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down語法學習

簡介

Markdown 是一種輕量級標記語言,它容許人們使用易讀易寫的純文本格式編寫文檔。
Markdown 語言在 2004 由約翰·格魯伯(英語:John Gruber)建立。
Markdown 編寫的文檔能夠導出 HTML 、Word、圖像、PDF、Epub 等多種格式的文檔。
Markdown 編寫的文檔後綴爲 .md, .markdown。
咱們能夠用中文叫他「記下來」。css

標題

方法一:使用 # 號標記
使用 # 號可表示 1-6 級標題,一級標題對應一個 # 號,二級標題對應兩個 # 號,以此類推。html

# 一級標題
## 二級標題
### 三級標題
#### 四級標題
##### 五級標題
###### 六級標題

方法二:使用===---
使用===表示一級標題,使用---表示二級標題c++

一級標題
=======
二級標題
-------

字體

Markdown 可使用如下幾種字體:markdown

*斜體文本*
_斜體文本_
**粗體文本**
__粗體文本__
***粗斜體文本***
___粗斜體文本___
~~刪除線~~

斜體文本
斜體文本
粗體文本
粗體文本
粗斜體文本
粗斜體文本
刪除線編輯器

分隔線

你能夠在一行中用三個以上的星號、減號、底線來創建一個分隔線,行內不能有其餘東西。你也能夠在星號或是減號中間插入空格。下面每種寫法均可以創建分隔線:ide

***
* * *
*****
- - -
----------





腳註

腳註是對文本的補充說明。也有叫註腳的。
Markdown 腳註的格式以下post

[^腳註名稱]
[^腳註名稱]:註明文本

[1]字體

列表

Markdown 支持有序列表和無序列表。
無序列表使用星號*、加號+或是減號-做爲列表標記:編碼

* 第一項
+ 第二項
- 第三項
  • 第一項
  • 第二項
  • 第三項

有序列表使用數字並加上.號來表示,如:spa

  1. 第一項
  2. 第二項
  3. 第三項

列表嵌套只需在子列表中的選項添加四個空格便可:

1. 第一項
    + 第一項
    - 第一項
    * 第一項
  1. 第一項
    • 第一項
    • 第一項
    • 第一項

區塊

Markdown 區塊引用是在段落開頭使用>符號,而後後面緊跟一個空格符號,以enter結尾:

> 區塊引用

區塊引用

另外區塊是能夠嵌套的,一個>符號是最外層,兩個>符號是第一層嵌套,以此類推:

> 區塊引用
>> 區塊引用
>>> 區塊引用

區塊引用

區塊引用

區塊引用

區塊中可以使用列表,列表中可以使用區塊

代碼

行內代碼塊:一對``,中間爲代碼,例如:
printf();
大代碼塊:你也能夠用```包裹一段代碼,並指定一種語言(也能夠不指定):

int

摺疊代碼:

<details>
<summary>摘要</summary>
<pre>
<code class="language-c++ hljs">代碼 &lt;&gt
</code>
</pre>
</details>

注意:代碼中不包含makedown語法,而且<代替爲&lt;,>代替爲&gt;

摘要
代碼 <>

連接

[連接名稱](連接地址)
或者
<連接地址>

這是一個連接 連接
https://www.cnblogs.com/Srand-X/

高級連接
咱們能夠經過變量來設置一個連接,變量賦值在文檔末尾進行:

[連接名稱][連接變量]
[連接變量]: 地址 //地址前:後有空格

[連接a][a]
[a]:https://www.cnblogs.com/Srand-X/

表格

Markdown 製做表格使用 | 來分隔不一樣的單元格,使用 - 來分隔表頭和其餘行。

|  表頭   | 表頭  |
|  ----  | ----  |
| 單元格  | 單元格 |
| 單元格  | 單元格 |
表頭 表頭
單元格 單元格
單元格 單元格

對齊方式

咱們能夠設置表格的對齊方式:
-: 設置內容和標題欄居右對齊。
:- 設置內容和標題欄居左對齊。
:-: 設置內容和標題欄居中對齊。

| 左對齊 | 右對齊 | 居中對齊 |
| :-----| ----: | :----: |
| 單元格 | 單元格 | 單元格 |
| 單元格 | 單元格 | 單元格 |
左對齊 右對齊 居中對齊
單元格 單元格 單元格
單元格 單元格 單元格

插入

圖片

Markdown 圖片語法格式以下

![名稱](地址)
![名稱](地址 "註釋")

圖標
圖標

Markdown 尚未辦法指定圖片的高度與寬度,若是你須要的話,你可使用普通的<img>標籤。

<img src="地址" width="50%">

音頻

頁面css:

#cnblogs_post_body .video {
	height: 0;
	padding-bottom: 80%;
	/* 16:9 */
	position: relative;
	width: 100%;
}

#cnblogs_post_body .video iframe {
	position: absolute;
	left: 0;
	top: 0;
	width: 100%;
	height: 100%;
}

HTML:

<div class="video">
<iframe src="地址" scrolling="no" border="0" frameborder="no" framespacing="0" allowfullscreen="true"> </iframe>
</div>

視頻

頁面css:

#cnblogs_post_body .music {
	height: 140px;
	/*padding-bottom: 14.39%;*/
	/* 16:9 */
	position: relative;
	width: 100%;
}

#cnblogs_post_body .music iframe {
	position: absolute;
	left: 0;
	top: 0;
	width: 100%;
	height: 100%;
}

HTML:

<div class="music">
<iframe src="地址" scrolling="no" border="0" frameborder="no" framespacing="0" allowfullscreen="true"> </iframe>
</div>

公式
當你須要在編輯器中插入數學公式時,可使用兩個美圓符 $$ 包裹 TeX 或 LaTeX 格式的數學公式來實現。提交後,問答和文章頁會根據須要加載 Mathjax 對數學公式進行渲染。詳細請看詳解如:

$$
\mathbf{V}_1 \times \mathbf{V}_2 =  \begin{vmatrix} 
\mathbf{i} & \mathbf{j} & \mathbf{k} \\
\frac{\partial X}{\partial u} &  \frac{\partial Y}{\partial u} & 0 \\
\frac{\partial X}{\partial v} &  \frac{\partial Y}{\partial v} & 0 \\
\end{vmatrix}
${$tep1}{\style{visibility:hidden}{(x+1)(x+1)}}
$$

\[\mathbf{V}_1 \times \mathbf{V}_2 = \begin{vmatrix} \mathbf{i} & \mathbf{j} & \mathbf{k} \\ \frac{\partial X}{\partial u} & \frac{\partial Y}{\partial u} & 0 \\ \frac{\partial X}{\partial v} & \frac{\partial Y}{\partial v} & 0 \\ \end{vmatrix} ${$tep1}{\style{visibility:hidden}{(x+1)(x+1)}} \]

html標籤

不在 Markdown 涵蓋範圍以內的標籤,均可以直接在文檔裏面用 HTML 撰寫。
目前支持的 HTML 元素有:<kbd> <b> <i> <em> <sup> <sub> <br>

使用 <kbd>Ctrl</kbd>+<kbd>Alt</kbd>+<kbd>Del</kbd> 重啓電腦

使用 Ctrl+Alt+Del 重啓電腦

轉義

Markdown 使用了不少特殊符號來表示特定的意義,不免會有衝突,書寫只能用HTML編碼(和ASCII碼同樣)。

字符 編碼 字符 編碼 字符 編碼 字符 編碼 字符 編碼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0 &#48; 1 &#49; 2 &#50; 3 &#51;
4 &#52; 5 &#53; 6 &#54; 7 &#55; 8 &#56;
9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A &#65; B &#66;
C &#67; D &#68; E &#69; F &#70; G &#71;
H &#72; I &#73; J &#74; K &#75; L &#76;
M &#77; N &#78; O &#79; P &#80; Q &#81;
R &#82; S &#83; T &#84; U &#85; V &#86;
W &#87; X &#88; Y &#89; Z &#90; [ &#91;
\ &#92; ] &#93; ^ &#94; _ &#95; ` &#96;
a &#97; b &#98; c &#99; d &#100; e &#101;
f &#102; g &#103; h &#104; i &#105; j &#106;
k &#107; l &#108; m &#109; n &#110; o &#111;
p &#112; q &#113; r &#114; s &#115; t &#116;
u &#117; v &#118; w &#119; x &#120; y &#121;
z &#122; { &#123; | &#124; } &#125; ~ &#126;

  1. 註明文本 ↩︎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