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S網站的用戶流失率怎麼會高得如此驚人?

做者:黃紹麟 原51.com高管網絡

用戶典型的SNS體驗工具

甲先生是個普通白領,白天工做使用互聯網找資料連絡客戶,下班後回家偶而會上網閒逛。互聯網是他平常接觸的媒介,可是在他生命中這個東西並不顯得特
別重要,至少他不是每天泡在網上的人。然而最近幾個月來,他總是收到一堆電子郵件,標題大部分寫著「某某人加你爲好友」之類的。順著鏈接過去看,是本身
MSN上面的朋友。既然是朋友的邀請,老是不怎麼好意思拒絕,想一想也就註冊加入。因而,甲先生前後加入
Facebook,MySpace,Friendster,LinkedIn,還有一堆中文的本地網站。而註冊這些網站老是十分痛苦,每一個網站都叫他填寫
過去經歷,上傳照片,還要貢獻MSN上的好友清單。網站

剛開始他擔憂這些朋友是否是會常來拜訪他的我的空間,而他若是不知情,沒回訪,是很不禮貌的。這種來自人際關係的壓力頗大,搞得他有段時間下班後每天上網回覆這些朋友的消息,一耗就是兩小時。(妙的是,他其實不知道這些朋友也是礙於相似壓力而耗在上面)操作系統

一開始是熟人,後來一堆陌生人也把他加爲好友。每天跟這些人在網上「搞關係」,剛開始還頗以爲有些意思。看看好友又更新了照片,又寫了新的Blog,彼此間留留言打招呼,彷佛也頗愜意。設計

然而大約三個月後,甲先生開始以爲乏味。跟一堆人在網上Social來Social去,實在挺無聊。隨著朋友愈來愈多,不得不耗在上面更多時間。更
痛苦的是,每一個網站他都得去照顧,天天兩小時已然不夠。終於,他決定戒掉。這類讓他一度上癮到無可自拔的互聯網服務,在精神壓力達到臨界點後,終於被他廢
棄。花大量時間搞這些關係到底什麼意思?生活不應是如此的,他要拿回主控權。對象

SNS經營者的典型經驗ci

全部的SNS網站經營者都困惑,用戶流失率怎麼會高得如此驚人,並且找不到方法能夠根治問題,彷佛這原本就是SNS網站的天性。靠著人際網絡的壓力
而驅動的事業,也因壓力解除而退散。過去的SNS網站像一個大篩子同樣,一瓢子撈下去,看似撈到大量用戶,然而通過三個月的時間,老是僅剩下不到一半的有
效用戶,其餘的用戶根本再也不來了。用戶量看似很大,其實很虛。而一個SNS網站之因此可以急速成長,主因是透過人際關係鍊拉動的增加,其速度遠大於用戶的
流失速度。當增長多而流失少,看起來總體就是增長的。然而,當用戶的增加慢下來的時候呢?博客

MySpace,Facebook如日中天。若以全世界爲市場範圍,這些網站確實還沒碰觸到天花板。所以,向其餘國家擴張看似是維持增加的解決方
案。然而,本質的問題沒有解決。SNS網站還有一個也是很奇特的驚人現象。就是一旦成爲網站的活躍用戶,這個用戶就會很是活躍,並且維持很是長的存活周
期。幾乎能夠說是以此爲家,每天報到,賴著不走。產品

從註冊用戶到有效用戶到活躍用戶,這條路上有大量的人脫隊。這個現象是不正常的嗎?非也,這徹底是網絡社區的正常現象。筆者多年前就說過,網絡社區
是「性質相同的一羣人,聚在一塊兒互相取暖」。這羣人的名字,叫Heavy
User。簡言之,活躍的Blogger屬於這羣人。SNS的特性是高度互動,而互動原本就很累人。願意跟別人大量互動每天寫博客的固然不是常人。他們的
表現欲,成就動機,都高於通常人,而且最終在某個社區網站裏找到舞臺與歸屬感。問題是當這羣人玩得很開心的時候,通常網民在幹什麼?it

SNS是會玩膩的

那些拋棄某個SNS網站而去的人,是否是跑去玩其餘競爭網站的同類型服務了?有小部分人是的(嗯,就是Heavy
User),但大部分離開的人不是,他們是今後不玩這類型服務了。玩膩了Facebook以後轉而去玩MySpace的人是少數人,大部分的人是今後離開
SNS這類型服務。寫博客也是同樣的,從某大博客平臺換到另外一個博客平臺繼續寫做的是少數人,大部分的人是停筆。

離開一個網站跟離開一個服務,徹底是兩種概念。舉個例子來講,「看厭了新浪新聞而轉看搜狐新聞」,跟「今後不看網絡新聞」,咱們很明白的知道差別在
哪。真糟糕!原來SNS服務是一種會玩膩的服務!真糟糕!當全部網民都已成爲我SNS網站用戶,再來該怎麼辦?若是把市場發展比喻成下棋,那麼過去幾年紅
透半邊天的SNS概念網站,已經走入了殘局階段。網站經營者表面看似風光,心底下卻打鼓。擺脫這些本質上的宿命,成爲不得否則的工做。使人意外的是,解決
之道竟然在於Web 1.0。

SNS網站的用戶數多寡,徹底看它佔領那個社會階層(或者文化階層)而定。

社會階層決定網站用戶數

SNS發展至今吸引了大批創業者加入,然而時局已經再也不大好,不少網站走入關門邊緣,在求發展與求獲利中掙扎。想要再融資是不太可能,由於亞洲地區
的創投界已經不像之前這麼看好這個領域。市場局面大勢底定。在中國大陸,用戶達到數千萬級別的,可指望藉第三輪融資發展,但面對大型1.0網站也進入市場
的挑戰;用戶數僅數百萬級別的,用戶數也不會再快速增長,必須本身想辦法營利。

在臺灣,因爲有雅虎臺灣這個市場獨大的門戶網站,再加上本來就狹小的市場,小型SNS網站積弱不振,距離營利之路很遠。但與此同時卻有一些老牌社區
網站存活很好,獲利頗佳。爲何會形成這種市場局面?筆者之前說過,SNS的發展基礎是社會學,所以一個SNS網站的用戶數多寡,徹底看它佔領了那個社會
階層(或者文化階層)而定,那個階層直接決定了用戶數的上限。

由於SNS網站幾乎是靠著人拉人發展起來。每一個用戶會拉動的人都是他生活上熟悉的圈子,無論陌生人或熟人。當同一種階層的人在這個網站越積越多的時
候,其餘階層的人也越難以加入到這裏。等到網站有第一批用戶,爲了緊緊抓住他們,及利用他們帶更多用戶進來,必須更加揣摩他們的心思甚或社交習慣。結果更
深化了這樣的發展,更加走向某一種文化氛圍或者社會階層,再也沒法回頭。

經營團隊自己的社會階層決定用戶多寡

要觀察一個SNS網站發展,看它第一批用戶是甚麼人就知道了。Google的SNS網站Orkut一開始無意插柳在巴西大受歡迎,其餘國家用戶今後
很難加入。咱們身旁幾乎沒人用Orkut,儘管咱們用Google。韓國最大社區網站Cyworld先前進軍美國,固然想吸引歐系美國人來用,沒想到卻吸
引到一堆亞裔小男生小女生。爲何?由於網站功能設計甚至文化氛圍始終比較接近亞洲人戶習慣。而交友網站Friendster自從積累大量菲律賓用戶後,
其餘國家的人也很難融入那個圈子。這就是文化界線。縱然跨國SNS網站能吸引到全世界用戶,仔細觀察這些人,會發現都是性質靠近的一羣。

反觀國內,51.com的用戶一開始從二線城市網吧發展起來,如今很難拓展用戶羣到一線城市的白領。反之其它SNS網站也打不進二線城市市場。文化
的氛圍以及實體世界的社會階層,就是這麼影響著。佔有「上層社會」(指白領)的SNS網站,用戶數發展註定受限。特別在中國大陸,白領是佔總人口比例極少
的一羣,大部分生活在沿海。以這個羣體爲目標的SNS網站用戶數很難上到千萬。

至於臺灣的共享書籤網站黑米與推推王,使用族羣的文化氛圍便明顯不一樣。前者要更加精英一些,後者要更加普羅大衆一些。然而二者都不脫白領的社會階層,所以不如老牌的草根社區高流量或賺錢。

再往前一點看,要觀察一個SNS網站發展,看它的創業團隊是屬於甚麼樣的社會階層就知道了。由於這羣人會把本身的思惟放進到社羣的經營上,而這些思惟絕對受到這些人自己所處社會階層的制約。

有文化的東西作不大

有的SNS網站或者社區網站並非佔領某一種社會階層,而是佔領某種文化團體或者興趣團體,例如以動漫爲主題,以運動爲主題,以文學爲主題,以書評
爲主題,或者以美食爲主題的社區。這些社區必定都受到社會羣體的大小制約。例如,喜歡動漫的人在中國大陸市場有多少?喜歡美食的人在臺灣市場有多少?在中
國大陸這樣的市場可能讓網站經營者足以養活本身,在臺灣可能就很艱難。

SNS網站或者社區網站爲何作不大?除了社會階層的制約外,也由於「有文化的東西原本就作不大」。只要一個社區網站你能清楚說出它是屬於一種甚麼
樣的文化氛圍,他就是作不大的。難道「沒文化」就能作大?要弄清楚這裏的「沒文化」不是指低俗文化,而是指「講不出來是什麼文化」。只要能講出這個網站屬
於哪一種文化,就必定有人討厭這種文化。沒法討好全部人的結果就是作不大。

然而這太強人所難了!社區正因其文化氛圍吸引興趣相投的人靠近並留下,怎麼可能沒有文化?然而也正是如此,不喜歡這種氛圍的人也都不來。不少老牌社區網站多少年過去了,也就那個樣子沒有大發展。使人意外的是,解決之道竟然在於Web 1.0。

SNS就是直銷

在傳統商務世界裏,創業者要創新或生產好產品或許不難,可是要尋找渠道讓商品到達終端用戶卻困可貴多。或許尋找渠道也不難,但可能所以付出高昂代
價。擁有渠道的資本家,並非容易被扳倒的對象。10年前互聯網興起,第一次打破這個現象。對創業者來講,商品就是網站,提供的服務可直達終端用戶,再也不
通過其餘渠道。過去資本密集的報業所擁有的渠道優點被瓦解,成就了1.0的網絡世界。這種新渠道除了衝擊傳統媒體也衝擊傳統商務,固然更衝擊傳統的通訊方
式。總結來講,過去1.0之因此能有這麼多小本創業的人,可當作是創業家們找到了低成本的營銷渠道,避開了傳統資本家的封鎖。

然而,Yahoo!之類的創業者,10年後卻成了新資本家,他們掌握渠道讓新興互聯網創業者難以出頭。創業家必須花錢到傳統渠道(也就是1.0網
站)買所費不貲的廣告,不然本身的網站就一個訪客都沒有。在傳統商務世界裏,許多年前有人發明一種新的渠道,透過人際網絡能夠避開傳統渠道的困局而達到銷
售目的,稱爲直銷。而當互聯網上已經有這麼多巨頭存在的時候,要怎麼樣避開而進行低成本推廣?答案就是人際網絡。SNS創業家精巧的利用人際網絡達成「以
人帶人」的低成本營銷。若是不是這玩意兒,這些新網站的用戶數和流量都不會起來的。咱們應當對透過人際網絡的推廣手段予以高度確定。

迴歸基本才能作大

不少人買過直銷商品,卻以爲從這管道買東西很不牢靠。參與直銷體系的人流動率高,自己就不是穩定的銷售體系,SNS靠關係鏈吸取新用戶也同樣。何況,推廣方式再厲害也解決不了產品的本質問題。

本系列第一篇文章提到,SNS網站的用戶流失率極高,這是第一個問題;用戶流失後不是流向競爭對手,而是再也不玩同類型的網站,這是第二個問題。對經
營者來講,這延伸出兩個思考:首先,別人流失的用戶也不會是你的用戶,結論是必須搶奪用戶的第一次。想一想還有哪些用戶沒被染指過的,產品就往哪裏作。

其次,用戶終歸要流失,所以最重要的是搶奪活躍用戶。只有活躍用戶可能會在同類型的SNS網站之間處處遷移,也會嘗試新的網站。緊緊抓住這羣用戶,網站經營至少就先立於不敗之地。

掌握某一個層面的活躍用戶,網站大概就能夠開始談營利,也能小而美活得過去,以往成功的社區網站莫不如此。可是對於那些懷抱大企圖想把用戶羣體擴增
到沒那麼活躍的用戶去,又該怎麼辦?擺脫掉太過強烈的社區氣息吧!擺脫掉太過強烈的文化氛圍吧!越是接近人們基本需求的東西,越是不帶有上述的氣息。這樣
的東西有三個,存儲(Storage),工具(Tools),以及內容(Content)。簡單來講,就是1.0時代的產物。

下一步:存儲,工具,與內容

Facebook創辦人MarkZuckerbery說,Facebook不是一個社交網絡,而是一個社交工具。因爲其開放API的關係,外界對於
這句話的解讀是朝向「Facebook變成一個操做系統或平臺的可能性」上去討論。這句話之因此經典,正在於他精要的點出一個道理:只有作「平臺」才能
大。筆者的解讀是,只有工具纔可以維持一我的的使用習慣,並且最重要的是,平臺與工具自己都是跟文化無關的東西,人人能用。

你用Gmail寫信用MSN發訊息,這些工具跟文化的關係並不大(至少不像社區網站那樣強烈)。過去作慣了炒熱社區氣氛以鞏固活躍用戶的經營者,如今要開始來想一想有哪些工具是比較冷的,人人都能用的。

也正所以,與社交高度相關的工具,實時通信軟件IM,看似在過去10年已經定型的市場,檯面下卻翻滾著一股暗潮。擁有幾億用戶的SNS社交網絡服務經營者,推出來的新IM工具備可能擾動一池春水。

此外,人人都有不想社交的時候。SNS網站可不能夠只要簡單的讓我存放本身的照片,文件,收藏的網址就好,個人我的首頁最好都沒人知道,也不要老拿別人最近的活動來煩我?

存儲(Storage)就是這種最底層的需求。相較於活躍用戶一天到晚四處Social,更多人是隻須要這樣子的服務就好。當用戶玩膩了社交,還有什麼會讓他還常來?或許就是放放照片而已。活躍用戶來,是由於關係在這裏;其餘用戶來,是由於家當在這裏。

SNS進化即將完成

第三樣東西是內容,這個部分比較容易理解,也不少SNS網站在作。對於Social不那麼熱衷的人,弄一些內容給他看看。固然,使用標籤等功能進行內容的聚合是常見的方法。

談到這裏,會發現SNS走到頭來,仍是沒離開筆者多年之前說過的,互聯網的四根柱子:內容(Content),社區(Community),通信(Communication),商務(Commerce)。

只是1.0時代咱們從內容起步開始經營網站,逐步讓網站具備社區,通信及商務功能。SNS時代,咱們從社區開始起步,逐漸往內容以及通信工具走,最後必然也走進商務。咱們終於看清SNS的時代意義,他是全球網站的大進化。所形成的結果並不是新的取代舊的,而是新的逐漸混入舊的,而舊的逐漸融入新的。因爲無論是幾點零,都是人在用。而人,使用習慣沒有改變。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