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編寫測試計劃的時候要考慮可能發生的風險,並提出應對措施。那麼到底都有哪些風險要注意呢?如何解決呢?如下列出了一些方案:測試
設計方面:設計
風險:(1)沒有詳細設計說明書;版本控制
解決方案:測試人員要在開發階段對相關設計及需求文檔進行分析,對大致模塊功能進行分類,分析業務邏輯,在不清楚的地方及時與開發人員溝通。資源
風險:(2)沒有統一的界面設計規範。開發
解決方案:與項目負責人確認測試標準。文檔
開發方面:產品
風險:(1)全部模塊開發沒有統一設計,開發人員有本身的設計方式;軟件
解決方案:與項目負責人確認標準方式,與標準方式不一致的地方所有以BUG形式提交。硬件
風險:(2)需求變動開發。程序
解決方案:建議將需求變動造成文檔,對沒有文檔的需求變動,在測試過程當中發現及時與開發負責人確認,並存檔相關變動文檔。
測試自己:
風險:(1)人力資源;
解決方案:保證穩定的人員安排。
風險:(2)硬件資源;
解決方案:事先分析測試所需硬件資源,及時申請,保證測試工做順利進行。
風險:(3)版本控制;
解決方案:嚴格控制版本,BUG以版本爲單位進行提交。在測試過程當中及BUG確認階段禁止任何代碼更新。
風險:(4)測試時間不足。
解決方案:動員測試人員完成測試任務,必要時,應給予相應物質獎勵。
測試風險是不可避免的、老是存在的,因此對測試風險的管理很是重要,必須盡力下降測試中所存在的風險,最大程度地保證質量和知足客戶的需求。在測試工做中,主要的風險有:
1、質量需求或產品的特性理解不許確,形成測試範圍分析的偏差,結果某些地方始終測試不到或驗證的標準不對;
2、測試用例沒有獲得百分之百的執行,若有些測試用例被有意或無心的遺漏;
3、需求的臨時/忽然變化,致使設計的修改和代碼的重寫,測試時間不夠;
4、質量標準不都是很清晰的,如適用性的測試,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5、測試用例設計不到位,忽視了一些邊界條件、深層次的邏輯、用戶場景等;
6、測試環境,通常不可能和實際運行環境徹底一致,形成測試結果的偏差;
7、有些缺陷出現頻率不是百分之百,不容易被發現;若是代碼質量差,軟件缺陷不少,被漏檢的缺陷可能性就大;
8、迴歸測試通常不運行所有測試用例,是有選擇性的執行,必然帶來風險。
前面三種風險是能夠避免的,而四至七的四種風險是不能避免的,能夠降到最低。最後一種迴歸測試風險是能夠避免,但出於時間或成本的考慮,通常也是存在的。
針對上述軟件測試的風險,有一些有效的測試風險控制方法,如:
測試環境不對能夠經過事先列出要檢查的全部條目,在測試環境設置好後,由其餘人員按已列出條目逐條檢查;
有些測試風險可能帶來的後果很是嚴重,可否將它轉化爲其餘一些不會引發嚴重後果的低風險。如產品發佈前夕,在某個不是很重要的新功能上發現一個嚴重的缺陷,若是修正這個缺陷,頗有可能引發某個原有功能上的缺陷。這時處理這個缺陷所帶來的風險就很大,對策是去掉那個新功能,轉移這種風險;
有些風險不可避免,就設法下降風險,如「程序中未發現的缺陷」這種風險老是存在,咱們就要經過提升測試用例的覆蓋率(如達到99.9%)來下降這種風險;
爲了不、轉移或下降風險,事先要作好風險管理計劃和控制風險的策略,並對風險的處理還要制定一些應急的、有效的處理方案,如:
在作資源、時間、成本等估算時,要留有餘地,不要用到100%;
在項目開始前,把一些環節或邊界上的可能會有變化、難以控制的因素列入風險管理計劃中;
對每一個關鍵性技術人員培養後備人員,做好人員流動的準備,採起一些措施確保人員一旦離開公司,項目不會受到嚴重影響,仍能能夠繼續下去;
制定文檔標準,並創建一種機制,保證文檔及時產生;
對全部工做多進行互相審查,及時發現問題,包括對不一樣的測試人員在不一樣的測試模塊上相互調換;
對全部過程進行平常跟蹤,及時發現風險出現的徵兆,避免風險。
要想真正迴避風險,就必須完全改變測試項目的管理方式;針對測試的各類風險,創建一種「防患於未然」或「以預防爲主」的管理意識。與傳統的軟件測試相比,全過程測試管理方式不只能夠有效下降產品的質量風險,並且還能夠提早對軟件產品缺陷進行規避、縮短對缺陷的反饋週期和整個項目的測試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