運行流暢且界面美觀,且可以妥善處理各項 Android Q 行爲變動。若是您遇到任何問題,咱們建議您在現有應有中進行修復,無需變動應用的目標等級。請閱讀《遷移指南》,瞭解具體操做步驟及關鍵時間節點。
鑑於 Android Q 引入了多項重要的隱私特性,尤爲是 Beta 2 激活的部分特性,它們可能會對您的應用形成影響,所以咱們建議您當即開展測試工做。請您格外留意應用對分區儲存、新的位置權限、後臺 Activity 啓動限制以及設備識別號限制的適應狀況。請閱讀隱私清單,瞭解相關的變動內容。
接下來,請您儘快將應用的 targetSdkVersion 更新至 'Q',以便在應用中測試 Android Q 的所有隱私及安全特性,以及其它目標平臺爲 Q 的行爲變動。
一切準備就緒後,請您盡情探索 Android Q, 並瞭解可在應用中使用的新特性和 API。請閱讀 API 變化報告,瞭解 Beta 2 引入了哪些變動,或閱讀 Android Q Beta API 參考文檔,獲取更多細節內容。此外,咱們還在 Android Q Beta 官網爲您準備了許多學習資源,如版本說明以及報錯指南,歡迎你們前往查看。
若是您想爲 Android Q 開發應用,只需將 Android Q Beta SDK 和工具下載到 Android Studio 3.3 (或更高版本),並按照步驟配置開發環境。 若是您想獲取 Android Q 行爲變動的最新修復,建議您使用 Android Studio 3.5 (或更高版本)。
獲取步驟十分簡單: 若是您是 Pixel 用戶,請點擊加入 Android Beta 計劃,並接收 Android Q Beta 2 下載推送 (今年,全線 Pixel 設備均在支持範圍內,包括 Pixel 3, Pixel 2, 甚至初代 Pixel!)。若是您已加入計劃,您無需進行任何操做,設備將很快收到更新通知。此外,系統鏡像文件也已開放下載。若是您沒有 Pixel 設備,請經過 Android Studio 中的 SDK Manager 下載最新的模擬器系統鏡像文件。
您的反饋對咱們十分寶貴,因此請向咱們繼續分享您的使用感覺——反饋越及時,咱們便能在更新平臺的過程當中整合更多的開發者需求。歡迎您在下方評論區或點擊閱讀原文給咱們留言,分享您的想法、意見與建議。謝謝!
點擊這裏提交產品反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