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之謎》讀書筆記

 

過年讀了一些書,發現收穫不是不少,緣由不是書很差,而是本身方法不對。花了時間,可是最後仍是收穫很少。
程序員嘛,始終仍是喜歡用系統性的方法去解決一些問題,因而我決定一邊閱讀一邊記筆記,先把一本書讀薄,再經過思考將一本書讀厚。
《硅谷之謎》是第一本我用這個方法來閱讀的書,但願這篇讀書筆記可以幫到您。
讀書筆記由本人獨立整理,不免有未能完整詮釋做者原意之處,請購買原書,支持做者、支持正向價值傳遞。程序員

 

序言網絡

「八叛徒」出逃肖克利半導體公司,並創立了仙童半導體公司(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派生出近百家公司,包括著名的英特爾。憑藉這種叛逆的行爲,才造成了硅谷地區的半導體產業。spa

2011年加州政府起訴蘋果、谷歌、英特爾和Adobe四家公司之間不互相挖角,以鼓勵這種叛逆行爲。設計

一、叛逆精神;二、社會對叛逆精神的寬容;三、多元文化;四、追求卓越拒絕平庸;五、對失敗的寬容,這些特質是硅谷成功的關鍵。進程

工業時代的科學基礎:牛頓力學,強調面對將來的肯定性和可預測性,經典的泰勒科學管理方法其實就是牛頓力學的方法論在工業時代管理上的應用。ci

信息時代的科學基礎:不肯定性和不可預測性成爲社會發展和商業活動的主流特徵。過去的管理方法不適合新時代的要求。信息時代的科學基礎是三論:控制論、信息論和系統論。資源

前言路由

硅谷歷來沒有出現過保護現有產業的舉措,而是經過市場的力量,不斷淘汰舊的行業,把有限的資源讓給那些競爭力更強、利潤率更高的企業。硅谷也在淘汰過期的人員,從全世界吸取新鮮血液。所以在硅谷地區造成了只有卓越才能生存的文化。產品

第一章 硅谷的奇蹟it

第一節 硅谷的明星公司

  • 仙童:派生了92家公司,30多家是上市公司

  • 英特爾:最著名的產品CPU統領了PC時代

  • 蘋果:最偉大的消費電子產品公司,不斷拿出給人驚喜的卓越產品

  • 甲骨文:第一家「賣軟件」的公司、不斷併購進入新的業務領域

  • Sun:StanfordUniversity Network Workstation(取首字母),成立的第一個季度就開始盈利

  • 思科:SanFrancisco 斯坦福大學的兩名教師,爲了方便談戀愛,設計了「多協議路由器」的網絡設備,將斯坦福校園網內不兼容的計算機局域網集成在一塊兒,造成了一個統一的網絡。2000年3月24日思科股票的交易金額超過了整個中國股市。

  • 雅虎:互聯網的代名詞,定義了互聯網的運營模式——免費、開放和營利

  • Google:技術最好的公司,2013年Google的淨利潤至關於亞馬遜、Facebook、雅虎、eBay、阿里巴巴、騰訊和百度等公司利潤之和。

  • Facebook:2.0時代的表明,智能手機出現以前幾乎是惟一一家在互聯網上發佈應用軟件的平臺。

  • 基因泰克:每一種新葯物平均投入10億美圓,被譽爲生物製藥領域的科技公司。

  • 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一個歷來都沒有作過汽車的年輕人

  • Instragram:2010年剛成立時,當年的用戶數量還只有100萬,僅過了18個月用戶數量就猛增至3000萬,同年(2012)Facebook以10億美金收購。

  • WhatsApp:高達200億美圓的收購價。

  • Youtube:被Google收購。

  • Nest(智能家居公司):被Google收購。

  • Twitter:140個字節的限定讓其具有了最快捷新聞傳輸的通道。

  • Snapchat:提供相似「閱後即焚」的朋友圈功能,2014年用戶數量超1億,公司估值100億。

它們的產品都能把握住人類的一些共性,而與國籍、文化背景無關,它們都在改變世界。

第二節 硅谷的頂尖大學

斯坦福大學:寬鬆的學術環境和當地溫馨的氣候吸引了不少世界知名學者來這裏任教。醫學、法學、工程和工商管理四個對社會影響力較大的專業中,斯坦福大學都能位列全美同類學院前三名。其畢業生中產生了各個領域的名人,固然最引覺得豪的仍是培養出了大批的實業家。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曼哈頓計劃中伯克利師生起到了相當重要的做用。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的排名中一度超過哈佛大學排名第一。擁有31位諾貝爾獎得到者甚至超過了斯坦福大學。伯克利人的特色是在創業的主動性上與斯坦福人的不一樣。他們在本身的積累(特別是技術積累)「作足」以後創業,而斯坦福人則會爲了創業而尋找技術。同時伯克利大學和美國一些自由主義思潮都有關係,好比20世紀60年代的嬉皮士文化和反越戰運動。特別是嬉皮士運動表明了一種平等和自由的價值觀。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只有醫學院。在生物醫藥方面孵化出了相似基因泰克這樣的公司。

第三節 硅谷的風險投資

凱鵬華盈、紅杉資本、NEA、日本軟銀、俄羅斯DST,在硅谷的風險投資都很是成功。風險投資正是要求一代代的投資人恪守這些與利益不直接掛鉤的風格(如紅杉老是投哪些創始人團隊至少包括一名第一代移民的公司,凱鵬華盈老是投那些可以改變世界卻未必會很快盈利的企業),才使得硅谷的風投特別成功。

第四節 硅谷的產業變遷

硅谷的產業變遷從最初的半導體工業到後來的計算機、互聯網到生物製藥。硅谷的特點首先是充分利用IT技術,第二是作到在本身的行業裏領先於世界。

 

第二章 宛若似真的分析

 

做者列舉了各類常見的錯誤觀點,或者在做者看來這些堂而皇之的理由其實並非硅谷成功的主因。

第一節 硅谷成功的氣候說

硅谷屬於地中海氣候,整年只有冬夏兩季,氣候宜人,使人溫馨。甚至有專門的分析指出風險投資成功回報率,硅谷遠比陰冷多雨的西雅圖高得多。可是做者反證了歐洲的地中海,希臘、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的經濟卻遠不如氣候條件寒冷的德國和北歐國家。

第二節 斯坦福之說

硅谷成功的企業可能是互聯網企業,他們是在硅谷的第二階段才發展出來的。斯坦福不能否認存在貢獻可是並無看上去那麼大。在硅谷誕生的早期大部分人才來自於其餘地區的大學。硅谷和斯坦福之間應該是相輔相成的關係,與其說是斯坦福造就了硅谷不如說是硅谷造就了斯坦福。另外,若是說好大學的附近可以產生科技園,那麼波士頓地區就成爲這一論點的反例。

第三節 風險投資說

從風險投資的起源和早期發展來看,美國東部的風險投資比硅谷的發展更早,並且規模更大。其餘地區的資金在硅谷所獲的的回報率遠高於在本土所獲的的回報率(如軟銀和DST)。風險投資的做用在於以少許的錢撬動很大的槓桿,可是如今中國不少投資人「亂撒胡椒麪」的作法則不是高效的投資方法。

第四節 政府扶持說

首先地方政府不負責稅收,減免稅收一說就不合常理。其次,美國政府崇尚自由經濟,歷史上由政府扶持的項目都發展緩慢,硅谷事實上並無從政府領到過錢。最後,美國政府在科技領域的投入致使產生的諸多科研成果確實對硅谷有幫助,可是這些新技術成果是向全社會開放的,並無特別地眷顧硅谷。

第五節 知識產權保護說

硅谷在專利的數量上在全美並不突出。專利是把雙刃劍,而硅谷的公司並不熱衷於申請它們,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公司前十名中硅谷的公司佔了6席,可是專利的申請數量上,卻排不上前10。說明在整個美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並不是硅谷的特質,也不是讓硅谷長盛不衰的決定性因素。

第六節 波士頓地區並無出現硅谷

波士頓地區擁有很好的大學、風險投資等資源,也具有不少將科研轉化爲生產力的優良傳統,可是在20世紀70年代信息革命以後,波士頓地區就逐漸落伍了。這些不足之處也許正是硅谷成功的奧祕所在。

 

第三章 硅谷的起源

 

第一節 硅谷前傳

從淘金熱事後,整個加州並無發展出大量的工業,氣候的優點被認爲更應該大力發展農業。淘金熱時期鐵路大王斯坦福爲了記念死去的愛子,創建了斯坦福大學。直到20世紀50年代,沒有人會想到硅谷這樣的科技產業中心會誕生在這裏。

當地獨特的政治和文化:追求各族羣平等機會的同時,強調我的奮鬥的保守主義,被視爲其餘地區所沒有的優點。保守主義使得人們習慣於靠本身的努力走出困境而不是尋求政府的幫助。另外一個特色則是加州人喜歡本身動手。

第二節 天時與地利

IBM爲了避免受固有思惟的影響,選擇了遠離紐約總部的聖荷西南部Almaden山區創建了IBMAlmaden研究中心爲舊金山灣區帶來了計算機人才。特曼發現了斯坦福夫婦遺囑中的漏洞,發現能夠經過出租大學的土地創建科技園區來解決學校的財務問題。最終吸引了大批的創業公司在此發芽。

第三節 怪才與叛徒

肖克利在加州建立了半導體實驗室,並招引來了「八叛徒」,但最終由於管理不得人心而使得八我的最終集體辭職離開了公司。這也成了硅谷叛逆精神的源頭。

第四節 仙童公司

八叛徒在離開肖克利實驗室後,在洛克的幫助下,和找到了IBM最大的股東菲爾柴爾德(Fairchild,仙童),並得到對方的風投138萬美金18個月的貸款。後來又藉助集成電路專利得到了大量的利潤。

 

第四章 硅谷的發展

 

第一節 硅谷1.0——信息革命的前夜

從半導體工業開始,前後出現了肖克利公司和仙童公司,又由於巨大的市場機會,八叛徒又前後離開了仙童,派生出了許多半導體公司。然後諾伊斯、摩爾和格魯夫共同創辦了Intel,又經過快速響應市場而發明了通用的處理器。

第二節 硅谷2.0——信息時代

IBM在1969年開放了軟件市場,同時隨着摩爾定律使得計算機進入家庭成爲可能。愈來愈多的硅谷企業開始作起了軟件的生意。甲骨文開創了銷售軟件的新模式,而使得軟件業進入了新的景象。隨着計算機進入家庭,愈來愈多的軟件公司挖空心思設計適合於我的的應用軟件,促成了軟件業的蓬勃發展。

瓦倫丁說,他在仙童和國家半導體公司任職時,仔細觀察工程師們所作的事情,發現工程師們老是有着無窮的創造力,也就是說若是沒有人限制這些工程師,你就不用擔憂創新的問題,由於他們老是會去嘗試新的東西。可是,對大多數工程師而言,要將創造力轉換成商業上的成功,缺乏兩樣東西:一是資金,二是放棄目前高收入高福利工做的動力。也正所以而產生了硅谷的風險投資,且比別的地區得到更高的投資回報率。

第三節 硅谷風險投資自身的發展

風險投資的兩條金科玉律:一、投資就是投人;二、風險投資人要儲備這種技術和管理人才,以便從此把他們派到所投的公司去挑大樑。

凱鵬華盈的克萊納肯定了管理者(普通合夥人)和投資者(有限權利合夥人)之間一個公平的利潤分配原則,從而讓兩者造成一種利益共同體。瓦倫丁建立的紅杉資本和凱鵬華盈也差很少,具體來講就是,廣種薄收、雙倍砸錢和技術價值投資這三條。

2000年互聯網泡沫致使了大量的資金涌入,差點毀掉了硅谷,沒有那麼多好項目和人,也沒有那麼多好的投資人。不過從另外一個側面也加速了淘汰的進程。這個時代的硅谷能夠這麼歸納:過分投資、自由競爭、優勝劣汰、贏者通吃。

第四節 硅谷3.0——後互聯網時代

小、快、靈是硅谷3.0時代的公司特徵,他們所關心的是如何快速適應不斷髮展的新技術和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

創業在硅谷不是難事,創業者們只要作好兩件事:第一,想出真正有創新(而不是抄襲)的點子,並擁有過硬的技術;第2、以最快的速度去實現它。

 

其它章節掃描下面二維碼繼續閱讀: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