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AOP

1、術語:java

    1.通知(Advice) spring

    想要的功能,如安全,事物,日誌等。先定義好,而後在想用的地方用一下。 
    2.鏈接點(JoinPoint) 
    spring容許你使用通知的地方,spring只支持方法鏈接點,和方法有關的前先後後(拋出異常),都是鏈接點。
    3.切入點(Pointcut) 
    你的一個類裏,有15個方法,那就有幾十個鏈接點了對把,可是你並不想在全部方法附近都使用通知(使用叫織入,之後再說),你只想讓其中的幾個,在調用這幾個方法以前,以後或者拋出異常時乾點什麼,那麼就用切點來定義這幾個方法,讓切點來篩選鏈接點,選中那幾個你想要的方法。
    4.切面(Aspect) 
    通知和切入點的結合。通知說明了幹什麼和何時幹(何時經過方法名中的before,after,around等就能知道),切入點說明了在哪幹(指定究竟是哪一個方法)編程

    5.引入(introduction) 
    把切面用到目標類中
    6.目標(target) 
    引入中所提到的目標類
    7.代理(proxy) 
    怎麼實現整套aop機制的,都是經過代理
    8.織入(weaving) 
    把切面應用到目標對象來建立新的代理對象的過程。有3種方式,spring採用的是運行時,爲何是運行時,後面解釋。 
關鍵就是:切點定義了哪些鏈接點會獲得通知安全

2、AOP原理spa

    核心思想:spring用代理類包裹切面,把他們織入到Spring管理的bean中。也就是說代理類假裝成目標類,它會截取對目標類中方法的調用,讓調用者對目標類的調用都先變成調用假裝類,假裝類中就先執行了切面,再把調用轉發給真正的目標bean。代理

  如何假裝:   一、實現和目標類相同的接口,我也實現和你同樣的接口,反正上層都是接口級別的調用,這樣我就假裝成了和目標類同樣的類(實現了同一接口,咱是兄弟了),也就逃過了類型檢查,到java運行期的時候,利用多態的後期綁定(因此spring採用運行時),假裝類(代理類)就變成了接口的真正實現,而他裏面包裹了真實的那個目標類,最後實現具體功能的仍是目標類,只不過假裝類在以前幹了點事情(寫日誌,安全檢查,事物等)。日誌

        二、生成子類調用,此次用子類來作爲假裝類,固然這樣也能逃過JVM的強類型檢查,我繼承的嗎,固然查不出來了,子類重寫了目標類的全部方法,固然在這些重寫的方法中,不只實現了目標類的功能,還在這些功能以前,實現了一些其餘的(寫日誌,安全檢查,事物等)。對象

  兩種假裝方式的對比:前一種兄弟模式,spring會使用JDK的java.lang.reflect.Proxy類,它容許Spring動態生成一個新類來實現必要的接口,織入通知,而且把對這些接口的任何調用都轉發到目標類。後一種父子模式,spring使用CGLIB庫生成目標類的一個子類,在建立這個子類的時候,spring織入通知,而且把對這個子類的調用委託到目標類。對於面向接口編程是一個最佳實踐,因此不少類都是實現一個或者多個接口。繼承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