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和通而不知,大相徑庭的作事方式


團隊管理方面,有個約定,反覆強調——全部的待評審文檔,通知,知會等信息,發起人爲責任人,要負責跟催併把任務閉環。微信


在九段祕書論裏面,有個很是經典的例子。一個祕書發通知你們次日九點開會,結果人來了不到三分之一,問是誰的責任?若是誰有興趣,不妨本身先思考一二。app


常規來說,並非全部的事情都要跟催到底,要區分對待。ide


若是全部的事情都敷衍了事,確定這我的就是沒有責任心,儘早遠離這種人。若是全部的事情都死盯不放,這人也是愣頭青,闖禍的機率遠遠大於這種執着帶來的正能量。測試


通知,知會,告知,在不一樣的場合和不一樣的目的下,使用和表達的方式千奇百怪。嘗試分類以下:網站


一、免責。spa


這種類型的特色發出通知,郵件,可是不祈求接收人能看到,能理解,或者根本不期望接收人知不知道。可是萬一有問題,就和本身沒有關係,由於發送人是進行過通知這個操做步驟的。orm


好比×××丟失,登報發遺失聲明。就不在意誰能看到。萬一本身的×××被用來作一些非法的事情,出了事,就能夠拿着報紙,說某年某月某日發佈過遺失聲明。這種是純粹的免責,避免本身的利益受到損害。ci


二、還有一種是擊鼓傳花的免責。開發


反正事情不要停留在本身手上,接到事情,抓緊時間傳給下一棒就ok。至於事情解決不解決,不關心,反正沒有停留在我手上。文檔


好比一個客戶的問題,由本地售後轉到800到測試到開發組長到開發人員。可能就是一個環節,好比測試吧,800發了郵件過來,說問題嚴重客戶重要,測試隨手就轉給了開發人員,說+1。結果幾天後問題沒解決,追溯了一下,各個環節都說本身很重視,作到及時處理,和本身不要緊。


咱們屢次遇到過的對話,就是典型的擊鼓傳花甩責任——A:XX文件的評審怎麼尚未結果?B:我發起評審了啊,可是你們沒人理我啊。


三、推卸責任。


更常見的,發了東西給對方,可是全部的動做就到此爲止,沒有提醒查收郵件,沒有經過微信短信跟催,聽之任之,就是屬於推卸責任。


例子太多了。開篇說的評審文檔,發起會議人沒有到場,都很典型。出了問題就反覆強調是接收人的問題:哎,郵件明明寫的清清楚楚,幾號幾點開會,你本身不看清楚,能怪得了誰?或者,這件事徵求過你的意見,你沒有回覆,默認你就認同了啊。


介紹一下比較高端的推卸責任。任務反饋不告知,一件事的某個節點,處理人發了郵件,可是沒有再確認。這種郵件能不能被及時處理,要看收件人是否仔細,甚至收件人是領導或角色太多,郵件多,或出差時,一不留意就錯過了。而後一個月過去了,項目沒進度。領導催起來爲何,反而處理人振振有詞,一個月前給您請示過啊,您沒有回覆。而後事情才暫時掛起了啊。


還有一種相似隱藏的細節的通知法,好比各類app或網站的用戶信息,沒有幾我的認真看過,都是直接打鉤,贊成。文檔信息和郵件也是,可能長篇大論中,一個細節,或者估計混淆的措辭藏在裏面。就發佈了。而後出問題後,說,這件事以前告知過,你們都確認了啊。不信你看附件XX頁的第XX條,寫的清清楚楚。


四、故意爲之,人爲製造責任。


鄭淵潔曾經說過的發生在本身身上的事情,某年北京做協開會,特地在一個犄角旮旯的地方貼了紙質的告知文件:通知鄭淵潔同志於XX日參與在XXX召開的XXX會議。而後鄭淵潔沒看到,會議記錄爲缺席。還有一次也是一樣的套路,不過對付的是韓寒,果真文人的心思,特別錦繡。


這種套路和操做,在平常生活中也不是很是遙遠的事情。經過有意無心的方式,讓接收人一不當心就錯過信息,而後失去機會,或背黑鍋。

 

跳出這麼多不那麼正向的信息傳達和驅動。怎麼作纔是奔着解決問題的態度去閉環呢?


常見的方式有兩種:


一、設立截止時間。好比發起一份文檔的評審,並在正文明確明顯的說明:請於三個工做日內給於回覆,不然默認經過。可是這種方式有限制場景,多用於上級機構向下發送。不然接收人就會莫名其妙:這特麼是誰?憑什麼讓老子三天內給回覆,不然就後果自負?


咱們常見的這種通知,每每是z f 機關的公示文件,或者貼在發佈牌上的擬提拔公示等。


從偷懶的角度,平級部門也能夠發。可是要看用心,雙方部門都這麼規定,是好事情。若是是單向操做,參考上面一條,那就是默認部門比你牛的意思。部門之間總有強勢弱勢,有肥肉有清湯,若是的確是弱勢羣體,老老實實面對現實。若是是估計噁心人,那就要拉出來講說一二三四了。


至於部門內部,看以前的氛圍和執行力,好比你們都達成共識,一個文件三個工做日沒有給出反應,就默認是贊成無心見,後果自負。有這種習慣就能夠這麼作。若是沒有這種習慣,要養成習慣不太現實,仍是老老實實參考第二條吧。


二、明確責任人爲發起人。

一樣,也是咱們內部反覆約定的事情:發起人爲責任人,要負責跟催併把任務閉環。


若是是多團隊之間的撕逼,或者故意爲之的行爲,則能夠無視。可是總會有些事情,是奔着解決問題去的。這個時候,發起人做爲對這件事情負責的人來講,有必要跟催你們的反饋進度。而不是一封郵件出去就萬事大吉了。


甚至咱們能夠拆開以後談怎麼跟催,好比發了郵件以後,第一時間經過微信,短信或當面進行提示:有個事情須要參與,請注意一下。而後根據約定的評審時間週期,本身嘗試設立幾個提醒點,分別進行跟催。直到全部的人都回復完成。


一樣,做爲評審人和參與者,若是真的沒啥問題或意見,也及時的回覆一下,無心見。省的別人每天跟催,讓你們都省點力氣,挺好的。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