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哲學、宗教和科學一直都是緊密相關的。它們雖各有側重,但目標都是同樣的,那就是強調思想和認識的重要性,強調理解咱們這個世界,從某種更宏觀的甚至是從宇宙的角度來審視咱們生活的重要性。思想,決定了咱們在宇宙中以及與他人關係中的位置。思想決定了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什麼是公平的,什麼是不公平的;什麼是值得相信的,什麼是不值得相信的。思想賦予了生命以意義。框架
哲學就是努力思索生命,思索咱們已經學到的東西,思索咱們在宇宙中的位置。學習
它是對價值重要性的堅持,是對徹底陷於生活雜事而僅僅隨波逐流的拒斥。哲學與智慧規定了咱們在宇宙中的位置,賦予了咱們的生活以意義。spa
以上僅爲摘抄,再也不寫想法。設計
哲學與這些通俗的替代品直接的根本區別是質上的,即思想的性質和理解的完全性。不管如何,咱們都是藉着思想而生活的,因此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從事哲學與否,而在因而否接受一種廉價的、沒有挑戰性的替代品,仍是試圖進行真正的思考。對象
這句話裏的「通俗的替代品」指的是那些自我幫助的通俗哲學、舶來的怪異宗教、極端的政治等。數學
看到這句話及其上下文(稍長,不摘抄),我會聯想到這樣一種偶爾會出如今我(或許也是你)生活中的情形:產品
我遇到了一個本身不懂的問題(它常常是要咱們作出選擇、判斷等等),而後向他人尋求建議(知乎、朋友等等)。在他人想法和我本身的心裏通過碰撞和融合以後,我內心可能有了一個答案。io
到這裏,咱們此次思考彷佛就結束了。咱們開始按照咱們的答案去作實際行動。table
然而,我偶爾會再深一個層次想:我從外界接收到的信息是所謂正確的嗎?我想有不少因素會影響這個信息的正確性,這些因素主要能夠概括爲他人與咱們本身認知的侷限性、彼此表達或接收信息時的誤差等等。那我就會問本身:本身不懂、問別人也不必定靠譜,那什麼纔是正確的呢?這時我就只能基於本身和他人的想法,相信邏輯(或者說是理性)了。程序設計
甚至再深一層思考,邏輯是值得相信的嗎?(固然了)這個問題普普統統的我以爲不必去思考了。
哲學有時候會被認爲是一種極爲深奧和抽象的專門學問,它好像與其餘各個門類的研究——或與咱們的餘生——沒有什麼關係。其實這是徹底錯誤的。哲學偏偏是要努力去理解咱們是誰,以及咱們是怎樣看待本身的。
按照這句話,從個人生活來看,其實我是挺喜歡哲學的。由於我知道本身沒有看過關於哲學的書籍,因此我總不敢說:「我挺喜歡哲學」,而是隻講出可能性:「我可能很喜歡哲學」。
這就像:我知道有個姑娘叫作哲學,但僅僅是略有耳聞,並且聽起來感受還不錯。我並無真的去了解過她,因此我只能說我可能喜歡這個姑娘。
導言 作哲學
避免時髦詞語
不管語詞聽上去多麼有道理,爲你的思想進行辯護和堅持它是很是不一樣的。例如,說本身信仰「自由」可能會使你倍感驕傲和充滿正義感,但若是你不能說清楚你所同意的是什麼,你所相信的是什麼,以及爲何你所謂的「自由」如此值得追求,那麼這將與哲學或自由沒有任何關係。然而絕大多數學生,甚至是許多職業哲學家,都會受這樣一些聽上去富有親和力的使人讚歎的詞語的迷惑,咱們姑且把這些詞語稱爲「時髦詞語」(buzzword)。
……
事實上,任何人都信仰「自由」,但問題在於他們所信仰的究竟是什麼。與此相似,與多人都把諸如「真理」、「實在」、「道德」、「愛」甚至「上帝」這樣的詞語做爲時髦詞語來使用,這些詞之因此可以讓咱們感到快慰,僅僅是由於咱們說出了它們。但要說明這些詞語可能表達的含義,卻不只僅是將它們說出來,並且也要說清楚它們的含義是什麼,在咱們討論的這個世界裏(或世界以外),其自身究竟是什麼。時髦詞語就像咱們用來證實本身身份的徽章,但弄清楚這些徽章到底表明着什麼也是一樣重要的。
僅從學習這個方面來說,作到名詞的定義(或闡述)已經很是簡單了,並且我以爲這也是一個基本的要求。然而仍是有挺多人作不到的,不知道是否只是簡單地由於知識沒有學好。好比,我和一個朋友討論學習內容時常常發現他沒法把他所理解到的知識講明白,或許是他真的腦殼裏一團亂麻,對於知識點和概念的理解確實亂糟糟的;或許是表達能力不強吧。
生活方面來說,做爲一個不到20歲(滑稽 我仍是個小年輕呢)的大學生,我前幾天還在問愛是什麼。我如今以爲並無惟必定義,看我的如何理解了,我目前尚未理解好。平常生活中總不能讓我一個不懂哲學的人在生活中到處思考哲學,那樣「搞」的是我本身。
明確表達和論證:哲學的兩個重要特徵
哲學家首先就是反思。它要求你後退一步,傾聽本身和他人(包括那些大哲學家)的聲音,並試圖對你的所思所聞作出理解和評價。
嗯。反思我以爲我仍是作得不錯的(在我有心力或者被迫的狀況下),但有個問題就是不知道反思在什麼時候能夠中止。
哲學的主要特徵
- 明確表達
用清晰、簡潔、易懂的語言把你的思想表達出來。
- 論證
利用源自其餘思想、原理和觀察結果的理由來支持你的說法,得出你的結論,駁斥反對意見。
- 分析
經過區分和澄清其各類組成成分來理解某種觀念。
- 綜合
把各類不一樣的觀念聚合成一種統一的見解。
……
經過反思、明確表達和論證,哲學幫助咱們對本身的思想進行分析和批判性的考察,幫助咱們把關於自身和世界的見解綜合起來,將其整合成一種獨立的、統一的、可以爲之辯護的見解。這種綜合就是哲學反思的終極目的,凌亂的想法和論證不是哲學,這就比如一堆彼此無關的詞語不是詩歌同樣。
我確實很喜歡統一哈哈,大統一。
概念與概念框架
咱們的哲學體系和哲學觀點的基本單元被稱爲概念。概念賦予經驗以形式,並使明確表達成爲可能。甚至在咱們試圖說清楚本身的觀點以前,概念就已經使咱們可能去認識世界中的事物了。……。除了規定咱們經驗的形式,概念還能把咱們的經驗組織起來。概念罕有孤立存在的狀況,它們實際上老是要組成一個概念框架。
……
知識的類型
經驗知識
基於經驗的知識(不管是基於你本身的經驗仍是他人的觀察和實驗),好比「芝加哥今天的氣溫是17度」。
先天知識
獨立於(「先於」)任何特殊經驗的知識,好比「2+3=5」或「A+B=B+A」。
某些概念有着很是具體的對象,好比「狗」這個概念就是這樣。因爲這些具體概念來源於經驗,因此咱們一般把它們稱爲經驗概念。……。經過經驗概念,世界開始變得對咱們有意義了。咱們藉助於經驗概念把世界分紅了能夠區分的各個部分,學會了怎樣與之打交道,發展了咱們談論、理解和解釋它的能力,學習和談論關於它的更多狀況。除這些具體概念以外,咱們還要使用一些更爲抽象的概念,它們的對象沒法觸及或經驗到,所以沒法對其進行簡單定義。這些概念被稱爲先天概念,由於它們在概念上是先於經驗概念的。「數」這個概念即是一例。……
相對於經驗知識,我更加相信先天知識。由於經驗知識因爲各類各樣的緣由並不怎麼可靠。
另外這裏還提到一個詞語:抽象,程序設計領域也有這個詞。我挺喜歡這個詞的。
提到這個詞呢,會有兩種思路去理解它:
- 抽象意味着難以理解,就像文中說的同樣:「它們的對象沒法觸及或者經驗到」
- 抽象是事物等等的核心提取,它抓住了本質
這兩種思路都是對的,講到的都是抽象的特色,但我更喜歡用後者去理解它,也但願你們這麼理解它。
較之「狗」這個經驗概念,「數」這一先天概念引起了困可貴多的問題。通常來講,哲學所關注的其實正是這些最困難的概念。因爲哲學概念是抽象的,它們的含義可能會爲各類不一樣的意見留有廣闊餘地,好比「好人」和「好的生活」的概念彷佛對於不一樣的人有着很是不一樣的含義。所以,「上帝」的概念致使了巨大的困難。……
「自由」這一律念是特別困難的。……。語詞及其含義能夠有各類各樣的解釋,進行解釋正是哲學的工做。但這並非說,咱們的意見分歧僅僅是針對一個詞的含義。咱們所沒法達成一致的是概念,而概念又反過來決定了咱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自我」的概念也與此相似。……
「真理」概念是哲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
在全部概念當中,最爲抽象和最有爭議的不是那些咱們用來把世界劃分紅爲能夠理解的各個部分的概念,而是那些咱們試圖用來理解世界之總體含義的大概念。宗教是傳達這種總體理解的傳統渠道。但在咱們的文化中,也是爲了這個最終的目的,宗教已經受到了來自科學、藝術、法律、政治和哲學的挑戰。
說的很對。咱們高喊爲了愛情、爲了尊嚴,但這些名詞是什麼含義呢?它們的本質是什麼呢?
這些包容一切的圖景和視角是咱們最終的概念框架,即咱們用來「框定」和組織全部其餘更爲具體的概念的那些最抽象的概念。「概念框架」這一術語強調了概念的重要性,它對於明確表達那些構成大多數哲學的概念是重要的。然而從一種更具實踐性的眼光來看,所謂「概念框架」也能夠被當作一套價值和一種審視生活的方式,或者用現代的話來講,能夠被當作一種生活方式。
側重點 名稱 政治和社會 意識形態 歷史 思想氣候 由爲世界賦予形式的概念所得出的對世界的見解 世界觀 然而不論咱們使用的是哪個術語,側重的是哪一點,重要的是咱們已經在某種意義上擁有這些觀點了,經過它們,咱們不只把世界條理化了,並且還規定了咱們的生活。當咱們在哲學中明確表達它們時,咱們並不是是在任意創造一種思想結構,而是在明確和澄清咱們業已相信的東西,從而更加清楚本身的思想,可以爲之辯護,在必要的時候有能力改變它們。
隨着成長,咱們實際上是已經有一些所謂的「三觀」了。
一般,咱們的概念框架、生活方式、意識形態、思想氣候或者世界觀都會被想固然地用做咱們作其餘工做的理智基礎。一旦咱們去檢查它們,它們就有可能顯得十分軟弱或畸形,甚至有可能立刻坍塌下來,任何切中核心的問題或者反對者的進攻都有可能使它垮掉。
但願人人都能檢查下本身的概念框架(主動最好,被動也好),這對本身對別人都有好處。上次個人隨筆《請不要處處糊弄》末尾,我講的「若是你能跟本身說說話,多上一層思考(但上着上着會發現上不去了),多想一想本身的內核邏輯,換點思考內容……」,意思也是如此吧。
固然,你有可能會發現本身正在使用着兩種甚至多種概念框架。例如,一種是學校裏的科學框架,一種是週末的享樂主義(或快樂主義),還有一種是週日早晨的宗教框架。那麼問題就來了:這些不一樣的框架應當怎樣聯繫在一塊兒呢?哪一種是最重要的?它們果然互不相容嗎?要想生活得一致,咱們難道不是必需要把全部這些信念全都統一塊兒來嗎?說到底,對概念和概念框架的理解之因此如此重要和有價值,是由於咱們在對它們進行理解的同時就是在進行着創造,從而豐富、發展和鞏固它們,賦予咱們的平常生活以新的意義和清晰性。
多個概念框架也是很是有意義的問題。
當我有一些目標和任務時,我不喜歡拖到deadline而會盡早去作;對於我要好好作的事情,我就會把它放在首位。但這樣……
我可能慢慢地傾向於甚至嘗試「奮鬥框架」(即時刻學習或工做,吸收新的知識),所謂「我是沒有感情的殺手」、「我如今不想談什麼狗屁浪漫愛情故事,我只想邊吹空調邊搞錢」也正是此意,但我慢慢地發現這是作不到的,也是沒必要要去作的,可仍是主動或被迫去這麼作。
總之目前來說,個人生活是動態的,有時用「奮鬥框架」,有時用「盡力就好框架」。
邏輯準備
邏輯的核心問題是對論證進行分類,即把壞的論證歸爲一類,把好的論證歸爲另外一類。
——查爾斯·桑德斯·皮爾士
這句話很重要,在下面會常常涉及。
好的哲學表述的關鍵是論證。在平常語言中,咱們有時會以爲某種論證就像一個火藥桶,當中充滿了敵意與怨恨,然而這未必是事實。論證不過是用理由來支持你的想法。……。
一則好的論證徹底可以以一種冷靜、平和的方式表達出來。的確,最好的論證老是由一種被咱們稱爲邏輯的縝密思惟過程來規定的,咱們一般把邏輯定義爲「進行正當推理的科學(和過程)」。
個人思惟是較爲理性或者說邏輯較爲縝密的,因此在生活中,會遇到上邊的問題:當我和別人有分歧時,我就開始論證(固然也聽他的論證,而後造成討論),對方或第三方可能會扛不住,甚至以爲我在吵……,我並不以爲我有聲音放大、責備語氣等吵架行爲,他人無端說我在吵架的行爲讓我很無語;還有一種狀況是對方犯了很簡單的邏輯錯誤,我去指出,他不懂,還跑題,這就讓我很無語且生氣,問號臉。
哲學家們會運用各類不一樣的論證和論證類型。固然,政客、商人、脫口秀電視節目主持人以及其餘任何人,每當試圖說服本身或別人相信某種觀點時都會這樣作。……。
一些論證 實例 例子 讓咱們看一個具體的例子 類比 生活就像一本小說 基於普遍的科學研究 很是抽象,很大程度上還只是言辭上的(更關注描述一種線性所使用的的語詞而非現象自己) 僅僅基於對其對手的惡意攻擊 知識徒有其表,根本稱不上論證 通常說來,咱們能夠根據不一樣陳述之間的關係把論證分爲兩種——好的論證和壞的論證。(「真」和「假」適用於陳述自己而非論證。)然而,什麼樣的論證算是好的,什麼樣的論證算是壞的,則要取決於該論證屬於什麼類型。爲了更好地理解論證,弄清楚什麼纔是評判論證好壞的標準,咱們能夠方便地把論證分爲兩大類:哲學家和邏輯學家(也就是那些把邏輯做爲本身研究興趣的人)把他們分別稱爲演繹和概括。
演繹
在演繹論證中,結論的真是由其餘幾條陳述的真來保證的。一個熟知的例子就是你在高中幾何中所學到的對某條定理的證實。有些陳述從一開始就被假定爲正確的(好比公理就是那些依據定義爲真或顯然爲真,以致於你根本用不着加以證實的陳述),因而,新的陳述就經由幾條已經創建起來的推理規則——亦即思惟規律(例如一條陳述不能既爲真又爲假,或者「若是A或B,如今非A,那麼B」)被演繹或推導出來了。所以,演繹論證是從一條真陳述推演出另一條真陳述。演繹論證有時候能夠這樣來定義:最終陳述(或結論)爲真徹底由初始陳述(前提)爲真來保證。
最出名的演繹論證即是三段論了。好比蘇格拉底三段論
在這種論證中,重要的是論證的形式:
- 全部的P都是Q。
- S是P。
- 所以,S是Q。
當一則演繹論證嚴格按照這種形式進行時,咱們就說它是演繹有效的或有效的,不然就是無效的。演繹保證咱們的結論至少是與前提一樣可靠的。若是前提爲真,那麼結論也必然爲真。但須要注意的是,對於有些論證來講,即便前提和結論都爲假,該論證也多是有效的。若是前提爲假,那麼即便是有效論證也不能保證結論必定爲真。好的演繹論證必須同時具備所公認的真的前提。須要注意的是,與一般的用法不一樣,哲學家們把「有效」和「無效」嚴格用於評判論證的正確與否上,而「真」與「假」則適用於論證中的各類陳述——它的前提和結論。……。若是一則論證既是有效的,前提又爲真(換句話說,它是一則好的論證),那麼該論證就被稱爲合理的。若是一則論證的前提爲假,或者其自己是無效的,那麼該論證就被稱爲不合理的(一則壞的演繹論證)。所以,一則好的演繹論證應當具有以下兩條本質特徵:
- 它是有效論證
- 它的前提爲真
有效和無效、真和假、合理和不合理必定要區分開!我的理解以下:
有效和無效描述的是演繹論證方法的正確性;真和假描述的是某句陳述的正確性;合理和不合理描述的是論證的正確性。
附錄二 演繹邏輯 有效的論證形式
前邊說過最熟悉的演繹論證是直言三段論。一則三段論有兩個前提和一個結論所組成(兩個前提都被稱爲中項)。這些陳述自己的形式都是量上的,有「一切」、「有的」、「沒有……」和「並不是全部……」所引導。
然而,並非全部的演繹論證都是三段論,還有一些論證包含着其餘各類各樣的推理和複雜狀況。最爲常見和著名的兩種論證形式是確定前件(modus ponens)和否認後件(modus tollens)。儘管知足這其中任何一種形式的論證都是有效的,但它是否也是正當的則要取決於前提是否爲真。
步驟 確定前件 否認後件 1 若是P,則Q 若是P,則Q 2 P 非Q 3 所以,Q 所以,非P 有兩種論證表面上看似確定前件和否認後件,但實際上是無效的。它們是:
步驟 確定後件謬誤 否認前件謬誤 1 若是P,則Q 若是P,則Q 2 Q 非P 3 所以,P 所以,非Q 這兩種錯誤分別被稱爲確定後件謬誤和否認前件謬誤。這兩種錯誤必須加以免!
這裏其實有點像離散數學中學的邏輯啦,內容是通的。三段論、確定前件、否認後件我仍是熟練地掌握和使用了的,也不會出現確定後件謬誤和否認前件謬誤。這是學了離散的緣由嗎??
總結一下:
確定與否認、前件與前件,有$2^2=4$種組合狀況,其中確定前件和否認後件是有效的,確定後件和否認前件是無效的。
前件是P,後件是Q。若是P,則Q。確定前件就是確定P,否認後繼就是否認Q。
有一種否認後件論證在哲學上有特殊的用途,它被稱爲歸謬法(reductioad adsurdum)。若是一個哲學家主張P(好比「正義就是強者所堅持的任何東西」),他的對手主張若是P則Q(好比「若是正義是強者的意志,那麼強者不公正也就是公正的了」),但這裏Q顯然是荒謬的,所以爲假——因而最初的斷言P一定也爲假。攻擊一種哲學立場的一個好辦法就是說明,儘管上它表面上很合邏輯,但其結果倒是荒謬的。
歸謬法我還不是很懂,我以爲這個例子中「對手」的觀點並不能指出「先手」的錯誤,由於可能「對手」的話就是錯的啊。可能文章裏僅僅是在說歸謬法是個有效的論證方法吧。
(2019.8.31更:我好像懂這個歸謬了,合理地指出對方的陳述會致使悖論,就是歸謬法。後邊的對論證進行批判有講歸謬法,我就是看了那裏,回頭看纔看懂了這個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哈哈。)
概括
而對於概括論證來講,即便前提爲真,結論也未必爲真。概括論證最多見的形式是由若干個別事例出發進行歸納。對於任何一則概括論證來講,細心挑選個別事例,確保它們儘量地不一樣(也就是說,按照社會學家們一般所說的「隨機抽樣調查」來進行)是很重要的。根據證據對結論的支持度、所舉事例的質量以及歸納的可信度的不一樣,概括論證可分爲強的和弱的兩種。概括論證不會被說成是有效或者無效,事實上,既然有效論證的定義是隻要前提爲真,結論就必然爲真,那麼概括論證就不多是演繹有效的(固然,這並不能說明它沒有任何價值。概括論證雖然不多是演繹有效的,但卻具備其餘功能)。
儘管歸納是最多見的概括方式,可是是上,概括論證能夠用來支持任何事實陳述。
概括論證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是假說,即一個實驗應當予以證明或否證的陳述。對於科學中的假說,你可能已經比較熟悉了,然而事實上,咱們終生都在使用假說。若非咱們首先在頭腦中有了某些假說,概括可能就是白費氣力。……。其實不只是在科學中,咱們已經知道或但願知道的每一件事情幾乎都要依賴於假說和概括論證,從早上尋找車鑰匙(「我確信把它放在書本旁邊了」)到對空間中黑洞的存在和性質的思考,全部狀況莫不如此。
「咱們終生都在使用假說」這句話我以爲很對,確實是這樣的。
以前知乎上有個問題:「百度爲什麼沒落了?/百度是如何沒落的?」,有個網友就首先指出咱們應當先肯定什麼是沒落以及百度是否真的沒落了,而後纔是討論其是如何沒落的。他其實就是首先明確假說的真僞性,假若說百度並無沒落,一羣人在這裏討論百度沒落的緣由就讓人無語了。
一樣的問題還有:小明怎麼這麼摳?郎朗爲何不幫老婆提箱子?
由前面的討論咱們能夠看出,大多數所謂的論證其實根本就不是論證。論證超出了意見自己,它經過從其餘陳述或經驗證據進行演繹來爲該意見提供支持。有些人彷佛認爲,單獨一個例子就能構成一個整個論證,但一個例子至多隻能成爲論證的一個部分。大多數概括論證都須要許多例子,同時還要應對那些並不符合假說的例子。每一則論證都一定會遇到反對意見,因此在不少狀況下,即便是單個論證也是不夠的。
相似地,許多人彷佛認爲訴諸權威就能夠萬事大吉了,但在大多數哲學爭論中,受到質疑的卻正是權威。……。若是某我的之因此會爲某種政治立場辯護,是他的母親曾經這樣說過,或是托馬斯·傑斐遜曾經這樣說過,那麼問題馬上就指向了說話者的母親或傑斐遜的權威。哲學的一個主要功用就是讓咱們對權威進行質疑,親自去思考咱們應當相信什麼,不該當相信什麼。單單是訴諸權威並沒必要然表示對於該權威的尊重,而是表示對咱們本身的不尊重。真理老是可以依憑自身站住腳的,若是咱們不肯對本身的想法進行批判性地檢驗,那麼它們是沒有多大價值的。
其實我卻是想過一點點權威這個問題。
做爲學生,在很大程度上,咱們的權威就是老師:咱們的課堂成績、咱們對將來的規劃、咱們的行爲、咱們的種種選擇等等,有許多事情都是讓老師來評判的。
一次經歷讓我發現:老師在一些方面的權威沒有也不該當那麼強,往廣了講,全部人都不該有太強的權威。咱們應當由於事物自己而相信它,而非由於該事物出於某處。
由於不少事情都不是非黑即白的,好比比賽文本應該怎麼寫(這個老師說這個好,那個老師說另外一個好)。咱們以爲老師、家長等長輩有權威一部分多是出於所謂的尊重(雖然我以爲爲何尊重你就不能夠反駁你的想法呢?瞎扯呢吧),但很大一方面是咱們不想思考或者咱們以爲畢竟他們年齡大,經歷的事情應該多一點,因此應該作出的決定應該至少不比咱們作出來的決定差。
whatever。
對論證進行批判
哲學中很是關鍵的——然而不是惟一關鍵的——活動就是批判。……。批判意味着對某條陳述進行認真地查驗,看看對它的論證是不是否確是好的論證。不過這的確意味着,不論所考察的陳述是咱們本身的仍是他人的,重要的是發現它錯在什麼地方,以便對其進行修改和鞏固。好比,批判演繹論證的一種方式是直接指出其前提不爲真;若是該論證爲概括論證,那麼只要證實它所基於的證據是錯誤的或虛假的就能夠了。另外一種批判方式是代表該論證包含了無效的演繹論證或弱的概括歸納,在這種狀況下,使用反例是一種特別有力的方式。
即便全部論證彷佛都是合理的,某種哲學也可能會因爲不一致而出問題,也就是說,從它的不一樣論證出發,會獲得相互矛盾的結論。一樣,若是一種哲學被證實會致使悖論,那麼它的可接受性就值得懷疑了,咱們必須對它從新加以審查。……。這是一種歸謬法形式的論證,某種觀點被駁斥是由於它會致使悖論。然而,即便一種哲學並不包含直接的不一致或悖論,它也多是不連貫的,其各個陳述之間實際上並無什麼關係。或者陳述自己並無什麼意義,或者只能以一種荒謬的方式對它們進行解釋。有的哲學可能會被指責爲循環論證,即屢屢把試圖解決的問題當作前提來使用。一個循環論證的例子是這樣的:「他人存在着,我知道這一點是由於我同他們交談過。」……。有的論證可能會具備人身攻擊色彩,它們所針對的是人而不是問題。指控某個與本身意見相左的人是無神論者、共產主義者或納粹,是人身攻擊論證的一個再熟悉不過的例子。通常說來,像這種壞的論證都被稱爲謬誤,它們或多或少都是形式無效的(形式謬誤是指違背了正當的推理規則;非形式謬誤不必定違背推理規則,但會在暗中經過一種含混的術語、偏頗的語言、對事實的迴避或者讓人分散注意力來進行「欺騙」)。關於謬誤的詳細種類以及對它們的討論,讀者能夠參閱附錄三。
上邊提到的「不連貫的」,讓我想到最近建模和隊友討論問題時,偶爾會有這樣的狀況:我聽完他人的一段想法後,會想講「因此呢」,具體來說這時我是沒有聽出來對方講的東西的邏輯和聯繫,以及他講這個究竟是想表達什麼。
我能這麼想,至少能說明我在思考時仍是會考慮到(邏輯上的)連貫的。
在強調批判的同時也應當注意很重要的一點,即哲學是一項特別須要合做的事業。論證和批判不是用來對抗或防護的,它們是讓你的思想及其含義——不管是對你仍是他人——變得清晰的方式。蘇格拉底曾經說過,他最真誠的朋友也是他最好的批評者。……。論證與反駁是在共同興趣的指引下,爲了探尋真理的共同目標而進行的。然而一樣重要的是,在咱們這樣一個多元的民主社會中,意見有分歧的人之間的相互尊重是相當重要的,一種意見要獲得全部人的同意不大可能,每一個人的意見都應受到尊重。但這並不意味着每一個人的意見都具備同等的價值。思考的深度與論證的質量使得某些意見要比其餘的更好或更加可信。同時,對於合做的尊重、就論證的重要性達成共識以及誠懇地提出否認意見是咱們所向往的生活的前提。
一方面,蘇格拉底說的話讓我想到有我的只誇我好,幾乎沒有說過我哪裏很差,我是應該好好考慮這個事情,本身是有那麼好嗎?或者更重要的是,這我的是否是有以爲我很差,只是不說。
另外一方面,上邊講的「但這並不意味着每一個人的意見都具備同等的價值」敲了個人腦袋。我以前沒有仔細考慮過意見的應被尊重和價值之間的關係。
當你就哲學的各類問題提出本身的想法時,你必定會發現本身既使用了演繹論證,有使用了概括論證。發現本身——或你的朋友——使用了錯誤的論證是徹底正常的。然而重要的是,當它們出現時你可以辨別出它們的形式,而且在你爲某種立場或思想時,可以知道——哪怕是初步地知道——你所作的是什麼。論證並非哲學的所有。若是論證所要支持的結論是無足輕重的或無趣的,那麼該論證也不可能有趣;然而若是沒有用好的論證加以表述,那麼世界上最好的思想也可能會被認做無效或無人問津。
能知道本身所作的是什麼,正是我想作到的,想更上一層。
悖論
悖論是指基於顯然是好的論證而得出自相矛盾的或荒謬的結論。有時候悖論只是表面上的,咱們只需對其從新表述就能夠消除了;但有的時候若是悖論獲得很好表述,它將給整個科學分支、哲學、宗教或數學帶來全新的思考。……。
邏輯的基本概念
論證是用以支持某種觀點或思想的一系列斷言或陳述。所謂結論,是指爲全部其餘陳述所支持的斷言。因而那些陳述就成爲接受該結論的理由,那些(爲了論證)被假定爲真的陳述被稱爲前提。論證既能夠演繹的,也能夠是概括的:若是論證既是有效的,其前提又爲真,那麼演繹論證就能保證結論爲真;而概括論證卻不能保證其結論的真實性,不管證據看上去是多麼可靠。演繹論證能夠被稱爲有效的或無效的(論證絕沒有真假之分),無效論證也被稱爲謬誤。個別斷言或陳述有真或假之分(它們不能被說成是有效或無效)。若是一則演繹論證既是有效的,其前提又爲真,那麼該論證就是合理的(不然就是不合理的)。獲得了證據很好支持的概括論證被稱爲強的,不然就被稱爲弱的。邏輯是對好的論證的運用與研究。
同義反復
同義反復是一種平凡的真陳述。
附錄三 常見的非形式謬誤
許多論證儘管從形式上說是有效論證,但它們倒是謬誤。也就是說,它們並不違反推理規則和演繹論證的正當形式,但卻仍然是很差的論證。……。下面是一些常見的、幾乎老是很差的「非形式」謬誤:
只做斷言 你接受一種觀點這一事實不足以讓別人也相信它。陳述你的觀點並非對它的論證,……。固然有一些陳述是你們都會照字面接受的,因此你用不着去論證。然而這並不意味着它們無法爭論,由於若是遇到挑戰,即使是常識中最明顯不過的事實,也必須被論證——這正是大部分哲學所要講的。
循環論證 另外一種謬誤雖然看起來像是論證,但實際上倒是把要被論證的結論當成了前提。……。循環論證每每是由一個通過改裝的結論組成的,好比,「這本書將會提升你的分數,由於它能幫助你在考試中表現得更好」。
惡性循環 循環論證與另外一種一般被稱爲「惡性循環」的論證類似。……。若是你用B來論證A,用C來論證B,卻用A來論證C,那你就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但須要記住的是:憑藉着那些只有接受其他的許多信念才能加以辯護的信念,也許全部的觀點最終會造成一個整圓。……。長時間的爭論清楚地代表,每一個人都接受了一個大的信念體系,全部這些信念都依賴於其餘的信念。某些邏輯學家把這稱爲一種「良性循環」,但這並不意味着沒有惡性循環存在。一個良性循環是一整套世界觀的發展,它須要進行充分地思考和組織。而惡性循環則像循環論證同樣,它一般只是思考粗心的結果,而不能通往任何地方。
離題 你必定見過這樣的人,他對一種觀點進行論證的方式是提出別的東西,好比拋出一堆統計圖表,或是對宇宙的狀態大加抱怨,或是說一些笑話。總之,什麼都作了,就是不談正題。這也許是拖垮對方的一種技巧,但卻不是說服別人贊成你的觀點的方式。不管一則論證可能被打扮得多麼華麗,若是它偏離了你所要辯護的主題,那就沒有任何用處。
人身攻擊 最令人不愉快的一種離題是對對方進行人身攻擊,而不是反駁他的觀點或立場。……。對對方的外表、剩餘、舉止、智力、朋友或財產品頭論足,有時也許會對你理解對方爲何持有這樣一種立場有所幫助,但它並不能對這種觀點自己進行證實或否證。對對方的動機、私人考慮進行考察,也許量少了是適當的,但量多了一般就會冒犯別人,並且每每對你更有害。因此,務必盡一切可能避免這種類型的論證。它每每代表你本身沒有任何好的論證。
結論含糊或變更 讀起來最使人頭痛的論證之一是那種結論含糊的或每一段文字的結論都變更的論證。若是某種事物是值得捍衛的,那麼它就應當被清楚地表達出來,而且獲得堅持。……。必定要搞清楚你正在爭論的是什麼,不然你的論證就會沒有目標。
這一種的確讓人頭痛,非通常的痛。
改變含義 有時一則論證雖然表面上看是有效的,但其實卻含有謬誤。好比:
只要人們能夠爲本身打算,那麼就是自由的。
監獄裏的罪犯能夠不受約束地爲本身打算。
所以,監獄裏的罪犯是自由的。
之因此會得出這種悖謬的結論,就是由於「自由」一詞的含義模糊不清。它在第一句話中是指一種心理的自由,而在第三句話中則是指身體的自由。……。請注意你的論證中的關鍵詞項必定要自始至終保持相同的含義。
分散注意力 另外一種常見的謬誤形式是「用題外話引開別人注意」,即沒完沒了的區討論一些偏離主題的話題。……。當論證的時間特別有限時,分散注意力是一種特別有利的謬誤(這也就是爲何它在課堂上特別盛行的緣由)。
最後提到的「在課堂上特別盛行」是指什麼現象盛行?學生上課跑神嗎?仍是教師講課利用這一謬誤?「特別有利」具體又指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