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對象分析編程
一、面向對象分析,就是抽取和整理用戶需求並創建問題域精確模型的過程。數據結構
首先,系統分析員對需求文檔進行分析;編程語言
而後是需求建模;設計
最後是需求評審。對象
二、面向對象分析要創建三個主要模型:用例模型、對象模型、和動態模型。開發
創建用例模型文檔
在面向對象方法中爲了獲取用戶需求經常用場景和用例描述用戶需求。一個場景是用戶與系統之間的一系列交互,描述了一個系統實例,而一個用例是一類場景的抽象。原型
用戶和分析人員、開發人員在用例圖、活動圖、類圖、場景描述和系統原型的基礎上仔細確認需求。創建用例模型的步驟以下:肯定系統的執行者;肯定用例;肯定用例模型;用例模型說明。模板
創建對象模型基礎
內部結構用類圖表示,執行流程用動態模型表示。
(1) 補充用例說明;
(2) 識別分析類;
(3) 描述類的職責;
(4) 創建分析類之間的關係;
(5) 描述每一個類的屬性。
三、系統分析一般是從一個需求文檔(陳述)和用戶一系列的討論開始的。
四、在面向對象分析時,在需求文檔(陳述)中的名詞可做爲潛在(候選)的類和對象,形容詞可做爲線索來肯定屬性,動詞可做爲潛在的服務(操做)。關聯關係在需求陳述中,使用描述性動詞或動詞詞組。
五、兩個或多個對象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做用的關係就是關聯。
六、在面向對象的編程語言中,對象和類是兩種不一樣的語法成分。前者是後者的實例,後者是前者的定義模板。
七、系統的需求包括4個不一樣的層次:業務需求、用戶需求、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
八、對象具備很強的表達和描述能力。
九、對象的抽象是類,類的具體化就是對象。
十、類一般有兩種主要的結構關係,即通常-特殊結構關係和總體-部分結構關係。
十一、動態模型描述了系統的動態行爲。
十二、對象具備封裝性,實現了數據和操做的組合。
1三、類屬性的定義是描述類的全部對象的共同特徵的一個數據項,對於任何對象實例,它的屬性值都是相同的。
1四、屬性的命名原則基本上和類的命名相同。
1五、對象的每一種狀態,能夠經過對象的一個屬性或幾個屬性的值來表達。
1六、分析對象的狀態並畫出狀態轉換圖的目的是更準確的認識對象的行爲。
1七、面向對象分析階段創建的三個模型中,核心的模型是對象模型。
1八、面向對象技術特別強調的是對象的數據結構。
1九、應該在創建動態模型和用例模型以後,肯定對象類中應有的服務。
20、開發人員使用順序圖能夠將用例的行爲分配到所識別的分析類中。
2一、在考察系統的一些涉及時序和改變的情況時,要用動態模型來表示。動態模型着重於系統的控制邏輯,它包括兩個圖:一個是順序圖,另外一個是狀態圖。
2二、屬性的表示方法,是在實體的中部填寫每一個屬性的名字。
2三、經常使用動詞或動詞詞組來表示關聯。
2四、在肯定類時,全部名詞是候選的類。
2五、在肯定屬性時,全部修飾性名詞詞組是候選的屬性。
2六、一個面向對象系統的體系結構經過它的成分對象和對象的關係肯定。
2七、面向對象技術中,對象是類的實例。對象有三種成分:標識、屬性和服務。2八、在數據流程圖中,數據流必須經過加工。
2九、從面向對象分析到面向對象設計,是一個逐漸擴充模型的過程。
30、面向對象方法中,經常使用狀態圖、交互圖和活動圖構建系統的動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